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Fran-ciszekChopin,1810-1849)的創作在浪漫主義鋼琴音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成熟時期創作的4首敘事曲,尤其是最后一作《f小調第四敘事曲》(Op.52),是一首極具藝術價值的鋼琴作品。研究這一部鋼琴作品,如音樂特征及風格,演奏技法,版本對比等,會對后人更好地理解、演奏肖邦作品乃至浪漫主義音樂起指導作用。
一、肖邦簡介及其敘事曲特征
(一)肖邦簡介
肖邦是19世紀波蘭最偉大的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鋼琴家。早年在波蘭已顯露其藝術上的天賦。家中濃厚的藝術氛圍、進人華沙音樂學院的學習讓他藝術修造更上一層樓。然而,在歷史上波蘭是一個苦難不斷的國家。1830年11月,由于華沙起義爆發,年僅20歲的肖邦離開波蘭前往巴黎定居,這是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在他離開波蘭半個多月后,起義爆發,隨后一年里華沙陷落。這對肖邦觸動極深,具有深刻愛國之情的他在此后的創作中,將這種悲憤難言又激動無比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在肖邦的經歷中,還有一件事對他影響巨大,那便是與喬治·桑的情感糾葛。這種離離合合,再加之肖邦身體較弱,晚年肺結核讓他非常痛苦,又讓肖邦的音樂飽含抱怨、憐憫和仇恨。
(二)肖邦敘事曲簡介及開創性特征
在19世紀的偉大作曲家中,只有他單獨地專注于為鋼琴而作。“肖邦是唯一一位基本只專注于創作鋼琴作品的音樂家”。肖邦的四首敘事曲和他的波蘭舞曲、瑪祖卡舞曲一樣,屬于音樂史上別具一格的大膽的音樂體裁。“肖邦是第一個把敘事曲運用到器樂中來的作曲家。”
關于其體裁的形成,與其生活經歷緊密關聯。由于他的父親常與文人貴族交往,受父親影響,肖邦從小就喜愛文學,從而接觸到文學中“敘事詩”體裁。當時波蘭詩人寫作內容常與波蘭的歷史或愛國主義思想相聯系,肖邦也潛移默化受到這些因素影響,此后作品大多離不開波蘭民間音樂或愛國情感,即成為名副其實的“民族歌手”。
肖邦的敘事曲還在浪漫主義氣質、敘事性、戲劇性和某些細節上與列威和舒伯特相接近,有著鮮明的標題描繪性。他把敘事曲體裁提升到了具有戲劇性和交響性規模的程度。敘事曲集合了交響性、戲劇性、悲劇性、抒情性和舞蹈性,是名副其實的浪漫派大型樂曲。
這四首敘事曲創作期間亦是肖邦音樂創作的成熟時期。特別是《第四敘事曲》,是肖邦此體裁的最后一部作品,且是四首敘事曲中技術最難駕馭的一首。雖無明確對應的密茨凱維奇詩作,但推測受其《三個布德力斯》影響,詩中三位立陶宛兄弟的復仇故事,啟發了音樂中的悲壯與升華。
二、肖邦《第四敘事曲》(Op.52)作品概況及曲式結構
(一)《第四敘事曲》(Op.52)作品概況
《第四敘事曲》創作于1842年,此時正值肖邦創作生涯的巔峰,此時的肖邦在創作風格上已經成熟,甚至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肖邦曾告訴舒曼,他的敘事曲是“受了密茨凱維奇詩的激發”,但并沒有說是哪幾首詩,因此可以肯定肖邦的敘事曲并不是依據特定的文學題材創作的產物,只是受到了文學詩的啟發有感而作。肖邦將《第四敘事曲》獻給了他的學生夏爾樂·德·羅特希爾德男爵夫人,作為其1943年的婚禮禮物。肖邦的朋友大提琴家弗蘭欣姆曾說過,肖邦非常喜歡羅特希爾德男爵夫人一家。羅特希爾德男爵夫人是一位法國社會名流、畫家,與音樂家比才、圣桑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其父母還是巴黎文化界十分富有的人士,這對夫婦給予了肖邦、作曲家羅西尼、小說家巴爾扎克、畫家德拉克羅瓦、詩人海涅等人不少經濟贊助,以支持他們完成創作。
與《第四敘事曲》創作于同年的,還有《瑪祖卡舞曲》(Op.50)《第三即興曲》(Op.51),《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Op.53)《第四諧謔曲》(Op.54)。這些作品都明顯表現出了浪漫主義中期那種宣揚個性、充滿想象力又不乏尊崇理性的風格。
“肖邦純粹個人內心的刻畫和表露,刻畫自己內心的代表作品是《第四敘事曲》專門表現人類的內心矛盾沖突,具有深刻的精神性。\"1940年后尤其是創作《第四敘事曲》期間,肖邦生活似是平穩,但實質問題跟矛盾不斷。
首先,他的健康狀況日趨變差;其次,心靈也屢受到創傷:他與喬治·桑的關系處于緊張狀態,肖邦離不開巴黎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卻又不愿與喬治·桑熱衷往來的權貴們強顏歡笑,于是兩人矛盾顯現。1842年,他最親密的朋友約翰·馬圖欣斯基又不幸去世。再加上同時發生的波蘭民族解放運動屢遭挫折更令肖邦萬念俱灰。自身經歷使得他陷入自我懷疑中,加之對祖國命運的擔憂,以上種種被肖邦帶入《第四敘事曲》的創作中去,此時的肖邦開始有意構建作品中的戲劇張力,使之成為有著鮮明對比又形象統一的音樂悲劇。即形成了悲劇性、抒情性和戲劇性相存的作品內涵。
雖然碰到種種打擊兼有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但是這沒有令肖邦的創作陷入停滯,相反他不斷將這些經歷及所帶來的情感思想寫入作品中,并對作品創作的要求更加嚴格。他堅持不懈創作,認真鉆研和學習對位法,這種技巧的運用,有助于戲劇性作品中主題形象的多樣統一和持續發展,更成為肖邦晚期作品中的典型手法。
(二)《第四敘事曲》曲式結構
肖邦不是一個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人,也不是李斯特那種狂熱不羈的人。他希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解放自己,他的音樂是帶有革新精神的。他發展了新的音樂形式,將傳統的奏鳴曲式進行了個性化的改造。《第四敘事曲》雖然采用混合曲式,它融奏鳴曲式、變奏曲式、回旋曲式于其中,可以看到肖邦將它們進行了獨創性的發展。其曲式結構圖示如下:
依據曲式結構圖,《第四敘事曲》大體為奏鳴曲式,這是因為肖邦需要用奏鳴曲式表現戲劇性內容,但他還需要用變奏曲式來表現主題的多樣性格。在多次的變奏中,肖邦還添加了新的曲式部分:第一主題的兩次變奏間加進一個插部(47-57小節),因此樂曲又帶有回旋曲式的特色。這便是《第四敘事曲》集奏鳴、變奏、回旋為一體的原因。
混合曲式實質上是指一首音樂作品里有傳統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曲式結構原則,形成一種有別于規范曲式之外的,非規范的曲式結構。要在同一作品里,表現各種不同情緒,自然就會影響到不同曲式的使用,讓它們相互滲透、混合。混合曲式廣泛運用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特征之一。這一時期,旋律、和聲、節奏、力度等都有了較大的變化,曲式上,對傳統曲式的增減運用與混合取舍屢見不鮮。因此,通過對《第四敘事曲》進行曲式分析,便證明這是“最能體現肖邦大膽突破古典傳統規范、大膽創新的作品,也是最能夠表現其個性的作品。”
(三)《第四敘事曲》音樂特征
1.變奏手法
《第四敘事曲》充滿幻想,飽含悲傷的情緒,其敘事性的主部主題通過變奏手法發展增加了情感色彩的戲劇化。
呈示部主題變奏兩次:第一次在23-37小節,它變化了和聲和旋律的裝飾細節,具有悠揚的歌唱性和圓舞曲因素。第二次在58-71小節,變奏則在和聲旋律變化的基礎上多加了織體寫法,將原主題陳述的主要樂句進行展開,賦予了音樂緊張感和熱情。
再現部也有一次主題變奏。即在152-168小節,此處變化節奏和織體寫法,使用嚴格的卡農復調手法。這次變奏一直是以輔助旋律線的發展為主,雖然旋律十分華麗,帶有器樂化的性質,但依舊含有歌唱性。此外,這樣個性化的精致變奏又體現出鋼琴的華彩,節奏運動既快又自由,表現力十足。
再現部副部也用了變奏,但不同的是他使用和聲變奏的手法(第93-99小節),而不變旋律的反復出現,使得作品帶有分節歌的性質,同時在情感上,讓本身明朗的,如圣詠般的主題有了色彩變化。
變奏在浪漫派時期是一種重要的改變主題或和聲色彩變化的手法。肖邦在這部作品中變奏手法的使用極具特色:他的變奏不改變主題的性格,主題想強調的內容、輪廓一直存在。但肖邦這種手法的使用,進一步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讓這些主題更加華麗奪目的同時,又帶給聽眾不斷的動力性和新鮮感。
2.織體復調化
肖邦的音樂特征雖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似乎與之前的古典、巴洛克風格相去甚遠。但是有很多西方學者認為,他在作品中某些手法,甚至這些手法所造成的音樂風格體現出巴赫和莫扎特對他的影響。首先最直觀體現的是當肖邦出席音樂會演奏前,會首先演奏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來“熱身”。在演奏風格的影響下,接下來演奏的音樂里自然就融合了古典風格。
如上文所述,在肖邦的作品中,肖邦后期創作帶有織體復調化這一標志性特點,具體可從其《瑪祖卡舞曲》(Op.50)前后作品就有以上特征。與巴洛克復調及其使用的作用不同,肖邦之所以在作品中運用復調手法是為了起到增強表情、變化情感、強化樂句發展邏輯的作用,因此肖邦的復調更像是一種作曲手段。在作品曲式結構中便已提及,該作品主題變奏多次,而這些變奏中,就有運用織體復調化特征。如第50-53小節就使用復調的模仿技術。

譜例1肖邦《第四敘事曲》第 50-53 小節
肖邦用復調手法的運用作為一種手段,直觀地看,給觀眾展現出樂句情感的對比。呈示部主題第二變奏(第58-71小節),仿佛為我們展現一對情人逐漸激烈爭吵的場景:男低音哀嚎般激動地辯解,女高音悲傷地不斷質問。各聲部對話音質有明顯的不同,都含有其獨立的旋律化樂句和裝飾性音群。
因為《第四敘事曲》多處用到復調手法,且不同于巴洛克音樂那樣即每個聲部帶來的是一樣的情感,所以要分別清晰地演奏出來是非常困難的。不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術,在演奏前更需要敏銳的音樂理解力,將其分析到位。無獨有偶,在貝多芬晚期音樂創作尤其在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中,都將復調手段引入其中。可見巴赫對他們影響深遠。“肖邦曾建議他的得意門生卡米耶·奧梅亞拉-狄布瓦‘常練巴赫’,他說這是取得復調思維進步的最佳途徑。”
3.“鋼琴花腔”
“凡是以從容不迫地流暢級進為主,音樂比較容易唱出的旋律,就可稱之為“聲樂性”。相反,凡是難唱的、比較復雜的音程,有大跳、急速的華彩或半音進行的旋律,就可稱之為“器樂性”。而聲樂性和器樂性相融合,就是肖邦旋律中“鋼琴花腔”的表現手法之一。”

據此定義,肖邦很多作品都具有“鋼琴花腔”的特征,即旋律兼顧“聲樂性”,如歌的、級進的同時,又兼具器樂那種華彩的高難度的裝飾性手段。《第四敘事曲》也是如此。其呈示部主題就兼具“聲樂性”與“器樂性”,先是聲樂性旋律出現,到后面逐漸被裝飾得華麗而器樂化,但從整體來看,音響效果還是既自然又富有戲劇感的歌唱性,這樣的手法使得樂曲有著娓娓道來的語言特點。
三、結語
肖邦的四首敘事曲在浪漫主義鋼琴音樂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每一首敘事曲都蘊含他豐富的情感與內涵。關于敘事曲體裁的開創性上,肖邦基于自己的文學經歷與積累,獨創性將敘事曲這種原聲樂體裁變為器樂體裁,就是對音樂史的最重要貢獻。其敘事曲除了受到波蘭密茨凱維奇等詩人影響,融入他對國家的熱愛外,還兼具戲劇性、交響性、抒情性和悲劇性。
而其《第四敘事曲》更是鋼琴文獻中的經典。它形成于肖邦創作的成熟期甚至是巔峰期,處于肖邦身體狀況不佳及心靈屢遭打擊期間。是肖邦用以表達他當時復雜的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通過分析,這部作品體現出肖邦創作的浪漫性:他不拘泥于形式,曲式上融奏鳴、變奏、回旋性于一體。他的變奏在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在保持主要思想情感的基礎上更加豐富或深化。作品作為晚期作品,融入復調化特征,雖是對前人手法的一種繼承,但與之前時期復調運用作用相去甚遠,主要用之作強化樂句,做出上下樂句間情感對比,即只是做豐富感情的作用。他的旋律兼具聲樂化與器樂化,用“鋼琴花腔”完美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研究這部作品的音樂特征,將對我們音樂演奏的實踐與詮釋有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湛江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錢仁康.肖邦敘事曲解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3]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4]馮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