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經典文言文中學習寫作
(一)擬寫提綱
一篇作文,其實有一條脈絡,如果抓不到這條脈絡,我們在寫作時往往就會邏輯不明,銜接不嚴。因此,擬寫提綱顯得尤其重要,但擬寫提綱應該如何下手呢?不妨從文言文中汲取靈感。《詠雪》和《記承天寺夜游》這兩篇短小精悍的文言記敘文,就是學寫提綱的絕佳示范文章,甚至是一看就明白,一學就會,不妨列表簡析(見表1)。
同學們寫作時,不妨模仿上述提綱方式,那么面對記敘文寫作,就能做到前后銜接緊密,讓作文結構完整,層次也會更清楚,可謂要素一個也不落下。對于游記類、說明類、議論類作文,我們也可以這樣根據相關文體的要素繪制相應的表格,以便以更直觀的方式列明提綱,讓自己有的放矢進行模仿寫作。下面以游記類文言記敘文《小石潭記》為例,列提綱如下(見表2)
例如,2024年北京卷以游記為體裁的作文,我們就可以運用這樣的方式來快速構思,關聯起北京的主要景點。同學們要重視每一次擬寫提綱練習,它在無形當中能讓我們提升思維,打開寫作思路,進而進入寫作的佳境。
(二)學講故事
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一篇作文都是鋪陳直敘,那么,它肯定掀不起波瀾,更看不見起伏,這樣的文章難以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為此,我們可以為這些故事設置一些波折。例如蒲松齡的《狼》,這是一個曲折而生動的故事,但故事的內核并不難理解,不過是屠戶殺狼,但從遇見到投喂,從跟從到埋伏,從殺狼到頓悟的整個過程跌宕起伏,讓人欲罷不能。我們不妨這樣列表(見表3)。



根據這樣的方式,我們就能寫出跌宕起伏的文章,強化作文的可讀性。
(三)學會手法
寫作手法是我們在寫作時運用的主要方法,如果沒有寫作手法的加持,就難以寫出一篇好作文,而寫作手法包羅萬象,不勝枚舉。更為重要的是,寫作手法的運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心挑選,選擇適合自己的手法。
關于詳略安排。詳寫和略寫是基本的寫作手法,不妨學習《木蘭詩》關于詳略的安排,文中的第一和第二段關于木蘭織布時的重重心事是詳寫,為下文木蘭代父從軍的憂慮、堅定的心理轉變埋下伏筆;第三段詳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而關于木蘭的征戰場景僅用六句話就交代完畢,這樣的詳略安排更加體現木蘭代父從軍的深明大義、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
關于對比寫法。如八年級上冊的《周亞夫軍細柳》,該文就是運用對比的寫法來刻畫人物形象。漢文帝分別到霸上、棘門、細柳三個軍營勞軍,但前兩者漢文帝可謂是來去自由,而后者卻出入甚厲,兩種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從而讓漢文帝“此真將軍也”的贊美評價更有說服力。
關于托物言志手法。例如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這篇課文,為了讓他的人格魅力追求顯得更加深邃高遠,他賦予了蓮豐富的象征意義。如,用蓮“出淤泥而不染”的狀態象征君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用蓮“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不妖艷媚俗,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而在文末,作者更是以蓮自比,表明自己是有著像蓮一樣美好品質的謙謙君子,這是托物言志的有效運用。我們也可以仿照這樣的方法去寫校園里、公園內的梅花、竹子、菊花等,讓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顯得更加委婉而引發讀者共情。
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容易讓我們撥開迷霧去知曉文章的基本內容和結構,更容易讓我們知曉他們的寫作手法而反作用于自己的寫作,讓我們的寫作如虎添翼。
(四)積累語言
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在一篇作文當中,語言是作文的靈魂,優美的語言無疑是優秀作文的催化劑。而現實當中,很多同學經常抱怨自己作文的語言欠佳,總希望自己作文的語言文采斐然,富有表現力,然而著筆時卻發現自己的作文語言枯澀,缺乏趣味性和文采。我們不妨從經典文言文中學習古代文人語言智慧的結晶。
其一,積累與運用詞語。我們當前運用的成語基本上都來源于文言文,而善用這些成語能夠讓我們的語言更加出色。如從《論語十二章》中,積累“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不恥下問”等成語;從《孫權勸學》中,積累“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成語;從《桃花源記》中,積累“豁然開朗”“雞犬相聞”“黃發垂髫”“無人問津”“世外桃源”等成語;從《出師表》沖,積累“三顧茅廬”“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計日可待”“鞠躬盡瘁”“不毛之地”“不知所云”等成語…運用這些成語,可為我們的作文平添不少語言色彩,讓我們的作文在無形當中具備古樸感。
其二,積累與使用名言。除了成語的積累,我們還能從文言文當中積累名言警句,千萬不能忽視它們的意義,它們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自古以來就在文化傳承、道德教育和社會引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雖簡潔明了,但傳達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對于增強文章的思想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如《誡子書》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孟子二章》中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誠然,我們不但要積累,還要學會運用。如2024年廣東卷作文“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有的同學就運用《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句子來強化自己人生路上的理想和追求;有的同學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來勉勵自己要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這樣運用的結果不但讓文章古色古香,而且更有說服力。
其三,積累與仿寫句式。文言文作為一種經過歲月考驗的文體,其句式的運用可謂臻于至善,我們不妨從教材中的經典文本入手,展開句式的仿寫,讓自己的作文語言也具備更強的可讀性。句式的靈活性可體現在對仗,如《出師表》中“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是對仗性的兩個句子,上下句之間詞性相對,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如2024年云南卷作文“走在山坡上”,一個同學這樣來寫自己在山坡上的感受—“走在山坡上,放慢腳步,你會看見郁郁蔥蔥的林木,它讓你驚訝于大自然的偉岸;走在山坡上,輕鍍腳步,你會聽見潺潺泊汨的溪水,它讓你沉浸于大自然的溫柔”,這樣的句式表達,注定會給閱卷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結語—讓文言文和作文相得益彰
對于初中語文,恐怕讓很多同學頭疼的就是文言文和作文了。確實,文言文有一點兒難度,畢竟它距離我們較為遙遠,學習起來很吃力,而作文呢,也未必好寫,又缺乏思路和技巧。因而,這兩者也是我們在考場當中失分最嚴重的兩個板塊。那么,為何不將兩者更好地聯系起來呢?且文言文短小精悍,但并不意味著它的內容是簡單的,相反,它還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學習文言文,去解構文言文,方能讓關于寫作的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借助文言文的語感、素材、結構等方面的知識,既能將文言文的知識融化在學科學習當中,又能將寫作知識串聯起來,形成良好的促進效應,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