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汶口文化晚期對陶瓷發展的探源
大汶口文化晚期在多方面深度影響陶瓷發展。陶瓷作為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最具特色的器物,象征著人類的智慧與發展,同時也承載了人類從古至今文明的進步,成為文化的象征。陶器的出現本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實用”才被發明創造的,陶瓷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在創造的開始是一樣的,隨著人類意識的發展,陶器發展成為瓷器的過程中所富有的意義與藝術性也在逐漸增加,承載了人類的文化。于技術層面,制陶工藝經長期實踐獲顯著進展,陶土選擇與處理趨于精細,歷經篩選、淘洗等流程,質地更均勻細膩,為優質陶瓷制作筑牢物質根基。燒制技術亦有突破,火候把控精準,溫度提升讓陶器質地更堅硬,利于器型多樣化塑造。文化觀念方面,大汶口人晚期造物理念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轉向精神與審美追求,促使陶瓷器型突破早期簡單粗糙樣態。于器型設計彰顯對神靈或神秘力量的敬畏,創作出具特殊象征意義的器型。社會結構變遷使社會分工細化,專業陶工群體涌現,其有更多精力鉆研創新,推動器型由單一至多元、簡陋向精致演變,陶瓷器由此成為承載大汶口文化晚期豐富內涵的關鍵物質載體。
2陶瓷語言分析
2.1陶瓷\"形\"之魅力分析
2.1.1器型演變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陶瓷的器型演變呈現出顯著的特征,充分展現了當時社會生產力和審美觀念的進步。早期的大汶口文化陶器以紅陶為主,器型相對簡單,如釜形鼎、缽形鼎等,主要用于滿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中期陶器逐漸豐富,出現了折腹罐形鼎、實足鬻、陶鬻等復雜器型,這些器型不僅注重實用性,還開始融入審美元素,體現了當時工匠對美的追求。
到了晚期,大汶口文化的陶瓷器型更加多樣化,硬質白陶的出現,以及籃紋鼎、袋足鬻、白陶背壺等獨特器型的創新,標志著陶瓷工藝達到了新的高度。此外,晚期陶器還流行螺旋紋等裝飾,進一步增強了器型的藝術魅力。這一演變過程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對陶瓷功能需求的多樣化,也體現了工匠們不斷創新的造物觀念,他們將實用與審美相結合,創造出了既符合生活需求又富有藝術價值的陶瓷器型]。
2.1.2造型藝術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瓷領域,其造型與技藝彰顯出獨特而深邃的文化內涵。從造型方面來看,陶瓷的“形”所蘊含的魅力遠超單純的功能性。例如紅陶獸形壺等獨特器型,相較于早期相對簡單的器型,展現出更為精湛的塑形技藝。這一時期陶器造型普遍呈現出渾厚圓潤、線條流暢的顯著特征,這種風格不僅展示了造物者自然、樸素卻又不失高雅的審美取向,具有一種內斂含蓄的美感,還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象征。當時的陶瓷造型深受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浸潤,在器物設計環節,匠人們極為注重形式的抽象性與靈動性。他們常常巧妙地運用簡潔的幾何形狀、流暢的曲線以及精細的手工技藝,賦予陶器一種別具一格的抽象美感。
而在技藝層面,器型設計高度注重比例的協調與結構的均衡。在切實滿足日常實用功能的同時,全力追求外觀的端莊典雅。這種規整的形式美,一方面是對工藝嚴謹性的嚴格要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結構的特點以及人文思想的內涵。在制作過程中,人們秉持“大美無言”的理念,在充分關注實用性的根基之上,將自然美與人造美通過精準的線條與巧妙的造型完美融合。比如器物輪廓常常呈現出曲中有直、帶弧度的精妙設計,這樣的造型既保證了使用時的舒適感,又兼顧了外觀的美觀性。陶器的形態與規格存在明顯差異,而這恰恰體現了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尊卑秩序的存在,這種有規有矩的器型設計實際上反映了早期禮制的雛形,鮮明地彰顯出對禮儀規范以及和諧社會秩序的不懈追求。器物形制大多展現出對稱、均衡的美學特質,無論是圓形、橢圓形還是方形器物,其線條都簡潔而優雅。先民們憑借著對器物不同部分的細致入微的調整,成功實現了整體的和諧對稱,并且與“器以載道”“物盡其用”等傳統思想高度契合,將秩序與德行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2.1.3功能多樣
大汶口文化晚期陶瓷器型的多樣奇趣是多種造物觀念交織的結果。一方面,社會的發展促使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樣,對陶瓷器的功能需求也日益增加。從日常飲食、儲存到祭祀、裝飾等不同用途,催生了各種類型的陶瓷器型。比如,為了滿足祭祀中不同的供奉需求,出現了造型獨特的陶尊,有的陶尊腹部有特殊的凸起或凹陷,可能與特定的祭祀儀式或供奉對象相關。另一方面,隨著文化交流的頻繁和人們想象力的拓展,“奇趣為美”的觀念逐漸形成。工匠們大膽創新,融合了不同的元素和風格。這種創新既滿足了使用功能,又給人以新奇有趣的視覺體驗。此外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也為器型的多樣性提供了靈感,使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瓷器型呈現出五彩斑斕、奇趣無窮的風貌,成為那個時代文化活力的生動體現。
2.2陶瓷\"裝飾\"之韻味分析
2.2.1裝飾藝韻
大汶口文化晚期陶瓷裝飾展現出獨特而迷人的魅力,其在藝術表現與內在意義上均有豐富呈現。大汶口彩陶紋飾,相比其他彩陶文化,雖然數量與規模較少,但符號特征極其鮮明,紋飾重點強調突出,屬于有系統、有特性、有價值的史前審美文化產物,在整個人類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裝飾手法上,刻劃與彩繪各具千秋。刻劃裝飾時,工匠以巧手運細膩線條于陶器表面,雕琢出三角形、圓形等幾何圖案。這些線條剛勁且流暢,單獨的圖案簡潔規整,如靜謐夜空之繁星,而交織的圖案則似靈動的樂章韻律,構成富有節奏感的裝飾帶,彰顯出一種秩序井然之美。彩繪裝飾更是奪目,以天然礦物顏料為墨,紅、黑、白等色彩在工匠的精心搭配下于陶器表面暈染開來,仿若天邊的綺麗云霞,自然而富有層次,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
裝飾題材來源多元,自然元素與抽象符號并存。先民們對自然的觀察入微,將水波的靈動、樹葉的婀娜融人裝飾之中,滿溢對自然的熱愛與崇敬,抽象符號則似神秘的文化密碼,可能隱藏著特定的寓意與精神象征,等待后人解讀。這些裝飾與陶瓷器型相輔相成,共同鑄就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藝術風貌,深刻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與精神世界。
陶瓷裝飾圖案在形制上經歷了深刻演變。從早期質樸的簡單幾何紋樣起步,逐步發展到中期的動植物紋樣,至晚期達至復雜抽象的高峰。這一歷程見證了技術的不斷精進,古人對美的追求與表達能力也與日俱增。例如彩陶色彩更為豐富,復彩的出現、構圖手法與形式的多元以及鮮明的色彩對比,造就了絢麗醒目的圖案。像編織紋、網紋、條紋等原始裝飾紋樣,它們不僅是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直觀寫照,更是古人對宇宙和生命深邃哲學思考的映射。在古人眼中,陶瓷承載著厚重的文化使命,是記錄中華文明的關鍵載體,是實用與精神高度融合的產物,蘊含著深邃的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猶如一部無聲的史書,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與智慧。
2.2.2紋線雅韻
大晚期陶瓷裝飾中的線條舞動乾坤,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造物觀念。在大汶口文化中雙人人葬已經很普遍了,可以斷定當時已經進人了父系社會,當時的陶器用于祭拜,主要以紅陶為多數,與山東龍山文化典型的蛋殼陶相似,但大汶口文化的陶器裝飾頗具特色,陶土選用三色紅、黑、白,先用彩色陶作出紋路燒制完成再畫花紋,紋路有水波紋、菱形紋、圓圈紋、花瓣紋等等。線條在陶瓷裝飾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工匠們表達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從造物觀念來看,當時的人們相信線條具有神秘的力量,這種觀念源于對自然界中各種線條形態的觀察和理解。例如,陶器上流暢的曲線可能模仿了河流的蜿蜒、動物的優美姿態,體現了對自然之美的崇尚。這些線條不是簡單的勾勒,而是富有韻律感和節奏感,就像舞蹈一樣,有的線條剛勁有力,如同蔡祀儀式中人們堅定的步伐,傳達出莊重和威嚴;有的線條則輕盈靈動,恰似鳥兒在空中飛翔,展現出自由和靈動的氣息。工匠們通過線條的粗細、長短、疏密變化,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圖案,賦予了陶瓷裝飾以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使陶瓷仿佛成為一個微觀的乾坤世界,容納了當時人們對宇宙萬物的理解和感悟。
2.2.3色彩華章
在當時的造物觀念中,色彩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征意義[2。人們對色彩的選擇和運用并非隨意,而是與他們的信仰、生活環境和審美觀念緊密相連。濰坊市博物館藏著一件大汶口文化紅陶背壺,這件背壺是泥質紅陶質地,外表有紅色陶衣。其肩部線條流暢,腹部較深,肩腹部和耳部有紅色彩繪,肩部有一周重疊的三角形紋,下部則有兩兩對角的三角形紋兩組,不過現在紋飾已經模糊不清,只能通過痕跡來想象其原來的樣子。這些色彩向我們展示了大汶口文化晚期人們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獨特的審美情趣,讓現代人與古代文明在色彩的輝映中產生情感的共鳴。
3大汶口文化晚期陶瓷器所體現的文化意蘊3.1社會結構
大汶口文化晚期陶瓷器在社會結構方面有著深刻體現。從器型來看,不同的陶器形態、規格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階層和尊卑秩序。規整且具有形式美的陶器,其制作要求對工藝的嚴謹把控,體現了對秩序、規范的崇尚,這折射出當時較為穩定的社會結構。而在功能方面,陶瓷器用于祭祀等不同用途,比如為滿足祭祀需求出現的特殊造型陶尊,暗示了當時祭祀儀式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分工和階層關系。從裝飾角度而言,不同裝飾手法和圖案的運用,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身份人群對陶瓷審美和使用功能的多樣化需求,也體現了社會文化的豐富性和社會結構的復雜性。這些陶瓷器作為大汶口文化晚期社會結構的一種物質體現,見證了當時社會秩序和階層關系的存在與發展。
3.2審美追求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審美追求在陶瓷藝術上得到了充分展現。在器型方面,從早期的簡單質樸逐漸向晚期的多樣化、精致化演變,如紅陶獸形壺展現出精湛塑形技藝,其渾厚圓潤、線條流暢的造型風格體現了自然、樸素且高雅的審美取向,對幾何形狀、曲線等元素的運用賦予陶器抽象美感,追求形式的抽象性與靈動性,將自然美與人造美相融合,注重器物的比例協調與結構均衡,以實現端莊典雅的外觀。在裝飾上,無論是刻劃裝飾的簡潔規整與富有節奏感,還是彩繪裝飾的絢麗奪目與自然層次,以及對線條韻律感和節奏感的追求,都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美的細膩感知與獨特表達,并且在色彩運用上也與信仰、生活環境相結合,體現出獨特的審美情趣與精神內涵。
3.3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類早期所特有的一種意識形態,它意味著原始先民為達到某種特定目的而產生的一種超乎理性認知與思考的公眾意識。一些陶器上出現的特殊圖騰或神秘符號,與原始的圖騰崇拜和神靈信仰相關,這些圖案的設計并非偶然,它們是人們對超自然力量敬畏的體現,工匠們懷著虔誠之心將宗教意象融入陶瓷器型和裝飾中。在器型方面,某些具有特殊形狀的陶器可能是用于特定的祭祀儀式,其造型可能模仿了神靈的形象或者是宗教儀式中具有象征意義的物體。造型獨特的陶鼎可能在祭祀中代表著對天地神靈的供奉,其莊重的外形和獨特的設計體現了“器為神造”的觀念。色彩在宗教信仰表征中也有重要作用,特定的色彩可能與神靈或祭祀活動相關,通過色彩賦予陶瓷器神圣的屬性,使陶瓷器成為宗教信仰與人類溝通的重要媒介。
3.4生活風貌
生活方式是一個時代的生動寫照,大汶口文化晚期陶瓷清晰地折射出那個時期人們的生活點滴。在造物觀念里,陶瓷器的設計緊密圍繞生活需求和習慣。從實用角度看,不同器型滿足了各種生活功能。陶鼎用于烹飪,其器型設計考慮到了加熱、盛放食物等實際需求,體現了當時人們的飲食方式。陶碗、陶杯的大小和形狀則與日常飲食的分量和飲用習慣相關,反映出人們的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裝飾方面也能看出生活的痕跡,比如陶器上的一些圖案可能是對日常生活場景或常見動植物的描繪,這些圖案在滿足審美需求的同時,也記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活動。例如,描繪狩獵場景的圖案暗示了當時的狩獵生活方式,而帶有農作物圖案的陶器則反映了農業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陶瓷器成為了生活方式的忠實記錄者,承載著大汶口文化晚期人們豐富多樣的生活信息。
參考文獻
[1]謝千慧.明清時期陶瓷硯滴設計研究[D].景德鎮陶瓷大學,2023.
[2]崔濤,徐長青.從老虎墩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瓷器管窺江西史前文化[J].美成在久,2022,(06):6-11.
[3]陳曉辰.大汶口文化時期觚形器的修復與復制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22.
[4]胡文逸.石黑宗磨陶瓷裝飾藝術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22.
[5]蔣成成.金寨遺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工藝與產地分析[D].山東大學,2021.
[6]肖森蓉.焦家遺址大汶口文化陶器的科技相關分析[D].山東大學,2021.
[7]陸青玉.魯北地區大汶口中晚期-龍山文化時期陶器的生產、流通和社會復雜化[D].山東大學,2019.
[8]趙聰寐,王鑫.契物與文化一遼代陶瓷造型演變與游牧文化變遷[J].陶瓷研究,2019,34(02):1-6.
[9]曹迎昕.焦家遺址大汶口文化陶器的制作工藝及生產方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8.
[10]姜乃源.符號學視閥下大汶口彩陶紋樣的史前審美研究[D].山東大學,2023.
[11]徐心悅.中國古代“陳設陶瓷\"的形態變遷[J].陶瓷研究,2018,33 (05): 50-54.
[12]趙媛媛.瓷語瓷畫—山東陶瓷繪畫藝術大展[J].中國陶藝家,2017, (02): 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