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景德鎮,擁有1800多年悠久的陶瓷文化和制陶歷史,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陶瓷藝術中心。現代社會中,景德鎮也延續了它在陶瓷領域的領導地位,2019年,國家在景德鎮建立了“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2021年,景德鎮舉辦了第一屆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瓷的精神。延續“瓷的精神”,“瓷的旅程--2023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展出了優秀陶藝作品256件,來自世界各地28個地區。雙年展旨在把中國與世界更緊密地聯系起來,無疑呈現出陶瓷文化、藝術領域創新與發展的最高水平。
本文以下展品圍繞器物,瓷板畫,雕塑,裝置,影像五大類對展品進行劃分,其中器物類作品45件,瓷板畫作品46件,雕塑類作品92件,裝置類作品55件,影像作品2件。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本文發現傳統的器物和雕塑作品數量減少,更多的創新性陶瓷雕塑和裝置作品數量增多,無論是在紋樣到器型再到材質肌理,都對傳統的陶瓷材料做出了新的探索。可見,當代陶瓷具有明顯的創新趨勢,傳統的陶瓷材料正在向創新不斷發展
作為一個新型藝術學科,公共藝術旨在解決人們不斷更新的公共空間問題,創新性也是公共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詞。陶瓷材料本身具有穩定、耐腐蝕的材料特點,使其在傳統雕塑領域占據優勢地位,是適合公共藝術運用的優質材料。
2傳承與創新:陶瓷雙年展的新面貌
接下來本文從公共藝術視角下將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瓷板畫作品分成瓷板畫、雕塑、裝置幾類進行賞析,并通過這些作品對公共藝術下陶瓷介質的發展前沿進行探索。
瓷板畫在明中葉時期真正意義上的脫離器物成為創作對象出現。它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底蘊、審美特質、工藝屬性。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瓷板畫作品《青山》利用陶瓷板、釉料、繪畫技巧使其與表現內容的高度結合,把內容、情感、思想、觀念都深深地隱匿在色彩與意境中,其創新的表達手法將敘事性與釉料流動特色結合,既不假大空,又不拘泥于繪畫形式與創作內容,體現了瓷板畫的在內容上的更多可能性。另一幅作品《當馬遠遇到馬賽克》打破了瓷板畫平整以瓷當紙的特點,運用馬賽克藝術從工藝上探索新的體現形式,相比于傳統瓷板畫拼裝更靈活,不易碎。陶瓷作為材料介質,本身就有著不易變形,不怕潮濕,耐溫性好等優良特性,適用于公共空間;新瓷板畫的形式美和對工藝的不斷創新追求更是為公共藝術壁畫和公共空間的立面設計提供了新思路和更優的解決方案。
陶瓷材料的雕塑在藝術表達方面更具張力,豐富的釉面色彩可以提高視覺效果,呈現出公共藝術雕塑的美感。但也有著重量大,難以搬運的弊端,因此限制了陶瓷在室外雕塑應用的廣泛性。大型陶瓷雕塑在燒制時分割燒制能大量減低成本,也方便了后續組裝和展示,在陶瓷雙年展中作品《Timeless》將 185cm 人形雕塑模塊化分割,古埃及神秘的原始圖騰藝術表達與幾何分割形式的結合增強了雕塑的形式感,規整的站姿和嚴肅表情強化了情緒表達。與之不同風格的作品《Brilliant》側重開發陶瓷的可能性,將貝殼,彩片貼面,更加抽象化表達與柔美的色調融合。陶藝技術推動公共藝術雕塑的發展。前者為燒制、搬運、組裝中陶瓷材料局限性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后者為公共藝術雕塑創作貢獻了更多可能性。陶藝創作者和設計師需要將作品融入文化、歷史故事或社會價值觀念,使雕塑作品在具有形式美的同時,引起情感共鳴,共同助推公共藝術陶瓷雕塑發展。
境下的可能性不斷被發掘,出現了擺脫傳統擬物把陶瓷當作一種材料去探索其無限可能的作品。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作品有著風格各異,百花齊放的特點,其陶瓷材質和表現形式的創新對公共藝術領域陶瓷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近年來的陶瓷雙年展中,藝術家們展現出了一種全新的創作理念,尤其是在展示制作過程與實驗性質的作品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性。這些作品不僅在形式和技術上進行了大膽探索,更在觀念層面上打破了傳統的界限。例如,作品《方塊系列》如同將試片柜直接搬到觀眾面前,透明地展示了創作的每一個環節。這一做法不僅讓觀眾得以窺見陶瓷制作的復雜過程,還巧妙地轉變了觀賞與創作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種新的互動模式。
在公共藝術的語境中,這種看似“不完美”的作品實際上激發了觀者的思考,促使他們重新審視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觀眾不僅是被動的欣賞者,更是參與者,他們的反應與思考構成了作品的一部分。這種交互性讓陶瓷藝術超越了傳統的靜態展示,延伸到行為藝術的范疇,形成了一種更為豐富的藝術體驗。
空間是構成裝置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作品本身與場地環境及光影的融合產生了其獨特的藝術內涵與表達。公共藝術裝置藝術作品置于空間中與觀賞者的互動性和三維多角度的觀賞性尤為重要。《霜翎》這件作品尤為值得一提,整體以松果造型青花瓷圖案漸變作為種翅,偏頂光使其影子打在地面的白色沙子和白色墻壁,與地面零落的種翅片相呼應,其開放性和多角度觀賞。陶瓷裝置不再是審美性剝離的觀賞,其意趣人文精神在可觸可感知中給予觀者新的體驗。
從造型美到意境美,從創作到實驗,陶瓷在新興環
此外,近年來陶瓷作品的呈現角度也愈加多元化。作品《溫度》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通過實驗不同溫度下各種材料的燒制效果,將這些實驗成果直接作為作品呈現。這種方法不僅讓作品具備了實用性和參考意義,更使得創作者的實驗過程成為了藝術表達的一部分,展示了科學與藝術的交融。
無論是主客體關系的轉變,還是過程性作品的崛起,這些創新性展示方式都標志著陶瓷藝術在公共藝術領域的飛躍式發展。它們不僅拓展了陶瓷作品展現形式的原有邊界,更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體驗視角。通過不同的角度,觀眾或許能夠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從而重新定義陶瓷藝術在當代文化中的地位與價值。這樣的變化不僅反映了陶瓷藝術自身的進步,也體現了整個藝術界在追求創新與互動方面的積極探索。
4跨界與融合:陶瓷雙年展的新未來
無機化學實驗性陶瓷的出現為公共藝術領域的陶瓷多場景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材料支撐。傳統陶瓷因其笨重和易碎的特性,常常限制了其在公共藝術創作中的運用。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陶瓷材料的性能得到了顯著改善,使得這些藝術作品不僅在形式上更加多樣化,也在功能上展現出更強的適應性。例如,《回響室》這件作品便是一個杰出的例子,通過對陶瓷材質的改良,使得大塊石頭狀的陶瓷能夠輕盈地浮于水面。其內部的空心設計不僅賦予了作品獨特的視覺效果,更在陶瓷相互撞擊時發出清脆的聲響,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感官體驗。
采用非天然的傳統硅酸鹽原材料,配合現代技術的合成方法,陶瓷的硬度、耐熱性和耐腐蝕性等特性得到了顯著提升。這種創新的材料使用方式,使得現代陶瓷創作不僅在藝術表現上有所突破,同時也在實用性上滿足了公共空間的需求。實驗性陶瓷的運用,不僅推動了公共藝術陶瓷創作的進步,更為現代藝術與科學技術的交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審美和功能的雙重角度下,公共藝術領域中的陶瓷創新仍然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陶瓷與新興交叉學科的不斷探索,新的藝術活力正在不斷涌現。未來,公共藝術的發展亟需更多的可能性與材料支持,尤其是在陶瓷走向公共空間時,如何用藝術語言更好地表達公共藝術作品的內涵,將是陶瓷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這種方向的努力,陶瓷不僅能夠在公共藝術中煥發新的生命力,也將推動整個藝術界的不斷進步與革新。
5總結與展望
陶瓷承其傳統,走向創新。在材料的創作運用,語言表達與性能突破上皆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未來,陶瓷材料還可能與數字媒體技術相結合。數字技術能為陶瓷材料提供立體的感官體驗,通過3D打印、VR、AR等技術手段,使其呈現出更加豐富視覺效果,增強觀眾的互動體驗。在多媒體技術下擴大陶瓷對公眾的影響。在藝術家們的不斷創新下,陶瓷材料與觀眾的互動趨勢愈加顯著,與公眾連接的也更緊密。讓人期待陶瓷材料在公共藝術的領域中更多地煥發出其潛在活力。
當代陶藝中陶瓷材料的應用發展是一場由傳統走向多元的旅程,其進行了陶瓷在材料表現,造型塑造,色彩構成,綜合應用,多媒體呈現等諸多方面的探索,這也是公共藝術這門學科的創新和發展的方向。對于人口基數大,公共設施標準化的我國而言,陶瓷材料可以成為一種新興的活力,在材料的使用及材料運用創新的思想方面為創作提供動能。探索陶瓷在公共藝術領域發展的可能,創作更多富含創造力的作品。陶瓷會繼續從私人的架上走向公眾的舞臺,在公共空間中展現更多樣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玉娟.陶瓷板畫的創新實踐研究[D].青島大學,2018.
[2]殷丹玉,楊丹.陶瓷材料在公共藝術雕塑中的應用研究[J].佛山陶瓷,2024,34(01):9-10.
[3]劉昕.陶瓷材料在公共藝術雕塑設計中的運用探索[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4,4(01):133-135.
[4]蘭祥啟.實驗性陶瓷材料的工藝研究[D].導師:陸斌.南京藝術學院,2023.
[5]許鵬飛.數字技術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實踐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