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幾個月前,國際IT咨詢機構Gartner給AI智能體(Agentic AI,代理式AI)算了一筆賬。預測到2028年,即三年后,全球33%的企業軟件將包含Agent(代理),在2024年,該比例不到1%;到2028年,15%的日常工作將由Agent自主完成,2024年該比例接近0%。
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的新一代AI創新應用,AI智能體即將大幅度替代人類在很多領域的具體思考與開發創造,一個會有成千上萬AI智能體不斷涌現的創新應用時代正加快到來,隨之而來的顛覆效應和挑戰無可回避,唯有積極擁抱。
在《財經》近期密集的專業調研中,我們發現一個變化——AI確實正在快速取代程序員的工作。接受調研的大型科技公司或大型商業公司的相關人士告訴我們,他們所在的機構,有20%甚至80%的程序正在由專業的AI工具來寫。這個變化僅僅發生在最近一年間。
程序員是離AI最近的工種,AI改變一切的風潮,最先吹到了程序員群體。一個可以被預見的趨勢是,歷史不會倒退,未來,越來越多的工種將被AI改變,AI智能體將徹底介入人類的工作生活,改變現有社會的運行進程。
從AI的視角來看,人類社會正在快速駛入一個智能體時代。美國硅谷今年以來炙手可熱的“個人獨角獸”概念正是基于這個背景——投資人普遍相信,在AI技術的快速迭代趨勢下,AI智能體會越來越取代創業公司中“人”的角色,一個人可能就能在多個AI智能體員工的協同幫助下,創建一家獨角獸公司。
對于個人來說,智能體時代,人們可以晚上睡前給Agent安排寫文檔、查資料、制作PPT、購買機票等工作。一覺醒來之后再查收工作成果。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令人興奮又擔憂。
一個革命性技術(比如AI)顛覆商業和社會的路徑通常會經歷幾個階段:技術萌芽—技術成熟—基于該技術的應用和產品出現、普及—應用和產品顛覆人類工作和生活習慣、經濟和社會格局。
按照過去一年的變化,AI技術的進度條正狂奔在第二和第三階段之間。AI智能體是這個階段的關鍵詞。
此時很有必要進一步解釋一下AI智能體究竟具備什么能力。我們可以理解它是一種能夠感知其所處環境,基于自身的知識和算法進行自主決策,并采取行動以實現特定目標的智能實體。簡單來說,AI智能體就像是一個擁有“感知-思考-行動”能力的數字生命體,它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獨立運作,完成各種任務。
也就是說,AI智能體將是一個“類人助理”,或“類人員工”。當然,根據《財經》的綜合調研和觀察,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這兩個全球AI技術產業雙極國家,AI智能體目前均處于方興未艾階段。
但在投資和技術的雙重加持下,AI智能體正在快速進化。
7月10日,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發布了Grok 4。與過去市面上的大語言模型(LLM)不同,Grok 4是一款強調多智能體協作、多模態交互和實時聯網能力的全新形態AI系統。馬斯克在洋洋灑灑的介紹中給這款大語言模型做了一個定性:“它幾乎比所有學科的研究生都更聰明。”
六天后的7月16日,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與OpenAI CEO(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在SoftBank World2025活動上對話,在這場對話中,孫正義提出今年會在軟銀內部部署10億個AI智能體,并設計操作系統。
技術更新如此之快,可以預見的是,人類即將擁抱一個全新的時代——智能體時代。智能體時代一個良性的發展趨勢是,AI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賦予每個人超能力。
智能體時代的生存法則其實簡單。對于企業來說,未來,企業的競爭力將取決于“智能體滲透率×數據資產厚度”,目前企業對最新AI技術的布局,需要從“單點應用”加快轉向“全鏈智能重構”。
對于個人來說,當AI負責世界的“運行效率”,人類更需專注“定義意義”,適應加速進化的生存節奏,提升智能體駕馭素養,避免被AI替代,則是重要命題。
國家和政策制定機構需超越傳統監管框架,建立“技術-制度-文明”三層治理體系,預判智能體行為邊界(如禁止健康助手建議基因改造),設置倫理防火墻,探索“人機權責”法律新范式。
這場變革的終局,將是人類創造力與機器執行力在智能體框架下的共演升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