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東省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綜合競爭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但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地域差異,地區間絕對差距仍在拉大、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產業分工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與內蒙古具有相似性。近年來,廣東省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珠三角發展核心區與省內相對欠發達地區深化合作,這些做法對內蒙古推動東中西部合作和差異化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區域合作" " "百千萬工程" " "產業轉移" " "結對幫扶
一、廣東省區域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
2024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4萬億元新臺階,人均GDP約11.1萬元。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名列全國第一,經濟比較發達,但全省經濟發展也存在比較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廣東省分為珠三角、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4個經濟區域。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珠海等9市,粵東指汕頭、汕尾、潮州和揭陽4市,粵西指陽江、湛江和茂名3市,粵北山區包括韶關、河源、梅州、清遠和云浮5市。2024年珠三角地區GDP為11.5萬億元,占全省GDP的81.5%;粵東西北地區GDP為2.6萬億元,和同年內蒙古GDP大體相當,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分別占全省GDP的6.1%、6.7%和5.7%。
省內地區間絕對差距拉大,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廣東省人均GDP前十名的地級市幾乎都在珠三角。珠三角地區人均GDP為粵西、粵東和粵北的2-3倍。珠三角地區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投資、消費和出口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優勢,且差距不斷擴大。2007年,珠三角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粵東西北地區相差1603.6億元,2023年擴大到8154.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差距從4376.7億元擴大到26750.1億元,出口總額差距從2755.4億元擴大到50294.7億元。受益于近年來投資力度的加大,粵東西北地區投資明顯提高,但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絕對值方面,珠三角地區仍遙遙領先于其他區域。
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缺乏經濟增長極。粵西地區只有茂名市地區生產總值剛剛突破4000億元;粵東地區只有汕頭市突破3000億元,達到3168億元;粵北地區只有清遠市超過2000億元。可以說,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都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經濟增長極,中心城市龍頭作用不突出,難以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產業分工水平有待提高,產業轉移仍需大力推進。從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現狀看,粵東、粵西、粵北三個地區和珠三角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產生這種巨大差距的根源在于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缺少作為支柱的產業經濟,導致發展后勁不足。而且,區域經濟差距過大也會阻礙地區間產業的梯度轉移,造成地區間的利益沖突,并帶來資源、市場等方面爭奪加劇的負面影響,降低地區經濟運行效率。
二、廣東省推動省內區域合作的主要做法
在廣東省的122個縣級行政區中,縣多分布在粵東西北地區,工業經濟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尤其是在粵北生態發展區,由于地理條件與歷史因素限制,發展基礎相對更為薄弱。對此,廣東省以縣域為主體,提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從省級層面大力推動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深化合作。
(一)以集聚發展和體制改革壯大縣域經濟
廣東在全省范圍內推行認定100個左右產業集群,引導和支持地方培育一批市級集群,并將集群定位設置在縣級,通過產業轉移促進粵東西北地區縣域產業集聚發展。例如,粵北山區的梅州市積極發揮“糧頭”和“農頭”優勢,挖掘當地產品的附加價值,培育出梅州客家預制菜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業集群,打造出梅州柚、南藥等六大支柱產業集群和客都米、蕉嶺竹等一批“梅字號”區域品牌。此外,還通過遴選省食品工業培育試點縣(市、區、鎮)、認定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等措施,推進粵東西北地區縣域產業集群化發展,汕頭市澄海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廣東生蠔產業集群、廣東農墾都市型奶業產業集群、佛岡水頭鎮等農業產業強鎮入選國家農業融合發展項目名單。目前,廣東已經實現省產業園縣域全覆蓋(除南澳縣--海島縣外)。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省份,廣東省非常注重以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明確提出擴權賦能強縣,通過深化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鎮街體制改革破除城鄉制度壁壘,最大限度激發縣鎮村的發展活力。2024年,全省第一次從省級層面直接面向縣(縣級市)進行批量放權,將投資、用地、生態環保、交通等領域一批含金量較高的60項省級行政職權直接向縣委托、下放或優化。在合作建設產業轉移工業園的事權、財權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突破。事權方面,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業轉移合作園區申報設立省級經濟特別合作區,給予傾斜支持,并根據發展需要下放有關省級經濟管理權限;財權方面,首次支持通過共建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園中園”,實行共建雙方分稅制,支持幫扶城市平衡投入,提高幫扶的可持續性。
(二)以“百千萬工程”推動省內產業有序轉移
2016年,廣東省出臺政策統籌推進珠三角產業向粵東西北地區梯度轉移,2022年12月,全面啟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全省122個縣(市、區)、1609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為主體,珠三角核心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進行縣級結對,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機制,推動產業向省內欠發達地區有序轉移。目前已布局建設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平臺,通過各平臺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的項目超過650個,總投資超過3200億元。例如,處于粵東地區的汕尾市與珠三角的深圳市共同成立深汕特別合作區,以創新的“特區飛地”模式融入大灣區城市群建設。2011年以來,合作區計劃投產產值從百億級躍至萬億級,培育打造出新材料、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集群;粵西的茂名市、陽江市和湛江市從綠色鋼鐵、綠色石化、海工裝備等上游產業鏈承接珠三角高端制造業;粵北地區通過大力發展新材料等特色產業鏈接大灣區的綠色生態經濟體系。“百千萬工程”有力促進了粵東西北地區振興。2023年,廣東省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2%,112個鎮入選全國千強鎮,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36:1。
(三)以頂層設計助推區域合作發展
建立推動區域合作發展高規格組織機構,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總指揮的省“百千萬工程”指揮部,強化總攬全局、統籌協調的作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承擔具體工作,發揮參謀輔政、督促指導以及服務保障作用。省直相關部門成立縣域經濟、城鎮建設、鄉村振興、要素保障、決策咨詢5個工作專班,與指揮部辦公室共同構成省級層面的“百千萬工程”指揮體系。市縣兩級均成立實體化指揮部辦公室,全部建立“百千萬工程”指揮體系。
完善支持區域合作發展的政策體系。廣東省出臺產業轉移、城鎮建設、金融等配套政策,各地市制定強針對性的實施意見,大部分縣(市、區)制定了體現發展思路、突出本地特色的實施方案。落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資金等要素保障,2023年,廣東省設立總規模240億元的省產業轉移基金,注入資本金42.5億元、安排1萬畝用地指標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5個主平臺建設。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初步形成注重成效的分類考核評價體系,既考總量,又考增速,考核更突出老百姓的獲得感。
三、對內蒙古推動蒙東地區振興發展的啟示
廣東省等發達地區內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短期內也無法達到同一水平。對內蒙古來說,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經濟實力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十五五”時期,要參考借鑒發達地區區域合作的成功做法經驗,根據現實基礎條件,發揮蒙東地區的比較優勢,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有效推動蒙東地區振興發展和自治區東中西部差異化協調發展。
(一)承接產業轉移是推動蒙東地區振興發展的重要途徑
廣東省的頭號工程即“百千萬工程”,將省內發達地區與相對欠發達地區進行縣級結對,通過鼓勵共建產業轉移合作園區等方式,推動國內外產業向省內欠發達地區有序轉移。這些舉措帶給內蒙古的啟示是,要大膽探索創新產業轉移合作和幫扶機制,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在幫扶雙方之間建立可持續的合作機制,有序精準地推動發達地區產業向蒙東地區產業園區轉移,改變過去地區之間搶項目、爭資源的狀況,讓承擔不同功能的區域做自己能做、最適合做、最凸顯特色和優勢的事情,不同地區發揮不同比較優勢,最終達到各盟市、旗縣在不同賽道協調發展的良好效果。
蒙東地區擁有赤峰、通遼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可以在示范區內大膽探索和創新對飛地模式、利益聯結、人才合作等機制,積極承接產業鏈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重點承接冶金化工、生物醫藥、輕工紡織、礦產開發加工、新能源、食品制造等優勢特色產業的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把握國家要求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的機遇,加強承接平臺和載體建設,組建產業聯盟,發揮“鏈長制”等組織優勢,聚焦新材料深加工、綠色冶金、新型化工、裝備制造、綠色農畜產品深加工等重點產業鏈,探索共建共享的產業發展載體及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路徑,構建利益共同體,推動建立基于“共享產業價值鏈”的產業創新協同機制,以產業集聚發展深化區域合作并帶動蒙東地區加快發展。
(二)結對幫扶機制是促進蒙東地區振興發展的有效舉措
廣東省珠三角核心區與粵東西北地區進行縣級結對,實現對粵東西北市縣兩級橫向幫扶全覆蓋。實踐證明,結對幫扶機制是很多地區實施多年、不斷完善且廣泛采取的一種有效舉措。尤其是在產業共建中,有利于建立穩定需求和可持續回報。當然,對內蒙古來講,呼包鄂地區發展程度還無法與珠三角核心區相比,全國百強縣也不多,無法完全照搬其他省份的結對做法。但是,在區域合作中堅持系統觀念,營造統一規范、層次明晰、緊密聯系、功能精準的協同發展生態,是值得學習的。《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合作深化行動實施方案》也明確提出,聚焦自治區內,建立呼包鄂與蒙東地區協作機制,持續促進自治區內東中西部差異化協調發展。
自治區西部尤其是呼包鄂地區發展速度相對較快,蒙東地區發展滯后,對蒙東發展基礎較弱的地區,可以加大技術、資金、產業等方面的幫扶與合作對接力度,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幫扶協作新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攤、利益共享制度,協助其發展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呼包鄂地區部分經濟實力強的旗縣與蒙東旗縣試點結對,探索開展縣級結對幫扶。對于幫扶聯系的地區或合作共建的產業園區,自治區在土地、水權、排污權、用能權、人員交流等方面給予差別化配置。同時,建立自治區級機關、科研院所、大型國有企業、智庫機構、高等院校與蒙東地區相對薄弱的旗縣掛鉤幫扶機制或試點。設置差異化績效評價指標和政績考核辦法,探索對呼包鄂和蒙東地區各盟市在招商引資、產業項目落地等方面協同考核,使東西部協作機制更緊密。
(三)壯大縣域經濟是加快蒙東地區振興發展的重要基礎
縣域是推動區域合作和加快發展的主戰場,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廣東省將全省122個縣級行政區劃分成創先類、進位類、消薄類三個類別,實施分類管理,因地制宜提升縣域產業支撐能力。對內蒙古的啟示是,在推動蒙東地區發展中必須重視縣域的作用,堅持分類指導。例如按照產業功能旗縣、農產品主產旗縣、生態功能旗縣、畜牧業旗縣等定位,引導支持不同經濟實力、不同發展潛力的縣域各展所長,推動縣域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壯大縣域經濟,必須以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為重要依托,以新質生產力為根本驅動力,通過科技創新大力改造和提升制造業,增強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依據蒙東地區各縣域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明確制造業發展目標,借助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和“蒙科聚”、京蒙(亦莊·赤峰)科創產業園等區內外創新平臺,設立蒙東地區縣域創新發展服務中心,用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驅動制造業和縣域經濟發展提升。另外,蒙東地區口岸眾多,要充分利用其發展空間廣闊、開發強度相對較低的要素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全區、東北、全國統一大市場。
(四)務實的推進機制是實現蒙東地區振興發展的有力保障
廣東省成立省市縣三級“百千萬工程”指揮體系,從推動工作的效果來看,高規格、專門化的實體化運作機構更能發揮省級層面頂層設計、統籌抓總的職能。在內蒙古這樣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自然資源稟賦差別較大的地區,更需要通過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完善組織推進機制,由強有力的組織機構統籌協調推進,在資金投入、項目安排、改革創新等方面加強高位統籌,為充分發揮蒙東地區比較優勢創造穩定持久的動力。在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格局中,三省一區是實施主體,作為自治區東部五盟市,與東三省地位并不對等,建議參考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的工作架構,由自治區級專門機構與東三省進行協調交流,建立順暢高效的合作機制,更大力度、更高層次推動蒙東地區振興發展和東中西部差異化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雨謙,余碧儀.全面深化開放合作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J].廣東科技,2024(10):72-76.
[2]楊永聰,李齊笑.以制度型開放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有序轉移的機制研究[J].新經濟,2024(3):107-120.
[3]防止規模性返貧的監測機制和幫扶路徑研究課題組.高質量推進駐鎮幫扶工作助力“百千萬工程”走實走深[J].農村工作通訊,2024(08):47-49.
(作者單位:1.內蒙古警察學院;2.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