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跨區域協同合作,是實現區域優勢互補、促進資源高效配置、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25年江蘇省兩會期間,省委書記信長星參加無錫代表團審議時,要求無錫“發揮開放發展的優勢,堅持高標準、寬視野,加強跨區域多領域協同”。北京市海淀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高端的人才隊伍和眾多創新型企業,為其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提供強大支撐。而無錫市憑借堅實的產業基礎、一流的營商環境以及世界級文旅資源優勢,在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兩地在跨區域合作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合作共贏發展格局,為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面對跨區域合作的新形勢、新要求,無錫市委研究室調研組以無錫市與海淀區的跨區域合作實踐為樣本,深入無錫市、海淀區兩地開展深度調研,通過實地考察相關產業發展態勢、走訪創新載體與領軍企業、召開專題座談會等多種形式,深度剖析兩地合作的內在邏輯、運行機制與階段性成效,探索形成一條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的有效路徑,為全省跨區域合作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合作框架和組織機構初步建立。兩地初步建立合作框架,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達成“平臺、科創、產業、人文”四個對接共識,涵蓋“產業發展協同、科創資源共享、數字治理互通”三大領域。明確協調機構,成立兩地合作聯合工作組,開展相關合作框架內容的對接落實、統籌推進工作。2024年,無錫市江陰、梁溪、惠山等縣(市、區)積極謀劃實施重大項目,成功吸引了來自海淀區的人工智能、商業航天、高端裝備、低空經濟、現代金融等領域的12個投資項目,總投資額超過60億元,帶動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
產業鏈協同規劃等方面實現點狀突破。產業鏈協同規劃實現突破。在工信部指導下,兩地聯合編制《集成電路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海淀區側重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研發、無錫市聚焦特色工藝制造的分工。營商環境互通實現突破。無錫市數據局與海淀區政務服務局聯合發布《跨區域通辦事項清單(第一批)》,涵蓋企業開辦、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48項業務,通過“線上聯審+異地代收”模式實現業務高效辦理。人才共享實現突破。無錫市高新區與中關村科學城聯合推出“跨區域人才共享計劃”,允許科研人員同時在兩地企業任職并享受疊加補貼,截至2024年底,已有23名集成電路專家實現“海淀研發+無錫產業化”雙崗履職。
稅收分成等方面形成單項合作機制。在稅收分成方面,針對集成電路產業,建立“海淀設計—無錫流片—聯合封測”的稅收分成機制,頭部企業合作項目綜合成本降低15%。在儀器共享方面,中關村集成電路材料聯盟與無錫市半導體行業協會共建“長三角-京津冀材料驗證平臺”,已為兩地12家企業提供晶圓級材料測試服務,降低研發成本40%。在應急聯動方面,無錫市經開區與海淀區上地街道共建“智慧城市治理聯盟”,試點跨區域應急響應聯動機制,特別是在2023年無錫暴雨期間,海淀區通過平臺提供實時氣象算法支持,縮短應急決策時間20%以上。
各類“飛地”載體建設日益增多。在“科創飛地”建設方面,江陰(北京)創新中心為“江陰—清華創新引領行動計劃”開辟了實體化科創陣地,清科智谷與無錫市梁溪區共建的京溪協同創新中心打造出全國首個“一中心+一實驗室”的政校企聯合新模式。目前無錫市在海淀區共有7家科創飛地,總面積超5000平方米,在孵企業達61家。在“產業飛地”建設方面,海淀區在無錫市惠山經開區設立“京津冀成果轉化基地”,首批12個項目落地,畝均稅收達80萬元。在人文合作方面,無錫博物院與海淀區文旅集團聯合開發“大運河數字孿生系統”,利用海淀區AI算法還原清代無錫市米市盛景,項目獲2023年國家文旅科技創新工程資助。
跨區域合作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區域協調發展背景下,無錫市與海淀區作為各自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極,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交流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取得顯著成效。需要進一步深化合作,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實現更高質量、更具活力的區域協同發展。
推動雙向政策趨同,筑牢跨區域合作根基。積極研究海淀區新政策,將其與無錫市相關政策進行深入對比分析,其中比無錫市更具前瞻性的政策要勇于探索,能直接復制的政策要積極落實,需要爭取的政策支持要主動出擊,爭做跨區域合作政策協同最佳地。擴大試點政策范圍,如在產業鏈協同規劃方面,將集成電路產業協同發展經驗,擴大到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商業航天、具身智能等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跨區域發展的協同聯動;在人才共享方面,充分發揮無錫市高新區與中關村科學城“跨區域人才共享計劃”的先行先試作用,逐步拓展跨區域合作范圍,促進人才資源的高效配置。推動技術標準體系等互認,著力推動數據流通標準、科研設備檢測、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規則等的互認或趨同,暢通新產品、新場景、新服務跨區域流動渠道,推動產業創新跨區域合作。
構建雙向賦能機制,提升跨區域合作效能。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可參照“北京總部+無錫制造”“北京創新+無錫轉化”“北京鏈主+無錫配套”為特征的合作模式,推動跨區域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分工合作。健全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機制,定期舉辦跨區域產業鏈對接會,梳理龍頭企業需求圖譜,推動跨區域合作科創主體組建創新共同體,合作攻關相關產業“卡脖子”技術。健全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機制,設立“錫海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發布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揭榜掛帥”項目,發揮無錫市本地技術轉移機構的既有優勢,引入海淀區專業科技服務企業,提供低成本試驗場景和政策包,提升成果轉化效率。健全各類主體跨區域市場化合作機制,圍繞聯合舉辦“京錫科創峰會”等活動,吸引科創企業、行業組織、高校院所等參加,并建立跨區域合作風險補償機制,降低企業跨區域布局的市場風險。
布局雙向聯通平臺,拓展跨區域合作空間。擴大“科創飛地”覆蓋范圍,積極與清華大學等高校院所,以及中關村科技園等科創園區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等形式,加速技術中試和產業化進程,推動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和應用。提升“產業飛地”實體化運作水平,緊密結合無錫市功能區建設,鼓勵各重點板塊聚焦主導產業,主動對接海淀區創新轉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政策支持,提高項目的落地率和成功率。優化“人才飛地”創新生態,探索柔性引才機制,支持來自海淀區的專家,通過兼職、項目合作等形式參與無錫市科研項目,配套專項補貼及成果轉化獎勵;探索兩地社保互認、職稱互通等機制,有效降低人才流動成本,構建便捷的“雙城生活”生態。
(調研組成員:鄭立平、陳建甫、周朔鋒、宋文文、張奇)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