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文化數字化作為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下數字技術與文化資源相結合的產物,是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的重要體現,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蘇州市吳江區作為蘇州城區的最大板塊和戰略縱深所在,以“數字+文化”為牽引,堅持“五個聚焦”,做到“四向發力”,積極探索文化數字化賦能縣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吳江路徑”。
聚焦數字文化資源拓展。以新技術夯實文化數字化發展底座,創新運用大數據、AI、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活化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江南文化內涵,緊扣蠶桑絲綢文化、江村富民文化等獨特文化基因,加快推進本土文化數字化轉化的研究。立足吳江文化資源稟賦,提取采集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重點建設文博、古建筑、非遺曲藝、古籍善本、方志、歷史文化名人、大運河、“美美吳江”等八大特色專題數據庫。加強數字科技在文化保護傳承上的應用,完成一期智慧文物保護管理系統建設,將500余處不可移動的文物單位納入其中。
聚力數字文化產品更新。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性開發,創造更多既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數字文化產品。挖掘絲綢文化,全國首個絲綢紋樣數字館——蘇州絲綢紋樣數字館在蘇州灣亮相;立足同里古鎮,推進“平行宇宙·同里”建設,深化“聲入姑蘇·同里”體驗項目;立足七都文化,推動“昆偶宇宙·AI古鎮”智慧文旅項目,開展非遺昆曲木偶形象IP與劇集孵化;立足運河文化,推動天涯明月刀大運河版本“天衣之舟”項目,實現IP授權應用。啟動蘇州古典園林數據文化資產包開發暨退思園元宇宙數字文化建設項目,形成蘇州古典園林大數據包、園林數字人垂類大模型等眾多成果。打造“吳江游禮”品牌,挖掘本土文化和非遺項目,設計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和數字藏品。
重視數字文化平臺搭建。建立系統高效的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應用場景。持續加強公共文化載體數字化應用,蘇州灣大劇院建設數字劇場,吳江圖書館開展“數字云讀”,區公共文化服務配送平臺為市民提供“選—配—送—評”全流程文化線上服務。搭建數字智慧旅游場景,開發“智慧旅游駕駛艙”,吳江運河文化旅游景區實現智慧監測、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和智慧營銷。加快旅游大數據中心建設及“樂游吳江”智旅系統升級,實現“一部手機玩吳江”。成功引入國家文化大數據華東區域交易平臺蘇州運營中心落戶松陵老城的唐宅,使古屋老宅得以煥新利用,成為該平臺設立的首個城市運營中心。
加強數字文化產業支撐。積極促進文化數字化與產業融合發展,擴大產業發展規模。以蘇州灣CBD為數字文化發展載體,聚焦數字顯示、虛擬直播、數字微電影、元宇宙營銷等技術,集聚京東方藝云、大運遠見、落蒂文化、元上跳動、白鹿文化等一大批數字文化新興企業,推動形成前沿數字科技廣泛布局。發揮蘇州灣CBD、絲路盛澤·數字文化產業園、黎里紀錄片文化創意園等載體的聚集效應,持續引育有潛力的數字文化企業落戶吳江。加快傳統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引導企業根植吳江本土優秀文化資源稟賦,加速數字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做大網絡直播、文化產業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助力數字文化消費提升。大力撬動“票根經濟”,全力整合農文商旅體多元業態,推出集108項權益的“吳江City暢享卡”。“科技+文化”雙向賦能,在蘇州灣博物館推出“叢林探秘”數字沉浸展,在黎里古鎮六悅博物館開展民俗特展。以多元業態點亮“假日經濟”,今年“五一”假期“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蘇州站在吳江掀起“文博熱潮”,全省“文物天團”齊聚蘇州灣博物館,以“數字展+珍貴文物+文創藝術”相結合的展覽方式,讓觀眾既能通過展柜觸摸屏玩轉文物三維圖像,又能將精巧文創帶回家。
近年來,聚焦數字經濟新賽道主賽道,吳江區率先在文化數字化建設上發力,借助數字化手段,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資源活起來、讓文化空間活起來,實現文化產品高質量供給,促進數字文化消費提升,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吳江路徑”對文化數字化賦能縣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加強統籌協調,提升“引領力”。文化數字化作為新興領域,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系統性建構并非單純依靠市場,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增強全面布局文化數字化的“有為”意識,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吳江積極融入國家和省、市文化數字化戰略,制定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基礎采集、內容開發、平臺搭建、產業載體四類重點項目,重點加大對數字文旅、數字藝術、數字文物等領域發展的支持,不斷優化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環境,拓展數字文化消費,推動文化數字化發展。
加強資源整合,增強“融合力”。文化資源整合是文化數字化的前提,只有打破“信息孤島”,做到資源互通、互補、互利,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取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將抽象的文化轉化為可復制、可移動、可再生的數字信息形態,并通過建立專題文化數據庫、信息庫實現資源整合。整合文化數字化服務終端,拓寬頭部平臺供給渠道,積極探索云展覽、云視聽、云課堂等方式,努力消弭城鄉、地域之間的數字鴻溝,打破數字壁壘,增強文化服務的均衡性與可及性。
加強前瞻謀劃,提高“創新力”。積極推動文化數字化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為文化數字化提供新的增長點。改變傳統的文化發展思維,充分認識數字技術對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價值,根據文化數字化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前瞻化”布局和“方向性”規劃,推動文化數字化縱深發展。順應技術手段、制作方式、傳播載體的變革趨勢,圍繞區塊鏈、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進行技術研發,探索技術支撐文化保護、傳承、轉化的有效方式,推動蘇州灣數字藝術館技術升級,加快打造蘇州絲綢紋樣數字館、宋錦非遺館、數字退思園、“智游江村”數字化景區等更多高質量的數字文化場景。跨界拓展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開拓數字文化消費更廣闊天地。
加強人才引育,匯聚“源動力”。突出“高精尖缺”導向,精準發力,引進數字文化內容生產、經營管理、技術研發專門人才,培育數字文化領域專業型、應用型、管理型的復合跨界人才。探索建立優秀數字文化人才社會化聘任制度,采取崗位聘用、客座邀請、兼職、定期服務、項目合作等方式,創新人才引育機制。搭建數字文化各方交流的公共平臺,完善政企校社四方聯動機制,培養文化數字化新型專業人才,為打造文化產業發展新高地構筑人才“強磁場”,匯聚發展“源動力”。
(作者分別系蘇州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共蘇州市吳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