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張家港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自覺扛起“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范”的責任和使命,針對各地人才政策內容趨同、實施方式相似、區域競爭激烈、政策資源內耗、人才評價內卷、區域發展失衡等難題,系統構建“政策驅動、產才融合、生態聚合”人才工作體系,把人才政策著力點從過去“拼補貼”“比戶口”,變為“拼環境”“造生態”,推動人才工作由“爭”和“搶”向“接”和“融”轉變,以差異化人才政策應對同質化內卷化新挑戰,將“比較劣勢”轉化為“錯位優勢”,在“引育留用”人才中找準比較優勢和發展新賽道,持續擦亮“創新張家港、因您才精彩”人才品牌。2024年,全市新增國家級人才45人,再創歷史新高,連續3年實現倍增,其中企業入選39人、全國縣域第一;科研平臺入選4人,較上一年增長300%。這座以“張家港精神”聞名全國的創新之城,何以依靠科創人才的強勁動力,連續31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市)前三強?
以制度創新釋放市場活力,政策創新與精準引才“同頻共振”。針對人才區域壁壘、政策壁壘問題和產業發展需求,放大人才政策組合效應,使政策與產業握指成拳、同向發力。打造政策供給強引擎。實施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政策、青年人才專項政策等在內的“1+1+N”人才新政體系,精準落地從引進支持到落戶發展的全鏈條人才扶持政策。出臺吸引集聚高校畢業生“強基計劃”、支持人工智能人才發展“強鏈計劃”、特色半導體人才“強芯計劃”的“三強”人才計劃,給予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專項政策支持。制定“區鎮專項、產業發展、專業園區”等3個特色類人才政策,直接立項支持發展形態好、符合產業方向的人才項目。2024年,空天開發領域、國內硅光集成電路領軍人才企業雙雙獲評姑蘇重大創新團隊,實現張家港歷史“零”的突破。開辟精準引才新賽道。繪制“三圖譜”精準引才:產業上下游企業圖譜、企業人才需求圖譜、合伙人“朋友圈”圖譜。實施“嫁接引才”戰略,促成80余位領軍人才與本土企業合作,推動江蘇能華微電子的人才團隊與海陸重工合作,實現氮化鎵功率器件領域重大突破。依托駐北京、上海、深圳招商中心,配備人才招引專門力量,推動科技招商和人才招引深度融合。借力企業海外分支機構、海外聯誼會、歐美同學會、僑商會等一線資源,發揮“以商引商、以才引才”作用,成功引進烏克蘭最年輕院士項目,獲評省頂尖人才計劃。連續5年舉辦校政企聯盟合作大會,設立全省首個縣市“U35”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專委會,聘用20名高校引才大使,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
以產業需求牽引人才流向,產才融合與平臺賦能“雙向奔赴”。立足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協同發展,構建以產聚才、以才興產新生態。全鏈條對接產業發展。聚焦張家港“4+4+N”產業體系,搭建人才創新創業的全領域發展支持體系。打造“3D打印”“高端醫療器械”等特色產業人才集聚區,試點集聚區評審自主權,對新入駐人才項目給予“即簽即補”精準資助。探索布局特色半導體、氫能儲能領域等2個百億元級人才創新聯合體,氫能技術創新中心入選省級氫能產業人才攻關聯合體培育對象。全方位優化創新支撐。聚焦新興產業培育、人才需要,推進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家港產業基地等創新平臺建設,統籌39家省級以上科創孵化載體、46家重點實驗室的功能資源,為企業提供中試放大、場景應用等資源支持。深化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張家港校地合作聯盟發展,成立高校區域技術縣域轉移轉化中心,2024年促成產學研合作240項。深化“頂尖人才+雙創團隊+領軍人才”梯次培育架構,連續8年舉辦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累計舉辦系列賽事103場,吸引對接項目4544個。全周期強化金融供給。充分發揮張家港“人才一號母基金”“沙洲科創C基金”的引導作用,探索“撥投聯動”重點項目決策機制,推動更多耐心資本真正“投早投小投初創”,托舉更多人才企業攀“高”向“新”。搭建資本基金與優質項目“面對面”平臺,迭代實施人才企業上市“攀峰計劃”2.0版,給予最高1億元融資支持。近3年,人才企業貢獻了全市50%的高企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的省級以上獨角獸企業,貢獻了全市70%的上市主體。
以生態構建提升城市黏性,生態留才與孵化夢想“相得益彰”。圍繞人才友好城市建設,聯動各方力量讓人才服務可感、可及、可預期,構建人才安身、安心、安業的生態環境。打造“網上+網下”服務陣地。推出港城人才服務“一鍵達”平臺,開發“港才通”人才政策計算器2.0微信小程序,打造全新人才IP形象“張友才”,探索接入AI數據大模型,實現人才政策問答“秒懂秒應”,推動“人找政策”向“政策到企”轉變。緊扣江蘇人才創新港建設部署,高標準建設“東渡人才港”青年人才社區,打造“東渡人才服務中心”綜合體。提供“樂居+優行”服務保障。實施“蘇易居·寓港城”計劃,投用高品質人才公寓超6000套。打造“青年人才來港第一站”,投用優質青年人才驛站9家。發布“安居暢行”優化升級政策包,為人才代表發放房、車組合禮包。吸引學子深度體驗,常態化開展“歸雁筑巢”等城市體驗活動,配套價值3萬元的“來港大禮包”,以及最長30天免費住宿、最高3000元的面試交通補貼。在全省首創同學支持政策,張家港籍高校學子邀請同學來港城實地體驗的,同學能夠享受最長7天免費住宿。提升“專屬+全面”服務體驗。實施“港城人才直通車”人才服務提升年行動,統籌開展“我聽人才提需求”“我陪人才走流程”“我為人才辦10事”“我邀人才看港城”等“四個我”服務承諾,深化“換位跑一次”行動部署,推動人才服務從“有形覆蓋”向“有效感知”進階。擴大人才“通識碼”場景應用,升級交通出行、醫療康養、來港大禮包等專屬禮遇,為人才施展才華、成就事業提供堅實保障。
張家港的人才新政,最根本的是以“政策精度、產業深度、服務溫度”三位一體,構建“引育用留”全鏈條生態體系;最關鍵的是把“比較劣勢”轉化為“錯位優勢”、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把人才這個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范”的“最大增量”;最基礎的是在政策保障上發力,在人力保障上聚力,在資金保障上合力,在生活保障上用力,實現從“拼補貼”“比戶口”向“拼環境”“造生態”轉變,讓一切要素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張家港的實踐表明,破解各地人才政策同質化、內卷化難題,實現人才高質量發展,必須細分領域、差異定位,突破千城一面的同質化陷阱;必須政策重構、市場導向,突破政策斷層乏力的內卷化競爭;必須生態留人、孵化夢想,突破人才創新創業的瓶頸制約,構建起錯位競爭、產業賦能、生態留人、持續迭代的閉環機制。
(作者系南京郵電大學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研究員、群眾雜志社原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張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