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大熊貓棲息地的保護與恢復,同域分布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也有所增加。寄生蟲作為野生動物健康的重要威脅之一,不僅可能直接影響大熊貓的健康,還可能通過同域分布的野生動物(如豹貓、金絲猴、羚牛等)間接傳播,形成潛在的生態健康隱患。為了解佛坪保護區大熊貓同域動物攜帶的內寄生蟲,采集野生動物糞便樣本,采用飽和食鹽水漂浮法和分子生物學鑒定方法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總檢出率7.7%,其中毛細線蟲蟲卵的感染強度為90 n/g,
貓弓首蛔蟲蟲卵的感染強度lt;30 n/g,都屬于輕度感染的情況。開展大熊貓同域動物攜帶寄生蟲的調查工作,對于了解大熊貓棲息地的生態健康狀況、預防疾病傳播、制定科學的保護策略提供了參考研究。
關鍵詞:大熊貓;同域動物;寄生蟲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譽為“國寶”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大,大熊貓的種群數量逐步恢復,但其棲息地仍然面臨諸多威脅,其中之一便是野生動物與人類活動交叉帶來的疾病傳播風險。相較于圈養大熊貓,野生大熊貓很難得到良好的醫療管理,其平均壽命僅為18~20年,遠低于圈養大熊貓30年。野生大熊貓死亡原因很多,其中與寄生蟲病不無關系。迄今,大熊貓疾病研究以圈養者為主,野生大熊貓疾病研究報道較少,且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造血系統疾病、寄生蟲疾病等方面,寄生蟲病研究雖一直進行,但其感染情況、傳播途徑、發病機制依然不甚明確[1]。迄今發現感染大熊貓的寄生蟲共計26種,晏培松等[2],何承德等[3]在對死亡大熊貓進行剖檢時發現了槽盤吸蟲蟲體,賴從龍等[4]檢測野外大熊貓糞便發現了大熊貓槽盤吸蟲卵,檢出率為0.48%,Liu C K等[5]在四川松潘大熊貓體內檢出過犬鉤口線蟲雌蟲,楊光友[6]研究發現野生大熊貓糞便中鉤蟲卵感染量可達93.3%。楊光友等[7]又在四川的大熊貓體內采到線中殖孔絳蟲蟲體50余條。
佛坪保護區野生大熊貓數量和密度居全國之首,本研究通過對同域分布的野生動物(如豹貓、金絲猴、羚牛等)進行寄生蟲調查,明確其攜帶的寄生蟲種類、感染率及分布特征,為后續研究和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持,提出針對性的野生動物保護及寄生蟲防控措施,為大熊貓及其同域動物的健康保護提供科學依據,促進保護工作的科學化和精細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樣品采集
從2023年9月—2024年12月,利用樣線法采集新鮮野生動物糞便樣本,在42條樣線上收集樣品共65份,采集點位最低海拔1 245 m,最高海拔1 976 m,生境類型以針闊混交林為主,記錄樣本采集日期、采集點的位置信息并編號,用無水乙醇浸泡樣本,放置在冰箱-4℃冷藏,在運輸過程中用冰袋保持低溫。
1.2 檢測方法
飽和食鹽水漂浮法:取5 g糞便,放入玻璃杯中,倒入40 mL飽和食鹽水,用鑷子攪拌均勻,充分混合均勻后,用60目銅篩網過濾到50 mL的離心管中,邊攪拌邊吸取2 mL渾濁液,加到麥克馬斯特計數板中,靜置30 min后,統計感染強度。同時,用鐵絲圈蘸取離心管表面液體于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統計感染寄生蟲卵的種類。
2 結果
經飽和食鹽水漂浮法進行鏡檢,在1份付家灣區域羚牛糞便樣本和1份雁塔梁區域豹貓糞便樣本中檢測出土源性線蟲幼蟲;在1份紅石巖區域羚牛糞便樣本中檢測出溝口科幼蟲;在1份頭溝梁區域野貓糞便樣本中檢測出毛細線蟲蟲卵和貓弓首蛔蟲蟲卵,總檢出率7.7%,通過麥克麥斯特計數板技術獲得其中毛細線蟲蟲卵的感染強度為90 n/g,通過麥克麥斯特計數板技術獲得貓弓首蛔蟲蟲卵的感染強度lt;30 n/g,都屬于輕度感染的情況。犬、貓弓首蛔蟲病是因犬、貓弓首蛔蟲寄生于犬科動物或貓科動物的小腸而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是一種在犬、貓飼養中需重點防治的一種寄生蟲病。弓首蛔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能感染動物及人類,其中兒童是該疾病的高發人群,主要病因為誤吞食具有感染性的蟲卵,一旦感染弓首蛔蟲病會導致多器官損失,需加強診斷及防治。
3 討論
鉤口線蟲病其病原為鉤口科的小型腸道線蟲,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部分地區野生大熊貓體內鉤口線蟲的感染率可高達93.3%。楊光友等[7]在四川野生大熊貓體內發現的寄生蟲新種大熊貓鉤口線蟲,將鉤口科鉤口屬線蟲的蟲種增至15種。鉤口線蟲蟲卵隨大熊貓糞便從體內排出后,遇到適宜的環境發育為感染性幼蟲,經皮膚侵入或經口感染大熊貓,移行入胃、腸發育為成蟲。鉤口線蟲能引起所附著部位出血和炎癥反應,繼而引起大熊貓消瘦、貧血、生長發育不良等,對大熊貓健康危害較大[8]。土源性線蟲主要包括鉤蟲、蛔蟲和鞭蟲等。人體通過直接接觸在土壤等外界環境中發育的蟲卵或幼蟲而被感染。土源性線蟲病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東亞、東南亞以及南美洲等地區。2016年,在“中央轉移支付瘧疾等重點寄生蟲病防治”項目支持下,土源性線蟲病監測工作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展開。2019年,監測工作轉由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支持。2006—2020年,監測點覆蓋范圍逐步擴大至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0多個縣。監測點調查結果顯示,人群STH感染率從2006年的20.88%降至2020年的0.84%。我國土源性線蟲病已保持在較低的流行水平,這一成效既得益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得益于綜合防治策略和監測工作的持續開展[9]。犬、貓弓首蛔蟲病是因犬、貓弓首蛔蟲寄生于犬科動物或貓科動物的小腸而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是一種在犬、貓飼養中需重點防治的一種寄生蟲病。弓首蛔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能感染動物及人類,其中兒童是該疾病的高發人群,主要病因為誤吞食具有感染性的蟲卵,一旦感染弓首蛔蟲病會導致多器官損失,需加強診斷及防治[10]。
本次研究在42條樣線上收集到65份樣本,樣本宿主涉及13種動物,其中豹貓和豪豬糞便數量較多。這一結果初步反映出在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豹貓和豪豬可能具有相對較大的種群數量或更為廣泛的活動范圍。這對于理解保護區的生態結構和物種間關系意義重大。豹貓作為小型肉食性動物,其數量較多可能意味著該區域小型哺乳動物等獵物資源豐富,處于相對穩定的生態食物鏈狀態;豪豬作為植食性動物,數量可觀則表明保護區內可供其食用的植物資源充足,為整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提供了重要支撐。
本次調查在多個區域的野生動物糞便樣本中檢測到了不同類型的寄生蟲蟲卵和幼蟲,盡管感染強度較低,但這些寄生蟲的存在表明大熊貓同域動物中存在潛在的寄生蟲傳播風險。特別是毛細線蟲和貓弓首蛔蟲,它們可能對大熊貓及其同域動物的健康構成威脅,尤其是在種群密度較高或棲息地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針對高感染率的寄生蟲種類,可以采取定期監測和藥物干預措施,減少寄生蟲在野生動物種群中的傳播。此外,還可以通過改善棲息地環境,減少寄生蟲的傳播媒介,如控制某些昆蟲或中間宿主的數量。建議對野生動物定期進行寄生蟲抽查,定期監測和評估區內寄生蟲感染情況,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確保寄生蟲病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 馬亦生,張振華,金藝鵬,等.佛坪自然保護區野生大熊貓寄生蟲風險分析[J].陜西林業科技,2021,49(4):39-43+54.
[2] 晏培松,蘇明.七例大熊貓尸體解剖的病理學觀察[C]//大熊貓疾病治療學術論文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7.
[3] 何承德,劉世修,陳興漢.秦嶺大熊貓寄生蟲初報[C]//大熊貓疾病治療學術論文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7.
[4] 賴從龍,邱賢猛,羅秀芬,等.野外大熊貓內寄生蟲病調查[J].中國獸醫雜志,1993,19(5):10-11.
[5] Lir C K,Wu H W.Notes on some parasitic nematodes[J].Sinensia,1941,12(1/6):61-73.
[6] 楊光友.大熊貓寄生蟲與寄生蟲病研究進展[J].中國獸醫學報,1998,18(2):206-208+158.
[7] 楊光友,張志和.野生動物寄生蟲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8] 郭雅旭,蘇小艷,燕霞.大熊貓寄生蟲病研究現狀[J].動物醫學進展,2020,41(10):112-116.
[9] 趙陸源,黃繼磊,周長海,等.2021年全國土源性線蟲感染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24,42(6):687-693.
[10] 吳國灶,徐俊杰,王一躍.犬、貓弓首蛔蟲病診斷及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9(1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