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地理位置獨特,生態環境多樣,擁有豐富的草原資源,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然而,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當地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天然草原的承載能力有限,長期過度放牧導致草原退化、沙化現象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另一方面,隨著畜禽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飼草的需求量急劇增加,飼草供應短缺問題日益嚴重[。為了解決草畜矛盾,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人工種草成為一種重要的途徑,可以有效增加飼草供應,緩解天然草原的壓力,還可以促進畜牧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提高養殖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1甘肅省人工種草的實踐成效
甘肅省地域遼闊,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各地根據自身特點,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人工種草區域和模式。天祝藏族自治縣作為甘肅省重要的畜牧業產區,堅持“農牧結合、為養而種、以農促牧、農牧互補”的工作思路,持續優化種植業結構。近年來,大力推廣燕麥、甘引1號黑麥等優良牧草品種,飼草種植面積由2005年的10萬畝擴大到目前的30萬畝。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草原生態系統較為脆弱,由于長期過度放牧等原因,草原退化現象嚴重。為了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甘南州積極開展人工種草工作,大量種植適宜當地生長的牧草品種,如燕麥、披堿草等,對退化草原進行修復。在瑪曲縣和夏河縣實施的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復試點項目中,瑪曲縣計劃在河曲馬場,采取“種草 + 施肥 + 防鼠 i 圍欄”等模式,治理沙丘、中度以上退化沙化草原7萬畝;夏河縣計劃在桑科鎮達久灘和原軍牧場,采取調整放牧模式、鼠害防控、地面處理、施肥、人工種草、建后管護等措施修復退化草原8.21萬畝。
2人工種草在畜牧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2.1有效緩解草畜矛盾
天然草原的承載能力有限,隨著畜禽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飼草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導致天然草原不堪重負。人工種草可以有效增加飼草供應,合理選擇牧草品種和種植技術,人工草地的產量遠遠高于天然草原。發展人工種草,將部分養殖需求從天然草原轉移到人工草地,可減少對天然草原的依賴,使天然草原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促進草原植被的恢復和生長,有助于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增強草原的生態功能,如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等[2]。
2.2提升飼草品質與供應穩定性
優質牧草品種的選擇是提高飼草品質的關鍵,人工種草可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和養殖需求,合理選擇多種優良牧草品種。在實際養殖中,使用紫花苜蓿喂養奶牛,可使奶牛的產奶量提高 15%~25% ,牛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也有所增加,提升牛奶的品質。同時,紫花苜蓿還能改善肉牛的肉質,使牛肉的大理石花紋更加明顯,口感更加鮮美,市場價格也相應提高。加大對人工種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鼓勵農牧民擴大人工草地面積,加強對人工草地的養護管理,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雜草清除等工作,可確保牧草的質量和產量。
2.3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人工種草在減少水土流失方面成效顯著,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牧草在生長過程中,根系會分泌大量的有機物質,這些物質能夠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并且通氣性和保水性得到明顯改善,為農作物和牧草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土壤條件。此外,人工種草有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為各類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棲息環境,吸引了眾多昆蟲、鳥類等生物在人工草地棲息繁衍。穩定且優質的飼草供應是保障畜禽健康生長和提高養殖效益的關鍵,人工種草能夠根據不同畜禽的營養需求,提供適宜的飼草,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生產性能,并且降低畜牧業發展對天然草原的依賴,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實現畜牧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3人工種草助力甘肅畜牧業發展的有效措施
3.1精準化選擇品種,持續創新技術應用
甘肅地域跨度大,氣候與土壤條件差異顯著,所以應依據不同區域特征,組建由農業專家、畜牧學者及基層農技人員構成的專業團隊,開展全面的土壤與氣候調研。在河西走廊等干旱半干旱地區,優先篩選耐旱、耐鹽堿的牧草品種,如紫花苜蓿的抗旱品系以及沙打旺等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隴東地區水熱條件相對較好,可引入高產量、高蛋白的黑麥草、鴨茅等品種;甘南等高寒牧區則側重于耐寒的垂穗披堿草、老芒麥等品種的種植推廣。
在技術創新層面,需進一步加大對牧草種植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與省內外科研院校合作,搭建牧草種植技術創新平臺,開展聯合攻關。比如,研發適合甘肅不同地形的精準播種技術,包括在山地采用的免耕播種技術,減少對土壤結構的破壞,提高播種效率與出苗率;在平原地區推廣智能化播種設備,實現精準播種量控制與合理密植3。另一方面,針對牧草的田間管理,開發高效節水灌溉與智能施肥技術。利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系統,結合土壤熵情監測與作物需水模型,實現精準灌溉,節約用水;基于土壤養分檢測與作物營養需求分析,采用變量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此外,加強牧草加工技術創新,引進先進的青貯、干草調制設備與技術,提高牧草保存質量與營養價值,延長供應周期。
3.2強化政策扶持,投入多元資金
政府應制定完善且具有針對性的人工種草扶持政策體系,尤其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對人工種草的農牧戶、種植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給予直接補貼。補貼標準可依據種植面積、牧草品種、產量質量等因素綜合確定,比如對種植優質苜蓿的農戶,按照每畝每年一定金額進行補貼,鼓勵擴大優質牧草種植規模。還應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對從事人工種草及相關草產品加工的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其市場競爭力與投資積極性。嘗試設立人工種草專項發展基金,用于支持牧草品種選育、技術研發、示范基地建設等關鍵環節,基金來源可多元化,包括政府財政撥款、社會捐贈、金融機構融資等。
資金投入除政府財政資金外,還需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人工種草項目的信貸支持。鼓勵銀行開發適合人工種草產業的金融產品,如提供低息、長期的專項貸款,用于購買種子、化肥、機械設備等生產資料;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加強金融機構與企業、農牧戶之間的信息溝通,簡化貸款審批流程,提高貸款發放效率;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人工種草產業,采取招商引資、PPP模式等方式,引導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投資建設規模化人工種草基地、草產品加工企業等,拓寬產業發展資金來源渠道。
3.3深度推進產業融合,全方位培育市場
在產業鏈前端,人工種草企業與種植戶應與畜牧養殖企業、養殖戶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基于訂單農業等模式,實現牧草種植與養殖需求的精準對接。養殖企業則根據自身養殖規模與牲畜營養需求,向種植戶提供種植品種、數量等要求,種植戶按照訂單組織生產,確保牧草銷售渠道穩定。在產業鏈中游,大力發展草產品加工業,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與技術,提高草產品附加值。鼓勵企業開發優質青貯飼料、干草捆、草顆粒等多元化的草產品,滿足不同養殖需求。同時,加強草產品質量監管,建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確保草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甘肅草產品的市場信譽度。在產業鏈后端,加強草產品與畜產品的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挖掘甘肅特色草畜產品文化內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與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如“甘肅高原優質牧草”“河西走廊綠色畜產品”等品牌,積極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銷會、電商平臺推廣、直播帶貨等多種營銷手段,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

3.4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專業人才
構建覆蓋全省的人工種草技術服務網絡,省、市、縣三級農業農村部門應設立專門的人工種草技術服務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在鄉鎮一級,建立農技推廣服務站,將人工種草技術服務延伸至基層,定期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牧戶提供現場技術指導,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線上技術服務平臺,開設專家在線答疑、技術培訓課程直播、病蟲害遠程診斷等服務模塊,為農牧戶提供便捷、高效的技術服務。此外,省內農業院校應優化專業設置,加大對草業科學、畜牧獸醫等相關專業的招生與培養力度,課程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與人工種草企業、養殖基地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專業技能。針對基層農技人員與農牧戶,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培訓內容涵蓋牧草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養殖管理等方面。
結語
人工種草在甘肅省畜牧業發展中作用顯著,精準選擇牧草品種、創新技術應用、強化政策扶持、推進產業融合、完善技術服務體系等措施,可以有效緩解草畜矛盾,提升飼草品質,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甘肅省應繼續加大人工種草的推廣力度,不斷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牧草產量和品質,為畜牧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參考文獻:
[1]董海林.草原生態保護及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對策[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05):85-86.
[2]劉彥.種植牧草意義與牧草施肥技術[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22):137-139.
[3]德吉央宗.人工種草助力畜牧業發展的有效措施[J].新農民,2024,(33):109-111.收稿時間:2025-03-20
作者簡介:(1974—),男,漢族,本科,畜牧
師。研究方向:畜牧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