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雞傳染性腹瀉嚴重威脅規模化養雞生產。該病暴發期間,雛雞死亡率急劇上升,存活禽體發育遲滯;產蛋禽群產蛋率顯著降低,蛋殼品質同步下降;肉禽則呈現日增重下降與出欄周期延長的特征。此病癥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引發從業者與科研人員高度關注。
1雞傳染性腹瀉的病原
1.1引起雞傳染性腹瀉的主要病毒
新城疫病毒歸屬副黏病毒科新城疫樣病毒屬的禽副黏病毒I型,呈現典型球形結構,粒徑 100~400nm 其遺傳物質為單鏈負義RNA鏈,長度約15千堿基,編碼6種衣殼蛋白及2種調控蛋白1。該病原體經消化道黏膜與呼吸道飛沫傳播途徑突破宿主屏障,通過皮膚微創面等感染門戶實現病原定殖。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快速復制后,引發系統性炎癥反應,臨床表現為41~43 C 稽留熱型、喘式呼吸及噴射狀水樣便等特征癥狀。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歸屬禽雙RNA病毒科,病毒粒子呈現無包膜二十面體對稱構型,粒徑 .55~65nm 。遺傳物質由兩個雙鏈RNA片段構成,分別編碼衣殼蛋白與RNA聚合酶。病原經直接接觸傳播后,靶向攻擊法氏囊淋巴組織,引發濾泡壞死與免疫抑制,繼發頑固性腹瀉并伴隨脫水癥狀,致死率可達 30% 以上。
輪狀病毒歸類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具有雙層蛋白衣殼結構。外層呈現連續光滑表面構型,內層形成放射狀輪輻樣排布。經糞一口途徑傳播后,其特異性靶向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刷狀緣,致使雙糖酶活性缺失,引發滲透壓失衡性腹瀉,幼齡禽類糞便呈特征性米湯樣[2]。
1.2引起雞傳染性腹瀉的主要細菌
埃希氏菌是導致雞群暴發傳染性腹瀉的重要致病菌,其屬成員呈現革蘭氏陰性特征。其致病機制源于毒素分泌系統,包含脂多糖與外毒素兩類關鍵致病因子。前者通過破壞腸上皮屏障完整性引發黏膜損傷性炎癥;后者特異性干擾水鹽轉運機制,導致滲透壓失衡型腹瀉。大腸埃希菌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經污染飼料或水源傳播,定殖后迅速增殖并分泌毒素,導致黏膜炎癥與滲透性腹瀉。
沙門氏菌亦是導致雞腹瀉的又一關鍵細菌。它屬于腸桿菌科、沙門氏菌屬,為革蘭氏陰性菌。沙門氏菌的致病機制主要憑借其侵襲素和腸毒素。沙門氏菌通過消化道入侵后,突破腸道屏障引發局部炎癥,造成水樣腹瀉。慢性感染可誘發貧血,血紅蛋白小于 ?80g/L 及產蛋率下降,糞便排菌形成持續傳播鏈[3]
2雞傳染性腹瀉的診斷
2.1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雞傳染性腹瀉的鑒別診斷需結合典型癥狀與特征性病變。不同病原導致的臨床癥狀也各具特點:新城疫病毒感染可見雞冠發紺、黃綠稀便,剖檢顯示腺胃乳頭出血、肌胃角質層下出血及腸道黏膜出血斑;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導致法氏囊水腫充血,腎臟呈花斑樣腫大;輪狀病毒以水樣腹瀉為主,腸道黏膜充血水腫;大腸埃希菌感染伴發黃白稀便、肝腫大伴灰白壞死點及纖維素性氣囊炎;沙門氏菌感染雛雞表現為白漿樣糞便,特征性病變為肝脾硬化性腫大伴壞死灶,成年雞可見生殖系統炎癥。病原特異性病變為臨床鑒別提供關鍵依據。
2.2實驗室診斷方法
核酸擴增檢測技術憑借高靈敏度與特異性成為診斷核心手段。其核心機制在于體外定向擴增核酸,依托特異性引物實現靶序列指數增長。以新城疫病毒篩查為例,流程涵蓋三個環節:提取病雞喉拭子、泄殖腔拭子或組織樣本中的RNA,經42
反轉錄反應后實施擴增程序。關鍵質控要素涉及RNA完整度保障、RNA酶污染防控、擴增溫度與時間參數精密控制。
免疫標記檢測技術依據抗原一抗體特異性互作原理,借助固相化已知抗體捕獲靶抗原,采用酶聯二抗催化顯色底物完成檢測。標準化流程要求樣本采集后須在4 °C 環境保存且不超過 72h ,避免凍融循環引發抗原失效。樣本需在379C 條件下持續孵育 60min ,洗滌過程使用磷酸鹽緩沖液清除游離物質,最終通過光密度值測定判定結果,閾值標定須參照陰性對照進行校正。
細菌培養通過選擇性培養基分離病原菌,如大腸埃希菌檢測采用含膽鹽的選擇性麥康凱瓊脂。樣本接種后需37℃需氧培養 18h ,典型菌落呈現乳糖發酵特征的玫紅色圓形凸起。操作全程需在生物安全柜內分區進行,維持37qC 恒溫環境并控制濕度在 65% 左右。分離純化后需進行革蘭染色鏡檢與IMViC生化鑒定,以區分大腸埃希菌與其他腸桿菌科細菌[4]
3雞傳染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3.1加強飼養管理
改善飼養環境至關重要。要確保雞舍的溫度適宜,不同日齡的雞對溫度要求不同,如雛雞1~2日齡時溫度需控制在 32~35‰ ,從育雛第二周起,每周減少2~3℃溫度,直到三周齡時,控制溫度保持在 18~20‰ 。濕度管理需分階段實施:初生十日維持 60%~70% 相對濕度,十日后逐步調至 50%~60% 。此外,要確保雞舍的通風暢通無阻,時刻有新鮮空氣流入,氨氣濃度務必小于 20ppm ,避免因氨氣濃度過高刺激雞的呼吸道和腸道,引發腹瀉。
科學調控飼料營養成分配置具有關鍵作用。蛋雞飼糧中粗蛋白含量宜維持在 16%~18% ,超出該區間易誘發營養代謝障礙。原料霉變比例應嚴格限定在 0.5% 以內,黃曲霉毒素須低于 20ug/kg 標準,有效預防腸道功能損傷。電解質平衡需保持食鹽添加量在 0.3%~0.5% ,鈣鉀鈉元素配比按1:0.8:0.3標準實施精確配比,超量添加可能引起體液滲透失衡。飲水系統應實施凈化工藝,水質總硬度需低于 300mg/L 標準,防止高礦化度水源造成消化系統異常反應。
建立立體消毒體系是防控核心措施。舍內環境消毒采用 3% 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地面噴灑處理,同時配合 0.5% 過氧乙酸實施氣溶膠噴霧空氣凈化。入口處配置 5% 煤酚皂溶液消毒池,消毒液浸沒深度保持 10cm 并每日更換頻次不低于兩次。批次轉群后執行終末消毒流程:高壓水槍沖洗、 3% 次氯酸鈉噴灑、密閉熏蒸、空舍期維持7d以上,使環境病原載量下降三個數量級。
3.2免疫接種
當前,新城疫防控主要采用四系與一系疫苗組合免疫策略。雛雞7~10日齡階段實施首次免疫,通過滴鼻或飲水途徑接種四系疫苗,18日齡完成二次免疫,60日齡后轉用一系疫苗肌注強化。法氏囊病防控則采用弱毒活疫苗,建議首免時間為14~21日齡飲水接種,間隔7d后進行二次加強免疫。針對輪狀病毒已有商品化疫苗上市,其免疫時序需結合毒株流行特征與抗體衰減曲線制定。免疫效力評估體系需構建動態追蹤系統。免疫后14~21日采集血樣,采用酶聯法檢測抗體滴度,群體免疫合格率閾值設定為 85% 對未達標群體須在7d內執行補免程序。該機制可量化評估禽群免疫水平,為優化免疫程序參數提供科學依據。
3.3藥物治療
針對革蘭氏陰性致病菌感染,鹽酸恩諾沙星需配制25mg/I 水溶液供禽群自由飲用,間隔12h給藥持續3~5d,可有效抑制病原增殖。氟甲喹治療按 3~6mg/kg 體重劑量標準配制水溶液,控制濃度于 250~500mg/I 范圍,同步維持5d療程確保穩態血藥濃度。
病毒性腹瀉治療關鍵在于阻遏病原增殖。利巴韋林按每噸飼料100~200g比例添加,通過阻斷病毒核酸合成發揮作用,連續投喂 5~7d 干擾素制劑需依據雞群日齡調整肌注劑量,通常每千克體重20萬~50萬單位,每日一次連用3d,具體方案參照獸藥典標準執行。
中藥療法注重整體調節,白頭翁散按每千克飼料20~30 g比例添加,其活性成分可抑制腸道致病菌增殖5。黃連解毒湯水煎劑通過黃芩昔與黃連素協同作用修復腸黏膜,臨床需根據腹瀉程度調整濃度,重癥病例可提升至常規用量的1.5倍,連續飲用不超過5d為宜。
結語
雞群腹瀉本質屬多病原協同致病綜合征,其診斷需結合臨床癥狀與剖檢病變進行初判。確診依賴分子生物學PCR檢測、血清學分析及病原分離培養等實驗室方法。防控核心在于構建三級防御體系:優化飼養管理體系構成防控基礎,特異性免疫接種建立群體保護屏障。針對細菌性病例采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病毒性病例實施抗病毒藥物聯合中藥復方治療方案。本病防控需整合養殖主體生物安全意識強化、行政主管部門監管體系完善及科研機構技術推廣網絡建設,形成產業鏈協同防控機制。
參考文獻:
[1]鐘旭.雞腹瀉發生的原因、診斷方法及治療方法[J].吉林畜牧獸醫,2024,45(01):82-84.
[2]賀鳳明,孟德文.雞腹瀉發生的原因及治療方法[J].吉林畜牧獸醫,2023,44(08):83-84.
[3] 楊新東,蘭勝銀.雞腹瀉病及科學防控[J].家禽科學,2024,46(11):86-88.
[4] 梁金發.雞常見腹瀉疾病診治方法分析[J].畜禽業,2021,32(04):95-96.
[5] 孟爽.中藥治療雞腹瀉[J].中獸醫學雜志,2018,(04):114.
收稿日期:2025-04-01
作者簡介:馮樹雙(1993—),男,漢族,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獸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