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背景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基于幼兒在美工區制作“忙碌的立交橋”的活動經驗,我們從兒童的興趣點出發,以搭建立交橋為主題,并挑選了場地空曠的建構室開展活動。考慮到大班幼兒已經掌握了平鋪、壘高、連接等技能,我們為他們提供了低結構材料卡普樂積木,跟隨孩子探索的腳步,開啟了搭建立交橋之旅。
教師重點關注:材料是否滿足幼兒的需求?同伴間能否愉快地進行分工合作?幼兒建構技能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二、活動過程說明
游戲實錄一:運用首尾平式連接,初次搭建立交橋

彤彤在進行橋面連接時,發現橋面連不上。彤彤說:“這個積木怎么放不下?”暢暢說:“先把橋墩的距離拉開,這兒留一些位置,再連接上去就可以了。”佑佑說:“再連接緊密一些。”巖巖說:“這兒要連接起來。”在游戲回顧環節,教師播放了相關視頻,引導幼兒遷移經驗,討論立交橋的造型。
典型行為:1.遷移已有經驗,先搭建底座,調整橋墩距離,完成橋面連接;2.橋面連接不上,主動尋求幫助,運用首尾平式連接的方法進行搭建;3.交流討論、提出建議。
支持策略:1.游戲前,引導幼兒有目的地建構,自主設計圖紙;2.游戲回顧時,復盤問題,引發幼兒思考,同伴交流游戲經驗;3.提供相關視頻,幫助幼兒更直觀地了解立交橋的形態、結構。
游戲實錄二:運用轉向連接、橫豎交叉壘高,解決橋面轉彎、橋墩高度問題

搭建橋面轉向時,橙子問:“你是怎么搭的呀?”巖巖說:“先搭兩個橫的,再搭兩個豎起來的,然后鋪平,重復壘高、鋪平、連接。”佑佑問:“這樣就可以轉彎了?”巖巖說:“對呀!”過了一會兒,西西說:“立交橋太低了,沒有坡度。”翰翰說:“確實很低。”巖巖說:“可以用架高的方法。”橙子說:“我有一個好方法,先豎著擺兩個,再橫著擺兩個,重復壘高就好了。”
典型行為:1.運用轉向連接技能解決橋面轉向問題,建構新經驗;2.運用橫豎交叉放置依次壘高的方法,解決橋墩高度、橋面坡度不夠的問題。
支持策略:1.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視頻,分析建筑物的特點,引發思考,改變搭建方式;2.鼓勵家長帶領幼兒搜集立交橋資料,豐富其知識經驗;3.走進圖書室,拓展幼兒對不同造型立交橋的感知經驗。
游戲實錄三:運用分級式堆疊、平式連接,實現跨橋連接

彤彤說:“巖巖,你是怎么連接的?”巖巖說:“先延長一個積木的寬度,然后鋪平,再延長兩個積木的寬度,下一個就延長三個積木,重復這個步驟就可以了。另一邊也是一樣。”
典型行為:1.在跨橋連接橋墩時,主動尋求幫助,解鎖新經驗;2.平鋪、連接、分層級堆疊技能組合應用,解決跨橋問題。
支持策略:1.鼓勵幼兒互幫互助、解決問題,引發新思考;2.利用相關圖片和視頻,啟發幼兒思考如何跨橋連接,獲取新經驗;3.親子觀看跨橋視頻,豐富幼兒對跨橋的了解。
游戲實錄四:分工合作,搭建造型不同的立交橋

巖巖說:“我們拼四葉草造型的立交橋吧!”佑佑說:“可以。”巖巖說:“你拼的四葉草是什么樣的?我們要對稱。”巖巖說:“先搭主道,再搭葉子。”在分享環節,瀚瀚說:“你的拐彎應該在第一層,但你搭到第二層了。”彤彤說:“四葉草的葉子都很大,你搭得可小了。”晨曦說:“還有兩條橫向的車道。”佑佑說:“橫向車道在第二層。”立交橋連接完成后,幼兒互相討論在立交橋周圍設置花壇、交通指示標志。
典型行為:1.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搭建,掌握對稱、壘高等建構技巧;2.在經驗交流環節,相互交流討論,引發思考;3.組合、連接不同造型的立交橋,裝飾花壇,設置交通指示標志。
支持策略:1.引導幼兒自主觀看圖片、交流研討,創新立交橋造型;2.同伴交流,習得新技能,支持幼兒探索、驗證;3.支持幼兒再次設計圖紙,完善組合立交橋;4.提供半成品材料,豐富游戲主題情節。
在本次建構游戲中,幼兒的經驗歷經“習”和“得”的往復,呈螺旋上升態勢。從初始經驗的習得,到經驗內化后的進階,幼兒在“發現問題一思考問題一解決問題”的多次建構過程中獲得深度學習。活動期間,教師提供了有效的支持:1.以問題導向為抓手,支持幼兒在游戲中自主解決問題,促使其獲得深度學習;2.以動手操作為途徑,賦予幼兒自主游戲的權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游戲;3.以領域融合為媒介,實現建構游戲的深度轉化;4.以合作交流為紐帶,注重合作探究式互動,激發游戲主體的探究熱情。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幼兒園教師實錄型游戲活動案例比賽”一等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