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29日,第三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在福建廈門舉行,11個同中國建交的太平洋島國外長或代表,以及太平洋島國論壇副秘書長與會。與會各方達成了廣泛共識,共同發表了《第三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聯合聲明》,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太平洋島國命運共同體。
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晤機制始于2021年,是中國同太平洋島國具有建設性的對話溝通機制。2014年和2018年,習近平主席同建交太平洋島國領導人舉行了兩次集體會晤。在此引領之下,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中國—太平洋島國政黨對話會、中國—太平洋島國執法能力與警務合作部級對話等系列對話機制建立起來。此次外長會首次以線下形式在中國召開,標志著中國同太平洋島國關系邁向制度化、機制化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機制化建設源于日益緊密的經貿合作,經貿合作是中國同太平洋島國關系的重要內容。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經貿合作,促進了島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了就業,帶動了島國經濟的多元化,增強了其應對全球經濟變化能力。
近年來,中國積極為島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幫助,促進了島嶼內部、島嶼之間的互聯互通。自2018年以來,中國在湯加開展了國家道路改造項目,在薩摩亞首都機場、巴布亞新幾內亞阿羅帕機場等參與了重要基礎設施提升項目,幫助斐濟援建橋梁,承建了斐濟瑙索里機場跑道升級工程,援助所羅門群島國家開展寬帶網項目,幫助瓦努阿圖彭特考斯特島修建公路等,這些舉措顯著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促進貿易便利化。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開展經貿合作,帶動當地經濟多元化發展。多數島國經濟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產業發展不均衡。中國通過技術轉移和產業扶持,幫助島國拓展了經濟領域。2023年,中國—太平洋島國農漁業部長會議發表“南京共識”和“共同行動計劃”,落實《中國—太平洋島國農業部長會議楠迪宣言》和《首屆中國—太平洋島國漁業合作發展論壇廣州共識》,提升了島國農、漁業自主發展能力。中國在巴新、斐濟、湯加等國引入菌草種植、光伏發電等技術,通過共建農業合作示范區、派遣農業專家、推廣作物良種、支持企業在島國投資農業產業等方式,幫助島國提升可持續農業發展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今年,中國在基里巴斯開展的碼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入綠色能源技術,幫助該國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助力其向綠色、低碳經濟轉型。
經濟的多元化帶動了當地的就業,增強了太平洋島國應對全球經濟變化能力。中國在瓦努阿圖參與彭特考斯特島一號公路工程施工,不僅推動了當地傳統漁業、農業向基建領域轉型,還有效緩沖了近海海洋資源減少與極端氣候對傳統產業的雙重沖擊。中方還通過能力建設合作,在太平洋島國實施多項技術培訓計劃,支持當地勞動力向技術密集型行業過渡,增強了島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2015年開始,中國面向太平洋島國舉辦了“高級公務員培訓班”“青年領袖研修班”“漢語+船員技能+養殖技術培訓項目”“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南南合作培訓班”等,累計為太平洋島國培養人才超1萬人次。去年成立的“中國—太平洋島國職業教育聯盟”,聚焦太平洋島國實際發展訴求,切實幫助太平洋島國培養更多高素質、多元化、適應藍色經濟發展的技術人才,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安全形勢。
今年是中國同太平洋島國建立外交關系第50個年頭。50年見證了中國對太平洋島國各領域的支持,50年見證了雙方在平等基礎上的多層次合作,50年見證了以機制化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太平洋島國命運共同體的歷程。
隨著經濟合作不斷深化,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合作從最初國與國之間的雙邊合作拓展到多邊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中國突破傳統的以單個援助、投資項目為主的合作模式,逐步與島國建立起長效的多領域的合作機制,由“點”拓展到富有成效的“面”。雙方設立了經貿聯委會、農業部長會議、漁業合作發展論壇等雙多邊對話機制,建設了中國—太平洋島國應急物資儲備庫、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減貧與發展合作中心、農業合作示范中心等實體合作平臺。從去年到今年初,太平洋島國七個國家領導人先后訪華,雙方明確表示,將“一帶一路”基建、數字經濟等項目與島國海洋資源開發、氣候治理需求相結合,共同落實全球發展倡議。

機制化合作助力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行穩致遠。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領導人高度重視戰略合作與經濟對話,雙方通過建立對話溝通機制,增進了相互理解與合作。太平洋島國處于全球氣候變化最前沿,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等最緊迫議題作為優先事項。2022年4月,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在山東聊城正式啟用。在本次外長會上,中國發布了《中國深化同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倡議》,承諾向太平洋島國提供200萬美元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提升島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與韌性。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機制化建設也為南南合作樹立典范。南南合作始終是中國對外合作的優先方向。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同為全球南方大家庭中的一員,因此能夠理解太平洋島國等中小國家的處境、需求和關切。隨著強權政治肆虐、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風險積聚,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進一步加強合作與溝通顯得尤為必要。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機制化合作,既非依附于西方主導的話語體系,也非復制大國—小國的等級模式,而是通過平等協商,建設更廣泛的發展伙伴關系。通過機制化合作,太平洋島國能夠真正參與議程的制定,在經貿規則、項目規劃等方面表達自身需求,確保合作成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為南南合作樹立了非強制性、非依附性的新范式。
(趙少峰為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友怡為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本文為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項目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