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也是民族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總目標:“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發展聯想和想象,激發創造潛能,豐富語言經驗,培養語言直覺,提高語言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樂于探索,勤于思考,有理有據、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在核心素養導向的語文教學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分享幾點探索與思考。
、閱讀教學:開發創新潛能的基石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環節。通過系統化的文本解構與重構,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邏輯,同時在語言實踐中激發超越文本的思維火花。閱讀教學應遵循“初讀整體感知一細讀深入領悟一熟讀遷移運用”的進階路徑。
以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11課《宇宙生命之謎》為例,課文圍繞“宇宙中是否存在地外生命”這一核心問題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分步驟引導學生:首先,通過初讀讓學生把握文本框架,提取“火星探測歷程”等關鍵信息;其次,聚焦科學家研究證據的細節描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判斷,梳理出“觀測猜想一探測器驗證一結論修正”的科學探索邏輯;最后,通過課文旁批的思維導引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文本的表達特點。
通過“自主發問一方法實踐一成果遷移”的系統閱讀訓練,學生在語言建構、認知發展和思維品質等方面都能得到提升。這種階梯式教學路徑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實現了語言能力與思維品質的協同提升。
二、問題質疑:孕育創新思維的搖籃
質疑是激活學生思維、培育創新能力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深刻揭示了質疑在認知中的重要作用。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發問,并將其轉化為課堂討論的契機。
以三年級下冊《宇宙的另一邊》為例,教師以“讀了課題有什么疑問”開啟課堂,學生紛紛提出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驅動他們在文本中主動建構意義。教師需敏銳捕捉文本特質,如鏡像世界的設定,引導學生將現實經驗與超現實想象相聯結,拓展想象邊界,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質疑能力的培養是語文素養系統構建的重要環節。在“發現問題一表述疑問一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積累知識,更建立起獨立思考的思維范式。當“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成為學生的學習常態,語文課堂就能真正成為孕育創新思維的沃土。
三、課堂留白:綻放創新想象的沃土
想象力是推動知識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語文教學中思維培養的核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捕捉富有想象空間的文體、蘊含豐富內涵的故事情節以及意味深長的情境,特別是課文中的藝術“留白”,以此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激發其創新潛能。以童話教學為例,四年級下冊《巨人的花園》中“孩子們盡情玩耍”的情節留白,便是激活學生創造力的關鍵節點。
在教學中,當講到“從那以后,孩子們在巨人的花園里盡情玩耍”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視聽結合的游戲畫面,引導學生代入情境展開想象,描繪玩耍的具體場景。學生們的想象豐富多彩:有的描述“自從拆掉了圍墻,花園重新煥發生機,花兒露出笑臉,小草探出腦袋,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小朋友們唱著歌跑進來,巨人張開雙臂熱情歡迎”;有的想象“孩子們在花園里玩捉迷藏,巨人龐大的身軀成了天然的掩護,藏在他背后十分安全。這個秘密傳開后,每天都有許多孩子圍著巨人嬉戲,還有的把巨人的臂膀當作滑梯,玩得不亦樂乎,此時的巨人也仿佛變回了快樂的孩童”。這種通過藝術留白引導角色代人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在虛實交融的語境中完成“觀察一聯想一重構”的思維進階。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語言能力與思維發展實現了協同共進。當學生將“粗壯臂膀化為滑梯”等創意轉化為語言表達時,實際上經歷了三重轉化:首先將文本符號解碼為視覺意象,接著融入個人經驗進行創新組合,最后通過語言編碼輸出個性化表達。這種以語言運用為載體的思維訓練,既遵循“具象一抽象一創造”的認知規律,又實現了審美創造與文化理解的深度融合。教師通過設計梯度任務,如從補白續寫、批判質疑到跨界創編,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最近發展區內拓展思維邊界,使創新能力在真實的語言實踐中得以生長。
四、實踐活動:啟迪創新思維的明燈
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顯著特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理論深刻闡釋了實踐與創造力的關系,強調“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接觸真實世界,學生才能積累豐富素材,激發創造潛能。六年級上冊《竹節人》的教學案例生動展現了實踐育人的價值。在學習這一課時,教室里常常出現學生三五成群,熱烈討論、玩耍竹節人的場景,“竹節人”
成為課堂內外的高頻詞匯,竹節人搏斗的精彩情景吸引著同學們爭相參與或圍觀。當學生親自制作竹節人、編寫玩具指南時,知識學習已轉化為多維度的實踐體驗,課堂與生活的界限被打破,閱讀寫作與動手操作自然融合,傳統玩具的魅力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這種“玩中學、做中悟”的教學模式,既傳承了文化記憶,又培養了創新思維,讓語文學習充滿生機與活力。
語文實踐活動為思維訓練拓展了廣闊空間。戶外實踐活動如參觀工廠、田野調查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思辨能力;編演課本劇、主題辯論等活動,能夠錘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與創新思維;社會調研、環保考察等項目,則促進知識遷移與綜合應用。這些實踐活動構建起“語言運用一思維外化一反思提升”的循環體系,使識字、閱讀、寫作等語文學習活動都成為思維發展的載體。當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時,語言能力與創新思維相互促進,形成良性發展的生態,這正是語文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能夠實現知識與能力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關注學生創新思維的萌芽,發掘學生潛能。實踐表明,通過閱讀教學、問題質疑、課堂留白和實踐活動等策略,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有益的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宏霞.試探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3):61-62.
[2]陳艷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37):283-284.
[3]高洛桑.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智力,2023(14):36-39.
[4]惠海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小學生(上旬刊),2023(06):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