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各門課程用不少于 10% 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這一要求成為課程標準中的亮點與難點。跨學科主題學習并非以獨立課程形式存在,而是以基于學科又超越學科的方式,作為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此凸顯課程的育人價值。在當下教育環境中,跨學科學習已然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趨勢。然而,在跨學科課堂實踐中,為避免出現“拼盤式”整合,教師需著力建立學科間的意義聯結。
正如夏雪梅在《跨學科學習》中所言:“跨學科是混合的果汁。不同的學科通過問題等結合在一起,就像芒果和蘋果的混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果汁品種。”但選取“水果”(即學科及其見解)并非隨意為之,而是要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導向。基于此,教師在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時,應以學科知識點為“跨點”,以突破單一學科模式的跨學科思維為“跨度”,以學生實踐能力與創造性的深度融合為“跨位”,從而實現學生認知的更新與能力提升。
“微型學習活動”簡稱“微活動”,是圍繞特定教學內容或環節,精心設計并開展的時間短、容量小、設計精巧且富有創意的跨學科學習活動。活動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抑或個人與集體相結合的形式。在活動過程中,全方位調動兒童的口、耳、眼、手等多種感官,激發其內心深處的學科學習熱情,實現跨學科感知學習與實踐操作的有效融合。
在兒童剛開始接觸習作時,筆者開展了基于語文和美術跨學科的“微型學習活動”一圖示習作,即讓兒童在習作前先進行繪畫創作,再完成文字習作。圖示習作教學強調從兒童視角出發,在充分尊重、信任兒童的基礎上,順應兒童天性,引導兒童運用“圖示”展現對大自然事物、有趣現象的觀察,再現生活場景,表達豐富想象與喜怒哀樂等情感。通過將文字、符號、線條、圖形融為一體,表達自身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
本文以“圖示習作”為例,深入剖析如何通過跨點(學科知識點的融合)、跨度(跨學科思維的拓展)和跨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造力的融合),構建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跨點是基礎,以繪畫與習作知識點的結合為起點;跨度是核心,致力于突破單一學科思維,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跨位是目標,通過實踐與創造的融合,實現學生能力的深度發展。三者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圖示習作”活動的理論框架,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路徑。
一、跨點:精準聚焦一一學科知識點的錨定與融合
新課標對3\~4年級“表達與交流”提出要求:“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基于此,筆者圍繞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開展教學,要求兒童描寫自己觀察到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并向同學展示觀察成果。本單元以“留心觀察”為主題,本節課選取“我最喜歡的小動物…”這一角度展開教學。本節課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的跨點,圍繞“寫清楚”這一單元目標進行設計,讓兒童先通過繪畫清晰呈現所觀察事物的印象深刻畫面,再依據繪畫思路進行文字創作。
(一)抓特點切入跨點
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的跨點設計,關鍵在于精準定位不同學科的顯著特征,并探尋它們之間的連接點。以小學習作“我最喜歡的小動物”為例,教師可引導兒童從觀察動物特點入手,按照一定順序細致觀察,重點聚焦動物的顯著特征,并運用美術學科知識將其繪畫出來。通過將圖示與習作相結合,既能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又能幫助其在習作中突出重點,從而實現學科跨點的有效切入。
例如,筆者所在班級的小沐同學,先繪制了斗魚尾巴的畫作,如圖1所示,隨后進行文字創作:“斗斗的身子細長,我最喜歡斗斗的尾巴一五彩斑斕,有紅、黃、藍、紫、粉相間的顏色,像天邊的晚霞,搖曳生姿,輕柔而飄逸,好似一位美麗的舞者在水中輕盈地跳著舞步,每當裙擺在水中游動,身上的鱗片和裙擺的七彩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交相輝映,美極了!”由于每個兒童的觀察視角不同,即便寫作同一主題,作品也各具特色。通過“美術 + 習作”的跨學科融合,圍繞“寫清楚”尋找跨點一—“畫清楚”,并依據跨點進行精準設計,能夠突破教學難點、解決疑點,使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在“圖示習作”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中,小沐同學重點描繪斗魚尾巴,使其在畫作中占據較大比例,這正是“抓特點畫樣子”的生動體現。這一過程將觀察到的細節轉化為可視化圖像,為寫作提供了清晰的視覺參考。該教學實踐充分展示了“抓特點畫樣子”的跨點設計優勢,讓小沐同學在習作時能夠精準描述斗魚尾巴特點,順利達成“寫清楚”的單元目標。此案例表明,通過“圖示習作”實現美術與語文的融合,能夠引導學生聚焦重點、精準表達,有效推進微活動開展,提升教學的精準性與實效性。

在本節課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設計中,我們緊扣語文學科“寫清楚”的核心目標,以“圖示習作”為載體,精心設計“抓特點畫樣子”“抓動作畫活動”“描故事表情感”三個環節。引導兒童先通過繪畫呈現觀察內容,再依據繪畫進行文字創作,既符合“留心觀察”“寫清楚”的單元目標要求,又從跨學科學習視角確保“跨點”的有效達成。
(二)抓動作引入跨點
從“抓動作引入跨點”的思路來看,眾多學科知識可通過具體動作行為建立關聯。以繪畫中的構圖和色彩運用為例,在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中,若以中華傳統節日為寫作主題,重點描寫節日習俗中的美食,可結合勞動課,讓學生參與烹飪活動。在烹飪過程中,學生需控制火候和時間,觀察食材變化;在擺盤環節,運用藝術學知識,通過設計動作提升菜肴視覺效果。通過“抓烹飪動作”引入跨點,巧妙融合勞動與藝術學科,切實達成“留心觀察”“寫清楚”的教學目標。
(三)抓故事植入跨點
借助故事植入跨點是一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以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一課教學為例,其單元目標之一同樣是“寫清楚”,在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中,以東漢官員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傳奇故事為背景,組織兒童分組從蔡倫的靈感來源、試驗與突破、文化影響與傳播等角度展開研究。學生收集相關歷史數據和學科知識后,在班級內開展角色扮演討論活動。各小組講述研究內容,從蔡倫受鄉間剝樹皮老人啟發,到改用樹皮、麻頭、破皮革、舊漁網等廉價材料,經過搗碎、浸泡、過濾、晾曬等工藝反復試驗,直至公元105年向漢和帝獻紙的過程。通過了解不同學科知識在“蔡倫改進造紙術”故事場景中的融合,實現跨學科實踐跨點的有效植入。
選取“聚焦精準”的跨點,借助繪畫的直觀性,幫助學生將觀察到的事物細節、動作和情感轉化為可視化圖像。在“抓特點畫樣子”環節,學生通過繪畫捕捉事物特征,為寫作中的外貌描寫提供依據;“抓動作畫活動”讓學生用繪畫記錄事物動作過程,為動作描寫奠定基礎;“描故事表情感”引導學生通過繪畫表達故事情感,確保寫作時能精準傳達內心感受。通過繪畫與寫作的跨學科融合,學生不僅能清晰呈現觀察內容,還能在跨學科思維引導下,提升細節捕捉和表達能力,實現“寫清楚”的目標。這種跨點設計為學生搭建了從視覺到文字的清晰路徑,使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成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跨度:適切構建一一跨學科思維的培育與融合
在兒童習作起步階段,激發其觀察周圍世界的興趣、培養寫作能力至關重要。“圖示習作”活動的跨度設計,以皮亞杰提出的兒童思維發展階段理論為依據。三年級兒童處于具體形象思維(肖像思維)階段,開始運用符號(如語言、繪畫)表達思想。因此,將習作的語言思維與美術學科的具體形象思維相結合,通過繪畫幫助兒童將觀察到的小動物等形象化、具體化,再依據繪畫成果進行語言描述和創作,這種融合方式順應兒童思維發展特點,有助于在具體形象與抽象語言之間建立聯系,實現從觀察到表達的順利過渡,提升寫作能力。
(一)激活靈感思維:激發觀察興趣,開掘跨學科思維的源頭活水
在習作起步階段,激發兒童觀察興趣是關鍵。通過“圖示習作”活動,引導兒童在課堂上用畫筆勾勒觀察到的人、事、物輪廓。繪畫作為直觀有趣的表達方式,能夠激發兒童的觀察與創作興趣。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習作:我的植物朋友”教學中,融合科學課開展走進植物園“葉之密語”活動,引導學生認識植物葉形、葉色的多樣性,了解葉片結構與功能,以及特殊葉變態結構(如豬籠草),并細致觀察植物的根、莖、花,鼓勵學生用繪畫描繪植物外形特征。繪畫過程促使學生主動關注細節,所畫的感興趣部分自然成為寫作重點,為跨學科思維培育奠定基礎。
(二)發展邏輯思維:融合形象與語言思維,搭建跨學科思維的橋梁
基于三年級兒童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特點,將習作語言思維與美術形象思維相結合,以繪畫為橋梁促進兩種思維融合。在教學中,兒童完成小動物繪畫作品后,教師引導其從繪畫中提取關鍵信息進行口頭描述,再逐步過渡到書面表達。這一過程順應兒童思維發展規律,幫助其在具體形象與抽象語言之間建立聯系,使抽象語言表達變得更加直觀可感。
例如,筆者在福建省平潭實驗小學三(4)班開展圖示習作公開課時,小越同學先畫了兩只小烏龜。教師引導:“小越,我看見很多同學都畫烏龜,你要如何讓你的烏龜‘鶴立雞群’?”小越思考后標注“小溫順”和“小霸道”,教師進一步追問其由來,小越通過文字創作,完成了一篇生動的文章。從文到畫是語言向思維的轉化,有助于培養兒童創新能力;從畫到文是思維向語言的轉化,能夠提高兒童想象表達能力。
(三)培養系統思維:繪寫結合表達真情實感,升華跨學科思維的境界
情感表達是習作的靈魂所在。“圖示習作”活動將繪畫與寫作相結合,引導兒童將對所畫對象的情感融入文字,增強文章感染力。以“我和我的寵物”寫作任務為例,學生先畫出與寵物相處的場景,再進行文字創作,描述寵物外貌、習性,分享趣事,抒發情感。這種繪寫結合的跨學科方式,使學生在表達中融入真實情感,升華跨學科思維,賦予作品生命力。
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的“跨度”,體現在突破單一學科思維局限,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傳統語文習作教學往往局限于文字表達訓練,而“圖示習作”引入美術元素,打破了這一模式。學生在繪畫時需運用美術學科的構圖、色彩、造型等知識,將想法轉化為圖像;在習作時又要借助語文表達技巧,將圖像轉化為文字描述。這種從繪畫到文字的轉換,要求學生具備跨學科知識儲備,并能在不同學科思維間靈活切換,實現思維深度拓展。通過跨學科思維跨度,學生能夠多角度審視問題,培養創新思維和綜合素養。
三、跨位:切實落地一一實踐能力的提升與轉化
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的“跨位”,即學生實踐能力與創造力的深度融合。通過“圖示習作”活動,將抽象思維轉化為具體創作成果。圖示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能夠自由表達內心世界;習作則進一步鍛煉學生文字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
仍以“我最喜歡的小動物”習作活動為例,本次習作圍繞“觀察是否細致”“表達是否清晰”進行評價,采用自評、同桌互評、小組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形式,最后評選出“優秀習作”和“修改習作”代表。具體來說,從格式、內容、語言、情感四個維度全面考查兒童習作能力:格式體現寫作規范;內容關注對小動物多方面觀察;語言側重表達生動性;情感衡量表達真摯程度。在內容維度,要求從外形、活動等方面細致觀察小動物,符合“寫清楚”的單元目標;語言維度注重生動形象表達,契合兒童思維發展階段特點;情感維度強調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適應兒童情感發展需求。基于新課標要求、三年級兒童思維發展特點及“圖示習作”教學目標,形成如表1所示習作評價量表。
綜上所述,跨點、跨度、跨位三者緊密關聯,共同構成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的有機整體。跨點是基礎,為跨學科活動提供知識連接起點;跨度是核心,通過思維拓展實現學科融合;跨位是目標,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創造力為最終落腳點。在“圖示習作”活動中,繪畫作為跨點,為學生提供創作素材和靈感;跨學科思維的跨度促使學生在繪畫與寫作間實現思維轉換與整合;學生的創作成果則體現了跨位目標,即實踐能力與創造力的深度融合。通過這種層次化構建,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能夠充分發揮教育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圖示習作”作為基于語文和美術學科的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通過跨點、跨度、跨位的有機結合,為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這種跨學科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學習內容,還培養了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類似于小型教學設計,前期需進行詳細、充分的準備。其應用場景廣泛,既可以是課堂中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也可以延伸至課外、假期、家庭學習,還可作為“作業”活動(包括大單元作業、中單元作業、小單元作業、微單元作業),具有微型化、項目化和系列化特征,緊密鑲嵌于學科學習中,推動語文跨學科整合。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探索跨學科微型學習活動在其他學科領域的應用,為教育教學改革積累更多實踐經驗。
[本文系2024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常規課題“基于跨學科的‘微型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X24-269)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艾倫·雷普克.如何進行跨學科研究[M].傅存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羅肇鴻,王懷寧.資本主義大辭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謝雪戀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高級教師,省英語骨干,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市“優秀教師”“師德標兵”。主持多項省課題獲優,開創“圖示習作”獲市科研成果獎和教學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