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主持|朱洪濤
南京大學文學博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民國知識分子。在《光明日報》《新文學史料》《讀書》《隨筆》等報刊發表論文、學術隨筆、散文兩百余篇,著有《顧頡剛傳》。
其實我覺得,大家缺的不是故事,而是加工故事的能力。
給學生上課,我讓他們模仿張愛玲的《愛》寫一篇習作。對這篇短文,我其實有了一個新想法,那便是實則虛之。《愛》所寫的故事,是張愛玲聽來的。當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對故事的改寫。故事中的女孩子穿著月白的衫子,手扶桃樹站立,而對面住著的是一個男青年。人物、地點、場景,一應俱全。張愛玲的文字,很有畫面感。她采用簡筆勾勒,把那種人生初見的感覺寫得非常豐滿。一句“哦,你也在這里嗎”,純粹、清淺,又有著無限意味。而桃樹的出現,則增添了古典的美感。一個悲中美、美中悲的故事,很是入心。
我們獲得故事的途徑非常多,渠道很雜。而海量的信息常常讓人失去遴選能力。以我們的心智水平,應付一個故事綽綽有余,但很難把那種空靈的余味表達出來。這就好像每次走過學校旁邊的陜西肉夾饃店,不用進店,我都能聞到香味。我是想說,我能看到故事,可是聞不到“味”。這可糟了!我想大概是你筆下的故事寫得太過實在,最后的提升又顯生硬,因此產生了一種不尷不尬的感覺。
我們不缺故事,但是要學會去等一個故事,等到心里面忽然一動,有想寫的沖動。要命的是,以往的作文教學告訴我們,寫作文最后一定要升華,無論能不能,總之是一定要。于是,天家都去升華,因為據說不升華是不完整的,不能得到好分數。文章寫到最后真的要升華嗎?如果所謂的升華就是議論完了最后來一段跟前面略有不同的總結,那我寧可不要。這不是文章,當然不是文章!只是我們要擺脫這種習氣恐怕有點困難,至少
是需要時間的。
我想說的是,寫文章,特別是寫故事,不要急著去升華。在升華之前,你得想明白“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道理,想明白“骨頭和筋”的關系如何。本是一個自然而成的過程,如果非要弄成登山歷險似的,那就大可不必,而且很有可能破壞整篇文章的感覺,如此一來就得不償失了。
回頭說張愛玲的這篇《愛》,一起來看看那段廣為流傳的結尾一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哦,你也在這里嗎?”如果通俗地理解,這就是升華。不同的是,這樣的升華不是強扭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味兒相當到位。從某個角度來說,張愛玲是無法模仿的。
對于學生的模仿之作,我原本是沒有太大期望的。畢竟,不存大希望就不會有大失望,帶著平常心讀,說不定一篇篇看下來會有驚喜。果然,一篇題為《命》的文章讓人眼前一亮:
說起來,是很久遠的年代了。
隔壁村的天隊長養了個極聰慧的女娃,只可惜妻子生下兒子后便離開了人世。那年,女娃不過八歲。父親將弟弟塞入她懷中,濕了她的月白衫子。女娃九歲跟著大人割稻子,十歲背著弟弟聽課,幾年后,因諸事煩瑣,無奈退學;十九歲遇到喜歡的青年,眼巴巴等了兩載,紅蓋頭一蓋,白襯衫變成散不去的煙酒味。
沒了?沒了!村口坐著的老人抬起眼皮,松弛的皮膚緊緊抱在一起。
后來的事都是尋常。女娃生了三個孩子,夭折一個,走丟一個。丈夫看著獨好的兒子,動身去工廠謀生活,同女同事聊天侃地。女娃在家伺候公婆,照顧孩子。等到兒子成年、娶妻,等到陪讀的孫子考上大學,等到煙酒變成中藥…仿佛女娃終究是感動了家人。當最后生命歸于塵土,她的墓前香火不斷。
輾轉人間,于千萬沼澤中掙扎,南風拂面,泥濘干裂在臉上,呼不得,吸不得。斗轉星移,于時空中搜尋,尋得半星美夢,碾碎在時代年輪之下。列車匆匆駛離,是誰拄著拐杖跳望,在人生的月臺上?
這篇文章給我好印象的原因,在于故事與作者之間沒有那種讓人一眼看穿的生疏感。也就是說,作者能把自己的情感附著在故事上。其他學生的文章,故事與情感則是兩兩分開的。本來,故事與情感,是血與肉的關系。天部分人,只想著怎么去處理故事,最后的升華非常勉強。就像一輛爬坡的車,動力不夠,仍然勉強往前挪,這樣做的后果是很傷車。所以,有了故事,不能馬上就寫,而是得先考慮這個故事和你的親密度,得在心里多磨磨。
其實,張愛玲的文章不好模仿,或者說模仿不了。她這篇《愛》,是在二十三四歲時發表的。我沒有想到,一個十幾歲的學生可以模仿到這種程度。準確來講,這完全是她自己的創作,只是用了同樣短小
精悍的形式罷了。
像這樣明確地模仿一個作家的一篇文章,好像是很困難的事,更何況這個作家是張愛玲,這篇文章是《愛》。而我所想的是,學生以前寫應試作文,條條框框太多,如果隨便布置一個題目,那些明里暗里的老毛病肯定會蹦出來。讓他們模仿張愛玲,我想格套的作用會降至最低。可惜,想法雖好,實際上大家的文章還是把應試作文的感覺帶出來了一一心中無我,章法混亂,多數人第一句話就沒有寫好。
延伸閱讀
張愛玲在1944年寫下了被很多人奉為經典的《愛》。在這篇文章中,她用三四百字的袖珍篇幅,講述了一個女子想等待自己的愛情卻幾次三番被轉賣的悲慘故事
一個正處花樣年華的女孩,心里默默喜歡著住在對門的年輕人。春天里,她手扶桃樹,立在門口,聽見他說:“哦,你也在這里嗎?”只是,什么也沒發生,各自離開,各自歡喜。直至萬水千山走過、悲歡離合歷盡,直至頭發白了、牙齒掉了,她依然記得并常常提起與他的清淺交集,以及在漫長歲月中不斷回響的那句話:“哦,你也在這里嗎? 7
這個故事是張愛玲在與胡蘭成新婚時,聽對方講的,如開頭所寫,“這是真的”。這種真實性,讓文章多了更為深重的悲劇感。“月白的衫子”“老了的時候”“無涯的荒野”等表達,似要把愛情里的悲涼寫盡。而一句“哦,你也在這里嗎”,讓我們在讀到痛的同時,也讀到美是啊,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有一段白衣飄飄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