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7年,這一國際性電影盛會再度在中國舉辦——2025年7月3日晚,重慶市永川區的夜空被流光溢彩的燈光點亮,2025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在此盛大開幕。
作為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極具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平臺,開幕當晚,超過1500位來自上合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員國的官方代表、電影人士等齊聚山城。紅毯上的光影交織與會場內的熱烈交流,讓重慶再次獲得全球矚目。
當聚光燈與鏡頭嘗試解讀一座城市的光影與夢想時,無論是遠道而來的國際友人,還是關注盛會的國內觀眾,心中都產生同一個疑問——在眾多候選城市中,重慶為何脫穎而出?
光影回放:火種在重慶一脈相承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說,賦予城市文化意義的,不是機緣巧合,也不是成百上千的奇觀,而是這座城市能滿足你的想象與疑問。正如重慶此番中選絕非偶然,而是積蓄成勢后的水到渠成。
“重慶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視覺寶庫。”重慶市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帆認為,“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的自然稟賦與道路交錯、樓宇林立的都市景觀在此共生,爬坡上坎的煙火氣和摩登都市的時尚感交織,讓重慶成為全球電影人的‘靈感富礦’。”
導演馮小剛有著相同的感受:“有山、有江、有起伏,重慶是一個特別適合拍電影的城市。”
1938年,隨著原中央電影攝影場、原中央電影制片廠等紛紛內遷重慶,這座城市成為中國戰時電影制作中心。據不完全統計,僅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的各大電影機構就拍攝制作了200余部影片,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大后方電影”時代。
時光流轉,電影的火種在重慶一脈相承。
近年來,超500部佳作在此取景:從《十面埋伏》里竹浪翻涌的茶山竹海,到《少年的你》中充滿市井氣息的魁星樓;從《瘋狂的石頭》里立體魔幻的蘇家壩立交橋,到《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里俯瞰萬家燈火的鵝嶺二廠文創公園天臺……重慶頻繁亮相大銀幕,“天然攝影棚”“中國電影題材寶庫”的美譽遠揚。
“電影節青睞重慶,得益于當地繁榮的創作生態,也離不開活躍的電影文化氛圍。”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丁鐘稱。
2025年4月,第十二屆重慶青年電影展正式啟動影片征集活動。
作為本土成長起來的活動,重慶青年電影展已從最初由高校教師自發組織的民間電影展,發展為西部地區頗具規模和影響力的綜合性、專業性電影展。而它的成長并非孤例——已經舉辦了6屆的巫山神女杯藝術電影周、持續了6屆的重慶先鋒藝術電影展等活動,共同印證著重慶電影生態的繁榮發展。
“20年后再看重慶,它已經變成了一座‘電影之城’。”在擔任第六屆重慶先鋒藝術電影展評委時,導演賈樟柯不由發出感慨。
“此外,荷蘭、巴西等國家還在此設立國別展,重慶已然成為中外電影文化深度對話的重要場域。”丁鐘直言。
光影相契、精神共鳴,固然為電影節聚焦重慶提供了契機,但盛會落地,既需氣質相投,更需實力支撐。
重慶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和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其連貫東西、承接南北的區位優勢不言而喻。
“通達的交通體系疊加包容的城市品格,使文化在此交流、延展成為可能。”劉帆進一步闡釋,“在此舉辦電影節,既能高效帶動西部、輻射全國,又能深度對接上合組織成員國需求,真正實現中國電影文化‘走出去’和全球精彩故事‘走進來’的雙向奔赴。”
光影交織:從“劇組埋伏”到“產業長駐”
從默片時代的手搖攝影機到數字時代的4K超清攝影機,電影的發展始終伴隨著技術革新。
“科技既是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的一大特色,也是永川培育壯大電影產業的一大亮點。”重慶市永川區委書記關衷效說。
走進永川科技片場3000平方米的虛擬攝影棚,技術的沖擊力撲面而來:攝影棚四周和頂部全是黑色材質,上面配備各種光源設備,LED背景屏虛擬拍攝場景能做到以假亂真。
在這里,數據資源可以重復使用,洞窟、沙漠、摩天大樓等不同虛擬場景都可以自由切換、隨時修改。
“比如導演需要開過來一輛車,馬上就能實現。”工作人員按動手中按鈕,一輛“車”便出現在屏幕上。
“相比于傳統拍攝,虛擬拍攝大約可以節省30%至40%的拍攝成本,節約近60%的時間。”永川科技片場運營商、達瓦未來(重慶)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盧琪稱。
虛擬拍攝用于電影制作,與近年人工智能、LED技術等突破息息相關——特效實時渲染效率和質量的雙提升,使得僅在一個攝影棚內完成電影全部拍攝工作成為可能。2024年全球超過60%的影視公司將相關技術融入制作流程。
永川,早就嗅到商機,于2018年引進處于初創期的達瓦未來科技公司,打造了這座西部唯一、全國領先的科技片場。
而今,永川科技片場已在業界“出圈”。數據顯示,自2023年5月啟用以來,永川科技片場已參與《長津湖》《熊貓計劃》《狂野時代》等50余部電影的虛擬制作。
“供不應求。”盧琪笑道,“多個影視劇組在此定檔拍攝,檔期已排到明年。”
隨著永川科技片場的持續“出圈”,產業集聚效應逐漸顯現。愛奇藝、瑞云科技、九紫文化等150余家鏈條企業落戶永川,成功構建一站式影視服務體系,平均為劇組節約60%以上的前期準備時間。
“對劇組來說,這是很有吸引力的。”盧琪以今年5月斬獲戛納電影節特別獎的《狂野時代》為例,“這樣的大制作選擇永川,不僅是看中其影視企業頂尖的技術能力,更是看重這里能聯合上下游企業提供完善的全流程保障,這重塑了中國西部地區承接大體量影視項目的能力格局。”
一個地方要發展,不但要“劇組埋伏”,更要“產業長駐”——曾經與影視行業“八竿子打不著”的永川,就因一次“埋伏”而深耕、堅守,終鑄成今日“全國影視科技領域的重要力量”。
而這種從單點突破到產業扎根的蛻變,正是重慶電影產業發展的生動縮影。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電影產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25%,影視相關企業超過2000家。
光影未來:“磁吸效應”與“強心劑”
2025年7月6日,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雖然落下帷幕,但重慶電影人的心,卻更加澎湃。
就在前一天,“科影共生 光映未來”重慶永川科技影視產業合作洽談會上,《重慶市支持科技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激勵政策》重磅發布。
“這次政策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無論是對科技研發的投入補貼,還是對影視項目的落地扶持,都精準切中了產業發展的痛點。”丁鐘稱。比如,《政策》明確對新建設的科技影視硬件載體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貼,頭部企業落戶最高獎勵500萬元,設備購置補貼最高達600萬元。
而政策的“磁吸效應”立竿見影——23個重點影視產業項目、19部影視劇項目已成功簽約落地重慶,總投資額超過26億元。
火山映畫(北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開發制作的熱門IP《一品芝麻狐》動畫大電影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漫畫《一品芝麻狐》火了近10年了,我們一直有把它改編成電影的想法。”火山映畫公司總經理徐慎君難掩心中喜悅,“激勵政策給了我們一針‘強心劑’,也堅定了我們把項目后續制作放在永川的信心。”
“新發布的激勵政策非常棒,非常適合我們目前的發展階段。”重慶強電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力鳴表示,公司準備投資2000萬元在永川建設“強電影視拍攝基地”,開展影視制作、影視投資、影視人才培養等業務。
此外,《政策》與今年出臺的《重慶市重大文藝精品項目資助和獎勵辦法(試行)》形成互補。前者聚焦科技賦能與產業生態構建,為影視產業發展筑牢硬件基礎、注入技術動能;后者則側重引導創作方向,鼓勵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文藝精品,兩者協同發力,形成了從產業基礎建設到精品內容產出的全鏈條支持體系。
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重慶電影產業仍存在不少短板,如龍頭企業較少,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有待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應尚未充分釋放等。
“最終還是要落腳到重慶本土電影、重慶本土電影產業、重慶本土電影人的成長。”劉帆稱。這需要以政策為支點,既要敞開大門引育龍頭企業形成示范,更要深耕本土土壤培育“生力軍”——培育創新團隊、聯合高校攻克核心技術、挖掘本土創作素材等,讓電影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扎根山城、協同生長。
星光璀璨的紅毯余溫未散,光影交織的故事仍在繼續。
這就是重慶,一座值得您期待,能滿足您無窮想象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