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Basedonmediatransformationsinthenewerathis paperexpounds thenecessityvalue,andconstruction strategiesofconstructingafilmandtelevisioneducationcommunityacrossprimary,secondaryandtertiaryshools asavital componentof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Addressing the current shortageofresources and intellctual support in K-12 filmand televisioneducation,thepaper proposes integrating and sharing resources through educational community approaches.Specificaly,itanalyzes synergistic models such asthe“draftingunit,”“1+N,”and“1+1”models,focusingoncuriculumdevelopment,textbookcompilation,teacher professionaldevelopment,filmandtelevisionactivities,and hardwareresource sharing.Thegoalis tooptimize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stablish a systematic and sustainable educational ecosystem.
Keywords:filmand television educational community;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K-12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黨的二十大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①為新時代推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行動指南。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創新與戰略工程。作為審美教育、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影視教育在育人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其獨特的視聽語言與綜合表現形式,中小學影視教育“借助影視素養教育,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良好欣賞趣味,塑造個人反思意識,增強初步制作能力,助力學生的成長與發展”。②在觀看、評價、創作和參演影視作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從中獲得藝術體驗,更能深化對文化的認同與理解,促使其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上實現全面成長,實現影視教育三方面的啟蒙功能即“影視作為課程教學輔助手段的知識啟蒙”“影視作為國民素質教育手段的欣賞啟蒙”和“影視作為視聽表達手段的制作啟蒙”。③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為政策引領,探尋高校與中、小學影視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運行路徑與體系,建設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將為打破中小學影視教育的現實困境提供創新策略,促進不同教育階段的影視教
育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一、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建設的理論依據與現實要求
從教育場域理論的視角進行考察,在當今“萬物皆媒、萬物互聯”的媒介變革時代,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和教育場域日趨復雜多樣,教育環境的開放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74億,網民使用率為98.3% ;移動端視聽應用人均單日使用時長187分鐘,短視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151分鐘,網絡視聽仍是“殺時間利器”。④影像和屏幕為代表的媒介化世界已經不可避免地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塑造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思考方式、表達方式、認知行為和語言模式。封閉物理空間的主體地位已經逐步讓渡給開放的虛擬空間和影像空間,教育場域也由書本、文字轉向影像和屏幕,進而教育范式從傳統紙質書寫為主體向以影像表達為主體轉型。然而必須承認的是,在“讀屏時代”沒有正面價值的“窮影像”正在侵占青少年的頭腦、心靈,影響著廣大青少年的心智發展,導致“時間剝削”和“智力剝奪”問題日益突出,更產生了多元混雜的價值語境的傳播形態和青少年價值引領的難題。
面對青少年教育場域的新變化與新挑戰,必須將中小學影視教育置于媒介變革的時代語境中,深入探討教育的“再媒介化”過程及其對“網生代”少年兒童影視素養的深遠影響。教育場域的變化和教育的“再媒介化”要求教育者在實踐中更新教育理念,構建與媒介變革相適應的教育模式,推動影視教育成為新時代青少年綜合素養提升的關鍵路徑。“互聯網融媒體攜來信息社會的復雜與喧器,伴之而生的后傳統景觀與后現代文化沖擊了既有秩序與邏輯,形成新的社會共識,達成趨于理想狀態的身份認同,成為建構以文化自信為主調的文化共同體的重要訴求。影視教育理應也能夠為共同體意識的找尋與自我主體性的建構貢獻有溫度的美育力量。”5
近年來,國家制定了多項政策措施推動中小學影視教育發展,其中具有重大影響、標志性意義是2018年12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對影視教育的重要性給予了特別強調,明確了優秀影視作品在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工作目標,即“力爭用3-5年時間,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基本普及,形式多樣、資源豐富、常態開展的中小學影視教育工作機制基本建立,中小學生影視教育活動時間得到切實落實,適合中小學生觀看的優秀影片得到充分保障,學校、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和社會觀影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濃厚氛圍”。圍繞該目標,《意見》提出了七個方面的任務和四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建立起基本的工作機制體系。這一文件比之前的政策文件更加全面、具體,更具操作性和明確的指向性,對中小學影視教育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既體現了國家對影視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的最高認識,也擺正了影視教育‘正餐’的位置,中小學影視教育由此邁向快速發展的軌道”。 ⑥2022 年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藝術課程由原來的音樂、美術兩科增加至五科,新增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將影視教育正式納入國家課程體系,明確了其學習任務和教學標準,為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標志著影視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全面推進。
但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探索仍然緩慢,總體上中小學影視教育工作基礎還比較薄弱,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條件保障不完善、活動開展不經常、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其中“影視校本課程缺位,影視教育缺乏抓手;影視適用教材缺失,影視教育缺乏依據;影視專業師資缺少,影視教育缺乏引導;影視特色活動缺席,影視教育缺乏升華”①等困境連續多年難以改善,尤其是課程和師資問題成為限制影視教育推廣的核心問題,價值觀混亂、導向不明、娛樂化傾向等問題愈加嚴重,中小學影視教育任重道遠。
面對中小學影視教育的現實困境,黨和國家基于“人的全面發展”定位明確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方針以及全環境育人理念,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③,從思想認識層面和具體實踐層面,為高校與中小學在影視教育方面的資源共享、教研相通提供了新的認知和實踐路徑,有助于解決長期制約中小學影視教育發展的課程師資、教材設備等硬軟件資源缺失問題,實現教育資源整合的效用。所以基于大思政與思政共同體建設的政策語境,調整中小學影視教育的發展道路,探索高校與中小學影視教育的協同育人和協同推進策略,建設思政共同體內部的影視教育共同體平臺,形成高校與中小學影視教育之間的教育合力,應成為當下影視教育實踐的新命題、新思路。
二、基于三種模式與六個模塊的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建設策略
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把握“一體化”的核心要義。“一體化”就是要“通過科學的制度機制設計將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各學段、場域、方法、隊伍等進行科學統籌,從而形成一個動態、協調、有機的體系”③因此“一體化”并非簡單重復或數量拓展,而是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為引導,根據影視教育工作新要求,在系統論視域下對大中小學影視教育進行整體頂層設計,以實現不同學段影視教育之間的上下貫通和相互支撐,確保大中小學各系統內部的層級要素有機聯系,達到各學段影視教育形“散”神“聚”的育人效果。
“一體化”建設要求影視教育引入學習共同體的觀念,建設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所謂學習共同體是“在共同學習環境中,若干學習者和助學者(共同學習活動的主體)憑借共同學習活動方式(中介系統),在追求有價值的認知成果(客體)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學習個體化和社會化雙重價值的共同學習系統”。按照學習共同體的要求,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建設不僅需要突破教育層級之間的隔閡,更需要通過多層次的協同合作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互補,從而推動影視教育的整體發展。
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建設的目標是通過高校與中小學在影視教育領域的合作協同,充分發揮高校影視教育的理論研究資源、人才培育資源和硬件資源優勢,實現教研相通、資源整合,在大中小學這一“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①形成完善的系統化影視教育體系。該體系的內容主要包括協同模式、協同育人的模塊建設以及相應的協同策略,即基于三種協同模式與六個協同模塊的具體路徑,為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框架。
(一)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的協同模式
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協同模式作為構建影視教育共同體的關鍵組成部分,旨在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合作打破不同教育階段之間的壁壘,推動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與協同發展。依據協作方式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起草單位”模式、“ 1+N: ”模式和“ 1+1 ”模式三種基本類型。
1.“起草單位”模式
“起草單位”模式在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協同模式中具有基礎性作用。該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由具有學術優勢和實踐經驗的高校擔任“起草單位”,負責中小學影視教育的頂層設計,包括課程體系構建、課程標準制定、教學方法創新及教材編寫等核心內容。高校依托其在影視教育領域的研究優勢與實踐經驗,能夠從理論層面提供系統化的支持,確保教育框架的前瞻性和規范性,尤其是在課程體系與教材開發過程中,為中小學影視教育提供科學指導,并推動教育標準化與規范化的實現。
2.“1+N”模式
4 1+N ”模式指的是一所高校與多所中小學之間建立長期的協同合作關系。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高校作為中心節點,通過資源整合與知識共享,為多所中小學提供系統的影視教育支持,包括理論研究、師資培訓及教學資源的共享等。通過這種協作模式,高校與中小學之間可以實現資源與知識的雙向流動,從而促進影視教育體系的整體性和互補性。理論上,“ 1+N′′ 模式通過集約化資源配置,降低了中小學在影視教育實施中的運作成本,優化了教育資源的分配,提升了整體教育效率與質量。此模式進一步揭示了在教育資源稀缺的背景下,跨學科協作與共享機制的重要性,尤其在提升教育質量與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3.‘ 1+1 ”模式
在“ 1+1 ”模式下,一所高校與一所中小學建立深入、一對一的定制化合作關系。此模式強調靈活性與針對性,尤其是在影視教育活動的聯合舉辦及硬件資源共享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高校為中小學提供先進的影視設備與教學資源,支持其開展影視創作與實踐活動;而中小學則利用這些資源進行具體的教學操作,促進學生影視創作能力與實踐素養的提升。該模式的核心優勢在于其高度定制化的合作形式,能夠根據各合作學校的具體需求量身定制合作內容與模式,從而實現雙方資源的最優對接與高效利用。“ 1+1 ”模式展示了教育合作中的靈活性原則,突出體現了教育實踐的個性化與差異化需求,進一步強化了合作雙方在資源共享與能力提升中的雙向促進作用。
(二)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的協同模塊
要實現大中小學影視教育的高效協同,除了依靠協同模式的引導外,還必須從課程體系、教材編寫、師資培養等維度進行系統化建設。這一系統性建設應涵蓋六大協同模塊及相應的策略。
1.課程體系模塊的協同策略
課程體系是影視教育的核心構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基礎。影視教育課程體系應闡明和解決以下問題:“電影課的功能、課程的對象、課程體系的內容模塊、小初高不同年級的進階課程結構、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課程的學習情境與教學團隊、實踐條件與效果保障、電影教育的課程指南等。”①有效的課程體系設計應具備高度的科學性與系統性,能夠為影視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在影視教育體系的構建中,課程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行性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與教育成效。因此,在此模塊中可以采取“起草單位”模式,由高校牽頭設計中小學影視教育課程體系。這一模式不僅符合我國課程標準制定的慣例,更能夠確保課程內容的專業性、前瞻性和實踐性,從而實現影視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高校長期深耕影視與數字媒體教育領域,擁有深厚的學術積累和成熟的教學經驗,為中小學影視教育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從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標的制定過程來看,國家統一的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課程體系主要由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和重慶大學等高校專家牽頭編寫。這一模式充分體現了高校在課程體系建設中的核心作用,通過高校與跨學科協同創新,確保了課程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時代適應性。
因此,在推進中小學影視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與優化的過程中,應繼續堅持以高校為牽頭單位,強化課程體系的整體規劃與頂層設計。高校的專業優勢能夠確保課程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踐導向,使其既符合國家教育發展戰略,又契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成長規律。通過統籌課程內容結構、優化教學方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高校能夠推動影視教育課程更加規范化、層次化和多樣化,從而提升影視教育的整體質量,培養具備媒介素養、審美鑒賞力和文化理解力的青少年群體。
2.通行教材模塊的協同策略
教材是影視教育實施的關鍵載體,是承載教育內容與實現教育目標的基礎工具。高校依托影視學、教育學等學科背景,可以確保教材的科學性,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并構建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涵蓋影視理論、視聽語言、影視制作基礎、影視文化等多個核心領域,以保障教材的嚴謹性和實踐導向。同時,高校還能夠推動教材內容與數字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開發數字版教材、在線影視課程等創新教學資源,使影視教育適應現代媒介環境,增強教材的前瞻性。因此,有必要通過“起草單位”模式,由高校主導統一編制影視教育教材。同時結合“ 1+N′ 或“ 1+1 ”模式,開發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以確保教材內容的靈活性與適應性,能夠更好地契合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需求。
在新課標出臺后,經過近兩年的籌備發展,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影視教育通行教材《藝術·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八至九年級)于2024年秋季學期正式投入使用,影視首次作為獨立學科納入義務教育課程。在此過程中,高校在中小學影視教育教材體系的建設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不僅推動了國家級教材的編寫,還積極參與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研發,確保教材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適應性,為影視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高校主導了國家級影視教育教材編寫,例如在2024年秋季學期投入使用的國家級影視教育通行教材《藝術·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八至九年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由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甄巍主編。教材體系的建立不僅確保了影視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也為影視教育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另外高校還推動地方教材編寫,提升教材適應性,如湖南美術出版社版教材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胡智鋒主編,湖南文藝出版社版教材由中央音樂學院王安國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編寫的五四學制教材由山東師范大學李掖平主編,另有西南大學版初中《影視》國家課程標準教材等,這些地方教材的編寫不僅豐富了教材體系,還增強了影視教育的靈活性,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的教育環境。除了納入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學科教材之外,高校還在其他中小學影視教育圖書如教輔用書、跨學科教材以及科普讀物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其中跨學科教材中產生較大影響力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周星、袁成主編的《青少年影視德育通識教程》,將影視教育與青少年德育、青少年美育相結合;影視科普類讀物如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編著的《給孩子的電影》,通過電影賞析和評論,發掘電影在少兒審美教育中的特殊意義。
未來,高校將在中小學影視教育教材體系建設中持續發揮核心作用,推動教材編寫、教輔用書及科普讀物的進一步完善。在教材體系方面,高校將繼續優化國家級影視教材,定期修訂升級,以確保其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前沿性,并進一步細化不同階段的教材內容,形成從小學到高中的完整影視教育體系。同時,高校將深化地方教材的開發,與各地區教育部門合作,使教材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此外,校本教材的建設也將成為高校支持影視教育多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提供影視鑒賞、影視制作等個性化教學資源,滿足不同學校的特色課程需求。在教材之外,高校還將在教輔用書和科普讀物的研發上發揮更大作用,編寫教師指導手冊、影視分析教材以及影視創作實踐教材。隨著數字化教育的發展,高校也將在影視教材的智能化和交互式建設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推動數字版影視教材、影視教育開放課程及影視素材數據庫的開發,使影視教育更加適應現代教學環境。依托高校的科研資源,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影視教材體系的研究與評價,推動影視教育標準化建設,促進國內影視教材體系的持續優化和創新。
3.師資培育模塊的協同策略
影視教育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為此,通過“ 1+N ”模式推動高校與中小學之間的深度合作,構建完整的師資培養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模塊中,高校影視專業應根據中小學影視教育的需求,制定系統的師資培訓方案。具體而言,高校應設立相關課程與開展專項培訓,以提升中小學教師的影視教育理論水平與實踐技能。此外,定期組織高校影視教師赴中小學開展專題講座、指導影視創作實踐,幫助中小學教師提升專業素養,促進其教學能力的提升。通過這種師資雙向互動的方式,不僅可以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還能夠推動影視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優化配置,從而確保師資隊伍的穩定性與高效性。
4.影視活動模塊的協同策略
影視教育的實踐性要求在課程體系之外,結合多樣化的影視活動進行有效的教學延伸。通過4 1+N′ ”或“ 1+1 ”模式,鼓勵高校與中小學聯合開展一系列豐富的影視教育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應突破傳統教學形式的限制,拓展到微電影比賽、短視頻創作、電影節、影視創作工作坊等多元化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藝術表現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將課堂知識與實際創作相結合,還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影視素養,增強其影視創作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5.硬件資源模塊的共享策略
影視教育的硬件設施需求較高,特別是在拍攝、錄制、剪輯、放映等方面。然而,由于設備成本高昂,許多中小學難以負擔。這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影視教育的普及與發展。因此,在“1+1”模式下,高校可以定期向相鄰的中小學提供影視教學設施與設備的共享服務,涵蓋演播廳、攝影設備、錄音設備、編輯軟件等重要設施。通過這種資源共享,不僅可以有效解決中小學硬件設施不足的問題,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真實和全面的影視創作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藝術素養。這種共享策略有助于緩解中小學影視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建立共享機制,推動影視教育的公
平與質量提升。
6.理論研究模塊的協同策略
影視教育的理論研究為教學實踐提供了堅實的支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為影視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進而促進教育體系的創新與優化。通過“ 1+N′ 或“ ΔN+N′ 模式,高校與中小學應加強在影視教育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高校的影視教育理論研究成果應與中小學的實際教學情況緊密結合,推動理論成果的轉化應用,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為中小學的教學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支持。
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的建設是一個復雜且系統的工程,涵蓋課程體系、教材編撰、師資培養等層面。通過三種協同模式的有效運作與六大協同模塊的精細設計,影視教育共同體能夠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共享,推動不同教育階段之間的協同發展。該共同體不僅有助于影視教育的標準化與規范化,還能夠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重要支持,成為推動教育現代化與全面發展的關鍵途徑。
三、結語
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的建立,通過深化影視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融合和大中小學之間的資源共享,不僅提高了影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還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路徑,展現了跨學科整合的深遠意義,凸顯了影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學生綜合素質、塑造社會責任感和強化價值觀教育方面的雙重功能。同時,在新文科背景下,順應高校影視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也為解決高校影視教育中面臨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教育資源浪費以及就業困境等問題提供了有效對策。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通過優化學科結構與強化實踐教學,促進高校影視教育的創新發展,提升了高校影視學科的教育質量與社會服務能力。
總之,構建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的“一體化”建設,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創新突破,也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教育體系全面升級的回應。通過建設大中小學影視教育共同體,構建高校與中小學影視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旨在為當前中小學影視教育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不僅有效緩解了影視教育在實踐中的種種困境,還將中小學影視教育納入“大思政課”與思政一體化的戰略框架,推動影視教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向價值引領的轉型,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影視教育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①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頁。
② 陳鋼:《中小學影視教育的主旨、難點與對策》,《教學與管理》2021年第9期。
③ 余韜:《價值、方法和實際問題:基于義務教育體系的青少年影視啟蒙教育模式初探》,《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年第6期。
④ 蔣肖斌、沈杰群:《網絡視聽用戶10.74億人短視頻人均單日使用151分鐘》,《中國青年報》2024年3月28日第7版。
⑤ 李國聰:《媒介融合視域下中國影視教育的改革之思》,《電影文學》2023年第5期。
⑥ 黃秀根:《新時代中小學校園影視高質量發展初探》,《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S1期。
⑦ 范凱、郭曉平、劉庶:《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歷史經驗、現狀考察和對策研究》,《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1期。
⑧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8頁。
⑨ 曹鶴鳴:《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價值意蘊、核心要義與實踐要求》,《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年第11期。
⑩ 李人杰、王燕:《學習共同體概念:元理解、批判反思與系統審視》,《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年第 22期。
①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 劉軍、陳圓圓:《中小學電影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原則的思考》,《電影評介》2018年第1期。
(作者隋志強系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宮曉鵬系山東教育電視臺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責任編輯: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