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Under the empowerment of technology,a“new type of political space”has emerged in the Internet field,andvarious ideas and concepts are fiercely exchangedand blended inthe cyberspace.How tobetter build consensus in cyberspace has become a crucial topic in the new circumstances of united front work.The main factors afecting consensus cohesion are the conflictof interest distributionand the impactof pluralistic ideologies; these factorscan easilylead tothe decline of people's perceptionoffairnessIncyberspace,united front work must uniteallthose who can beunited,identify groups witha weak sense offairness,leverage network advantages,mitigate network disadvantages,and explore new approaches tobuild consensus.Thisstudy usesa thick-descrip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identifykeydemographic factors influencing fairnessperception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root cause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It concludes by providing recommendations for enhancing strategies inonline UnitedFront work to strengthen consensus under evolving social conditions.
Keywords: network united front; consensus building; perception of fairness; The New Circumstances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①作為執政黨和國家的政治優勢與制度體系,統一戰線具有凝聚共識的職責與功能。②在互聯網的技術賦權下,網絡領域生成了“新型政治空間”。截至2024年6月,聚集在內的中國網民群體,規模近11億人,③他們擁有自主的表達訴求,各類思想觀念在網絡空間中有著更激烈的交流交融交鋒。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理想,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價值觀,整天亂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辦不成。”④
從曾經的靶向宣傳到如今的互動溝通,共識凝聚有了新的實現場域,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在互聯網中有了新的發揮空間,但我國深刻的社會轉型以及技術的深層次變革也使得共識凝聚面臨著諸多挑戰。共識凝聚的前提建立在民眾對社會公平的心理感知上,公平感知薄弱的群體或借助網絡發聲,或囿于信息繭房,互聯網成為思想建設領域的最大變量,如何在網絡空間中團結重點人群,更好地凝聚共識成為統戰工作的新時代課題。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
(一)新形勢下的網絡統戰工作研究
互聯網資源是開展網絡統戰工作的優勢所在,是廣大網民進行信息獲取和交流,實現網絡政治參與的新陣地。互聯網所具備的虛擬性、開放性、無邊界性、去中心化等特點,讓網絡陣地既處在意識形態交鋒的最前沿,又起到社會輿論放大器的作用。新形勢下的網絡統戰工作需科學認識互聯網,發揮其正向作用。2005年中央統戰部召開的“全國統戰宣傳調研工作會”上首次提出了“網絡統戰”的理念,要求廣大統戰干部積極把握互聯網傳播規律,善用新興媒體開展工作。2011年,中央統戰部編撰的《統一戰線使用工作方法》明確指出:“網絡統戰是指以網絡為載體,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傳統與現代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具有開放性、平等性、互交性、超時空性和立體交叉性等特點的統戰工作。”學界對網絡統戰的研究主要從三方面展開。
一是立足于統戰對象的網絡統戰工作研究。學者主要圍繞新階層人士進行探討,認為新階層人士較為依賴網絡表達,統戰工作方式需著眼于他們的網絡行為特征。部分學者以同心圓為理論基礎,將新階層中網絡意見人士分類,部分學者明確網絡意見人士是統戰工作重要對象,需建設“有機網君”,③引導新媒體代表人士發出正面聲音。另有學者對青年網絡政治人群給予了關注,認為應對青年網絡政治人群采取分類統戰策略。@
二是立足于統戰方式的網絡統戰工作研究。部分學者著眼于宏觀層面研究新形勢下網絡統戰工作中的問題,提出新形勢下網絡統戰工作方法及方案;①有學者從各地各部門統戰平臺建設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認為目前平臺標準化系統化存在不足,多數為數據孤島,不能有效實現資源采集和數據互通共享; ? 有學者在媒體運營的實踐層面聚焦媒介通過對全國200多個地方統戰部官方微信公眾號文章開展分析。
三是立足于統戰生態的網絡統戰工作研究。有學者提出網絡統戰是系統的工作,包括現實空間的延伸、工作方法的提升以及對工作對象的重視,要構建主體、對象相統一的網絡工作機制,也有學者站在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探索構建數字化治理聯盟。@
此外,還有部分研究立足于網絡新技術新形勢,針對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技術風險進行探討,有學者研究將智能算法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變革邏輯,也有學者研究人工智能時代美西方認知戰的運作機制與中國應對
(二)共識凝聚研究
共識是指在某一方面獲得的近乎一致或相近的看法,社會共識可以看作是社會成員對社會事務及其相互關系的大體相同或接近的看法。共識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有賴于人與人之間達成共識后的相互協作。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凝聚共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愈突出。2011年初中央提出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理論中的“同心”思想,以統一戰線作為達成政治共識的重要途徑。雖然凝聚共識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統一戰線的使命,但面對社會多樣化、信息技術時代來臨等新情況,統一戰線凝聚共識存在“本領不足”問題。①
國內學者對共識凝聚的專題研究成果較少,其主要針對國家治理中的問題展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以及所存在的社會隔離等問題會顯著降低分工協作和社會團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凝聚改革共識的難度加大,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而繁重。這就更需要下功夫去凝聚共識。”然而,在社會共識形成的影響因素中,利益是最根本的因素,嚴重的利益沖突會導致社會的不平等,不平等程度的擴大會促使社會變成一種猜疑的社會,社會共識就難以形成。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可見,利益是思想觀念產生的邏輯起點,不同的思想觀念和價值主張背后其實蘊藏著不同的利益博弈邏輯。如部分學者所言,共識凝聚主張賦予社會成員平等的權利和應得的利益,減少思想上的分歧和對立,降低社會弱勢群體被剝奪感,增強社會成員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與共識相關的其他研究主要分散在可能沖擊共識形成的多元思潮中,而社會思潮是意識形態建設所關注的重要對象之一。十余年來國內社會思潮總體上體現為種類繁多且覆蓋面廣、代表性社會思潮出現頻次較高、與社會熱點議題和熱點事件關聯度較高的三類特點,其中消費主義、泛娛樂主義、網絡民粹、生態主義、女性主義等與日常生活關聯度更高的社會思潮日益引發關注和重視;此外,部分思潮的極端化走向游離于主流價值之外,易造成民眾不平等感。消費主義可能會導致人們的消費行為偏離實際需求,而年輕群體偏離情況尤為突出,這種思潮的影響使他們更容易走向過度消費,甚至忽視社會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此外,女性主義成為全球十大思潮之一,但女性主義符號的商業化,使得一些極端思想在網絡中被廣泛傳播讓其在社會中的信譽喪失,男女對立更加尖銳,追求性別平等演變為性別對立,影響著共識形成。如何在“眾聲喧嘩”的思想變局中凝聚社會價值共識,形塑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合力,無疑是當前重要且緊迫的現實問題。@
(三)社會公平研究
社會公平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①研究社會公平感這一主觀感受能夠更為真實、具體地反映民眾的主觀感知與價值評判。公平感作為社會意識的特點在于:它不但反映社會存在,而且要規范社會存在。研究公平的意義在于,既要呈現現狀又要改變現狀。公眾對社會公平的敏感性在持續上升,這表明中國社會開始進入一個關注公平的新時代。有研究表示對收人及生活機會分配的公平性認知與社會沖突意識之間被證實有著緊密的關聯,不公平感越高,群體的社會沖突意識就越強。轉型期社會的公平正義及其社會政治后果問題應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
在國家治理方面,社會公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改革開放中利益的統籌兼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更加關注公平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社會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我們要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盡量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增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已經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追求,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向往,采用各種路徑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理應成為我國新時代統一戰線的重要任務,統一戰線在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上需要促進基于社會公平的社會現代化。
結合網絡環境,社會公平主要同網絡輿情情況進行探討。有研究表示社交媒體平臺的繁榮使得社會大眾更加傾向于通過網絡呼呼社會公平,一方面網絡輿情對社會公平正義在國家治理方面具有正向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網絡輿情的無序爆發對社會公平正義也有負面的影響。同時,算法推薦使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出現“信息繭房”現象,①大眾既能通過網絡發聲,也可能形成“偏見氣泡”,影響共識凝聚。網絡統戰工作必須關注社會公平發聲。
通過歸納文獻不難發現,當前有關新形勢下的網絡統戰工作的研究雖在主題和內涵上不斷外延,但一方面多采用文獻調研法,另一方面多從傳者角度出發,缺少對網絡空間群眾真實感受的描繪。在“互聯網 + 統戰”向“智能 + 統戰”進化的過程中,網絡統戰需了解涉網重點群體的特征,為做好人的工作提供依據;但就12類統戰工作對象而言,網絡統戰相關文獻多數聚焦于前11類對象,較少討論其他需要聯系和團結的人員。基于此,本研究著力于補充網絡空間中需要重點團結的人群,通過分析前人研究,梳理出如圖1所示的研究路徑。
從圖1可以看出影響共識凝聚的主要因素包括利益分配沖突和多元思潮沖擊,而這兩個因素均易導致民眾公平感知下降。這些公平感知降低的群體在“社會輿論放大器”的互聯網空間中形成了新的政治力量,他們或借助網絡發聲尋求公平正義與協商共治,或囿于“信息繭房”積累負面能量和消極情緒,嚴重者甚至為境外勢力利用,成為網絡空間中他者發聲筒。要建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統戰工作必須利用好網絡陣地,發揮網絡統戰的作用,團結網絡空間中一切可以團結的對象,關注網絡空間中需重點關注的人群,識別出公平感知較弱的群體,利用網絡優勢,聽取群眾心聲,吸納建言獻策,同時規避網絡劣勢,避免輿情產生,不斷優化網絡統戰方法,提升公平感,促進共識凝聚。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三個問題:
1.網絡環境中,哪些人群對社會公平感知較弱?
2.影響社會成員公平感知較弱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采取網絡統戰方法彌合不同人群公平感知差距,促進共識凝聚?
二、研究設計
本文采用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運用深描式Logistic回歸模型識別出公平感知較弱的群體,而后采用深度訪談,進一步了解其認同社會公平傾向性較低的原因。
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中國學術調查數據資料庫中由馬得勇教授收集并提供的“2021年度網民社會意識調查”。此套數據原始樣本3928份(調查過程中不合格問卷已即時剔除),后經過人工核查,進一步刪除了部分不合格問卷,最終獲得3788份問卷。數據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科學性。其中年齡主要分布在18-60歲之間,占比 97.9% ,60歲以上占比 2.1% ;性別方面,女性所占比例為51.5% ,男性 48.5% ;受教育程度分別是高中及以下學歷( 21.9% )、專科( 45.4% )、本科( 46.7% )、碩士及以上學歷( 8.0% )。
關于社會公平的感知,通過問卷條目“總體來看,我國目前是一個比較公平公正的社會”來進行確認, 1= 完全不同意, 2= 不同意, 3= 中立或不確定,4= 同意, 5= 非常同意,填答為4分、5分的被訪者編碼為1,代表認同“總體來看我國目前是一個比較公平公正的社會”,1-3分的填答者編碼為0。在3788個樣本中共有1783個樣本回答此題。模型以“是否認同總體來看我國目前是一個比較公平公正的社會”為因變量建模進行深描式Logistic回歸分析。
就自變量而言,社會學家常采用社會經濟地位指標來對人們的心理及行為進行預測,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三個指標包括收入、教育、職業。根據模型所需的連續性變量和邏輯變量,本研究著重考察收入和受教育兩個指標,職業作為分類變量不直接加入模型,將作為不明確數據結果的補充解釋性分析。結合文獻綜述,社會生活是各因素的交織影響,在上述沖擊共識凝聚的思潮中,部分思潮與兩種及以上的人口學變量有關,在知識經濟時代,女性追求性別平等意識增強,高知女性尤為突出,因此研究將性別與受教育程度進行交互;而受消費主義思潮影響,年輕群體易過度消費從而降低對社會公平的感受,因此研究將收入與年齡進行交互。
此外,社會空間是復雜的,影響個體視角的元素也較多,因此在構建模型時將問卷中可能的影響因素加人。如信息是作為連接宏觀層次的政治體制對個體政治態度發揮影響的可觀察變量,因此將網民對政治新聞的興趣程度以及信息獲取渠道納入模型。其中信息獲取渠道選用了專業平臺,代表了網民的公共理性。此外,將問卷中也易引起個體政治態度、社會公平感知的其他變量,如政治面貌、威權人格、人權主義、民族主義等因素納人模型,以提高模型解釋力。
為解讀數據,研究共選取了10個樣本進行深度訪談,如表1所示,訪談對象年齡分布在18-50歲之間,包括5位男性和5位女性,職業多元,地域分布廣泛。訪談從生活、學習、工作、觸媒習慣四方面展開,落腳于社會公平感受。生活包括房車購置、子女撫養、衣食住行、健康醫療等問題;學習包括各教育階段學習情況、畢業后學習情況、子女教育情況等;工作包括就業情況、行業職業、薪資待遇、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晉升空間、專業技能培訓等問題;觸媒習慣包括信息獲取渠道的使用情況、信任情況、信息獲取形式偏好、是否長期瀏覽同質化信息等問題。
三、研究分析及結果
如表2所示,研究者對交互變量進行一一探討。
(一)年齡、收入的影響
根據模型,發現年齡與收入兩個變量的交互結果是顯著的,說明收入和年齡的交互效應對人們感知社會公平有一定影響。圖2為年齡、收入兩個變量交互的可視化呈現。
通過模型圖2,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年齡方面,年齡越低的群體對社會公平認同可能性越低,整體呈線性遞增,其中18-29歲的年輕人群認同可能性最低。
(2)在年齡和收入的交互中,不同年齡段、不同年收入的群體對社會公平認同可能性呈現非線性。以30歲為分界線,18-29歲的年齡群體與其他年齡段有所不同,其他年齡段年收入5萬元以下群體其認同可能性呈現為較低值,但18-29歲人群其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時,認同可能性卻呈現最高值,而其他收入段整體波動小,較為平穩。
(3)在年齡和收入的交互中,30歲以上的群體整體認同度呈M曲線,除年收入最低的5萬元以下群體其公平認同可能性較低外,年收人10萬元到20萬元群體也呈現了谷值。
上述結論我們需重點關注的群體包括18-29歲群體,30歲以上的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低收入人群及年收入10萬元到20萬元的中等收入人群。
在18-29歲群體中,年收入5萬元以下群體對公平認同傾向最高,但在其他各年齡段中年收入5萬元以下群體均是對社會公平認同傾向最低的。針對這一現象,將年收入5萬元以下群體職業占比進行分析(圖3),發現在校讀書學生占比位居第一( 42.8% ),可見此部分認同傾向雖是最高值,但其主要群體為學生,他們年收人5萬元以下所承受的壓力與社會中其他群體有所不同。拋開學生為主的年收人5萬元以下人群來看,年輕群體的公平感知普遍較低。在深訪中可以發現,這部分人群多是剛從學校畢業、初入社會,他們人生處于一個全新的起步階段,多數人處在工作和家庭兩方面的新起點上。其在工作上,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而競爭維度與在校應試機制并不相同,在各類社會資源的競爭中,他們的資源積累也處于起步階段,相對匱乏,會因此降低對社會公平的感知。在訪談中,被訪者A5提到:“在學校只要努力學習,掌握好書本知識,考試成績好就能得到認可。但找工作時,除了專業知識,人家還看重好多別的東西,比如工作經驗、實習經驗”在家庭方面,年輕人群處于組建新家的階段,但房價物價與他們剛起步的薪資存在一定差距,也使他們有著較大生活壓力。如被訪者A3所言:“現在特別想組建一個自己的小家,但每次和女朋友談到未來,說到結婚買房,心里就很焦慮。就我這剛上班的工資,每個月除去房租、日常開銷,存不下幾個錢。”另一方面,值得關注的是,18-29歲人群是社交媒體的主要用戶群體,在訪談中社交媒體多元的生活呈現也加劇了他們的不平等感。與此同時,算法推薦機制或使他們“偏聽則暗”,進一步降低信心,加深不公平感知。
30歲以上的網民群體中,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人群認同公平的傾向性較低,且傾向值趨于一致。在深訪中了解到,此部分群體生活成本較大,而由于收入較低,其更缺乏風險抵御能力。在社會資源方面,他們難以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并且大多數人從事著低技能、高強度的工作,職業發展空間受限,收人增長緩慢。如被訪者A1所說:“日常開銷很多,收入這些年也沒怎么漲,前兩年女兒打羽毛球韌帶拉傷嚴重,一下子壓力很大,生活不敢出點什么狀況。”而社交媒體上他們也有著和年輕群體相同的感受。30歲以上的年收人10萬元到20萬元群體,也呈現了公平認同可能性的谷值。被訪者A2提到:“我們這個收入水平,不上不下的,既想給孩子最好的,又力不從心,課外再報點興趣班啥的,花銷太大了。”他們雖然屬于中等收入水平,但有著夾心層的焦慮,既面臨向上流動的壓力,又有著向下滑落的風險。房貸、車貸、子女教育等費用同樣讓他們承受了較大生活壓力,影響著他們的公平感知。比如,在購房方面,他們面臨著較高的房價壓力,但又無法享受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在子女教育方面,他們希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但又承擔不起高收入人群所能承受的教育費用,因而降低了對社會公平的認同感。
(二)性別、受教育程度的影響
性別與受教育程度的交互結果也是顯著的,圖4為性別、受教育程度兩個變量交互的可視化呈現。
根據模型圖4,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社會公平認同傾向較低。
(2)女性對社會公平的認同傾向整體高于男性。
(3)女性認同社會公平的可能性整體隨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上升。
(4)男性認同社會公平可能性為非線性,其在本科時認同傾向最高,此時也最接近女性。本科以下學歷和本科以上學歷的男性群體認同傾向較低。
結合上述結論可以看到,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需被關注。此外,日常生活中女性雖然就性別平等事件在互聯網發聲較多,但女性認同社會公平的傾向性卻高于男性,高知女性認同可能性占比高達 91.05% 。可見,為尋求公平而發聲群體其實際公平感更高,互聯網是提升公平感的有效途徑之一,與此同時,公平感知較弱的男性群體應加以關注,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本科學歷外的其他男性群體。
良好的教育能為個體提供更多的機會和上升空間,但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群在成長過程中因各種原因未能充分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這也進一步影響到他們后續的職業發展。在訪談中被訪者A4說道:“找工作的時候,好一點的崗位基本都要求高學歷。”被訪者A6提到:“這些年升職就沒競爭過高學歷的年輕人。”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就業機會選擇少,職業生涯晉升空間小。而在日常生活的信息獲取中他們更易和高知人群拉開知識鴻溝,如被訪者A4所說:“最近看到很多人工智能的東西,但沒有主動嘗試用過,不知道好不好用…有些時候短視頻刷到一些政策的解讀分析,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一些博主說得頭頭是道的,看完后對未來反而信心不足了。”可見他們信息獲取渠道狹窄,對新技術使用相對滯后,不夠了解國家政策及各種機會,也缺乏通過有效渠道表達個人訴求的信息素養,易受到網絡中片面信息的影響,從而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存在認知偏差,導致其對社會公平感知降低。被訪者A10提到:“如果是電視劇演的也就算了,但現實也經常刷到各種成功人士,還是有心理落差的。”媒體環境整體偏向對學業及事業有成的人士進行宣傳,更易使他們產生心理失衡感。
男性專科學歷群體與上述群體也面臨著相似的職業困境,如就業壓力較大,職業普升空間較小。而在社交場合上,他們經常遇到他人默認大學為本科學歷的情況,使其學歷處于較為尷尬的劣勢地位。被訪者A8提到:“高考結束那會兒,大家祝賀我上大學,但一得知是專科,就能感受到對方態度的變化大學快畢業的時候,在招聘會上也是,自己在學校里明明還算優秀,但和其他本科生一起面試,還是覺得不如別人。”男性碩士以上學歷群體對社會公平的感知主要源自他們獲得高學歷的高投入是否與他們的回報成正比。如被訪者A9所言:“念完這個博士,我比同齡人都老了好多家里長輩從來沒有過博士,覺得我以后肯定能成為一個頂尖的人,我自己也想留在上海,但最后還是回老家工作了。”可見家庭社會對高學歷群體給予了更高的期望,但從校園邁入社會,市場競爭激烈,競爭維度改變,他們承受著就業壓力、工作壓力,以及期待的壓力,這使他們中的多數人面臨著“孔乙己長衫”的困境。
女性整體高于男性則是因為近年來性別平等的意識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進入各行各業工作,在工作中獲得成就和認可。被訪者A7提到:“我的領導就是一個非常有領導魅力的女性,我的女性朋友也都在不同領域閃閃發光,我感覺在性別平等上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與此同時,社交網絡的發展讓女性能夠與更多的人交流,她們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分享自己努力所得,也可以看到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女性在為女性權利和公平而努力,這種跨界的交流和互動讓她們感受到社會公平是全球性趨勢,而非個別現象,因此對社會公平的信心得到進一步提升。在此基礎上,法律和政策對女性權益的保護也在不斷加強,因而女性實際上相較于男性對社會公平的認同傾向更高。
四、新形勢下網絡統戰工作中凝聚共識建設
越是善于從事宣傳和說服工作,越是遵循思想傳播和教育規律,也就越能實現更大范圍的共識。在識別出需要重點團結的網民群體后,我們了解到他們公平感知較弱的原因總結起來包括三個維度,如表3所示,一是對政策了解不到位以及缺乏渠道反饋,處在信息盲區;二是生活壓力較大,媒介使用中形成了比較焦慮;三是算法推薦機制造成認知偏差,加劇心理落差感。了解原因后,網絡統戰應以網絡為陣地優化算法推薦,拓寬信息渠道,共享網絡資源,提振生活信心,以信任、敘事、智能三方面促進共識凝聚。
(一)信任凝聚:加強宣傳指導,健全反饋機制,加深情感認同
針對相關人群對大政方針及與自身相關優惠政策了解不到位,或難以尋求渠道反饋想法建議的情況,網絡統戰應重視自身網絡渠道建設,夯實民眾民主參與的線上基礎,在渠道上匯聚信任,加深情感認同,這不僅要求單向宣傳信息,更要雙向有機互動。網絡統戰工作應團結重點人群,鞏固信任度,提升信任凝聚。
網絡統戰應利用網絡渠道,在宣介上,傳達民生政策,將人民群眾的認識問題和實際利益問題有機結合。以圖文解讀、案例分析、專家講解等形式,幫助重點人群更好地理解政策內容,知悉福利待遇和機會,讓他們了解政府在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方面所做的努力。此外,就上述重點人群中存在較大就業壓力的群體,以及部分人群就業信息獲取不夠的情況,網絡統戰工作可促進校企合作,建立網絡職業指導平臺、組織線上職業招聘會和實習機會推薦,為他們提供職業規劃、就業咨詢、技能培訓等。幫助他們了解不同職業的發展前景和要求,接觸更多就業機會,同時挖掘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并感受到社會支持。
在互動上,網絡統戰工作應健全反饋機制,聽取群眾心聲,數字賦能全過程人民民主,幫助不同社會階層群體通過網絡中合法有序的渠道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上級部門可根據反饋,將個別的、分散的、特殊的問題加以整合,使得公共決策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更能體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就網絡反饋機制而言,目前部分統戰官媒將郵箱公開,歡迎讀者建言獻策,部分官媒開通微信公眾號留言功能,但整體還存在互動不足等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很多統戰部門人員有限,隊伍建設缺乏既懂統戰又懂網絡的復合型人才,統戰干部往往一人身兼數職,對網絡統戰工作的掌握和運用存在不足。因此做好網絡統戰工作,加強信任凝聚,需要建設更加專門、系統的技術隊伍。
(二)敘事凝聚:豐富敘事維度,激活網絡空間,加深思想認同
針對資源缺乏、信心不足的重點人群,網絡統戰應豐富敘事維度,激活網絡空間,完善“大網絡、大統戰”格局。要創新敘事載體,選擇群眾接受度更高的敘事語言;豐富敘事方式,讓重點人群共享優質網絡資源;拓寬敘事內容,建立多維評價,提升重點人群信心,加深思想認同。
在敘事載體上,將視頻融入網絡統戰工作。2021網民社會意識問卷中含有信息獲取渠道使用度的題目,在均值排名前三中(滿分5分),使用度第一與第三均是視頻類,短視頻高居榜首(3.82分),彈幕視頻位列第三(3.57分),第二為微信。可見在敘事的共識凝聚中,必須考慮到使用視頻語言。2022年,鎮江市委統戰部開展了“百件實事展風采”全市統一戰線微視頻大賽活動,通過鏡頭展示了各領域、各行業為群眾辦實事的案例,講述了鄉村振興、愛心助學、海歸建設家鄉等故事,激發了廣大市民的奮斗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態度,同時穿插在故事中的背景是鎮江的城市發展、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等風貌,因此該活動也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助力了城市經濟建設。此外,敘事載體還可以選擇直播平臺,開展直播帶貨活動。2024年,貴州三穗縣鎮在縣委統戰部的指導下,組織地方網絡人士和新媒體人士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開展以“統戰聚力·助農增收”為主題的主播助農銷售活動,為特色農產品銷售注入新活力。
在敘事方式上,針對上述群體,盡力縮小網民知識鴻溝,將網絡教育融入網絡統戰工作。網絡教育是傳統教育的補充形式,網絡空間的學習者更有實際需求,也更具備學習主動性。針對難以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群體,網絡統戰工作可以豐富敘事方式打造網絡課程。發揮統戰工作聯系廣泛的優勢,與教育機構、在線教育平臺合作,獲得優質課程資源,同時與相關企業合作,獲得技術支持,提升網絡課程質量和使用體驗。此外,還可以鼓勵民主黨派人士、無黨派人士以及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參與課程的設計和制作。對于低收入群體,則應進一步調研他們的就業需求和市場趨勢,設計相應的課程內容和培訓方案,可邀請行業專家和企業導師授課,為他們提供實用的就業技能和行業洞察,增加他們的就業選擇機會及就業空間。
在敘事內容上,將多元視角、多維評價融入網絡統戰工作。敘事內容要防止媒介陣地的表面化轉移,堅持內容為王,關注不同群體,豐富意義解讀和評價維度。挖掘日常平凡奮斗者的故事進行宣傳。如2024年上映的由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組織拍攝的電影《一山之隔》,其以貴州黔南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為主人公原型,講述女主人公因愛情嫁進窮困閉塞的山村,在孩子和丈夫相繼去世后,她因愛立志,從小愛到大愛,帶領村民用簡陋的工具,向擋著家鄉脫貧致富的大山宣戰,歷經13年鑿通了一條出山之路的感人故事。網絡統戰工作應盡量挖掘此類人物故事,可與宣傳部、電視臺、或新階層人士中新媒體運營人士等共同策劃宣傳此類人物報道,給予重點群體信心,讓其擴大視野看到更多實現理想的途徑和可能性。
(三)智能凝聚:打破“偏見繭房”,優化算法邏輯,加深道路認同
算法的本質是通過數據、算法和算力的復雜組合動態建構起信息供給與用戶需求之間的個性化適配關系,但它的精準化推薦也容易造成受眾信息獲取窄化等問題。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算法推薦可能會使得網絡群體之間的觀念被不斷強化和放大,公平感知較弱的人群或長期沉浸在同質化信息中,更易受“偏見繭房”和“偏見氣泡”的影響,削弱主流價值的認同根基,不利于共識凝聚。因此,網絡統戰工作應多部門合作,將主流價值融人算法推薦的整體研發框架之中,以主流價值把關算法。同時借助大數據分析,為網絡人群進行畫像,針對不同群體特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尤其是根據上述公平感知較弱的群體,更應對其推送幫助他們提升公平感的信息。此外,還應對網民信息素養進行提升,讓廣大網民知曉算法邏輯,合理使用算法,真正做到駕馭算法。在避免被算法操控的信息宣傳擴大中,網絡統戰工作也要利用好社交媒體,組織網絡交流活動,讓不同學歷層次的人群通過在線論壇、研討會等形式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觀點,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接觸真實多元的信息,促進深入思考和理解,打破信息繭房的限制。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全國首創“3234”網絡統戰工作平臺體系,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有效實現綜合服務管理、學習培訓、聯誼交友、宣傳引領等功能,推動實現了對各級統戰部門、統戰社團、統戰組織的網絡統戰全覆蓋。@
除正確審視運用算法機制,網絡統戰還應重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用。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滲透到意識形態領域,一些西方國家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通過隱性的信息分發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所產生的虛假信息,潛移默化規訓受眾價值,增加了社會共識凝聚的困難和挑戰。因此,新時代網絡統戰工作必須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增強信息甄別能力,加強信息審核,了解信息偏差和虛假生成問題,學習相關的技術知識和辨別方法,及時發現錯誤信息并糾錯,并反向利用人工智能對網絡輿情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網絡工作中可能引發的不良輿情和意識形態問題,及時掌握公平感知較弱的重點人群的思想動態和利益訴求,全面提升網絡統戰工作的輿論引導能力。
五、結語
在新形勢下的網絡統戰工作中凝聚共識,既要充分了解網民群體的真實想法,識別共識凝聚過程中公平感知較弱的群體,針對性進行分眾凝聚;也要加強網絡統戰工作隊伍的自身建設,優化技術前端,凈化網絡空間,打破信息偏見;同時,應發揮統戰工作廣泛聯系的優勢,與統戰系統成員、相關企業以及政府部門互聯互通、形成合力,傳播正向價值。
在本研究中,感知社會公平的群體特征已經凸顯,不同群體感知差異原因也進行了探索,雖然數據分析和深度訪談的樣本存在一定時間區隔,但就凸顯特征和訪談結果的一致性而言,可以看出社會意識存在一定的延續性和穩定性,而本研究揭示了其中規律。希望未來研究能夠持續對重點網絡人群進行關注,把握傳播規律,繼續探求共識凝聚的方法及路徑,在網絡統戰的實踐中加強政策公平性、包容性和適應廣泛性,更好地在共識凝聚的微觀層面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觀層面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宏觀層面增強國際傳播自信力,積極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參考文獻:
①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黨史博采》2023年第22期。
② 王清華、梁棟:《新時代統一戰線凝聚政治共識的多維互嵌機制構建》,《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年第4期。
③ 《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ps:/www.cnmnic.net.cn/n4/2024/0829/c88-11065.html,2024年8月29日。
④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ttps://ww.cac.gov.cn/2016-04/25/c_1118731366.htm,2016年4月29日。
③4閻世欽:《新時代網絡統戰工作的問題與對策探究》,《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年第5期。
⑥ 張衛、后夢婷、張春龍:《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網絡行為特征及統戰工作方式研究》,《江海學刊》2019年第2期。
⑦ 李大棚:《同心圓理論視角下網絡意見人士的分類與精準統戰研究》,《理論月刊》2019年第7期。
⑧ 朱光磊、王平等:《網絡意見人士統戰工作的思路與對策》,《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⑨ 張佳慧:《“互聯網 + 統戰”: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分眾統戰問題探討——以浙江省為例》,《理論導刊》2018年第1期。
⑩ 張梓琪、丁三青:《青年網絡政治人的政治參與失范與統戰策略》,《當代青年研究》2017年第5期。
① 孟慶蓮:《新時期網絡統戰工作的阻滯因素及其協同治理路徑選擇》,《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
? 余偉:《基于“互聯網 + ”時代背景下的網絡統戰工作探究》,《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 吳凡:《新媒體時代下網絡統戰工作路徑構建——基于統戰部官微的內容分析》,《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
? 陳喜慶:《關于加強網絡統戰工作的思考》,《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
?王軍杰、楊超杰、梁曉倩:《新時代網絡統戰要素和工作機制構建探析》,《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
? 謝靜:《打造數字化治理聯盟:新時代網絡統戰的理念重構與機制創新》,《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年第4期。
? 方正:《智能算法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變革邏輯、數字梗阻與風險防范》,《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年第6期。
? 羅昕、張曉:《人工智能時代美西方認知戰的運作機制與中國應對》,《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年第4期。
? 王鎖明:《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性及路徑思考》,《人民論壇》2014年第11期。
? 趙文龍、賈洛雅:《社會共識機制與共識凝聚途徑探析:一種社會學的視角》,《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蔣德海:《凝聚共識: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統一戰線的使命及其實現》,《統一戰線學研究》2020年第3期。
? Sturgisrde'snoedpolitical science,2011,41(1):57-82.
? UslanerEid②劉宗靈、蔣蕊冰:《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生成演化、內容意涵與時代價值》,《學習論壇》2024年第五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頁。
②陳娜:《論思想共識凝聚及其時代價值》,《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年第1期。
? 秦瑞蘋、史巍:《十余年來國內社會思潮變化的規律性認識——基于年度社會思潮的調查》,《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3期。
? 胡橋:《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透視》,《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2期。
②李芊、高慧子:《社會化媒體中的反女權主義分析——基于“知乎”平臺反女權主義的文本》,《新聞傳播》2020年第10期。
? 張林:《算法推薦時代凝聚價值共識的現實難題與策略選擇》,《思想理論教育》2021年第1期。
? 俞可平:《社會公平和善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理論與當代》2005年第4期。
③ 劉明偉:《中國民眾對共同富裕的感知——以社會公平感為例》,《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4期。
? 徐祥生:《社會公平問題的理論定位》,《人文雜志》2000年第1期。
? 鄭功成:《中國社會公平狀況分析——價值判斷、權益失衡與制度保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 方學梅:《不平等歸因、社會比較對社會公平感的影響》,《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③李路路、唐麗娜、秦廣強:《“患不均,更患不公”——轉型期的“公平感”與“沖突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③ 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人民日報》2014年1月1日。
? 蔣德海:《新時代統一戰線要更加關注公平正義》,《統一戰線學研究》2018年第5期。
? 陸聶海:《統一戰線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邏輯和現實路徑》,《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年第1期。
? 肖明清:《網絡與情與社會公平正義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
? 周傳虎:《“信息繭房”對凝聚社會共識的雙重效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年第23期。
? 吉強:《生成式人工智能對網絡統戰的潛在挑戰及其應對》,《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年第 24期。
? 劉麗杭、唐景霞:《社會經濟地位對居民健康公平的影響》,《中國衛生經濟》2004年第6期。
? 馬得勇、陸屹洲:《信息接觸、威權人格、意識形態與網絡民族主義——中國網民政治態度形成機制分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 劉建軍:《習近平對凝聚共識的全面論述》,《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年第9期。
④ 何攀文:《智能推薦算法與青年價值觀塑造:機遇、風險與應對》,《學術探索》2023年第10期。
? 張海霞:《新時代網絡統戰工作創新路徑探析》,《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
乍者劉芷系江蘇省鎮江市委統戰部工作人員;通訊作者趙競鶴系中國傳媒大學信息傳播研究院師資博士后
【責任編輯: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