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作為人體的核心消化器官, 位于上腹部偏左區域(緊鄰心臟下方),形態上呈弧形囊狀,猶如一個倒置的彎月。其上端與食道相連, 稱為賁門;下端則與小腸相接,稱為幽門。胃體作為連接兩者的橋梁,其獨特的形態結構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胃的功能多樣且復雜,主要包括消化、容納與儲存、分泌以及轉運排空等功能。
消化
胃通過物理性和化學性兩種方式對食物進行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依賴于胃壁的舒張和蠕動,使食物在胃內得到充分混合和研磨;化學性消化則主要依賴于胃液中的消化酶和鹽酸等化學物質,對食物進行分解和轉化。
容納與儲存
胃作為一個臨時儲存食物的容器,能夠在食物進入胃內后,通過關閉幽門來防止食物倒流,同時利用胃壁的彈性來容納更多食物。食物在胃內逐漸排空的過程中,胃的容量也會逐漸減小。
分泌
胃液是由胃黏膜內的多種細胞分泌的消化液,其中包含了鹽酸、胃蛋白酶原、內因子等多種成分。這些成分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轉運排空
食物在胃內經過消化后會形成半液狀的食糜,胃的幽門區域有序地把食糜推進到十二指腸中,進而發揮胃部的轉運排空功能。
當人體未進食時,成年人的胃部大概能容納50 毫升體積,這個尺寸類似于一個成人拳頭的大小。正常飲食之后,這一容積能夠增加至大約1.5 升,極端情況下的最大容積能夠達到2 ~ 2.4 升。然而,胃的排空時間相對較短,通常在5 分鐘左右。因此,在飲食上,我們應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每餐七八分飽為宜,同時, 還要注重早餐的豐富性、午餐的飽足感以及晚餐的簡約性,避免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
在人類消化食物和分解食物的過程里,胃液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它的主要職能涉及消滅細菌、啟動蛋白質的初期分解、促進胰液及膽汁的生成,進而提升鐵和鈣的攝取效率。
滅菌
胃液的pH 值偏低,形成了一道強大的“酸性屏障”。一旦口中食物以及飲水攜帶的細菌被吞咽至胃中,胃部分泌的消化液將能夠有效地消滅這些微生物。
蛋白質初步消化
在胃液的作用下,食物中的動物蛋白(主要來源于肉類、蛋類、奶類等)和植物蛋白( 主要來源于豆類等) 會發生變性,變得易于消化。此外,胃蛋白酶需在鹽酸的活化下才能發揮作用,分解蛋白質,從而進一步推動這一消化過程。
促進胰液和膽汁的產生
食物經過胃酸的處理,被輸送到小腸,這個過程將進一步刺激胰液和膽汁的產生。其中,胰液對蛋白質與脂肪的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膽汁對于脂肪的消化及吸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增強鐵質與鈣質吸收
鐵是構成血液的重要成分,鈣則對骨骼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這兩種元素在酸性環境下能更好地被吸收和利用,而胃液正是提供了這樣的酸性環境。
胃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依據腫瘤的具體位置和浸潤程度,手術方式可細分為三種。
針對位于胃底、鄰近賁門的腫瘤,臨床上可采取近端胃切除術,隨后將殘留的胃部與食管進行吻合。
對于腫瘤浸潤廣泛或位于胃體部的病例,全胃切除術往往是常見選擇,此時需將空腸直接與食管進行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超過50% 的胃癌病例發生在幽門附近或胃竇部。針對這部分患者,遠端胃切除術是常見選擇,術后將殘留的近端胃部與十二指腸進行吻合。此外,對于部分患者還存在保留幽門的手術方式。
胃切除術后,胃部產生了哪些結構與功能上的改變
經歷胃切除術后,胃部首先在結構上發生了顯著變化,具體表現為術后殘胃的體積明顯縮減,同時部分神經及血管結構受到損傷,進而引發了功能上的系列變動。
手術后胃部在營養素吸收過程中,其功能會對核心營養元素的攝取產生影響,其中以鈣的吸收障礙最為常見,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骨質疏松癥。同時,消化能力也遭受了明顯的干擾,這主要體現在胃部排空受阻、腹部膨脹等問題上,這些問題還可能進一步令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減弱。
手術后的并發癥包括出血、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水腫及梗阻等。患者自身并發癥可能包括術后肺部感染加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提升、血糖及血壓波動等。
手術時間的延長可能加劇腹腔及切口感染的風險。長期并發癥涵蓋腫瘤的復發與轉移風險。遠期并發癥則可能包括粘連性腸梗阻、胃腸功能異常及營養不良等。
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等關鍵指標。
確保胃管及腹腔引流管暢通無阻,并密切觀察引流物的量及顏色的變化。
術后6 小時內指導患者于床上進行適度活動(如擴胸運動、橋式運動、蹬腿運動等),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腸粘連及靜脈血栓的發生。
慢慢來,會更好
少量多餐,每日進餐5 ~ 8 次。術后胃部只剩少量或完全切除,患者每日攝食量顯著下降,因此,需通過增加用餐頻次來補充人體所需的食物攝入量,以滿足患者對營養的需要。
細細品, 易吸收
緩慢細致地品味食物,每口至少咀嚼20 次。胃癌手術后,胃部的研磨與攪合作用明顯削弱乃至全失,唯有仰賴口腔仔細咀嚼以補償胃功能的不全。這樣做還能減輕剩余胃部的工作壓力,特別是在食用那些粗糙且難以消化的食物時,更應采取慢嚼細咽的吃法。
好習慣, 要養成
必須高度重視規律的飲食模式,既要按時也要控制好食物分量。開始應以小量頻繁的進食為主,逐步過渡到較大分量但減少次數。從液態食物到半固態再到軟食,應循序漸進地回到正常飲食的狀態。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作為恢復期首選,切勿狂飲暴食。依據身體反應及時調整飲食結構,若出現脹氣或腹痛等不適,應適時放慢飲食恢復的步伐。
營養均, 恢復快
接受胃切除術后,為了保持營養物質不流失,主張以高能量、高蛋白食物為日常攝食重點,并推薦每兩周到一個月檢測一次體重(晨起空腹并排空大小便),以確保營養的平衡攝入。
大部分患者常見體重減輕現象,這種體重減輕暗示營養攝入不充分,需要增加食物攝取量。
常見不適癥狀包括飽脹感、傾倒綜合征、食欲不振、吞咽困難、堿性反流性食管炎及營養相關問題。
飽脹感
建議患者每餐飲食應控制在七至八分飽,避免攝食過量。在此基礎上,還需慎選食物,應避免食用難以消化的堅硬食品和消化排空時間較長的食物,如糯米食品。同時減少攝入容易產生腸胃氣體的食品和飲料,比如牛奶和含有碳酸的飲品。另外,適量飲用酸奶可促進消化,酸奶中的乳酸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能生成B 族維生素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
食欲不振
采用分散進食方式,豐富飲食品種,以增進患者對食物的欲望。必要時,可酌情使用調節胃蠕動的藥物輔助治療。
吞咽困難
確保用餐時采取適宜的體位,以促進食物的順暢通行。
傾倒綜合征
傾倒綜合征常見于胃切除術后、減肥手術中接受胃繞道操作的患者,以及食道手術后的個體。其癥狀多由食物(尤其是糖類)快速從胃排入小腸所致。有此癥狀的患者建議實行少食多餐原則,每日分五六次進食小餐,而非三餐大餐;用餐時避免飲水,僅在兩餐間飲用液體,且進食前后半小時內不飲液體;調整飲食習慣,增加蛋白質(如肉類、花生醬)及復合碳水化合物(如燕麥片、全麥食品)的攝入,同時限制高糖食品(如糖果、蔗糖、糖漿、汽水和果汁)的攝入;乳糖可能加劇癥狀,建議先嘗試少量攝入,若不適則避免;補充膳食纖維(如草本植物車前草、豆科植物提取物瓜爾膠以及植物中存在的果膠)的攝取量,可減緩小腸對糖類的消化吸收速率。
堿性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是指吞咽的食物或液體從喉嚨回到口腔。這是因為在手術過程中,食管和胃之間的瓣膜被切除,導致胃酸及十二指腸的消化液反流至食管,損傷食管內壁,引發反流性食管炎。此癥狀會引起多種不適,如上腹部酸痛、嘔吐、腹脹、打嗝、灼熱感、胸部疼痛以及吞咽時的不適。此癥狀也可能導致一些食管以外的并發癥,包括咳嗽、氣喘、喉嚨炎癥等。治療此癥狀可以考慮使用保護食管黏膜的藥物、促進胃蠕動的藥物或減少胃酸分泌的藥物。
管理反流小貼士
請勿一次性進食過多或攝入過多液體。
用餐時和餐后至少60 分鐘內保持坐直,避免平躺或彎腰,減少胃酸反流風險。
至少在睡前2 小時吃完當日最后一餐,每日最后一杯飲品至少在睡前1 小時喝完。
床頭抬高30°或更高的角度,可使用楔形墊(可在外科用品商店或網上購買)支撐上半身和頭部。
彎腰時,試著彎曲膝蓋而非腰部。
穿著腹部寬松的衣服。
心理疏導,社會角色回歸
心理治療也是胃切除術后治療的一個重要內容,社會功能重建是心理治療中的關鍵一環。臨床發現,部分患者術后長期居家休養,甚至離職,這種過度保護反而會強化“病人角色”認知,加劇焦慮情緒。研究表明,患者術后適時重返工作與日常生活,有益于心理康復。
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分散患者對疾病的過度關注,減少軀體化癥狀感知。通過社會角色履行(如職業、家庭責任),讓患者重建自我認同,緩解病恥感。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附加的精神負擔。患者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為自己設立階段性生活目標,轉移注意力。
為全面評估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及時發現并處理康復中的問題,專家建議患者定期進行復查。術后兩年內,每3 個月復查一次;術后3 ~ 5 年,每半年復查一次;術后5 年后,每年復查一次。復查的項目包括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聲、CT 檢查、胃鏡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腫瘤標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