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措施;生態修復;新苑河小流域;鎮寧縣;貴州中圖分類號:S157.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 issn. 1000-0941. 2025. 07.014引用格式:,,,等.貴州省鎮寧縣新苑河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25(7):45-46,50.
2022年1月,《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發布,明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戰略定位。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各地加快推進水土流失重點治理,以“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為目標,以水系、村莊和城鎮周邊為重點,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特色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有機結合,提供更多更優蘊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態產品。截至目前,貴州省已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71條,各生態清潔小流域在項目前期規劃、措施配置、建設管理、后續管護等方面各具特色,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推動了鄉村振興。2023年12月,《貴州省水利廳關于做好2024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的通知》印發,明確將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鎮寧縣”)新苑河小流域項目列入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項目之一,項目于2024年6月底完工。
1小流域概況
新苑河小流域位于貴州省鎮寧縣中部,屬珠江流域北盤江水系,地理位置 25°59′50.72\"~26°03′57.92\" N,105°47′12.05′′~105°52′37.11′′E ,涉及新苑村、板紅村、簸箕村等12個行政村和朵卜隴鄉林場,流域面積40.85km2 ,其中耕地 795.12hm2 、林地 2781.67hm2 !
園地 214.13hm2 、草地 5.70hm2 、水域 170.56hm2 農村道路 4.59hm2 、農村宅基地 41.42hm2 、其他用地72.11hm2 。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5.0°C 、無霜期302d,年均降水量 1 330.0mm 且集中在5—10月。地貌總體屬低中山地貌,地形呈南北走向的中槽山谷煤系地形,海拔
。土壤類型以黃壤為土,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 小流域存在的問題
小流域屬滇黔桂巖溶石漠化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力侵蝕較嚴重,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1011t/(km2?a) ,年均土壤侵蝕量4.13萬t;水土流失面積分布廣,達 16. 94km2 ,占小流域面積的41.47% ,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 13.93km2 、中度水土流失面積 3.01km2 ;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人為干擾嚴重,水土流失呈增加態勢。
流域內村民居住相對分散,人口密度小,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是污水的主要來源,雖總量小,但影響范圍廣,現狀污水處理能力有限,達不到生活污水 100% 處理的要求。流域內雖集中配置了生活垃圾收集池,要求垃圾集中堆放、焚燒,但總體上仍缺少垃圾收集設施,達不到生活垃圾 100% 處理的要求,廢棄物污染問題比較嚴重。
3 治理措施
新苑河小流域建設是在傳統治理模式的基礎上,采取將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治、農村垃圾處理及人居環境整治等相結合的水源區生態清潔綜合治理模式,按照預防保護區、綜合治理區、生態修復區推進,以建成生態自然修復、土壤侵蝕強度輕度以下、水體清潔、行洪安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小流域為目標。
3.1 預防保護區
在人為擾動較大、水土流失較嚴重的有林地、灌木林、其他林地,借助流域較好的水熱條件,實施以封禁治理為主、補植補造為輔的治理措施,以促進植被生態系統良性演替,實現流域生態自我修復。采取全封禁治理模式,封禁期為 5a 。共實施封禁治理1 366.33hm2 ,在封禁區人為活動較頻繁的交叉路口、主要道路旁及村寨附近比較醒目的位置,設置警示碑和護欄等設施,以防止人畜擾動破壞,
3.2 綜合治理區
綜合治理區主要進行坡耕地整治及配套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1)坡耕地整治及配套設施建設。根據群眾的意愿,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坡耕地實施溝壟耕作和綠色種植;在交通便利的坡耕地種植蟠桃 72.68hm2 ,形成規模化的蟠桃種植基地。為改善耕作條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在現有田間道路網絡的基礎上,新修2條長1880m 的機耕道。根據流域內地勢、坡度、水源點分布情況,修建路邊溝、蓄水池、沉沙池,蓄積地表徑流,以滿足經果林用水需求,共修建路邊溝 1 290m 、蓄水池6座、沉沙池6座。
2)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改善當地居住環境,構建干凈整潔的新農村風貌,采用潛流人工濕地措施進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修建處理能力 40m3/d 的人工濕地1處、垃圾中轉站1座。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規劃,對流域內村莊進行“四旁”綠化,在保留鄉土氣息的基礎上,采取綠化和彩化有機結合、多林種多品種配置的措施,整體提升村莊景觀形象,建設美麗宜居村落;同時對流域內100戶居民住宅進行庭院綠化,共栽植株徑 1.5~2.0cm. 株高 80~120cm 的三角梅1200株,種植密度 10~15 株/ χm′ ,撒播波斯菊300m2 ,草籽用量 4.12g/m2 。
3.3 生態修復區
結合小流域現狀和當地村民意愿及建議,對新苑河河道進行生態治理,打造沿河景觀,美化河岸生態環境。據新苑河河岸現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要求,在河岸一側整治、硬化河邊道路 590m ,在河道上游區修建寬 1.5m 的彩砂混凝土步道 740m ,并配套修建護欄 1100m 。為了使河岸風光帶、河道景觀與高低錯落的原始地貌相銜接,采用喬木(垂柳、銀杏等)、灌木(海棠、紅葉石楠等)、水生植物(荷花、蝴蝶花等)結合的立體生態結構對河岸進行綠化,實現“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姿”的景觀效果,共綠化河岸1.01hm2 。
4小流域建設成效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成后,流域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度達 72.03% ,各項措施年保水效益達0.94萬 m3 ,年減少土壤侵蝕量0.54萬t,土壤侵蝕模數下降至 699t/(km2?a) ;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了2.65個百分點,推動了鄉村旅游業發展。同時,項目立足區域優勢產業,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加快了產業現代化發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強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另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了農民收入,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助推了鄉村振興。
5 建設經驗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應與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重點發展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助推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新苑河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規劃引領、融合推動的發展理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全面提升了工程建設水平、治理成效和資金使用效益,
5.1科學選點,規劃先行
結合鄉村振興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選擇新苑河小流域作為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區,打造和諧宜居與綠色發展的典范,以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小流域建設以新苑村為中心,新苑村是一個布依族、苗族和漢族聚居的多民族村寨,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是體驗鄉村田園風情的好地方,是鎮寧縣規劃的以鄉村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的示范區,是規劃投資建設的休閑康養基地,并已形成一定規模。根據貴州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規劃、新苑村鄉村振興規劃,結合當地居民需求,項目規劃了景觀步道修建、河岸綠化、經果林栽植等建設內容,以推動發展農業生態休閑康養旅游業,提高周邊土地利用率,提升村民生活質量,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1]
5.2政府主導,共治共建
在小流域建設過程中始終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加強政府引領,建立發展改革、水務、林業、自然資源、財政、農業農村等多部門協作機制,創新建立投資融資體系,推行“水土保持 + 旅游開發 + 生態康養”的建設模式。
5.3社會參與,協同治理
小流域建設采用“以獎代補”的模式,遵循政府引導、先建后補,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自愿申報、公開透明,依法管理、保護權益,自主建設、強化服務的原則,創新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和投人機制,完善運行管護機制。項目遵循“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先建后補、講求質量”的原則,由地方政府與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為解決工程建設資金來源和項目融資問題,由縣政府提供融資服務,由鎮寧社會企業作為資本方參與項目建設。
參考文獻:
[1]王露偉,羅鼎.松桃苗族自治縣2023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措施設計[J].中國水土保持,2025(2):18-19.
(責任編輯 張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