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撥開歷史的云霧,當記憶的時針撥回到那個風云激蕩的年代,哈達鋪,這座隱匿于西北群山褶皺間的小鎮,宛如一顆明珠,在革命的烽火中驟然綻放出璀璨光芒。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塊磚瓦,都鐫刻著波瀾壯闊的歷史,承載著革命先輩的信念。
從隴南市區啟程前往哈達鋪,車窗外的景色如同一軸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讓人目不暇接。隨著車輛漸行漸遠,城市的喧囂逐漸被拋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連綿起伏的山巒。山上植被郁郁蔥蔥,深淺不一的綠色相互交織,在陽光的輕撫下閃爍著生命的光澤,偶爾幾處裸露的山巖突兀其間,為綠色的海洋增添了幾分硬朗與堅毅。
沿國道前行,田野間滿是蓬勃生機。綠油油的小麥隨風翻涌成浪,宛如綠色絨毯鋪展大地。田邊白墻黑瓦的農舍錯落有致,掩映在綠樹間,古樸寧靜。打開車窗,清風拂過,令人身心舒暢。
當車子逐漸靠近哈達鋪,遠處的山巒間隱隱浮現出一些古老的建筑,那便是哈達鋪古鎮的輪廓。此時,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走進這座承載著革命記憶的小鎮,去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下車步行進入鎮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古樸而又充滿故事的商貿小街。歷史上,哈達鋪因盛產“岷歸”(即本地的當歸),吸引了天南地北的藥材商賈紛至沓來。昔日,這里大街小巷人聲鼎沸,不同地域的口音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獨特的市井交響。然而,這條小街的意義遠不止于商業的繁榮。這條紅軍長征途中走過后原貌保存最好的街道,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第一街”。
1935年9月至1936年8月,哈達鋪先后兩次迎來了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那時的紅軍,歷經長途跋涉,早已疲憊不堪。而哈達鋪,就像一位溫暖的母親,敞開懷抱,為這些疲憊的戰士提供了寶貴的休養補給。在這里,紅軍得以補充糧食、藥品,恢復體力;在這里,革命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一面面鮮艷的紅色旗幟在小鎮上空高高飄揚。
行走在哈達鋪的街道上,街道兩旁紅色歷史的印跡仍清晰可見。看一眼,仿佛能穿越時空,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相遇。
行至深處,“義和昌”藥鋪至今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整個藥鋪由三間北房和十一間南面臨街鋪面組成,均為平瓦房。1935年9月,紅一方面軍長征到達哈達鋪后,北房中間正廳成為當時的辦公室,左間便是毛主席的住室。
如今,看著那些浸染歲月痕跡的磚墻,仿佛還能看到藥鋪里那昏黃的燈光透過木格窗戶,映照出毛主席的身影。而“郵政代辦所”里的一張《大公報》,則如同一束劃破黑暗的曙光,啟迪了智者的心扉。
沿著紅軍長征一條街前行,“郵政代辦所”等遺址和建筑群便映入眼簾,它們因其特殊的歷史意義而聞名。當時,云集此地的藥商希望通過報紙掌握時事、了解市場信息,政府便在此特設了“郵政代辦所”。中央紅軍在此休整時,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從這里的《大公報》《山西日報》《晉陽日報》等報紙上,獲悉了重大信息,從而確定了長征的目標——到陜甘革命根據地去!
在哈達鋪,黨中央為紅軍長征提出新的前進方向,紅軍踏上了向陜甘革命根據地前進的征程,這是紅軍長征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重要決定。
這些歷經歲月滄桑的建筑,宛如一條承載記憶的絲帶,悄然牽絆著人們的腳步與思緒。當指尖撫過斑駁的門扉,推開那扇厚重的木門,撲面而來的是歷史沉淀的溫度,瞬間觸動心底的情懷,熱流在血脈中奔涌。
沿著歲月鋪就的小徑繼續向前,眼前正街兩側,仍有不少店鋪保留著傳統的商住格局——樓下是熙熙攘攘的商鋪,樓上則是煙火氤氳的人家。一扇扇陳舊的木板門靜靜佇立,如同歷史的守門人,斑駁的油漆早已在歲月的沖刷下片片剝落,露出內里粗糙卻堅實的木紋肌理。那些深淺不一的溝壑,像是歲月刻下的皺紋,又似被時光打磨過的筋骨,無聲訴說著往昔的熱鬧與滄桑。
緊接著我們走進一座被時光浸潤的四合院——“同善社”。這里一樓曾是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和周恩來的居室,院中的海棠樹至今仍枝繁葉茂,紅彤彤的枝頭還掛著星星點點的果實,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東西廂房則是當年紅軍警衛和通信兵居住的地方。離“同善社”200多米的“關帝廟”,是召開團級以上干部會議的舊址。
如果說臨街的這些店鋪彰顯的是哈達鋪的商業精神,那么,離“關帝廟”東南100米的“張家大院”流露的則是傳統文人住宅的書卷氣息,這里曾是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從院中可以看到東、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筑,北房是按原貌恢復的三間二層木結構樓房,樓上是賀龍住室,樓下是任弼時、劉伯承、蕭克、關向應的住室,東廂房是李達住室。
漫步哈達鋪老街,青石板路蜿蜒如歷史的脈絡,一側是青磚黛瓦的革命遺址,靜靜訴說著往昔崢嶸;另一側,特色商鋪鱗次櫛比,琳瑯滿目的民間工藝品令人駐足。紅軍鞋納著細密針腳,將革命先輩的足跡織進了歲月;紅軍帽綴以現代設計,讓信仰的標志煥發著青春光彩;香包繡著傳統紋樣,在芬芳中傳遞出紅色記憶。
歲月的長河奔涌不息,時光的筆觸勾勒著哈達鋪的蛻變軌跡。這座曾隱匿于群山之間,因南北藥商往來而繁華的小鎮,在歷史的淬煉中煥發新生,蛻變為甘川國道上璀璨奪目的明珠。
這座小鎮,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當年,紅軍在這里重整行囊,邁向長征勝利征程;如今,絡繹不絕的游人循著先輩的足跡,觸摸歷史溫度,汲取精神力量。哈達鋪恰似一位閱盡滄桑的智者,沐浴著新時代的暖陽,深深扎根于紅色沃土,用激昂的旋律續寫紅色傳奇,激勵著無數人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奮勇前行,向著精神的高地不斷攀登。
作者簡介:
趙新平,女,漢族,甘肅宕昌人,中共黨員,中國散文家學會會員、西部散文家學會會員、甘肅省作協會員、隴南市作協會員、宕昌縣作協主席、縣海棠讀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