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國內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用油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大豆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侵襲,如大豆蚜蟲、食心蟲、根腐病、霜霉病等。這些病蟲害不僅會導致大豆植株生長不良、葉片枯黃、豆莢受損,還會嚴重降低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據統計,在一些病蟲害高發地區,病蟲害造成的大豆減產幅度為 30%~50% ,甚至更高。因此,必須要加強對大豆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便可以保障大豆的產量與質量。
1化作苗族彝族鄉大豆種植現狀
化作苗族彝族鄉隸屬于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地處納雍縣西北部,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年均275天,年平均氣溫 14.6% ,年平均降水量1141毫米,優渥的自然條件也為當地的農業生產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大豆在當地的種植面積較廣,大部分種植戶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小規模種植,種植面積一般在幾畝到十幾畝不等。近年來,隨著政府對農業產業的重視和扶持,部分地區開始嘗試發展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擴大種植規模,逐漸向集約化、規模化種植方向發展。但是大多數種植戶依靠經驗進行播種、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缺乏科學的種植管理知識,再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大豆的病蟲害發生情況也越加嚴峻,一旦病蟲害暴發且難以控制,大豆植株會受到嚴重損害,如葉片被害蟲啃食、感染病害導致莖稈枯萎等,進而影響光合作用和養分傳輸,最終使大豆產量大幅下降。受到病蟲害侵害的大豆,其蛋白質含量、含油量等品質指標也會明顯下降,影響了大豆在食品加工、飼料生產等領域的應用價值。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病蟲害逐漸產生了抗藥性,為了達到相同的防治效果,種植戶不得不逐步增加農藥的使用劑量和頻率,這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進一步加重了對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化學農藥殘留超標的大豆及其制品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長期攝入含有農藥殘留的食物可能會導致慢性中毒,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等。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生產出的大豆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減少了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農產品,因此亟需采用科學的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以便可以提高大豆的種植效益]。
2大豆種植中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
2.1農業防控技術
2.1.1選擇抗病蟲害品種
不同大豆品種對病蟲害的抗性存在顯著差異,選擇具有良好抗病蟲害特性的品種是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有效途徑。目前科研人員已經通過雜交育種、基因編輯等技術手段,培育出了一系列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大豆品種。這些品種自身具備抵御特定病蟲害的基因,能夠在生長過程中對病蟲害產生一定的免疫或抵抗作用。例如,有些品種對大豆蚜蟲具有較強的抗性,其葉片表面的絨毛結構可以阻礙蚜蟲的附著和取食;還有些品種對根腐病具有較好的耐受性,其根系能夠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時產生防御機制,減少病害的發生和傳播。種植戶在選擇品種時,應根據當地的病蟲害發生特點和土壤、氣候條件,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的抗病蟲害品種,從源頭上降低病蟲害發生的風險]。
2.1.2做好土壤處理
土壤是大豆生長的基礎環境,其中蘊含著大量的病原菌、蟲卵和雜草種子等。通過土壤處理,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同時減少病蟲害的初侵染源。常見的土壤處理方法包括深耕、曬垡、施肥和土壤消毒等。深耕可以打破土壤板結,增加土壤透氣性和保水性,促進大豆根系的生長發育;曬垡則是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蟲卵;合理施肥可以為大豆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增強植株的抗逆能力;土壤消毒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如高溫蒸汽消毒、藥劑消毒等,殺滅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和害蟲。
2.1.3合理輪作
輪作則是在同一塊土地上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輪流種植不同的作物。大豆連作會導致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蟲的積累,加重病蟲害的發生,而通過輪作,可以改變土壤的生態環境,減少病原菌和害蟲的寄主,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例如,大豆與玉米、小麥等禾本科作物輪作,由于不同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和營養需求不同,所以這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抑制土壤中有害生物的生長。同時,輪作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減少肥料的使用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1.4保持適宜的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過大會導致田間通風透光不良,濕度增加,為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創造有利條件,但是種植密度過小則會浪費土地資源,降低單位面積的產量。因此要根據大豆品種的特性、土壤肥力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種植密度。一般來說,分枝型品種的種植密度應相對較小,而主莖型品種的種植密度可以適當增大。合理的種植密度可以使大豆植株之間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1.5做好田間清理和除草工作
田間的殘株、落葉和雜草是病原菌和害蟲的藏身之所和越冬場所,及時清理田間的殘株和落葉,并進行集中處理,可以減少病原菌和害蟲的數量。除草可以減少雜草與大豆爭奪養分、水分和光照,同時也能消除一些害蟲的中間寄主。例如,菟絲子是一種常見的寄生性雜草,它會纏繞在大豆植株上,吸取大豆的養分,導致大豆生長不良,及時拔除菟絲子等雜草,可以有效減輕其對大豆的危害。
2.1.6科學施肥與灌溉
施肥不合理,比如氮肥過量,會導致植株徒長,組織柔軟,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而磷、鉀肥不足則會影響大豆的生殖生長,導致結莢少、籽粒不飽滿,因此需要結合大豆的生長階段做好施肥工作。另外,合理的灌溉能夠滿足作物生長對水分的需求,同時還能調節土壤溫度和濕度,改善田間小氣候,為大豆植株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2生物防控技術
2.2.1天敵防控
天敵防控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間的捕食和寄生關系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以利用瓢蟲科昆蟲控制蚜蟲為例,蚜蟲是大豆種植中常見且危害嚴重的害蟲之一,它們會吸食大豆植株的汁液,導致葉片卷曲、生長受阻,嚴重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而瓢蟲科昆蟲則是蚜蟲的天敵,大多數瓢蟲以蚜蟲為食,一只瓢蟲在其生長周期內可以捕食大量的蚜蟲。在大豆田間引入瓢蟲等天敵昆蟲,能夠建立起自然的生態平衡,有效地抑制蚜蟲種群數量的增長。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種植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吸引和保護瓢蟲等天敵昆蟲。例如,在大豆田周邊種植一些開花植物,為瓢蟲提供花粉和花蜜作為補充食物來源,同時也為它們提供棲息和繁殖的場所。尤其是要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避免對天敵昆蟲造成傷害,也是保障天敵防控效果的關鍵。天敵防控不僅可以降低蚜蟲對大豆的危害,還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
2.2.2微生物制劑防控
有益微生物能夠通過多種機制發揮作用,如競爭作用、拮抗作用和誘導植物抗性等。在大豆種植中,常見的用于防控病蟲害的微生物制劑包括芽孢桿菌、木霉菌等。芽孢桿菌可以產生多種抗生素和酶類物質,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某些芽孢桿菌菌株能夠產生抗菌肽,對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從而降低根腐病的發生概率。木霉菌則可以通過與病原菌競爭營養和空間,以及分泌細胞壁降解酶等方式,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木霉菌還能誘導大豆植株產生系統抗性,增強植株對多種病蟲害的抵抗能力。使用微生物制劑防控病蟲害具有許多優點,它們對環境友好,對人畜安全,并且可以長期在土壤中定殖,持續發揮防控作用。微生物制劑還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大豆植株的生長發育。
2.2.3生物農藥防控
與傳統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具有選擇性強、毒性低、易降解等優點,符合綠色防控的理念。在大豆種植中,常用的生物農藥有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白僵菌制劑等。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能夠產生內毒素,對鱗翅自害蟲具有特異性的毒殺作用,當大豆食心蟲等害蟲取食含有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的大豆葉片或豆莢時,內毒素會在害蟲體內發揮作用,破壞其腸道細胞,導致害蟲死亡;白僵菌制劑則是一種真菌性生物農藥,它可以通過孢子附著在害蟲體表,萌發后穿透害蟲體壁,在害蟲體內生長繁殖,最終導致害蟲死亡,白僵菌制劑對大豆蚜蟲、豆莢螟等多種害蟲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生物農藥防控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還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對有益生物的傷害,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2.3物理防控技術
2.3.1防蟲網
防蟲網一般是由聚乙烯等材料制成的具有一定孔徑的網狀結構,被廣泛應用于大豆種植的田間或溫室環境。防蟲網的主要原理是通過其細密的網孔,阻止害蟲進入種植區域,從而為大豆植株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生長空間。在大豆種植過程中,許多害蟲如豆莢螟、大豆食心蟲等會在大豆生長的不同階段對植株和豆莢造成危害。安裝防蟲網后,這些害蟲無法接觸大豆植株,也就無法進行產卵和取食等活動,有效地減少了害蟲對大豆的侵害。防蟲網的使用還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對環境和農產品質量的影響。同時,防蟲網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風、防雨和防冰雹等作用,保護大豆植株免受自然災害的破壞。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防蟲網時應選擇合適的網孔大小,既要保證能有效阻止害蟲進入,又要保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以滿足大豆生長對光照和空氣的需求。
2.3.2黃色粘蟲板
大豆蚜蟲具有強烈的趨黃性,它們會被黃色粘蟲板鮮艷的顏色所吸引。當蚜蟲飛向黃色粘蟲板時,就會被板上的黏性物質牢牢粘住,從而無法逃脫。黃色粘蟲板一般懸掛在大豆植株的上方,高度要適中,以確保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蚜蟲,在大豆田間合理布置黃色粘蟲板,可以顯著降低蚜蟲的種群數量,減少蚜蟲對大豆植株的危害。與化學農藥防治相比,黃色粘蟲板具有成本低、操作簡單、對環境無污染等優點,而且它不會對大豆植株和其他有益生物造成傷害,有助于維持田間的生態平衡。不過,黃色粘蟲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對具有趨黃性的害蟲起作用,對于其他害蟲的防治效果不佳,在實際應用中,通常需要結合其他防控措施一起使用。
2.3.3燈光誘捕
許多害蟲如大豆夜蛾、金龜子等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它們會在夜間飛向光源。燈光誘捕設備通常采用特定波長的光源,如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這些光源能夠發出對害蟲具有吸引力的光線,當害蟲飛向燈光時,會被燈光周圍設置的電網或收集裝置捕獲。在大豆種植區合理安裝燈光誘捕設備,可以大量誘殺成蟲,減少害蟲的繁殖數量,從而降低下一代害蟲的發生基數。燈光誘捕不僅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還能監測害蟲的發生動態,為科學防治提供依據。但是燈光誘捕也有可能會誤捕一些有益昆蟲。因此在使用燈光誘捕時,需要合理選擇光源和安裝位置,盡量減少對有益生物的影響。
2.4化學防控技術
雖然在綠色防控理念下強調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但在必要情況下,科學合理地運用化學防控技術仍能有效控制病蟲害,保障大豆的產量和質量。對于大豆常見的病害,比如大豆銹病,推薦使用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 36% 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也可以選擇使用 25% 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或 30% 苯醚甲環唑·嘧菌酯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d噴施1次,根據病情連噴2\\~3次。針對大豆灰斑病,在大豆花莢期,用 50% 多菌靈或 40% 百菌清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 70% 甲基硫菌靈15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 30% 苯醚甲環唑·嘧菌酯乳油1000倍液。針對防控大豆紫斑病,推薦使用 70% 甲基硫菌靈1500倍液 .50% 多菌靈或 40% 百菌清800\\~1000倍液、50% 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30% 苯醚甲環唑·丙環唑1500倍液,每隔7\\~10d噴施1次,整個生育期噴施2次即可。針對大豆害蟲,如大豆蚜蟲,應選擇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的殺蟲劑,觸殺作用可以使藥劑直接接觸蚜蟲體表,通過穿透體壁進入其體內發揮毒殺效果,胄毒作用則是當蚜蟲取食含有藥劑的大豆葉片時,藥劑在其消化道內發揮作用,導致蚜蟲死亡,因此可選用50% 抗蚜威可濕性粉劑, 2.5% 溴氰菊酯乳油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等進行葉面噴施防治。對于大豆食心蟲,可以使用 55% 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 20~40mL/667m2 兌水噴霧防治,或者 20% 阿維菌素加三唑類乳油 20~30mL/667m2 兌水噴霧防治,或者 11.6% 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15~30mL/667m2 兌水噴霧防治。在使用化學農藥時,還需要注意農藥的輪換使用,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同一種農藥導致病蟲害產生抗藥性。
綜上所述,提高大豆的產量和質量,滿足社會對大豆的需求,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而采用綠色防控技術,可以在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同時,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提高大豆的品質和安全性,保障消費者的健康,這符合社會對綠色、健康農產品的需求趨勢,有助于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雨.大豆種植技術革新與病蟲害有效防控理念的深入探討[J].種子世界,2025(1):33-35.
[2]李安優,張星,高青宇.大豆常見病蟲害的發生及防治建議[J]耕作與栽培,2024,44(6):144-145,149.
[3]馮曉輝,劉亞利,徐大偉.大豆苗期病蟲害發生種類及防治技術[J].河北農業,2024(12):71-72.
[4]吳盼.大豆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J].農村實用技術,2024(12):69-70.
[5]申智慧.大豆主要病蟲草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4(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