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878.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25.03.078-086
Abstract: The Great Wall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the spiritual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the interpretation and display of the Great Wall of Xinjiang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public's recognition of the Great Wall culture,maximizing its dissemination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and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resource in
Xinjiang, Kuqa City,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sources along the Great Wall an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at Wall resources,this paper proposes four modes of display and utilization of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display of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Great Wall, the displa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Wall resources into the cultural landscape,the display of the linkage of the Great Wal resources with natural landscapes,and the display of the Great Wall resources relying on the Great Wall National Cultural Par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isplay and utilization of the Great Wall resources in Kuqa City andother regions of Xinjia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Great Wall resources;display and utilization;Kuqa City,Xinjiang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1。廣泛分布于我國各歷史時期的北方農牧交錯區域,長城墻體、壕塹/界壕、單體建筑、關堡、相關設施等文物本體,長城文化景觀以及其他與長城直接關聯的景觀風貌和生態環境共同構成了我國的長城資源。針對長城資源的研究,學者們從保護[2-3]、考古[4-5]、價值闡釋等不同視角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在展示利用方面,大多聚焦明長城等保存較好、資源豐富的長城片段[7-8,而地處偏遠、距離分散、保存狀態一般的邊疆地區長城資源的研究文章非常缺少,其所蘊含的長城文化未能得到有效挖掘,文化價值有待深入的研究。因此,對邊疆地區長城文化遺產進行釋解、展示,有利于增進公眾對長城文化的認同,發揮其長城文化宣教作用的同時,筑牢邊疆地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基于此,本文以新疆漢唐時期的歷史遺跡一一庫車長城資源這一獨特遺產類型為研究對象,概述新疆長城資源,分析庫車長城資源構成情況和現狀特征,探索庫車市長城文化資源展示利用模式研究,以期為更多相似地區長城資源的展示利用提供有益的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新疆長城資源概述
長城是以安全防御為目的的軍事防御工程體系,在漢唐及其他時代中央政府為保障西域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維護絲綢之路安全通暢,在新疆境內修筑了烽燧等具有基本相同作用和性質的軍事防衛設施遺址,也被納入長城文化的認識中,新疆長城資源成為國家長城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9]。
2007一2009年,新疆開展了長城資源的實地調查工作。據統計,新疆現有國家認定的長城資源共計212處,包括單體建筑、關堡、相關遺存3種類型,其分布與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地貌有著重要關系,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以及準噶爾盆地邊緣地帶的綠洲,該區域為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天山山脈雪山融水所形成的人類聚居區,定居點呈點狀分布、相互距離較遠,形成沿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線性分布的特征。漢唐時期,政權影響和軍事力量向西域延伸擴展,并沿此線形成絲綢之路。由于地廣人稀,無須建設連續的墻體進行軍事防御,因此沿區域內主要交通線和人類聚居區構筑烽燧和關堡系列等點狀的御警設施,集軍事警戒與交通保障于一體,以保障漢唐在西域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管轄與經營通暢。
由于獨特的自然環境,新疆段長城沒有連續性的墻體,其突出特征是依線設點,即在新疆境內的絲綢之路沿線及軍事要地附近修建眾多的防御設施,構筑不同級別、不同類型和規模的防御建筑,總體形成了以城鎮為中心,以烽火臺、關堡等為基點連接的絲綢之路交通護衛線。新疆段長城按路線及其分布特征和年代分為5條線路:漢代長城資源有南北2條線路;唐代長城資源有南北中3條線路。其中庫車市長城資源在漢北線和唐中線均有分布。
2 庫車市長城資源解譯與梳理
2.1 庫車市概況
庫車古稱“龜茲”,位于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緣,總面積1.52萬 km2 ,下轄14個建制鄉鎮、2個片區管委會、4個街道辦事處,處于烏魯木齊至喀什、獨山子至和田的中間地段,國道G3012線、G217線在此交匯,是南疆四地州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連接南北疆的交通大動脈。
庫車市作為古龜茲文化的核心區,文化遺產眾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境內現存石窟、古城堡、烽火臺等文物達195余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被列為長城資源的有22處之多,其中,克孜爾尕哈烽燧、蘇巴什佛寺遺址入選了“絲綢之路:長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
2.2 長城沿線資源構成梳理
2.2.1 歷史遺跡遺存
歷史遺跡遺存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具體遺產或遺址。庫車市古文化遺址、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等不可移動文物與長城資源共同組成了庫車市歷史遺跡。庫車作為龜茲古國發祥地,是新疆延續時間最長、歷史文化遺產類型最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以“漢唐故城”和“明清老城”相疊加的雙城格局在全國獨一無二,是重要的長城文化展示資源。僅庫車老城區內就擁有龜茲故城、庫車大寺、默拉納額什丁麻扎、克孜爾尕哈石窟、庫木吐喇千佛洞、森木塞姆石窟、林基路烈士紀念館、庫車清城墻、庫車第一女子學校舊址、普十六國時期磚石墓葬等18處文物資源。
庫車市境內分布的22處長城資源包含唐代長城資源21處,漢、唐沿用長城資源1處;世界文化遺產1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此次針對庫車市長城資源進行梳理,識別最具代表性、文化價值突出、主題鮮明的資源富集區域,并根據《新疆長城保護規劃X國家長城文化公園(新疆段)建設保護規劃》等文件確定庫車市長城資源展示重點區段(表1)。
2.2.2 自然生態景觀
庫車及其周邊地區位于中國西部典型的自然帶上,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壯麗的自然景觀。烽燧選址、修筑方式、建設材料及其形成的長城文化與周邊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烽燧周邊的自然生態景觀本身就具有極其重要的保護價值,發揮著生態屏障的重要作用。我國罕見的旱地自然景觀天山神秘大峽谷,由天山雪融水匯集而成的大小龍池,天山融水沖出的深50多m、長 5km 、被稱為“紅色懸崖”的庫車大峽谷,連接獨山子和庫車的G217中國最美公路之獨庫公路,這些風景名勝區、河流水系、交通道路共同構成庫車長城周邊自然生態景觀要素。目前這些旅游景點都已對外開放,通過研究分析自然生態景觀的空間分布,強化長城資源與自然景觀的融合,有助于整合長城周邊資源要素間,為庫車長城資源的展示利用提供外部動力。
2.2.3 地域民俗文化
地域民俗文化是指地區內民間文化和民俗生活積累形成的各種物質上、社會上和精神上的傳統習俗。庫車民俗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繡有精美圖案的維吾爾族傳統服飾、以庫車大鑲為代表的特色美食、古老的“阿以旺—沙拉依式”“內庭式—米黑曼哈那式”傳統建筑共同組成了庫車市地域文化的物質民俗;尊老愛幼和相互幫助的家族親族、載歌載舞的婚禮習俗、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節日慶典等構成了庫車市豐富的社會民俗;音樂舞蹈、刺繡與地毯編織的民間藝術、庫車民歌、龜茲文學等構成了多元的精神民俗。目前,庫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的有“庫車賽乃姆”“庫車民歌”2個項目,自治區級非遺保護項目有“庫車大鑲”“庫車薩瑪瓦爾舞”“頂碗盤子舞”“銅器制作技藝”“庫車版十二木卡姆”5個項目,地區級非遺保護項目有13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80個[10]。
2.3 長城資源現狀特征
2.3.1 分布現狀特征
庫車市長城資源主要沿著古代道路交通線路分布,其空間地域分布主要有3大類:一是位于城市及近郊的長城資源;二是位于旅游景區或重要交通線的長城資源;三是位于田野戈壁區的長城資源。位于城市及近郊的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庫車市周邊,烽燧之間距離在 10km 之間;位于旅游景區或重要交通線的長城資源分布在交通道路沿線的綠洲、戈壁灘等自然環境區域,烽燧之間的距離大多超過了 10km ;位于田野戈壁區的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沒有交通道路的戈壁灘區域,烽燧之間的距離大多超過了 13km ,甚至更遠。
2.3.2 保存現狀特征
城市及近郊的長城資源現多被城市建設包圍,與現代城市肌理環境融合、疊加,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觀格局。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城市建設活動的擴張,長城本體被新建建筑、道路侵占覆蓋,這使得考古發掘工作難以開展,對長城本體的保護更是面臨巨大挑戰;另一方面,城市及近郊的長城資源所在區域與城市建設用地需求之間矛盾突出,區域內烽燧通常被居民區、企業、學校等單位占據或緊鄰,保護工作不易推進,需要制定多項政策進行綜合協調與平衡。在工程建設及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長城資源極易遭受毀滅性破壞,并且處于城市中的遺址其周邊環境的整體性難以保障,尤其是烽燧之間原本應有的視線通廊遭到嚴重干擾與破壞,破壞了長城資源在歷史文化與空間格局上的連貫性與完整性(圖1)。
處于旅游景區或重要交通沿線的長城資源,行政和建設管理方面較為混亂,大量的民居、旅游設施、廠區以及違章建構筑物的無序建設對長城本體及其風貌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圖2)。如克孜爾尕哈烽燧,在城市規劃中用地性質面臨著急劇的變換,遺產緩沖區被蠶食問題較為嚴重,周邊新建項目對遺址的環境風貌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削弱了長城資源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所應有的獨特價值與莊嚴感。
田野戈壁區的長城資源保存現狀普遍很差,面臨著諸多自然破壞因素的威脅:雨水沖蝕致使烽燧墻體表面結構逐漸剝落、坍塌;風蝕作用不斷磨損墻體,造成墻體疏松、變形;一些穴居動物在長城墻體上打洞筑巢,破壞墻體的完整性;同時食草動物可能啃食長城周邊保護植被,加劇水土流失;此外,植物生長也對長城產生不良影響,部分植物根系深入墻體縫隙,隨著生長發育撐裂墻體。由于交通不便,日常巡視工作難以有效開展,巡視距離遠且成本高,導致管理工作薄弱。同時,還面臨著人為破壞的問題,如一些不法分子偷盜長城文物構件,在長城遺址附近進行非法的取土活動等,使得田野戈壁區的長城資源在自然與人為的雙重壓力下,面臨著嚴峻的保護困境(圖3)。
2.3.3 利用現狀特征
庫車市烽燧現狀展示利用主要以原址展示為主,克孜爾尕哈烽燧建有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外開放展示;大龍池戍堡、沙卡烏烽火臺、克黑墩烽火臺3處烽燧已開展局部展示或者作為其他文物、風景名勝、公園的組成部分對外開放;其余大部分烽燧僅用保護圍欄簡單地維護起來,設置了簡易保護標識牌,缺少遺產的展示說明牌,游客難以深入了解其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展示效果大打折扣。整體而言,庫車市長城資源展示利用對烽燧價值挖掘不夠深入,展示模式單一,大多停留在靜態、表面的實體展示,缺乏動態、參與性強的展示活動與項目,無法滿足不同游客群體的參觀體驗需求,限制了長城資源展示利用的受眾范圍與影響力的提升。
3 長城文化資源展示利用模式研究
長城文化資源展示利用模式的確定受到長城資源周邊沿線人文、自然資源及其長城資源自身分布現狀、保存現狀、利用現狀的共同影響。通過對庫車市長城資源沿線歷史遺跡遺存、自然生態景觀、地域民俗文化以及庫車市存儲資源現狀特征的解譯梳理。新疆長城資源突出特征是依線設點,即在新疆境內的絲綢之路沿線及軍事要地附近修建眾多的防御設施,而庫車市長城資源亦主要沿著古代道路交通線路分布,因此,在對象選取上,依據其空間地域分布特征,對庫車市位于城市及近郊的長城資源、旅游景區或重要交通線的長城資源、田野戈壁區的長城資源3類重點區段長城資源進行展示模式研究,結合長城沿線資源構成和長城資源現狀,提出4種庫車市長城文化資源展示利用模式:一是長城資源本體原貌的展示;二是長城資源融合人文景觀的展示;三是長城資源聯動自然景觀的展示;四是長城資源依托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展示(圖4)。
3.1 長城資源本體原貌的展示
原貌展示是指保持長城資源的原始狀態及位置,采取適當的清理、歸安和加固后,將其現存面貌真實地呈現給觀眾]。長城資源的原貌展示以“本體搶險加固、消除安全隱患”為目標,應堅持不改變長城資源原貌和最小干預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呈現長城資源的原始風貌,讓參觀者能夠直接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分類采取本體原貌展示策略。保存相對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長城段落,如部分位于田野戈壁區仍保留一定原始形態的依斯塔、博斯坦托格拉克等烽火臺,采用搭建防護圍欄、設置說明標識牌等方式對其進行保護式展示,避免過度修飾和建設,僅在必要的安全防護和基礎信息傳遞方面進行適度干預。在城市及近郊區域,對于緊鄰現代建筑或被包圍但仍有部分可見的長城遺跡,可通過玻璃棧道、觀景臺等現代建筑技術手段,既展示長城原貌,又實現與現代城市環境的巧妙融合,讓人們在城市生活中感受長城文化的厚重。在旅游區域及重要交通沿線某些孤立烽燧周邊,清理周邊雜物,設置不影響長城景觀的防護欄,并在附近樹立中英文對照的說明牌,介紹烽燧的建造年代、功能用途、建筑特色等基本信息,使游客能夠近距離觀賞長城本體,避免對長城本體的直接接觸,達到保護與展示的雙重自的。同時,分類構建“保護性交通網絡”,田野戈壁區具有開放條件的長城資源,優先修建非硬化生態步道或木棧道(參考甘肅漢長城遺址模式),推廣駱駝、馬等低碳交通方式,減少機動車對土遺址的碾壓破壞。交通沿線及城郊區長城資源的交通可達性高,利用現有交通優勢,在旅游季節增設庫車市長城文化主題公交專線(如串聯克黑墩烽火臺、沙卡烏烽火臺、克孜爾尕哈烽燧、鹽水溝關壘遺址、大龍池戍堡等),在臨近長城資源段設置步行道路和觀景臺,既可通過車內語音導覽強化游客文旅體驗,也可通過建立智慧交通導引系統,開發庫車長城遺址專屬導航小程序,標注3類地區長城資源實時路況、最佳路線、承載量信息等,在獨庫公路等熱門線路布設電子屏,推送長城資源導覽信息,引導客流錯峰瀏覽。
加強政府部門的監管責任,如庫車市檢察院2024年1月對轄區部分長城遺址存在未設置圍欄、周邊環境差等問題進行了立案調查,3月庫車市文化和旅游局申請經費、組織專人維修、新建圍欄6處,安排運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O.5tl12]。庫車市文化和旅游局與長城遺址所在鄉鎮積極溝通對接,開展文物保護宣傳20余次,增強了遺址周邊群眾文物保護意識。這種采取公益訴訟和檢查監督助力長城遺址保護利用的模式,應通過加強政府監管、申請專項經費、組織專業維修、開展宣傳教育及與社區積極溝通等方式,持續推廣并形成政府與群眾共同參與的長效保護機制。
3.2 長城資源融合人文景觀的展示
長城資源與人文景觀的深度融合,以長城為紐帶串聯起庫車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打造內涵豐富、吸引力強的文化旅游線路和體驗空間。在城市及近郊,利用克黑墩烽火臺、沙卡烏烽火臺、闊空巴孜烽火臺、伊西哈拉吐爾烽火臺與庫車傳統民居、庫車大寺、林基路烈士紀念館、晉十六國時期磚石墓葬、庫車市博物館等文物資源由點到面,開展以長城文化、紅色文化、龜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和民俗體驗。近年來,隨著庫車文化旅游的發展,庫車市通過黨建引領、群眾參與的模式開展“拯救老屋行動”,采取“不拆建只添置”的“繡花式”微改造方式打造龜茲小巷,100多名基層干部帶動4000多名居民,通過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將原先只有 200m 的短巷打造成1.2km 的閉環式旅游線路,已吸引超過30萬人次打卡,龜茲小巷已成為庫車旅游的熱點和文化宣傳的代言人。通過在龜茲小巷設置長城文化主題展覽區,引導游客參觀相對距離較近的克黑墩烽火臺,而距離較遠的沙卡烏烽火臺、闊空巴孜烽火臺、伊西哈拉吐爾烽火臺則通過主題展區展示相關的歷史文物復制品、老照片、繪畫作品等,以此激發游客參觀熱情和興趣,在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圍繞與長城文化相關的戰事、人物、活動等相關民俗文化創新文化表演內容。同時,利用庫車市龜茲文化藝術系列活動在城區烽燧周邊向觀眾展示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魅力,展示包含愛國精神、民族精神、成邊精神、新時代護邊精神的偉大長城精神,一方面吸引游客參與到了解烽燧故事、傳承長城文化的活動中來,讓游客成為熱忱的文化傳播者;另一方面,增加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其成為堅定的文化傳承者。
3.3 長城資源聯動自然景觀的展示
長城的選址與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與自然環境巧妙地結合是長城建筑地域性的重要體現。天山神秘大峽谷、庫車大峽谷、獨庫公路等風景名勝區、河流水系、交通道路共同構成了庫車長城賦存環境的自然景觀基底,對于長城資源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建設和自然生態保護發揮著重要作用。G217獨庫公路途經冰川、湖泊、森林、草原、雅丹地貌等多樣性、豐富性的景觀形態,大龍池戍堡、庫爾干戍堡、鹽水溝關壘遺址、克孜爾尕哈烽燧等長城資源沿線分布,在公路沿線按照長城資源位置設置標識牌,建設庫車市G217獨庫公路長城文化風景道,讓其成為歷史文化旅游的亮點,也是為了讓更多人對長城有感性認識,體會它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標志的豐富內涵。
如在鹽水溝關壘遺址,利用其周邊的峽谷風光,設計生態文化旅游線路,通過建設長城風景道,開發“長城徒步 + 自然探險”、打造沉浸式新業態等旅游產品的方式。游客在穿越峽谷欣賞奇特巖石地貌的過程中,逐步走近關壘遺址,感受長城與自然山水的和諧共生之美,滿足更多人對長城的向往,讓長城精神生生不息。在關壘遺址處設置自然科普展示區,介紹當地的地質演變過程,介紹長城建筑材料與周邊自然資源的關聯,使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增長自然科學知識。在自然景區內設置專門長城文化展示區,選擇合適的觀景點設置觀景臺和休息區,配備望遠鏡、導覽圖等設施,讓游客可以遠眺長城與自然景觀的全景,同時建立電子信息導覽圖,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享受便利的文化信息資源講解,了解長城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如長城如何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發揮軍事防御作用,以及自然環境對長城保存現狀的影響等。
長城資源聯動自然景觀的展示需要政府部門將分布在旅游景區、重要交通沿線及田野戈壁長城資源納入旅游資源庫,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和調配資源,吸引企業和社會資本的參與,借助企業較強的社會運作能力、運用市場手段,推動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推廣,通過游客的需求和反饋,不斷優化旅游服務,提升長城資源的知名度。
3.4長城資源依托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展示
克孜爾尕哈烽燧作為新疆境內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以及我國境內唯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單體烽燧,克孜爾尕哈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已被列入新疆段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庫,未來庫車市可以克孜爾尕哈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為依托,將庫車市長城資源全部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展示中,通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打造長城文化主題休閑公園廣場,設計與長城文化有關的人物雕塑、文化展墻、座椅路燈等景觀小品,給市民提供休閑空間的同時,讓市民耳濡目染感受長城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未來隨著文化公園的建設,將建立長城文化自然生態旅游村,有效解決旅游從業人員和增加旅游收入,使長城周邊的居民得到實惠,也使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文旅項目越來越豐富,從而拉近長城與游客的距離。建設長城主題博物館,以文字、圖片、模型、雕塑等形式對中國長城、新疆長城資源進行介紹,系統梳理庫車長城資源的保護現狀和發展歷程,全面展示庫車長城的歷史變遷、文化內涵、建筑工藝等內容。常年舉辦長城文化研討會、學術講座、系列展覽等活動,開發以長城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紀念品,通過流動博物館的形式,將學校等機構建設成為科普教育基地,讓長城以各種形式走進百姓生活、走向國際舞臺,讓長城精神在新時代愈加可親可愛、入心入魂。在田野戈壁區的長城資源,則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生態文化體驗區進行建設,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示范項目,組織青少年開展長城生態科考夏令營等活動,讓人們在體驗長城文化的同時,增強生態保護的意識。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13]。庫車作為新建存儲資源的富集區,通過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記述烽火狼煙、歷史故事、邊塞詩歌、戍邊兒女闡釋自漢以來2000多年的長城故事、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解歷史文物、文化遺產的場所,激發各民族的愛國情懷。
4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14]。新疆長城資源是構成國家長城資源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凝聚著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建設邊疆、開發邊疆的歷史精神,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維護邊疆穩定、國家統一、長治久安的歷史見證,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以往長城資源的展示利用往往忽略了與長城有關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環境,造成了長城資源展示模式的單一性。本文選取了庫車市這一新疆長城文化資源價值突出、主題鮮明、分布集中區域的典型性代表,通過對庫車長城沿線資源構成的梳理,深入挖掘了庫車歷史遺址遺存、自然生態景觀和地域民俗文化,分析了庫車長城資源的分布現狀、保存現狀、利用現狀的特征,提出庫車市長城資源本體原貌展示、長城資源融合人文景觀展示、長城資源聯動自然景觀展示、長城資源依托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展示的4種長城文化資源展示利用模式,讓我們離長城更近一些,深入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走廊,可以促進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利用,為新疆長城資源的保護利用提供思考,書寫新疆長城文化故事,發揚長城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的通知:文物保發[2019]3號[EB/OL].(2019-01-23)[2025-02-20].http://www.ncha.gov.cn/art/2019/1/28/art_2318_27012.html.
[2]劉艷,段清波.長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16(10):42-44.
[3]李嚴,張玉坤,李哲,等.明長城防御體系整體性保護策略[J].中國文化遺產,2018(3):48-54.
[4]姚蔚玲.長城考古調查的新成果:兩部關于寧夏明長城調查報告述評[J].文博,2020(6):105-108.
[5]孫波.依托考古研究提升齊長城遺址保護水平[J].春秋,2022(5):70.
[6]周小鳳,張朝枝.局部旅游利用情境下長城線性文化遺產的價值傳播效果研究[J].中國文化遺產,2024(3):39-49.
[7]許海軍.基于世界文化遺產視野的嘉峪關長城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22,45(5):121-127.
[8]李金蔓,閆金強.世界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的啟示:以哈德良長城為例[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3(9):129-135.
[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3.
[10]韓遇琳,劉雪梅,楊麗梅.新疆庫車市:保護傳承“非遺”項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EB/OL].(2023-02-20)[2025-02-20].https://www.xj.chinanews.com.cn/dizhou/2023-02-20/detail-ihcktswz4018241.html.
[11]王哲.北京長城文化展示帶構建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6:64.
[12]王晨,周磊.檢察監督讓干年長城展新顏[N].新疆法制報,2024-08-20(004).
[13]黎攀.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N].光明日報,2023-12-25(006).
[14]學而時習.跟著總書記的足跡看傳統文化如何保護、傳承和利用[EB/OL].(2021-08-27)[2025-02-20].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8/27/c_112780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