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杭州在“云棲大會”首次提出“尋找下一個阿里”,立下數字經濟再突破的雄心。9年后,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一鳴驚人;宇樹科技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游戲科學《黑神話:悟空》斬獲TGA(The GameAwards)游戲大獎;強腦科技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實現突破,智能仿生手獲美國FDA上市批準;云深處科技的“絕影X30”機器人走進新加坡電力隧道;群核科技分布式存儲系統性能國際領先,顯著降低成本……六家杭州科創企業頻繁出圈,震動人工智能(AI)江湖,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
這六家企業,被外界稱為“杭州六小龍”,共同構成了杭州這座城市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符號。從智能硬件、交互算法到文化產品,它們代表了杭州在AI時代的新質生產力高地,也彰顯出這座城市獨特的創新范式。
“六小龍”集中爆發,成為杭州引領AI創新的最新注腳,也激發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創能力的關注。這六家企業所代表的,不僅是前沿科技的突破,更是一個科技創新與產業集群協同演化的系統成果。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座以西湖風光與直播電商聞名的“網紅城市”,早已悄然成為中國AI產業的策源地與試驗場。
“我們曾拯救不同的世界,但唯獨沒在我們自己的故事里,當過一次超級英雄。這一次,我只想做齊天大圣,圓兒時的夢。”在“杭州六小龍”中,最先走紅的公司其實并非D e e p S e e k或宇樹科技,而是在2024年便憑借《黑神話:悟空》出圈的游戲科學。
“理想主義的情懷需要靠現實主義的努力去實現,就像西天取經,最重要的是先邁出步去。”2 014 年,馮驥、楊奇等幾位資深游戲人,希望開發出兼具“世界品質”和“中國故事”的游戲產品,成立了游戲科學。公司創立之初,手機游戲井噴,為了站穩腳跟,游戲科學先后推出了兩款手機游戲《百將行》《戰爭藝術:赤潮》,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018年,游戲科學作出重大改變:留一小部分開發移動端游戲,抽出五六人“賭”單機游戲。這就誕生了后來的《黑神話:悟空》。“決定要做高品質單機游戲,有熱愛、理想主義的成分,但更多時候,是對游戲市場和自身能力冷靜審視后的結果。”馮驥提到。和網游、手游相比,大型單機游戲的開發在資金、內容、技術上都有更高的要求,高投入意味著資金回報上存在更多的風險。
2020年8月20日,《黑神話:悟空》首個時長13分鐘的預告片問世,一舉引爆游戲圈,點燃了玩家對國產大型3A級單機游戲的期待。
2024年8月20日,《黑神話:悟空》正式在全球上線,首日在線玩家迅速突破百萬,之后在多個游戲平臺排行榜上持續登頂。
就像游戲科學官網寫的“首先是打動自己”。他們以用戶視角審視自己的堅持,讓游戲科學在全球Steam平臺上收獲口碑,成為“中國首個3A游戲”旗手,也讓團隊從“蠻干”到“精研”,逐步走上國際舞臺。游戲科學 從玩家到

在“杭州六小龍”之中,最先啟動首次公開募股(IPO)的是一直看似低調的群核科技。2 0 2 5年初,其控股公司Manycore Tech Inc. 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計劃在主板上市。
用DeepSeek搜索群核科技,會得到以下答案:一家中國領先的空間智能企業,以AI和專用圖形處理器(GPU)技術為核心,提供3D云設計平臺酷家樂(C oohom)及空間智能平臺SpatialVerse,應用于家居設計、工業制造及AI訓練。
2011年,陳航與同窗好友黃曉煌、朱皓創立了群核科技。當時,高性能計算還屬于小眾領域,渲染一張圖往往需要一兩個小時,成本高昂。創始團隊通過低成本方式合成一個端云協同的高性能GPU集群,將渲染速度從“小時級”大幅提升至“秒級”,卻一度因“找不到買單場景”而幾度瀕臨關停。
2 013年,他們發現家裝設計對快速渲染的需求,推出“酷家樂”,可10秒出效果圖。平臺迅速吸引了數萬設計師,積累3.6億套模型,服務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酷家樂”僅僅是群核科技浮出水面的成績單。技術積淀才是核心。多年技術演進下,群核科技除了渲染引擎,還積累了龐大的三維可交互數據和空間認知能力,打造出類似“物理世界模擬器”的平臺。借助這些數據,他們于2020年推出SpatialVerse空間智能平臺,為AIGC、AR/VR和具身智能領域提供虛擬訓練環境。


除技術與產品,人才也是群核科技不斷前行的重要支撐。今年,群核科技啟動“星核人才計劃”,在全球招募空間智能和A I領域的高校精英。如今,公司已組建6 0 0余人的研發團隊,搭建了KooLab實驗室、前沿技術研究院和AIGC實驗室,不斷探索“超級入口”等前沿項目,期望將多模態大模型與空間設計無縫連接,未來,在聊天框里上傳一張圖片,AI即可為用戶生成專業3D方案。

2023年杭州亞殘運會開幕式上,中國游泳運動員徐佳玲佩戴智能仿生手點燃火炬。這款智能仿生手是強腦科技歷經八年打磨的結晶,也是全球第一個腦機接口智能仿生手在國際體育賽事上點燃圣火。
強腦科技的故事始于2015年。那一年,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韓璧丞帶著“讓腦機接口服務更多人”的理想,在波士頓的實驗室中組建了強腦科技團隊,專攻非侵入式腦電信號采集。相比侵入式的開顱方案,他率先研發出無需導電膏、佩戴便捷的干電極頭環,為真正普惠化的腦機交互鋪路。2 018年底,強腦科技落戶杭州余杭未來科技城,開啟國內產業化進程。
2020年,強腦科技首款“智能仿生手”樣機問世;2022年11月,經過20個月上百項的專業測試,它獲得美國FDA二類醫療器械認證,成為全球首個獲此認證的非侵入式腦控義肢。同年,智能仿生手首批量產突破十萬臺,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1/5,大幅降低了使用門檻。2023年亞殘運會上,火炬由智能仿生手點燃的那一刻,不僅讓全場觀眾看到了科技的溫度,也讓無數截肢者重燃生活希望。


除諸如仿生手、仿生腿等智能仿生類產品外,強腦科技在智能健康領域還推出了Ea sle ep智能安睡儀、Fo c us Z en正念舒壓系統,前者入選天貓睡眠儀熱銷榜單。同時面向智能教育市場推出BrainAI人工智能腦科學課程,讓學生在動手和學習中理解腦科學、人工智能、編程等內容。
截至2 02 5年初,強腦科技已完成超過2億美元融資,估值突破10億美元,成為國內腦機接口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僅次于埃隆·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N e u r a l i n k。創始人韓璧丞也憑借這一成果,先后獲評《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創新者”、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財富》“中國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等多項國際榮譽。
面向未來,強腦科技正加快新一代產品迭代:下一代智能仿生手將加入觸覺反饋、優化重量與舒適度;新款腦波頭環也將深耕孤獨癥干預和認知訓練場景。強腦科技還計劃在香港設立研發分支,拓展國際市場。韓璧丞表示:“我們希望讓‘意念控制’從‘黑科技’變為人人可及的日常,讓更多人因科技而重獲自信與尊嚴。”

如果說機器人是未來的代名詞,那么宇樹科技正在將這個未來變成現實。
王興興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宇樹(Unitree)”時,是希望通過技術使世界進步,創建宇宙的科技樹。
前幾次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中,鮮有中國創業者如此直白地將自己創辦的企業與改造宇宙掛鉤。因為中國創業者向來以含蓄和務實的面貌示人。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年輕的中國創業者開始頻繁地表達改造宇宙的雄心,連連令西方科技界驚嘆,有的甚至被稱為“神秘東方力量”。
就如同當年阿里巴巴在杭州崛起,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宇樹科技橫空出世,同樣是因為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水到渠成。
王興興曾是上海大學機器人實驗室的“科幻迷”。在讀研時期,他在國外公開文獻的基礎上,獨立設計開發了他的第一款產品—X D o g,這是全球首款外轉子無刷電機驅動的小型高性能低成本四足機器人。
2016年,由于X D o g的測試視頻被國內外媒體報道,剛畢業的王興興獲得天使輪融資,由此創立宇樹科技,潛心于四足式機器人的研發和推廣。隨后,四足機器人UnitreeG o 1和B 2 -W相繼面世。他們不僅成為科研和巡檢領域的得力助手,還因靈活的運動能力在救援場景中大顯身手。“那時候,我們手握幾臺電機、幾塊電路板,覺得做出一臺能‘行走’的機器人,就像讓它有了生命。”王興興說。

2023年,宇樹科技跨入人形機器人領域,推出的通用人形機器人H1面世,展示了后背突然推拉也能迅速恢復平衡的步態控制算法。在全球近百家四足機器人公司中,宇樹科技憑借自主設計的模塊化骨架結構和自研控制芯片,使其出貨量位列全球第一,并以超過200個應用場景的落地經驗,形成了不可輕易復制的規模化優勢。
2 0 2 5年,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在央視春晚舞臺上并肩起舞,讓全國第一次直觀感受到“國產機器人也能做到極致精細與動態平衡”。

“機器人技術要走出實驗室”—這是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從科研走向創業的初心。
從浙江大學副教授到杭州云深處科技有限公司CEO,朱秋國始終專注于仿人機器人研究。早在2020年,云深處科技就憑借“基于深度強化學習的多專家學習體系”技術,使機器狗“絕影”登上《Science Robotics》封面。這項“AI+智能”學習技術讓機器狗無需頻繁切換步態,就能自適應各種復雜地形。盡管早期已有突破,但直到近年,相關技術才在全線產品上實現穩定應用。正如公司媒體經理孟媛所言,真正的商業化,技術不僅要領先,更要成熟、可靠。



走出實驗室,需要腳踏實地的適配與迭代。2020年,云深處科技首次將第一代機器狗部署到南方電網。彼時,夏季高溫讓機器狗的黑色涂裝成了散熱難題,工程師們用砂紙手工打磨,最終將涂裝改為更適用的淺色。此后,產品不斷迭代升級,逐步滿足復雜工業環境的需求。
面對行業對防水能力的高標準要求,云深處科技團隊在機械結構上展開大量原創性探索。密封性與散熱、裝配之間的矛盾是一道難題。工程師們通過持續優化,最終實現產品在-20℃至55℃的環境中運行、防護等級達IP67,刷新了亞洲紀錄。
近年來,云深處科技的機器人已應用于抗震救災演習、戈壁灘巡檢、智能工廠等場景,廣泛服務于公共救援與安防巡檢領域。截至目前,技術已落地全國29個城市、400多個項目,實現95%的國產自主可控。2025年初,絕影X30更成為首個在海外電力系統上崗的國產四足機器人。

2025年1月27日,深度求索(DeepSeek)在蘋果中國區和美國區應用商店免費榜雙雙登頂,正式超越ChatGPT,引發全球科技圈震動,媒體形容這一刻為“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創立DeepSeek之前,梁文鋒已有“量化黑馬”之譽。1985年出生于廣東湛江吳川的梁文鋒,2002年以全市高考狀元成績考入浙江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系,2010年獲得信息與通信工程碩士學位。2016年,他創辦幻方量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建立高頻策略,到2021年資產管理規模突破千億元。這也讓他深知在大模型開發方面,算力與資金的門檻異常高。


2023年,面對大模型領域“資金堆砌”與“算力競賽”的雙重桎梏,梁文鋒決定“賭”一把算法本身:他辭去幻方合伙人身份,帶著不到150人的年輕團隊,成立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目標是用更少的算力,做出與GPT-4可比的大模型。
2024年12月26日,DeepSeek-V3正式發布:它用2048塊H800 GPU、557.6萬美元訓練出大模型,性能對標GPT?4o,訓練成本僅為后者的1/ 2 0。一經上線,便引發字節跳動、百度、阿里巴巴等巨頭降本大潮,被業內譽為“算法小革新”,提升了國產AI技術格局。
與大多數新銳AI企業不同,深度求索始終堅持不融資、全面開源:他們在發布會當天同步放出53頁技術報告和模型權重,邀請全網開發者共同驗證與改進。正是這種“以開放換信任”的策略,讓DeepSeek-V3在上線一周內,便在GitHub、各大AI社區引發數千條技術討論。


從游戲到家裝設計、從腦機接口到機器人、從四足到人形、從產品到算法,“六小龍”在創新賽道上,各有獨門絕技。
游戲科學率先“出圈”。2 0 2 4年,游戲科學推出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斬獲有著“游戲界奧斯卡”之稱的TGA(T he G a me Awa rds)2 02 4“年度最佳動作游戲”“玩家之聲”兩項大獎,實現了國產游戲的突破。
DeepSeek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底,DeepSeek以行業較低的算力和GPU芯片數量,訓練出了性能卓越的大模型DeepSeek-V3,引發全球AI界對“中國速度”的熱議。業界認為,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大語言模型,不僅更開源、更低能耗和更透明,還成為普惠全球的公共產品典范。
宇樹科技、云深處科技“身手不凡”。宇樹科技2024年底發布的B2-W機器狗,能輕松應對翻山、涉水、跳高和負重載人等場景,并在工業巡檢、應急救援等場景實現商業化應用。云深處科技的四足機器人“絕影X30”已布局新加坡電力隧道進行巡檢。
此外,強腦科技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主要產品可以為肢體殘障人士和罹患孤獨癥的孩子提供幫助。群核科技在云計算基礎設施領域實現創新突破,其研發的分布式存儲系統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本大幅降低。
近年來,杭州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在科技前沿領域加快突破。
業內人士表示,“六小龍”蛟龍出海,體現了杭州這類創新城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發優勢,“中國科創”將越來越多地走向全球。
在中國城市發展的版圖上,杭州始終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從電商時代的阿里巴巴到A I時代的“六小龍”,這座城市總能孕育出引領行業的創新力量。這不僅是產業政策的勝利,更是一場關于城市文化、創新生態和政府角色的深度實踐。
杭州的創新基因可追溯至南宋臨安的市舶司,盛于改革開放后的“杭鐵頭”精神。當互聯網浪潮初起時,杭州憑借“浙大系”的技術儲備、浙商群體的市場嗅覺、民營經濟的活躍基因展現出驚人的產業適配能力,孕育出改變中國商業形態的超級平臺阿里巴巴。
阿里生態的壯大不僅完善了電商、支付、物流等基礎設施,更培養了10萬量級的數字經濟人才,形成了“阿里系”創業軍團。隨著移動互聯網紅利見頂,杭州又率先邁向“硬核創新”:2 017年成立之江實驗室,2 0 2 0年阿里達摩院發布首個中文大模型,2022年余杭區規劃千畝AI產業園,并形成“算力基建—算法研發—場景落地”的新三角模式。
DeepSeek的崛起正得益于這種產業土壤:其創始團隊來自浙大CAD實驗室,依托阿里云算力底座迅速崛起;新華三與海康威視等企業在視覺識別與邊緣計算領域的技術積淀,也為這一時代的應用落地提供了堅實支撐。芯片設計、算力集群與場景落地的完整產業鏈,使DeepSeek在大模型時代脫穎而出。而宇樹科技將伺服電機研發中心設在杭州,看中的是這里既能對接上海張江的芯片資源,又能觸達義烏的供應鏈網絡。
杭州的創業生態宛如西溪濕地:既有參天大樹,也有灌木新苗。政府扮演的是“園丁”而非“設計師”:余杭區“施以陽光雨露,助力茁壯成長”的治理理念,滋潤企業茁壯成長;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雙聘制”,允許科研人員保留體制身份參與創業的寬松政策,催生出夢想小鎮等53個創新孵化平臺;“人才碼”整合的287項服務,讓創業者實現“一碼走杭城”。正是這種“放水養魚”式支持,使杭州連續六年人才凈流入率全國領先。
資本網絡也呈現出獨特的“竹林效應”。不同于北京“國家隊”與深圳“創投系”的涇渭分明,杭州既有杭州資本、城投等國有資本,又有阿里戰投、螞蟻金服等產業資本,與此同時還有銀杏谷、元璟等硬科技基金,還融合了大量傳統制造業溢出的民間資本。這種多元結構為硬件創新提供耐心資本,也為基礎研究保留了試錯空間。

杭州的人文底蘊同樣為數字化發展提供滋養。西湖的山水美學與云棲小鎮的賽博格調在此交融。城市的創新文化深植于兩大傳統:南宋“瓦舍勾欄”孕育的商業基因,明代王陽明倡導的“知行合一”哲學。
當程序員在西溪濕地暢想技術藍圖時,他們繼承的是蘇軾治理西湖的系統思維;當工程師在車間調試機器人步態時,他們身上流淌的是胡慶余堂“戒欺”的匠人精神;浙大玉泉校區夜以繼日的實驗室,和四季青凌晨四點的直播基地,共同構成這座城市的創新節拍。
杭州的人文氣質塑造了獨特的創新倫理。在阿里園區,“羅漢堂”之名源自十八羅漢創業傳說;在云棲大會的茶歇間,科技精英仍會討論沈括的《夢溪筆談》。這種將技術創新與人文思考相融合的特色,使得杭州的AI發展始終保有溫度。DeepS eek提出“讓AGI成為人類思維的延伸而非替代”的理念,正是這一價值取向的體現。
當京滬深為“中國硅谷”稱號競相角逐時,杭州則在悄然構建一套兼具東方智慧的創新范式:在這里,數字文明不是對傳統的顛覆,而是“山水城市”理念在智能時代的自然延續。20年來,杭州持續強化數字經濟主線,在“政府與市場”的古老命題中探索出“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有機社會”的三元協同。
“六小龍”的騰飛,不僅是杭州的勝利,更為中國科創城市樹立了新范式—歷史底蘊、制度創新與市場活力協同共生。
如今在中國這片數字沃土上,或許更多的“蛟龍”正悄然孕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