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十八洞村,是一個擁有400多年歷史的苗族村,因村內有18個天然溶洞,故名十八洞村。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調研,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十八洞村的命運從此改變。
作為一個典型的苗寨古村,十八洞村有梨子寨、飛蟲寨、當戎寨和竹子寨四個自然寨,村內地形以山林、峽谷、溶洞為主,自然風光秀美;擁有苗族趕秋、苗醫藥、苗繡、苗族古歌、苗族鼓舞、苗族武術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底蘊深厚。
走進村子,獨具特色的苗族民居錯落分布,木質的吊腳樓古色古香。在旅游開發中,十八洞村將民族元素全面融入鄉村旅游,挖掘苗族文化元素,開發特色文旅產品,通過文旅融合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2014年,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苗繡技藝在村里重新發揚光大。如今,在十八洞村的苗繡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繡花扇、刺繡枕、養生錘等苗繡手工藝品令人目不暇接。這些承載著苗族文化的藝術品不僅深受游客喜愛,更遠銷德國、奧地利、馬來西亞等國家,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與此同時,十八洞村還在趕秋節、“三月三”、“四月八”等傳統節日到來之際,組織村民開展唱苗歌、打苗鼓、過苗年等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來參觀。2022年起,每年的11月3日,十八洞村都會舉辦“吉客節”慶祝活動?!凹汀保诿缯Z里意為感恩、感謝、吉祥如意,每逢“吉客節”到來,苗族兒女都會換上節日的盛裝,以最傳統的方式,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一聲聲動聽的苗歌回蕩在山谷,一陣陣有力的花鼓聲迎接著來賓。
如今,十八洞村旅游發展帶富效應不斷凸顯,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還能享受分紅。在這里,青山、苗寨與游人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和諧、美好的鄉村振興景象。
初夏時節的皖北平原,綠油油的麥田在陽光下鋪陳開來。沿著寬闊整潔的小崗村友誼大道前行,時常可見接駁游客的觀光車穿梭在“當年農家”“大包干紀念館”等景點之間。道路兩側,分列著連棟樓房,農家樂、超市、郵局、銀行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小崗村位于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區,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近年來,小崗村立足本地特色資源,在保護鄉村生態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了集研學、民宿、農產品加工于一體的產業鏈。
47年前,小崗村的18位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紅手印的茅草屋原址,如今已擴建為景點“當年農家”。通過茅草房建筑群落和生產、生活用具等實物展示,“當年農家”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生產、生活場景。如今,這里不僅是歷史紀念館,更成為全國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每年吸引數萬學子前來“觸摸”歷史,見證小崗村的生動發展。與此同時,小崗村依托鳳陽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非遺+”活動。在這里,游客不僅能學習鳳陽花鼓、鳳陽民歌、鳳陽鳳畫、淮河大鼓等非遺文化,還能親身體驗磨豆腐、碾糧食、做農家飯等生活項目。
近年來,小崗村文旅發展步入新圖景。2018年,小崗村成立了旅游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合理規劃,其休閑觀光、培訓研學、文化演藝等多個模塊得到了蓬勃發展;2 0 2 3年,融合現代休閑理念、以江淮傳統建筑為底色的小崗村宿開門迎客;當下,小崗村國家級研學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電商體驗店、非遺文化直播、玻璃生活館、文旅會客廳等新業態新場景,也讓這座村莊充滿了現代氣息。
在一代代人的接續努力下,如今的小崗村駛上了鄉村發展的快車道,一幅“產業興、生態美、農民富”的美好生活畫卷正在小崗村徐徐展開。不斷升級的小崗村,向國內外游客述說著中國農村改革的歷程與改革開放4 0余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巨變。
位于秦嶺南麓的陜西省柞水縣朱家灣村,地處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高山、潭瀑、溪流等自然景觀,以及羚牛、秦嶺冷杉等珍稀動植物,素有“天然基因庫”之稱。
沿著盤山公路走進朱家灣村,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山水畫卷鋪展開來:道路兩旁的民宿、農家樂餐廳鱗次櫛比,山間潺潺的溪水穿過古香古色的終南山寨……2 010年,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開放,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建成,森林公園入口就在朱家灣村。橫跨秦嶺主脊南北坡的牛背梁,森林覆蓋率高,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可達8000個以上,被稱為“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與此同時,朱家灣村依托村集體經濟開發了終南山寨民俗文化村,讓原有的鄉土、民俗、文化充分融入終南山寨民俗文化村石頭建筑藝術中,讓秦嶺老屋、古道遺跡、柞水漁鼓等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依托于此,朱家灣村深挖優越的自然資源與文化底蘊,持續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如今,村民們開起農家樂、民宿并售賣土特產,村里開辦集體公司、發展生態旅游,鎮上也開通了高速公路,村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好山水”已轉化為群眾的“好生活”。
從重慶中心城區驅車約3個小時,便可來到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古柴火灶飄出陣陣炊煙,田間圖書館溢出咖啡香氣,修葺一新的驛站古道向遠方延伸……近年來,荊竹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逐步走出了一條“以現代創意活化傳統鄉愁”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
荊竹村海拔1300米,森林覆蓋率75%,緊鄰世界自然遺產地—天生三橋,還有林海、高山草甸、天坑、峽谷等多種優質自然資源。多樣的自然地理風貌,給予了荊竹村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多彩的生活方式。2012年開始,荊竹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2 015年,荊竹村引入現代創意再造公共文化空間,保留根植于獨特地理文化環境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開發了以鄉建為特色的創客藝術村歸原小鎮。
在歸原小鎮,原有的小天坑被留了下來,其峭壁和松林坡以原始形態生長,天坑成了一個大自然造出的天然劇場和攀巖場;改造民宿時,保留了原建筑石墻、灰瓦、木窗等元素,以夯土、玻璃、鋼構為材料新建現代空間,當代設計融于古村落,形成了新與舊的碰撞,這既保護了原有的文化價值與鄉土溫情,又滿足了現實生活需求;還利用當地的老房子改造網紅打卡地,無有圖書館便是利用以前的烤煙房改造而來,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吸引八方游客打卡拍照。
如今,荊竹村的全域旅游已經讓超過一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溪頭村位于浙江省西南深山處,是一座擁有140 0余年歷史的古村落。它是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傳承地,保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活態古龍窯群。近年來,溪頭村聚焦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旅游發展和民生改善,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逐漸成長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旅游村。
沿著溪頭村的村路前行,隨處可見瓷片小道、青瓷微景觀。依山而建的7座古龍窯歷經風雨、窯火不熄。依托青瓷文化,當地建立了“不滅窯火”共富工坊,打造瓷源文化傳承空間、現代藝術創作基地、瓷藝特色文化節慶等旅游品牌,不僅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體驗中華文化之美,而且很多在外燒制青瓷的師傅也紛紛返鄉制瓷。這個偏遠小山村慢慢熱鬧了起來,龍泉話、普通話夾雜著各國語言的問候,成為了這里最常見的風景。溪頭村也因此涌現出了不少“青瓷”“古窯”主題民宿。每到開窯儀式,民宿的入住率都很高,游客在民宿里還可體驗動手拉坯和燒窯。
與此同時,森林覆蓋率達9 2%的溪頭村立足“清涼氧吧”“會呼吸的水”“麗水山耕”等生態資源優勢和農產品牌,打造高山“旅游+康養”休閑勝地,供給豐富多元化的休閑、養生體驗。同時,溪頭村還積極構建鄉村低碳生活體系,與生態旅游、文化體驗、農業觀光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