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地處黃山南麓,距黟縣縣城約8公里。這座始建于北宋的古村落,因村西曾設有驛站“鋪遞所”而得名,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譽。2000年,西遞與宏村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批以民居形式入選的世界遺產。
西遞村四面環山,俯瞰,村子像一只巨大的船,兩條溪流穿村而過,村口那座石牌坊便是這“船”的“帆”了,而粉墻黛瓦的古民居,儼然一個個安適幽靜的“船艙”。
走進西遞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隧道。村中保存完好的百余幢明清古民居、3座祠堂、1座牌樓,構成了典型的徽派建筑群。這些建筑以粉墻黛瓦、馬頭墻、磚雕、木雕、石雕等藝術形式展現了徽州文化的精髓,被譽為“徽派建筑的活態博物館”。
近年來,西遞村以文化為引擎,推動鄉村振興。村民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將祖輩留下的老宅修繕一新,開設民宿、餐館、文創店等,既保護了古建筑,也激發了經濟活力。據悉,西遞村每年從旅游門票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作為遺產保護資金,按照戶人口及房屋面積等進行再分配,分紅給村民,形成了“全民參與保護、綜合施策利用”的良性循環。
西遞村還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村內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州三雕”,以及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州楹聯匾額傳統制作技藝”“余香石笛制作技藝”“利源手工制麻技藝”等。西遞村將這些傳統技藝與旅游融合,開發了非遺體驗項目,如篆刻、磚雕、制茶和釀酒等,豐富了游客的文化體驗,也為村民創造了就業機會,推動了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的道路上,西遞村不斷探索創新。村里打造了大型水幕光影秀《西遞傳奇》,運用高科技的光影互動,重現西遞悠久的歷史文化,提升游客的沉浸式體驗感受。此外,西遞村還計劃打造沉浸式演藝體驗和劇本殺等新興文旅項目,吸引更多年輕游客,激發鄉村旅游的活力。
清澈的船場溪穿村而過,7株百年古榕巍然矗立,3公里長的鵝卵石古道蜿蜒其間。官洋村,這座隱匿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的古老村落,宛如一座活態的土樓文化博物館,七百年的歲月在這里沉淀出獨特的文化韻味。2008年福建土樓申遺成功后,這座曾經默默無聞的小山村逐漸走入世人視野。
官洋村內,和貴樓與懷遠樓等土樓建筑巍然矗立,訴說著客家人的智慧與傳奇。這些“東方古城堡”不僅是建筑奇跡,更是一部凝固的史詩。每一塊夯土都承載著客家人的集體記憶,圓形結構訴說著團結精神,厚重的墻體記錄著防御歷史,精巧的排水系統則彰顯著古人的營建智慧。如今,這些土樓在保持原始風貌的同時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有的成為特色民宿,讓游客體驗“晨起聞雞鳴,夜臥聽溪聲”的獨特生活;有的則變身為文化展示館,系統呈現土樓營造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晨的官洋村總是被悠揚的土樓山歌喚醒,夜幕降臨時,古榕樹下又會響起掌上木偶戲的鑼鼓聲。這些活態傳承的非遺項目讓古老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游客在這里不僅可以觀賞土樓娶親拋繡球等民俗表演,更能親手體驗客家竹編、學習夯土技藝。這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讓古老傳統真正“活”了起來。與此同時,村里開設的土樓營造技藝傳習所,讓這項瀕臨失傳的古老技藝得以延續。
官洋村是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的交匯地,文化景觀獨具特色。閩南語與客家話在此交織,紅磚古厝與夯土樓群相映成趣。這種文化融合在飲食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土樓宴”既有客家的咸香厚重,又融入閩南的鮮美精致。而創新的音樂秀則將客家山歌與現代音樂元素巧妙結合,畫舫船表演融合了閩南戲曲與客家舞蹈。這些新的藝術表達形式讓傳統文化更貼近現代審美。
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官洋村,經營特色民宿、客棧,開發文化體驗活動。村里建立了非遺傳承人補貼制度,開展青少年文化傳習計劃,讓文化保護與傳承有了制度保障。今天的官洋村,古老與現代和諧共存,傳統與創新相得益彰。這座活態的文化博物館,正在書寫著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新篇章。
桃坪村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羌族古寨。位于岷江上游雜谷腦河畔的桃坪,群山環抱,云霧繚繞,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桃坪羌寨的建筑風格獨特,以石砌碉樓、石板屋頂和錯綜復雜的巷道聞名。寨中巷道縱橫交錯,宛如迷宮,地下水道四通八達,展現了羌族人民卓越的建筑智慧和防御理念。這些古老的建筑不僅是居所,更是羌族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情感。
桃坪村地處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羌族文化的精髓在此世代傳承,羌族碉樓營造技藝、羌族羊皮鼓舞、花兒納吉情歌、羌族口弦、羌繡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吸引了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近年來,桃坪村堅持把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傳承放在首位。在建筑保護方面,桃坪村遵循修舊如舊原則,維護傳統村落、古建筑和遺址的歷史風貌;在羌族文化傳承方面,村里建起了村史館、非遺傳習所、展演廳,培養了一批非遺傳承人;在產業發展方面,桃坪村組建了羌繡協會,培育經營主體10 余個,開發文創產品,羌繡抱枕、羌笛擺件、羌族風情手工藝品等遠銷各地。
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近年來,桃坪村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踐行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旅游發展模式,讓桃坪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走進桃坪村打造的羌文化觀光體驗區,不少游客正在參觀羌族博物館。參與研學的孩子們在古羌文化傳習所里學習羌族手工藝品制作,還有一些游客則細細品味著桃坪村的神秘角落,莎朗歌舞廣場等網紅打卡地更是熱鬧非凡。
2 0 2 4年,桃坪村投資2 0 0 0 余萬元,先后打造了咖啡館、旅拍店等新業態,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文旅場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游客。
民宿產業的發展是桃坪村近年來的一大亮點。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引導下,桃坪村的民宿從零星發展擴展到多點開花、從低端運行向中高端邁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東北部,坐落著一處擁有近6 0 0年歷史的徽州古村—篁嶺村。
篁嶺村屬典型的山居村落,也被稱為“掛在山崖上的村莊”。“地無三尺平”的獨特地貌,造就了篁嶺村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村落布局。
秋天,當果實綴滿枝頭,篁嶺村的“曬秋”農俗景觀進入最美的時節。每當天氣晴朗,當地村民便用竹匾將辣椒、玉米、南瓜、豆角等農作物,擺放在徽派民居的木架上進行晾曬。從田野蔓延到曬匾,從屋頂過渡到樹梢,斑斕的豐收色彩在山間暈染,獨特的“曬秋”農俗景觀呈現于游客眼前。
如今的篁嶺村,每年都吸引著上百萬的游客前來觀光度假。而在十幾年前,這個村莊曾因交通不便、缺少水源,面臨著“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危機,18 0多戶人家外遷,只剩68戶。2009年,篁嶺村開始引進市場投資,并將自然生態、民俗文化優勢化作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該村在對原址民居改造的基礎上,又對散落在周邊地區的多棟徽派古建筑實施異地保護重建,打造了篁嶺景區以及景區內的商業一條街—天街。篁嶺景區圍繞“梯田花海”“曬秋人家”“古村民宿”三大主題產品挖掘當地民俗文化、建設休閑旅游文化產業,走上了農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經過多年開發,篁嶺村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曾經凋敝蕭條的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篁嶺景區也火熱走紅。行走在天街古巷,兩旁的茶坊、酒肆、書場、硯莊、篾鋪等徽式商鋪一字排開,游客徜徉其中,感受著濃濃的煙火氣。
近年來,篁嶺村的人氣越來越高,知名度也不斷提升,接連獲得了“中國旅游模范村”、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等多項榮譽;發起數屆國際旅游名村村長峰會,與法國、荷蘭等國的旅游名村同臺對話,其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吸引了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清晨,薄霧從山谷間緩緩升起,籠罩在一片片青稞和油菜花構成的梯田上,四周的山峰奇石聳立,晨光一點點從山后透露出來,雪山上繚繞的云霧泛起金色的光芒。在這巍峨群山的環抱之中,藏著一座寧靜而神秘的村落— 扎尕那,藏語意為“石匣子”。因其美麗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尕那也被許多游客稱作“西北香格里拉”。
扎尕那村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益哇鎮,由東哇村、業日村、達日村和代巴村四個自然村組成。前往扎尕那村,要穿過一條約20公里的峽谷。走進村落,映入眼簾的是依山傍水的藏族村寨、縱橫林立的青稞架桿、隨風而動的瑪尼經幡和獨具特色的踏板房。水磨坊、菩提塔、插箭臺等造型別致的建筑與熱情豪放的民族歌舞,體現出扎尕那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千百年來,扎尕那村村民利用自然資源適當改造環境功能,在山下耕種、半山放牧、林間采摘,形成了自給自足、優勢互補的農林牧復合系統。2 017年11月2 4日,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藏家山水美村落甘肅·扎尕那村遺產。
近年來,隨著扎尕那村基礎設施的完善,扎尕那村在保護傳統農業文化的同時,依托壯麗的自然景觀與獨特的藏族風情,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每逢洛薩節、娘乃節、插箭節、俄吾節、香浪節等傳統節日,村里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如婚俗展演、歌舞表演等,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原汁原味的藏地文化。此外,隨著夜食、夜購、夜游、夜娛等夜間消費新業態的不斷涌現,扎尕那村的“煙火氣”變得更足更旺。
如今,伴隨著旅游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旅館和“藏家樂”在扎尕那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為當地群眾增添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受益于此,當地農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以前,我們這里很少有人來,一些藏族村民由于普通話不夠好,跟外地游客溝通困難。隨著旅游業發展,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多了,大家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村民們的漢語水平顯著提升,與游客交流也更加順暢,大家很樂意將特色民族文化展示給外地游客。”扎尕那東哇村村民熱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