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認同是民族的靈魂,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精神紐帶。使學生深刻理解和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為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三的第1課,囊括中華文化的內涵、特點與價值等內容。以本課為例,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分析課標基礎上整合教材,通過挖掘西遞村古遺跡品讀中華文化內涵,輔之以新媒體資源拓寬教學資源,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和認同傳統文化,助力文化傳承。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是維護國家統一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前提。現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而繼承與弘揚根植于文化認同。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全面規劃民族復興大局,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確認了中華文明的主體地位。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教育,對于培養民族復興所需人才至關重要,也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此前學界關于歷史教學中文化認同問題的探討,主要立足于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與整合,偏重高中歷史教學與文化認同教育融合路徑的分析。客觀而論,既往成果對于實際教學具有切實的借鑒和指導意義,但由于缺乏具體教學實踐的闡述,在教學設計方面難免有所不足。有鑒于此,本文擬以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選擇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一單元第1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為例,以根·魂·脈為主線,結合教材相關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將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切實融入高中歷史課堂,以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期望能對實際的教學有所裨益。
依據《課標》,結合學情,有效整合教材內容
本課包括三目內容,分別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價值”。第一子目“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是對《中外歷史綱要(上)》中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結和概括,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其發展脈絡和演進階段、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第二子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本課重點,主要反映其核心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第三子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是在前兩個子目基礎之上的提升,旨在從總體上概括其獨到之處和蘊含的意義。三者呈遞進關系,從發展歷程到內涵解析,再到特點與價值提煉,層層深入,相輔相成。教科書對此以“學習聚焦”欄目對學習重點作出提示,即“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結晶”。
關于本課的教學目標,課標要求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并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其特點和價值。基于上述要求,本課采用根·魂·脈的邏輯主線進行串聯,即“根”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歷史淵源,“魂”是其中的精神內涵,“脈”則是對其進行傳承和發展。具體而言,首先,將一、三子目整合為“以‘根’為基,探尋中華文化之源”,通過表格梳理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使學生形成整體認識,進而理解其深厚根基;其次,將第二子目整合為“以‘魂’為核,領悟中華文化之魂”,即通過世界文化遺產的代表一西遞村,從宏觀、微觀視角探究其所蘊含的價值觀,以小見大剖析中華文化的內涵,輔之問題探究作為補充,明確認識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會其偉大和魅力;最后,“以‘脈’為線,接力中華文化之續”進行情感提升,通過展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再以李子柒的專訪視頻激發學子使命感,進一步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通過一代代人的盡力守護,才能累世相傳。
從現實切入,挖掘遺跡,透過世界遺產品讀文化
課程導入采用文化遺存典范一西遞村作為切入點。西遞村坐落于安徽省南部,憑借其卓越的文化價值,2000年11月30日,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是人與自然結合的光輝典范”。它何以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見證?又彰顯中華文化的何種特質?具體通過解讀西遞村的文化要素,探尋并揭示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設計意圖:西遞村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美譽,其如畫的景致能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便于激發學習興趣。且其作為優秀傳統文化遺存的代表,諸多方面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特質。以西遞村為鮮活案例挖掘中華文化的內涵,便于從現實層面切入,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從而助力學生把握文化內涵,實現以小見大,通過細微小切口透視宏闊歷史的目的。
環節一:以“根”為基,探尋中華文化之源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回顧所學,完成填寫。
問題:請結合表格信息,概括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并予以說明。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填寫探尋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引導學生從不同維度分析中華文化的特點,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顯著的先發性;
地域根植性鮮明,呈現空間內生特征;文化形態多元,種類豐富;在交流互鑒中體現兼容性;并以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在全球范圍內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此外,這便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中華文化傳承與延續的脈絡,體悟中華文化的深厚根基,認識中華文化之根深深鐫刻于國人體內,成為國人心里底層結構最基本塑造的根源,從而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力量源泉。
環節二:以“魂”為核,領悟中華文化之魂
通過世界文化遺產的代表一—西遞村,品讀中華文化內涵。該古村有近千年的歷史,古樸久遠,古風淳厚,被譽為“桃花源里人家”。
材料1:展示《西遞村村落布局圖》
材料2:展示古民居中“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的楹聯圖片
材料3:展示古建筑“九思堂”及題額“作退一步想”圖片
材料4:展示胡文光刺史牌坊和慕堂內的字屏
材料5:展示敬愛堂的家訓節選和朱熹親筆所提的“孝”字圖片
問題1:村落布局反映出中國古代怎樣的天人觀?
問題2:民居楹聯體現出中國古代怎樣的教育觀?
問題3:古建筑及匾額體現出中國古代怎樣的處世觀?
問題4:家訓節選和“孝”字體現出中國古代怎樣的家國觀?
問題5:胡文光刺史牌坊和慕堂內的字屏體現 出中國古代怎樣的治理觀?
設計意圖:通過世界文化遺產的代表一—西遞村,從宏觀、微觀視角探究其體現的天人觀、教育觀、處世觀、治理觀及家國觀,闡述其中所蘊含的仁愛、禮義、尚賢、誠信等價值觀,深入淺出地剖析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具體而言,宏觀上,村落布局可探析傳統天人觀,即村落整體呈舟船形狀,以一條縱向主街和兩條沿溪道路構成主要骨架,東向為主軸,向南北延伸,形成獨特的街巷系統,以此引導學生體悟天人合一的觀念。微觀上,楹聯體現傳統文化中對倫理道德和讀書尚學的重視;古建筑及題額體現“以和為貴”的處世之道;展示胡文光刺史牌坊和慕堂內的字屏等圖片探析傳統治國觀,鮮明體現古人為政以德、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在上述基礎上,以家訓節選和“孝”字圖片體現仁愛孝悌的傳統家國觀,尤其是“孝”的字形設計,寓意深遠:唯有踐行孝道者方可稱為“人”。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方式能使“孝”的概念更加鮮活、生動,有助于強化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與傳承。
材料6: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德”“孝”“禮”“正”“儉”“公”“廉”“勤”“能”“敬”“義”“賢”等,都是中華優秀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由此形成厚德載物、天下為公、自強不息、以廉為本等基本理念。
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問題探究
問題1:結合本課所學和以下材料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
問題2:結合所學和現實,定位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進行思考,有效延伸學習內容,深刻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囊括個體的道德自覺、社會的崇德向善、國家的敬德保民等內涵,從而使學生形成對中華文化更為全面和深入的體認。在此基礎上,領會制度并非萬能,人具有的情感價值往往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道理,而文化認同和共同記憶則是最基本、最深層次的力量,文化是制度之母,由此培養學生自覺樹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和擔當意識。其后,通過探究認識當今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必須與時俱進。現時代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思想,實際上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天下大同”觀念。本部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神內涵為核心,引導學生領略中華文化之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品德操守。
鏈接新媒體,服務新時代,拓寬歷史教學資源
環節三:以“脈”為線,接力中華文化之續
材料7: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材料(略),取材于習近平在《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問題1:結合材料思考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
問題2:青少年應如何守護、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明確傳統文化存在精華與糟粕之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傳承凝聚的智慧結晶,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傳承文化。文化是血脈,將華夏兒女緊密相連,構成血濃于水、親密無間的網絡系統,其根源即在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中華文化中所蘊含的持續而強勁的內生動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和個人幸福的源泉,從而激發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強烈自信和高度認同,為文明的賡續奉獻自身力量。
材料8:通過李子柒接受新華社專訪的視頻結束本課學習。
設計意圖:以李子柒的專訪視頻作為本課學習的收尾,極具啟發性和感染力。視頻中她對傳統文化像垂暮老人在不斷回望、渴望在新時代找到自身價值的講述,利于學生在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續需要通過一代代人盡力守護、接力賡續的基礎上,激發出守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青少年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承載著文化傳承與守護的重任,他們應從季子柒的事跡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深刻認識自身在守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使命與責任。通過學習和實踐,青少年應努力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和推廣者,為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息而竭心盡力。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認同融入高中歷史課堂,不僅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服務人才培養、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基于文化認同開展歷史教學實踐,不僅能使學生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還能激發他們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接力賽續中充分展現傳統文化的價值,不斷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興盛。
作者簡介:
劉紅梅,1998年生,女,四川德陽人,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