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專的歷史沿革
上海美術??茖W校(以下簡稱“上海美?!保┑陌l展歷程是一部充滿變遷與成長的歷史。它創立于1912年11月,最初名為上海圖畫美術院,是由我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新美術運動的拓荒者劉海粟先生與幾位摯友一同發起成立的一所私立藝術學校,后多次更名,1915年更名為上海圖畫美術學院,1918年變為上海圖畫美術學校,1920年稱上海美術學校,1921年改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到1930年最終定名為上海美術??茖W校。
在發展規模上,上海美專實現了巨大的跨越。學校創辦之初,學制僅一年,只有兩個班,是傳習所性質的作坊式場所。但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學校進入一個成熟鼎盛時期,無論在經營、管理與開拓中都逐步進入正軌,已擁有3年制、5年制專科、3年制藝術教育科及研究班的復合型教育體系,成為近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美術學校之一。
不過,上海美專的辦學經歷并非一帆風順。戰亂動蕩的時局和民辦私立的性質,使其辦學之路曲折而復雜,校址也經歷了多次變遷。直至1952年,經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上海美術??茖W校與蘇州美術??茖W校、山東大學藝術系合并為華東藝術專科學校。1958年,華東藝專遷校南京,同年6月更名為南京藝術專科學校。1959年被定名為南京藝術學院。
然而,這所屹立了整整四十年的學校在近現代美術教育中的地位與意義確是不可替代的,它掀開了中國現代藝術教育史上的第一頁。點燃了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火種,成為中國近現代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私立美術專科學校。從創立到發展,上海美專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制度,具備不斷修正的自新能力,確立了中國現代藝術大學的基本構架,尤其在學科創建及學制改革上對現代美術教育建制影響深遠。
“MK”木刻研究會的背景資料
1932年9月,“MK”木刻研究會成立,由上海美術??茖W校的進步學生發起,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學校氛圍密切相關。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處于動蕩變革時期,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尖銳。上海美專作為一所具有進步思想氛圍的藝術院校,學生們深受時代思潮的影響,渴望用藝術表達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革命的追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進步學生們發起成立了“MK”木刻研究會,希望以木刻為武器,揭露社會矛盾、傳播革命思想。
該團體的核心發起人包括鐘步青、鄧超凡、周金海、王紹洛等。他們憑借對木刻藝術的熱愛和對社會變革的使命感,積極組織和推動研究會的各項活動。此后,研究會陸續吸納了何白濤、陳葆真(女)、陳鐵耕、黃新波、陳煙橋、夏朋(女)、鄭野夫等進步青年藝術家,成員最多時達50余人。這些成員來自不同的背景,但都懷揣著對木刻藝術的熱情和對社會正義的追求。
“MK”木刻研究會受左翼美術家聯盟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在左翼思想的引領下,研究會的成員們以木刻創作反映社會現實,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MK”木刻研究會的活動與成就
1.創作與展覽活動
“MK”木刻研究會在短短兩年的存處時間里,創作與展覽活動十分活躍。在這期間,研究會舉辦了四次會員創作的木刻版畫展覽會,每次展覽都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和文化界人士的關注。
這些展覽集中展示了會員們的創作成果,涌現出不少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木刻版畫作品。會員們以木刻為媒介,深刻反映社會現實,表達對社會變革的渴望和對底層人民的同情。
魯迅對“MK”木刻研究會的活動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幾乎每次展覽會他都親臨現場。1933年是“MK”的鼎盛時期,這一年展覽活動繁多。魯迅在他的日記里曾詳細記載:“1933年10月16日:‘下午同內山君往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觀MK木刻研究社第四次展覽會,選購六幅。\"”魯迅的參與和支持,不僅為研究會的活動增添了影響力,也給予了會員們極大的鼓舞。
2.魯迅的推動作用
魯迅在新興木刻運動的發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通過上海美專及其周邊活動,直接推動了木刻運動的蓬勃發展。
1931年8月,魯迅在上海美專附近的長春路日語學校舉辦“木刻講習會”。此次講習會指導了包括陳鐵耕、江豐等來自多校的青年,上海美專學生如鐘步青等也積極參與其中。魯迅親自邀請日本木刻家內山嘉吉講授技法,并為學員們擔任翻譯,將先進的木刻知識和技巧傳授給青年們,為新興木刻運動培養了一批骨干力量。
魯迅還多次參觀“MK”木刻研究會舉辦的展覽,并購買作品收藏。他的參觀和收藏,不僅給予了會員們極大的精神鼓舞,也強化了上海美專學生與新興木刻運動的聯系。此外,魯迅不僅是“MK”木刻研究會的支持者,更通過收藏其作品、撰寫序言(如未出版的《MK木刻研究會叢刊》)以及推動《木刻紀程》的編撰,保存了該會的藝術成果。他評價新興木刻為“現代社會魂魄”的體現,“MK”的作品正是在這一理念下得以實踐。魯迅的這些舉動,為新興木刻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使上海美專成為新興木刻運動的重要策源地。
通過這些展覽活動,“MK”木刻研究會在新興的藝壇上嶄露頭角,成為了新興藝壇上的生力軍。會員們的作品在刻畫技巧和意識表達上,都已經走上了新興光明大道,用強烈的黑白視覺沖擊力和深刻的創作題材反映當下社會問題,積極而又強烈地表達著對社會的思考和批判。這些展覽活動不僅推動了木刻藝術的傳播和發展,也為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3.部分代表作品名錄
“MK”木刻研究會的作品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成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典范之作。部分經典代表作賞析:
此外,金逢孫的《小販》《叫賣》等作品,也以市井題材反映民生疾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社會批判意識。這些作品不僅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價值,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成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重要代表,為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對新興版畫運動的影響
“MK”木刻研究會雖僅存兩年多,卻創作了百余幅具有革命啟蒙意義的作品,對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在刻畫技巧方面,“MK”木刻研究會推動了木刻技術的本土化。研究會曾邀請日本木刻家內山嘉吉講授技法,并得到魯迅親自指導,成員們不斷探索和實踐,將西方木刻技巧與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相結合,使木刻藝術更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需求,為木刻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在意識表達上,研究會的作品以強烈的黑白視覺沖擊力和深刻的創作題材,積極反映當下社會問題。成員們用木刻為武器,揭露社會矛盾、傳播革命思想,使木刻藝術成為表達社會批判和革命理想的有力工具。他們的作品在新興的藝壇上亮出了一道刺眼的強光,給予社會大眾以深刻的思想啟迪,激發了人們對社會變革的關注和追求。
在現實主義精神譜系構建方面,“MK”木刻研究會以刀為筆,構建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現實主義精神譜系。其作品關注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描繪他們的苦難與掙扎,展現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更體現了藝術家對社會正義的追求和對人民的關懷,為中國新興版畫運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MK”木刻研究會在短暫的時間里,通過其活躍的創作和展覽活動,為中國新興版畫運動培養了一批骨干力量,推動了木刻從“小眾藝術”走向大眾,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MK”的星火傳承與燎原之勢
1.人才培養基地
上海美專是新興木刻運動早期核心力量的培養基地,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該校發起的“MK”木刻研究會,成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骨干力量,其中眾多成員來自上海美專。
例如,周金海、張望(張致平)等均為上海美專學生。他們在學校接受了系統的藝術教育,培養了扎實的藝術功底和創新精神。在“MK”木刻研究會中,他們積極參與創作和展覽活動,以木刻為武器,反映社會現實,表達對革命的追求。張望的《出路》和《負傷的頭》等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成為新興木刻運動的代表作。
上海美專成為魯迅倡導的左翼美術運動中最重要的院校之一,是新興木刻運動的核心力量。20世紀30年代中期,幾乎所有活躍的木刻團體均有上海美專學生參與,他們在新興木刻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美專通過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培養了一批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創新能力的人才,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大量新興版畫運動的先驅者。
2.美育理想共振
上海美專的辦學宗旨“發展東方固有藝術,融合西方藝術之精華”,與新興木刻運動理念高度契合,為新興木刻的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該校創辦者劉海粟等主張藝術應服務于社會變革,這與魯迅提出的“為人生而藝術”不謀而合。
在這樣的辦學宗旨引領下,上海美專師生積極投身新興木刻運動。他們將東方藝術的含蓄內斂與西方藝術的鮮明表現手法相融合,運用到木刻創作中。在創作題材上,師生們關注社會現實,揭露社會問題,以刀代筆,呼應魯迅倡導的“剛健、分明”的藝術風格。
例如,在“MK”木刻研究會的作品中,陳鐵耕的《母與子》以細膩的東方情感表達結合西方木刻的寫實技巧,隱喻民族苦難;張望的《出路》則以剛健有力的線條和鮮明的黑白對比,展現出底層人民的掙扎與希望。這些作品不僅在藝術形式上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融合,更在思想內涵上反映了社會現實,表達了對社會變革的渴望。
上海美專師生懷揣著對藝術教育的熱忱和對中國美術事業發展的使命感,以藝術為武器,為社會變革貢獻力量,不但成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重要推動者,更成為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陣地。
3.組織與傳播
上海美專在新興木刻運動中扮演著組織樞紐的關鍵角色,為木刻運動的發展和傳播搭建了重要平臺。
“MK”木刻研究會在1932—1934年間舉辦了四次展覽,這些展覽不僅是會員們展示創作成果的舞臺,更吸引了眾多跨校藝術家的參與。不同學校藝術家的會聚,促進了木刻藝術的交流與融合,使得“MK”木刻研究會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形成了全國性的影響。這些展覽活動如同一個個藝術的燈塔,照亮了新興木刻運動的發展道路,吸引著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到木刻藝術中來。
上海美專培養的人才在木刻運動中發揮了延續性的貢獻。如1934年上海美專畢業生王琦后來成為上海中華全國木刻協會常務理事。他憑借在上海美專所學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積極推動抗戰時期木刻運動的組織化發展。王琦的貢獻并非個例,眾多從上海美專走出的學生,帶著對木刻藝術的熱愛和對社會變革的責任感,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上為木刻運動的發展添磚加瓦。
上海美專作為木刻運動的組織與傳播平臺,通過“MK”木刻研究會的展覽活動會聚了各方藝術力量,促進了木刻藝術的交流與傳播。同時,美專培養的人才在木刻運動的不同階段持續發揮作用,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使其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4.社會變革實踐
上海美專師生的木刻創作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他們以刀為筆,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實踐,呼應了魯迅提出的“藝術是戰斗武器”的理念。
在創作題材上,師生們聚焦社會熱點和民族危機。如陳煙橋的《東北義勇軍》,生動刻畫了義勇軍奮勇抵抗侵略者的英勇形象,直接反映了抗日救亡的時代主題,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黃新波的《他并沒有死去》,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展現了革命者不屈的精神,激勵著人們為了自由和正義而斗爭。
這些木刻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社會動員的有力工具。1932年“為援助東北義勇軍聯合畫展”中,上海美專學生聯合京滬杭蘇多地藝術家,以木刻為媒介,向社會大眾傳遞抗日救亡的信息。展覽現場,一幅幅充滿力量的木刻作品吸引了眾多觀眾,激發了民眾的抗日熱情,促使更多人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行動中。
上海美專師生通過木刻創作,將藝術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以直觀、強烈的藝術形式喚起民眾的覺醒,為社會變革和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作品如同號角,激勵著人們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斗,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