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全天在山里出任務,信號不好!”6月24日,漢輝醫生向《新民周刊》記者發來一段微信文字時,已是深夜1時03分。時間正流過子夜時分,漢輝需要將前一天的所有工作內容核對,并安排好24日的工作。漢輝是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2024年6月作為上海市第十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隊員之一,擔任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
“援藏是緣分,是責任,更是一輩子的精神財富,我們會一棒一棒傳下去。”上海援藏干部、醫療隊隊長王慶華說。
醫療和教育,直接關乎民眾的幸福感。
2024 年,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中考成績和高考成績均傳出捷報,成績位居西藏自治區前列:初中學段,自2008 年以來保持全區中考第一,西藏高中班上線率和區內示范性高中上線率均為歷史新高;高中學段,普通本科上線率和重點本科上線率也均為歷史新高。
上海援藏三十年,上海人心系西藏民生發展。醫療和教育是民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在原本相對薄弱的基礎上,上海組團式醫療援藏、教育援藏,通過三十年接力奮戰,切實提高了當地醫療、教育水平,讓日喀則這個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也成為了幸福感最強的地方。
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韓力,援藏前是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中醫黨支部書記、中醫內科行政副主任。在知道自己將擔任上海市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副領隊參與援藏工作后,他就在思考,該為日喀則帶去哪些民生之需。從聯系上海中醫藥大學與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共建“岐黃育人實踐基地”,組織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老年醫學專科聯盟,到幫扶本地醫生獨立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實現零的突破,援藏期間,韓力帶領團隊用實打實的成績,回答了時代之問。
2023年9月,“日喀則市高原病研究中心”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掛牌成立。韓力向記者解釋,“上海援藏醫生帶領當地醫生收集病例資料、開展課題研究,精準幫扶,在臨床實踐中總結提煉,共同撰寫高水平科研論文,進一步擴大學科影響力。”之后,由日喀則市人民醫院與上海后方共建高原鼻病研究中心、高原眼病研究中心、高原皮膚病研究中心、高原公共衛生研究中心、高原健康研究中心5家分中心。
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危重孕產婦救治、急救創傷中心、胸痛中心都因上海醫生的推動而成果斐然。
“2023年4月,醫院獲批建成自治區級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及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近3年來,日喀則地區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大幅下降。”上海市第十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專家、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周晨晨主任說,“目前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年分娩3500例左右,其中剖宮產28%。在危重孕產婦、新生兒兩個救治中心基礎上,我們主攻本地發病率高的癥狀,取得不小的成效。”周晨晨分析,日喀則地區的孕產婦發病率高的病癥,主要有重度子癇前期、重度貧血、HELLP綜合征(以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減少為特點,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嚴重并發癥)等。
2024年,周晨晨抵達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后,逐步發現 產科產后出血比例高,而救治方面,每位醫生的診療流程不盡相同。“我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調研,安排了相關研討會,梳理出一套‘產后出血救治流程’。”周晨晨說,“這一流程,是經過科內多次討論才出臺的,我們聽取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醫生意見建議,結合上海經驗,通過1個月試行,效果不錯。新流程施行后,產后出血減少了近60%。”
韓力提供的院方統計數據顯示,近3年危重孕產婦中心共救治11189例患者,其中紅色、橙色、紫色預警患者6607例,成功救治極危重患者344例。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共救治出院患者2448人次,其中危重病例1175人次。
上海援藏醫生漢輝介紹,通過胸痛中心的建設,加強了日喀則和上海醫療技術方面的聯動,推動上海瑞金醫院逐步向日喀則地區進行技術平移,讓本地醫生有機會接觸到內地先進醫療技術的同時,讓高原地區人民在日喀則就可以享受到內地同質化的治療。“2024年年底,我們開展了日喀則地區首例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漢輝感慨,“當時邀請瑞金醫院的手術團隊到日喀則,手把手地帶教本地醫生進行手術。目前已經成功開展了3例。”由援藏醫生搭橋,請上海專家臨時到日喀則開展短期工作,成為一個良好的開端。今年,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邀請瑞金醫院先心病團隊開展先心病封堵手術教學演示。“本地醫生對先心病診斷、治療及手術過程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漢輝說。
通過持之以恒的“傳幫帶”,數據顯示了日喀則人民醫院醫療水平的明顯進步。“三年來師帶徒共計144名,醫院的日喀則本地醫生診療能力不斷提升,實現疑難病癥跨省(市)就診比例從 12.85%下降到 8.72%。”上海市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
記者了解到,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現已掛牌中國創傷救治聯盟-高級創傷中心,骨科發展到現在的規模,背后有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援建10年的心血。
今年1月7日,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震后17天里,作為骨外科脊柱專業組長,援藏專家、創傷中心主任陳元元與隊友在高原開展脊柱骨折TLICS(胸腰椎損傷分類及損傷程度評分)分診,將微創技術用于地震傷員,并親自主刀完成12臺手術(含11臺四級高難度手術);組建多學科聯合救治組,5名重癥患者轉危為安,23名脊柱骨折患者零死亡、零延誤。陳元元告訴記者:“自從上海六院到日喀則開展工作以來,就是希望將上海的醫療技術帶到西藏,給西藏人民以實實在在的幫助。”他在筆記本扉頁上寫下的第一句話,也是他的座右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而他的當地醫生徒弟對他說:“上海老師不是候鳥,是種在我們心里的格桑花。”
哪怕是工作期滿回到上海的援藏同仁,一旦了解到西藏需要幫助,都會義不容辭立即響應。今年年初,徐匯區組團式醫療隊在進村走訪期間,了解到24歲的藏族青年歐珠加增因先天性心臟病而遭遇人生困境,立即聯系上海市胸科醫院2023年援藏干部、胸外科錢立強醫生。胸科醫院快速協調,第一時間啟動專項救助機制,發起多部門協同響應流程。不久后,懷揣希望的歐珠加增抵達上海。
入院后的詳細檢查發現,他的病情比當地診斷更為嚴重復雜。上海市胸科醫院調集內外科精銳專家團隊制定手術方案,由心外科朱丹主任主刀,成功完成了手術。住院期間,胸科醫院充分考慮民族習俗,營養食堂專門為藏族同胞準備了符合藏族口味的餐食,并為陪護家屬提供免費住宿。歐珠加增的住院醫療費用也通過“當地醫保報銷+援藏資金補助+醫院公益減免”的救助模式得到妥善解決。
“上海品質、西藏特點、以德為先、以人為本、追求卓越。”這是張小波時時掛在嘴邊的一段話。這是他對上海組團式援藏的深刻體會,也是上海教育系統援藏者的共識。
2011年,作為上海師范大學的團干部,張小波被派往西藏亞東縣團委掛職一年。“當時,亞東遭遇地震,我深度參與了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藏族同胞積極樂觀、不屈不撓的精神面貌讓我深受感動,那一年我成長很多,也成熟很多。”2022年,已經擔任上海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黨總支書記的張小波再赴西藏,除了掛職日喀則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還擔任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校長。作為全校2807位學生的“大家長”,張小波的手機備忘錄里,各種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對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各科教師的進步,他也了然于胸。
剛到日喀則開展調研時,張小波發現當地教師在教學上習慣“單兵作戰”,哪怕是同學段、同學科,教師們的教案也不盡相同。如何提升教學質量?張小波與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學服務處共同想辦法,建設學校自己的教學資源庫。“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有小學、初中、高中3個學段共21個學科需要優化,如何形成教學方案‘一盤棋’、標準化試卷‘一體化’?我們當時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似乎很骨感——龐大且繁重的工作量,使得部分教師在實際操作中表現出畏難情緒。”張小波說。
怎么辦?每個學科成立一個教研團隊,采取“雙組長”模式,請來同學科的上海市級、區級教研員與骨干教師,與本地教師共同擔綱教研組長,編寫、完善校本教材和作業。從2022年10月到當年底,800多套標準化試卷完工!如今已經開發了適合日喀則地區學情的3000多套標準化試卷進庫,不僅可以提供給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教學、考試使用,也可提供給日喀則25所初中、10所高中共享。
近年來,上海教育援藏率先在西藏踐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積極推進“大思政課”建設。
2024年3月上海師范大學舉行的第十屆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高層論壇上,記者曾聽上海援藏教師、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高中思政兼職市教研員朱忠壹介紹經驗。他介紹:“上海教育援藏,在課程發展、師資培訓、名師孵化、教學教法創新、評價能力提升等方面助力西藏教育發展,其中包括思政課建設。”記者近日了解到,通過上海援藏老師的悉心指導、磨課煉課,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的師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嶄露頭角,實現自治區“零的突破。”藏族教師益西措姆錄制《叫我們怎么不歌唱——紀念西藏民主改革主題思政課》,榮獲首屆長三角“優師優課”一等獎;學校首次組隊赴京參加第十屆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榮獲“全國最佳展示團隊”“全國最佳提案”“全國最佳調研報告”3項集體最佳獎項,成為105所參賽學校中僅有的8所實現“大滿貫”的學校之一。
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目前與西藏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工作,把“世界屋脊上的大思政課”上到青稞地、規劃館、邊境縣和青藏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