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一架載著全球游客的飛機飛越千山萬水,日喀則的雪域風光來到大家的面前。
從 1995 到 2025,上海援藏工作走過三十載春秋。當包機劃破長空,當氆氌閃耀國際,當藏紅花在高原成熟,上海援藏以產業為橋,讓雪域高原的資源稟賦與長三角的市場、技術、人才優勢深度耦合。
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不僅體現在游客數量的增長、產業規模的擴大,更在于培育了當地群眾的市場意識、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動力。
站在新的起點,滬藏兩地正以“珠峰IP”為核心,構建“文旅融合+產業創新+產銷貫通”的立體援藏體系。那些在高原上生根發芽的產業種子,終將長成支撐鄉村振興的參天大樹,讓日喀則的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各族群眾共享的金山銀山。
“5·19中國旅游日”當天上午,一架搭載著來自日本、阿根廷兩國入境外籍游客的“上海-日喀則”援藏入境旅游包機順利完成首航,穩穩降落在日喀則和平機場。此次到訪的日本游客大多來自東京、大阪等地,以大學畢業旅行的年輕群體為主。來自阿根廷的游客則是薩爾塔省的足球少年。阿根廷薩爾塔省和西藏一樣地處高原,孩子們常年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生活、訓練,他們對高原有著特殊的情感與適應能力。在接下來的行程中,他們將深入領略日喀則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此之前的5 月 1 日,東方航空 MU6863 航班從上海浦東機場騰空而起,經停西安后直抵日喀則和平機場,標志著“上海—日喀則”直飛航線正式通航。這條每周 2 班(周四、周日)的空中通道,計劃5月1日至10月25日執飛,連接上海、陜西、西藏三地,不僅是西藏支線機場連接上海的首條直達航線,更將兩地時空距離縮短至 6 小時,徹底改寫了過去“飛機 + 火車或汽車”的漫長行程歷史。
這條航線的開通,是上海援藏“航空 + 旅游”戰略的第三代升級成果。
2023 年,上海市援藏干部聯絡組首創“上海—日喀則”援藏旅游包機,當年執飛 10 架次輸送游客超 1000 人次;2024 年迭代推出 “上海—加德滿都—日喀則”跨境旅游包機,實現國際國內旅游市場雙循環。
截至 2025 年 6 月,各類援藏包機已累計執飛 17 架次,運送游客超 1700 人次,讓“坐著飛機游西藏”從夢想變為現實。此番直航新航線的推出,再疊加援藏包機,讓上海成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去往世界屋脊旅游的重要一站,為游客游西藏帶來便利。
交通便利之后,更多的游客有了深度游西藏的愿望,日喀則市亞東縣龐達村,也有了發展旅游的條件。
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東南部的亞東縣,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東臨不丹,西接印度。在這片秘境中,有參天古樹、瀑布飛流,是祖國西南邊陲的綠色寶庫。
今天的亞東縣龐達村,99戶藏族搬遷戶的藏式新居沿山勢錯落排開,藍頂白墻在雪山映襯下格外鮮亮。龐達村3號村通過招商引資落成的高端民宿“香巴拉·森林”,為游客提供“沉浸式藏地風情”服務,自2025年5月開業以來迅速實現盈利,開業首月即覆蓋全年租金與運營成本,市場反響遠超預期。
西藏青年藝術家索喃次仁與村民一同開發石畫、唐卡刺繡等16類31種文創產品。村民通過“家門口就業”模式參與創作,2024年產業營收突破50萬元,戶均分紅超4000元。索喃次仁工作室為鄉村振興注入鮮活“藝術基因”,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文旅融合致富路。
滬藏兩地攜手推動,2023年底以龐達村為核心區域的巴夏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如今的巴夏景區正融入珠峰大環線和 G219 線旅游帶,上海援藏力量邀請奇創等知名旅游公司規劃線路,在上海、拉薩舉辦推介會,塑造“開 G219 描邊中國,必來亞東”的品牌形象,努力把亞東國門巴夏景區打造成珠峰中轉站,進一步提升亞東旅游知名度、辨識度和美譽度,讓更多群眾吃上“旅游飯”。
作為世界最高峰,位于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的珠穆朗瑪峰不僅是無數登山愛好者夢寐以求的目標,也是游客進藏旅游的打卡地。如何運用好珠峰的世界影響力,轉化為地方產業發展支撐力?
上海松江援藏定日縣委常委、副縣長朱冬鋒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在上海對口支援定日縣的30年接力中,珠峰景區近年來迎來了顯著的升級蛻變。2022 年,新一輪上海援藏干部到崗時,珠峰景區年接待游客不足 15 萬人次,年收入3000 萬元左右,設施陳舊、管理傳統等問題制約著發展。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聯絡組定日小組第一時間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3個月時間走遍了珠峰景區周邊沿線23個村落,形成詳細的調研報告,挖掘每一個村莊的文旅潛力。
上海援藏干部們首先聚焦基礎設施短板。2023 年啟動建設的北大門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僅用一年完成主體建設,2024 年底正式啟用,成為提升游客第一體驗的 “橋頭堡”。這座集售票、規劃展示、游客休憩、文創銷售、供氧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服務中心,是上海援藏推動旅游服務提檔升級的標志性工程。
朱冬鋒說,依托市場調研,援藏團隊實施精準引流策略:針對四川客源是珠峰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地特點,優先在成都開展推介;然后以上海為大后方,重點在松江大學城宣傳;在廣東、深圳等地針對性推廣,吸引港澳游客,之后又通過廈門推介會吸引臺灣游客。
結合珠峰 “大地之母”“愛之化身” 的文化寓意,團隊首先策劃了攝影大賽,收集整理出珠峰小環線的拍照打卡點位,并在相應的地點設置打卡裝置,將攝影大賽孵化成成熟的旅拍產品。今年又推出情侶旅拍等活動,并將發出情侶旅拍套餐的大禮包,吸引各類客群。“隨著供暖、供氧、餐飲等基礎設施完善,景區接待能力顯著提升,客群從以年輕人為主擴展至中老年、親子群體。2023 年景區床位數不足 3000 張,目前已增至 4000 張。因為應對高反等保障措施到位,更多人可以安全舒適地親近珠峰。”
系列舉措推動景區客流與收入大幅增長:2023 年,珠峰景區接待游客 46.7 萬人次,政府直接收入 1.1 億元,均為往年三倍以上;2024 年接待游客 54.02 萬人次,其中國際游客 1.37 萬人次,來自新加坡、德國等 20 余個國家,景區營收在減免 2000 萬元行政收費的情況下仍達 1.1 億元。
在扎西宗鎮云加村沃瑪龍自然村山坳里,散落著20戶人家,層層疊疊的青稞梯田泛著新綠,成群的牦牛馱著晨霧從草場歸來,終年積雪的山峰襯托著純凈的天幕。在村民的指引下,援藏干部們發現了意想不到的最佳觀景點——村民的家里,竟能望見珠穆朗瑪!開發珠峰古村落民宿村的想法應運而生。
2025年初,定日縣遭遇6.8級地震。災后重建工作與民宿改造一同推進,援藏干部計劃引入專業運營團隊,定位中高端民宿,兼具藏式生活體驗與觀景、療愈等功能,采用“租金+就業+分紅”模式——村民收取房租,年輕人可從事服務工作,老人能參與保潔,后期還可享受收益分紅,預計 2026 年就能開門迎客。
為突破當地運營服務能力瓶頸,援藏團隊引入了錦江集團等專業力量。錦江派駐團隊與定日縣文旅公司合作,參與景區整體運營提升,更承擔起“傳幫帶”職責,通過實戰培養本地團隊,以實現當地運營管理的自主“造血”。這種合作模式已在北大門服務中心等場景落地,未來也可能延伸至沃瑪龍村民宿的運營當中,推動景區管理從“粗放” 向專業轉型。
而在扎果鎮切村,援藏干部幫助當地藏民建起了“珠峰工坊+阿佳學堂”,把培訓課程送到了藏族同胞家門口,當地婦女傳統的編織手工藝初級產品,經過專業文創公司的設計運營,變身時尚的戶外單品,遠銷全國各地。受益于此,扎果鎮切村、扎西宗鎮曲宗村等60位村民,2024年人均增收約6000元。
這些舉措不僅為游客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旅游體驗,更為珠峰腳下的村民們開辟了致富的新途徑,助力他們更好地守護這片美麗的土地。日喀則市連續多年舉辦“珠峰文化旅游節”,這一群眾性文化旅游活動品牌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在珠峰最美的季節共赴這一盛約。
種植高原藜麥不僅是日喀則的特色農業,也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和藏民的收入。上海援藏小組依托“政府+科研+企業”模式,推動薩迦縣與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合作,在邊際性土地試種高原藜麥。2024 年至今,種植面積擴大至1萬畝,經濟價值提升至3500萬元,并預計為農牧民直接增收近900 萬元,惠及農戶5000余人次。高原藜麥采用自主知識產權種源,實現了在“中國地”用“中國種”種“中國糧”,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動實踐。
2024年下半年開始,上海虹橋品匯展作為藏區好物的集中展示銷售平臺,長年展出各類臧產食品、手工藝品。
2025 年5 月,韓斌院士工作站在日喀則掛牌,這是西藏唯一的中科院院士工作站,將圍繞品種改良、智慧農業開展攻關,推動“向科技要效益”的轉變。
援藏小組還牽頭上藥材公司合作開展藏紅花高原栽培技術攻關,首創“干燥環境球莖復壯法”,成功突破高原種植技術瓶頸。更關鍵的是,團隊攻克傳統薄膜大棚種植技術,這種造價低、易推廣的模式正從扯休鄉拓展至雄瑪鄉,技術無償傳授給農牧民,帶動產業復制推廣。2024年藏紅花經濟總產值近35萬元,帶動就業1500人次,村民增收近27萬元。藜麥、藏紅花項目,讓高原特色作物成為增收“金疙瘩”。
2025年6月,龐達村率先引入 1 座垂直農業植物無土栽培技術工廠,實現全自動化光照、灌溉及溫濕度調控,構建“全人工氣候”種植系統。新技術使種植密度提升10至30倍、生長速度加快兩三倍,支持全年不間斷生產,平均產量較傳統模式躍升60至150倍,標志著高原農業向智慧化、高效化邁進。
2025 年 6 月,“設計上海”展會現場,Sandriver 沙涓的氆氌新品吸引了全球買家目光。此前,氆氌系列產品已亮相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進入全球高端市場。2022 年,在上海援藏支持下,“沙涓氆氌十年復興計劃”啟動,品牌創始人郭秀玲通過迭代紡織機器、研發設計款式,讓這項面臨傳承斷檔的國寶級技藝重煥生機。“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在江孜落地,阿佳格桑工坊帶動當地婦女在家門口就業,負責人格桑自豪地說:“我們的氆氌已走出西藏,走向世界。”
日喀則文旅副總經理辛作偉告訴《新民周刊》,援藏干部一直致力于推動日喀則特色產品通過多種渠道進入上海。依托上海的五五購物節,藏品好物進入上海的千家萬戶。與此同時,青稞食品、飲料還嘗試進入了上海的上百家高校超市,培育年輕的消費者。盒馬更是直接在江孜建立了青稞生產基地,開發了上百種青稞系列食品,讓青稞走進全國各地的家庭。
2024年下半年開始,上海虹橋品匯展作為藏區好物的集中展示銷售平臺,長年展出各類臧產食品、手工藝品。西藏當地企業入駐電商平臺,通過線上渠道銷售藏紅花、藜麥、青稞酥等產品,針對農產品運輸難題,上海援藏干部協調物流企業開通冷鏈專線,將新鮮的高原蔬菜、牛羊肉直供上海社區。
三十年,滬藏兩地以產業援藏為筆,以資源稟賦為墨,在世界屋脊上勾勒出一幅欣欣向榮的產業振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