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階段“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已然成為每位科學教師都在思考與踐行的課題。本文基于對小學科學長周期作業內涵的理解以及在實際教學中的設計與實踐,提出可通過家長參與、關注過程、等級評價等方式,使長周期科學作業成為親子共行之旅、培養學生堅韌品質及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進而成為實現科學教育加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小學科學;長周期作業;設計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9" " 0013-03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科學教學要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學習,并運用科學知識力所能及地解決實際問題?!痹谛W科學課中,長周期作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類作業依附于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部分納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與課堂教學協同實現課程目標,其中又以長周期的觀察實踐活動為主。長周期作業一般以問題、項目或表現性任務為載體,具有內容豐富、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學生需要付出一番努力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與考驗,這使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和倦怠心理,甚至喪失自信心。然而,作為科學教師,更應該看到恰恰是這些特點,讓長周期科學作業成為培養學生在堅持中勇于探究與表達的絕佳載體。
基于對長周期科學作業的上述理解,實現“科學教育加法”的有效途徑,在于讓這些依附于課堂教學的科學實踐活動更高效地實現目標。筆者將以具體的教學課例為依托,嘗試從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物質科學三個領域,分別闡述長周期作業的設計思路與實踐過程,讓學生完整經歷長周期作業的各個環節,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堅持、探究與表達的科學品質。
一、家長參與,讓長周期科學作業成為親子共行之旅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教材結構都呈現出“大單元”的組織形式,課與課之間有著既定的概念、活動關聯,這樣的編排能更有效地體現大概念建構的連貫性和綜合性,更好地呈現出科學探究中的思維和認知發展過程。在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教學里,部分學習目標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難以高效實現。如“植物是有生命的”這一抽象概念,以及“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種需要長期實踐養成的素養,僅靠課堂講解遠遠不夠。學生居家親自種養植物,能直觀看到植物發芽、長葉等生長過程與所需生長條件,為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屬于生物”積累豐富經驗、提供有力證據。同時,在“種植和養護植物”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記錄、表達描述等基礎探究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以下是“種植一棵植物”科學作業的設計與實踐。
作業的目標:嘗試親自種植一棵植物,并用心“照顧”好它,體會種植的責任與樂趣;學會運用多種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聞等方式觀察植物;能用畫圖或拍照的形式,記錄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點滴變化,留下成長印記。
內容與實施:考慮植物生長的周期性,教師選擇了在一個月內能看到明顯生長變化的大蒜作為種植對象,這還有助于學生了解營養繁殖。課堂上教師會向剛接觸科學課的一年級學生演示種植的方法,便于他們回家后能實踐操作。因活動周期長、學生年齡又小,教師通過編寫《致家長的一封信》,說明實踐活動的目的和參與方法,呼吁家長積極助力,共同強化科學教育效果。有了家長的陪伴與指導,學生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也能更好地堅持完成任務。
評價與指標:根據大單元教學進度,學生在相應課程時段要把種植的大蒜帶到課堂進行交流展示。評價從多維度展開:大蒜是否健康茁壯;記錄是否完整,有沒有遺漏關鍵的生長階段;表達是否準確,能否清晰闡述自己的種植過程與觀察發現。對于積極參與種植的學生,教師還會發表揚信給予肯定和鼓勵??茖W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來探索客觀規律,“求實、客觀”是培養科學過程技能的基礎,更是科學精神的精髓。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最基本的求實就是基于觀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對科學的理解。課堂上學生呈現觀察過程中記錄的大蒜的生長變化,并利用觀察到的信息作為證據,形成個人看法,來表達對于植物是有生命的新的理解。
分析與反思:長周期科學作業就像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旅程。讓稚嫩的孩子獨自前行,顯然困難重重。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家長資源。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長周期實踐活動,讓家長參與其中。有了家長的陪伴與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就走得更加穩健、更加長遠。這樣的親子合作,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為孩子的成長留下美好的回憶。
二、關注過程,讓長周期科學作業培育學生堅韌品質
科學課程內容在年級設定方面是以學習進階理論研究為基礎的,這就使相關科學概念在不同年級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進階特征。也正因如此,教師在規劃整體教學計劃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年級在同一概念下的教學內容,以及課外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安排,從而為小學階段跨年級的概念發展創造條件。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與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影長的四季變化》以及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即為跨年級的概念發展。以下是“測量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科學作業的設計與實踐。
作業的目標:觀察記錄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并寫下觀察后的發現;教師根據實際教學進度,適時布置“持續觀察”的實踐任務,鼓勵學生保留觀察記錄成果,為5~6年級深入學習相關內容積累資料。
內容與實施:課上教師要先向學生詳細講解測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對于學生觀察記錄的結果,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其共享到班級相冊或者云平臺上,以此激發更多同學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在這一課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一天當中,同一物體的影子會自西向東移動,并且影子的長度會由長變短,之后又變長。同時,借助影子的這些變化,學生還了解到影子的變化與太陽的位置密切相關。此時,教師可順勢布置進一步的探究活動:每月選定一天,在同一時間對物體在陽光下的影子進行觀察和記錄。經過幾個月的持續觀察與測量,學生便能得到一組觀測數據。如果這組觀察數據能夠不間斷地持續記錄一年,那么它不僅是《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課后拓展作業的成果,還將成為六年級上冊學習《影長的四季變化》的重要學習資料,以及學習《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的知識基礎。
評價與指標:評價形式可以采用小組內展示和全班展示,另外,還可依據學生在云平臺上的分享內容進行評價。評價指標主要包含觀察記錄的次數,以及記錄內容的正確性等方面。
分析與反思:長周期科學作業具有時間跨度長的特點,這恰恰使其成為培育學生堅持不懈活動品質的絕佳載體。在長期的觀察記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到科學知識,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堅韌不拔的科學品質。
三、等級評價,讓學生在長周期科學作業中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鞏固與考查學生在單元學習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思維方法,同時檢驗學習成果,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進度,精心設計適合學生在家開展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就構成了長周期科學作業的重要部分。開展這類長周期作業時,可借助App軟件,實現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同時引入等價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讓他們滿懷期待,進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以下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影響溶解快慢的對比實驗”科學作業的設計與實踐。
作業的目標:考查對比實驗思想,著重強化對比實驗關鍵特點,即“一個條件不同,其他條件相同”的理解,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在實驗中精準控制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的方法,確保學生能夠在家熟練運用對比實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
內容與實施:三年級學生在“水”單元是第一次接觸用對比的方法研究問題。課堂上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對比實驗的方法,并且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了操作,但學生個體的掌握情況還需要進一步檢驗。所以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布置了這次基礎性科學作業,既能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又能為學生提供鞏固與強化基本技能的機會。在布置作業前,教師要向學生詳細說明考查的標準。雖然本次作業重點考查對比實驗能力,但當學生經歷整個探究過程時,他們展現出來的就不僅僅是實驗操作技能,語言表達、思維邏輯等方面的能力也會得以體現,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煉。學生需將作業的整個完成過程錄制成視頻,上傳App軟件進行共享。由此,學生間不僅能互相學習,還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評價與指標:評價可從實驗過程的完整性、實驗操作方法的正確性、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思維邏輯的合理性等指標進行。在布置這項實踐作業前,教師提前將評價標準告知于學生,事實證明,把活動的具體要求和評價標準呈現得越清晰明確,后期的評價工作就越客觀、越易操作,這也充分體現了實踐作業要為評價做鋪墊的重要性。盡管等級評價標準是統一的,但在實際評價時,教師會根據每個學生的整體表現,給出有針對性的具體點評。這樣的評價充滿個性,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重視,讓他們由衷覺得“為這次實踐付出努力是值得的”。
分析與反思: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痹谠O計“影響溶解快慢的對比實驗”實踐作業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了等級評價方式,讓學生自主居家獨立完成實驗。這不僅是對學生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查,還極大地增加了他們對自己完成情況的期待感。每一個上傳的視頻,都記錄著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獲。而教師及時的評價和指導反饋,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們表達的熱情,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我能行”,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從上面的案例分析不難發現,小學科學長周期作業多和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相連,二者并駕齊驅,共同助力課程目標的實現。當然,由于長周期實踐作業的特點,學生在完成中會面對各種挫折和意外,對學生的堅持性品格有一定的挑戰,一旦學生退縮,長周期實踐活動試圖讓學生進行探究、表達的特點就難以彰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設計與評價就顯得尤為關鍵,巧妙的設計、合理的評價,就像給學生的“助推器”和“攙扶手”。當學生遇到困境時,它們能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反思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探究問題的能力,真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方臻,夏雪梅.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166-195.
[2]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95.
[3]王賽君.小學科學長作業的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