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國家概念出現后,如何治國就成了君主的重要任務,先秦思想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道家和法家作為先秦百家中較為著名的學派,其治國理論蘊含著深刻的智慧。道家主張“無為”,強調百姓的自由發展,而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對百姓的限制,強調君主的權威,兩者看似相互沖突,但分析其思想內涵,卻有著內在的共同之處,且兩者所提出的治國思想都對當時社會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言
道家和法家是先秦時期重要的思想流派,其治國理念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道家的治國思想以“道”為本,以“無為”為核心,著眼于人之所需,著眼于人之所發;以“法”為核心的法家治國思想,則主張用嚴刑峻法來約束民眾的行為,講求君主至尊。
一、道家治國思想
道家治國思想以“無為”為核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我無為,而民自化”,講求無為而治;二是“以柔克剛”,講求謙卑處下,主張“天下之大而不以兵強”;三是“順物之自然”,講求效法天道,“順物而無為”。
(一)無為而治
道家治國的核心思想首先是“無為而治”。該思想最早由老子提出。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1]154,即我不對百姓進行干涉,百姓就會自我教化;我保持安靜,百姓就會自我改正;我不做事,百姓自然會富足;我無欲無求,民風自然會淳樸。“我”在這里指的應該是統治者。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認為治理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無為”,但“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消極反動、逃避現實。陳鼓應在《老子注釋及評價》中指出,“為無為而事無事”就是“以‘無為’的態度行事,以不干擾的方式行事”,所以“無為而治”要求統治者順應百姓的需求來做事,摒棄自己的個人私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的強盛,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
(二)柔弱不爭
“柔弱”“處下”是道家治國的重要方法。道家思想中多次提到“柔”“不爭”等詞語。老子認為,無論是統治者還是百姓,都應保持“不爭”的態度。他強調:“謂君不爭而上,居下而后為良也。”[1]200 老子的“不爭”思想,表現在治國方面就是要以謙卑的姿態來治理國家。由于統治者長期處于“高位”,常會因過于“自我”而難以聽從別人的建議,因此更需要“處下”,即保持謙卑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看到百姓的愿望,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為百姓服務。同時,道家在軍事上也講求“無爭”,主張“不以兵強天下”。老子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1]80 用道來輔佐君王的人,不應以武力來稱霸天下。臣子應當按照自然規律來解決天下的問題,而不是用武力強行鎮壓。同時,老子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1]83。君主不可以隨意發動戰爭,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境地,不然就會導致災禍的發生。“大軍之后,必有兇年。”[1]80 在老子看來,為了一己私欲惡意挑起戰爭,必然會導致自身的滅亡。因此,老子主張“非戰”,反對君主為了一己私欲肆意發動戰爭。不過老子雖然反對戰爭,但他反對的只是自己強大后侵略別國,并不反對發展自身的軍事力量。
(三)順物自然
道家強調“順物之自然”。莊子在繼承老子思想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順物自然無私容”的思想。莊子主張統治者應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在治理國家時不干涉百姓的行為,讓百姓按照自然天性來發展,只有這樣國家才能穩定。郭象在《莊子·應帝王》中注釋:“夫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也。”[2]261 也就是說,成為帝王的首要條件就是不以自己的私心來干涉百姓的行為。同時,莊子強調商業發展的合理性,認為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日常生活中會進行物質資料的交換,統治者不應加以制止。“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2]305 因此,莊子明確反對統治者以暴力奪取百姓的財物。莊子雖然強調“順物自然”,主張君主不干涉百姓的行為,但并不意味著君主可以完全放棄對國家的管理,而是指君主應順應自然規律來對國家進行治理,去除私心,從而達到“無私容”的狀態。
無論是老子的“無為而治”還是莊子的“順物自然”,都可以看出先秦道家提出的治國理念更多的是對民眾自身需求的關注,他們強調君王應關注社會的發展規律和人們的愿望及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事少而功多”。
二、法家治國思想
法家治國思想的核心是“法”,主張通過嚴刑峻法來約束人民的行為。法家制定了一套賞罰分明的法律規定,同時主張建立等級分明的集權制國家,并把君王作為國家的絕對主宰,超脫于法治體系之外。不過,法家的立法和執法都有嚴格的規定。
(一)任法去私
在立法上,法家強調“任法去私”和“隨時而來,因俗而動”。同道家一樣,法家也認識到“私心”在國家治理中的巨大危害。因此法家提出,法律要符合民眾的利益,就必須“任法去私”,只有在立法和司法過程中去除個人私心,才能讓民眾的利益得到維護,這才是法律實施的應有之義。正如韓非所言:“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3]35 同時,韓非提出治國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是法律、權力及權威。君主掌握絕對的權力,在君主的監督下由君主和大臣共同制定法律,嚴格劃分“公”與“私”的限度,確保法律制定的公平。此外,法家講求變法革新。他們強調“世異則事異”,認為法律并非一成不變,應根據社會現實的不同制定符合時局利益的法律。
(二)嚴刑峻法
在執行法律時,法家講求的是“嚴刑峻法”“任法而治”。法家在法律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強調“嚴刑峻法”的重要性。管仲主張賞罰得當,強調“威罰之制,無逾于民,則人歸親于上矣”,堅信在“趨利避害”的人性驅使下,人民群眾必將行善去惡。正如商鞅所說:“好惡者,賞罰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祿而惡刑罰,人君設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4]95。此外,在執法方面,法家主張“輕罪重罰”,商鞅強調“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是謂以刑去刑也”[4]118,認為對犯小錯的人要施以嚴厲的懲罰,以打消百姓犯重罪的念頭[5]。同時,法家堅決反對儒家治國中的“仁”,認為在法律中摻雜仁愛,只會導致法律的不公。韓非明確指出:“明其法禁,察其謀計。法明則內無變亂之患,計得于外無死虜之禍。故存國者,非仁義也。”[3]467 其主張法律的實施要消除所有的人為因素,只以法律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以此來杜絕“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局面的出現[6]。法家將“法”作為規范社會秩序的唯一準則,且認為在“法”的運用過程中要保證“一視同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法”的公平性。
先秦法家吸收儒道兩家的思想精華,構建出獨特的法治體系,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法治建設提供了參考模范,也為秦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道家和法家治國理念的差異
道家與法家治國理念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核心思想、對百姓的認識及教化內容三個方面。
(一)核心思想不同
道家思想以老子為代表,講求的是“無為而治”,認為“無為”是天德,對萬事萬物有重要作用。道家主張采用“無為而治”的方式來治理社會,無論是君主還是百姓都要順應“道”的發展,排除私心及外物的干擾,順應萬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從而使萬物自得其樂,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結果。而韓非所代表的法家則把“法”放在首位,認為“法”是治國理政、使民向善的重要因素,主張君主應“循法而治”,用法來規范人民的行為。
(二)對百姓的認識不同
道家和法家對于百姓的認識有著巨大的差異,從而導致他們對百姓的態度截然相反。道家不講人性善惡,認為人最原初的本性就是最好的,在治國中強調無論是君主還是百姓都應該在拋棄外在條件及自己后期私心的基礎上,順應自己的本心進行活動,特別是君主要順應百姓的需求來制定政策,減少自己對百姓生活的干預。而法家尤其是韓非則認為作為社會下層的百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對國家的發展不能產生正確的認識。“夫嚴刑重罰者,民之所惡也,而國之所以治也;哀憐百姓、輕刑罰者,民之所喜,而國之所以危也。圣人為法國者,必逆于世,而順于道德。”[3]110 百姓厭惡嚴刑峻法,但嚴刑峻法卻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因此君主在治理國家時不能完全根據百姓的喜好而行。法家認為人性本惡,因此對于百姓應加以控制,主張增強君主的權威,弱化百姓的功用,百姓應完全依照君主及法來行事[7]。
(三)教化內容不同
由于道家和法家對于百姓的認識截然相反,因此在對百姓進行教化時兩者的思想內容和采取的方式也完全不同。道家思想重質樸、輕名利,主張順應民意。道家教化百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要求君主順應百姓來治理國家,同時君主在治理過程中要做到節制私欲,謹慎使用強權或殘暴的統治手段來統治民眾。而法家從人性本惡的角度出發,主張在教化百姓時采取“嚴刑峻法”及“賞罰分明”的法律制度,認為應建立等級森嚴的制度來對百姓進行嚴格的管控,杜絕百姓為惡的可能。同時為了發展國力,法家主張百姓學習耕戰知識,反對對百姓進行禮儀教化。
四、道家與法家治國理念的相似之處
道家和法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構建起自己的治國之策,表面上看兩家的政策天差地別,但探析其政策的根本又有相似之處。
(一)核心目的相同
道家和法家都認識到穩定的社會環境非常重要,都主張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實現國家的和平及強大[8]。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講求順應自然,以求社會和諧;主張君主減少個人欲望,順應社會和百姓的需求來行使自己的權力,從而使君臣百姓和睦相處,使人們能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1]198。而法家則將法律條文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依據,強調依法治國,用法律來規范百姓的行為,使百姓不敢為惡,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治安。同時法家通過設立嚴密的秩序來保證國家機器的快速運轉,使社會事件得到快速處理,為國家強盛打下基礎。
(二)重視君主的作用
在封建社會中,君主作為國家的最高領導,對國家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所有政策的實施都需要君主的認同,因此道家和法家都強調君主的重要性。道家認為君主應當保持內心的虛靜,做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1]。178 即君主要有德行,順應百姓意愿來制定政策,不過度干涉百姓的行為,才能國家發展強盛。但道家強調君主“無為”并非要君主放棄自己的統治權力,而是讓君主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權力。而法家同樣強調君主的主體地位,認為君主是國家絕對的領導者,掌握最高的“權勢”,即“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9],同時君主是法律的制定者和實際操控者,超脫于國家的法律體系之外。
(三)改善人民的生活
雖然道家和法家的關注點不同,但最終都在某些方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道家主張君主不能將自己的私心強加在百姓身上,要用“道”來克制自己的私心雜念,用“道”的原則來治理百姓,在制定政策時應順應百姓的需求[10]。此外君主應做到“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即圣人或領導者應當關注人民的基本需求,而不是追求自己的滿足,不能為了自己的奢靡生活而奴役甚至壓榨百姓。法家則通過制定嚴密的法律條文以保證百姓生活的穩定,減少犯罪的發生,同時主張權力的高度集中,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此外法家還向百姓傳播先進的耕戰知識,來提升百姓的生產生活能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法家還通過稅收修建公共設施,以改善百姓的公共生活條件,使得國家迅速強盛起來。
結束語
總之,道家和法家的治國理念各有特色。道家主張順應自然規律,強調君主順應百姓需求治理國家,去除自己的私心雜念,從而使國家與百姓能自由發展;法家則強調君主的絕對權威,通過建立嚴格的法律體系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從而使得君主成為至高無上的主宰。這兩種不同的思想都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弼 . 老子道德經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1.
[2]郭慶藩 . 莊子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2004.
[3]王先慎 . 韓非子集解[M]. 北京:中華書局,1998.
[4]商鞅 . 商君書[M]. 北京:中華書局,2011.
[5]徐楠芝 . 先秦法家思想對當代法治的價值[J].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1-4.
[6]楊焱婷,陳富怡 . 論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現代借鑒意義[J]. 前沿,2005(7):148-150.
[7]劉巍 . 王霸分張與儒法爭流:周秦之際治道的傳承、裂變、分化[J]. 社會科學研究,2022(1):168-182.
[8]武普照,呂凱迪 . 道家與法家國家治理思想比較:中國式現代化財政治理的歷史邏輯探究[J]. 財政監督,2023(21):18-24.
[9]趙馥潔. 論先秦法家的價值體系[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31(4):15-21.
[10]楊圓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家治理思想初探:以儒家、道家和墨家為例[J]. 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4(5):14-18.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