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新序》
晉文公田于虢①,遇一老夫而問曰:“子處此故也,虢亡,其有說乎?”對曰:“虢君斷則不能②,謀則不與也③。不能斷,又不能用人,此虢之所以亡也。”文公輟田而歸④,遇趙衰而告之⑤,衰曰:“古之君子,聽其言而用其身;今之君子,聽其言而棄其身。哀哉!晉國之憂也。”文公乃召賞之。于是晉國樂納善言,文公卒以霸也。
【注釋】
① 虢:古諸侯國名。春秋時為晉獻公所滅,故址在今山西平陸境內。
② 斷:判斷,決斷。
③ 與:贊同。
④ 輟:停止,中止。
⑤ 趙衰:字子馀,即趙成子,隨重耳流亡,助文公創建霸業。
【譯文】
晉文公在虢地田獵,遇到一位老人就問他說:“您居住在這里很久了,虢國滅亡,有什么說法嗎?”老人回答說:“虢國的君主決斷國家政事猶豫不決,別人進諫他也不采納。不能決斷,又不能任用賢臣,這就是虢國滅亡的原因。”文公聽了之后就停止田獵而回去,遇見趙衰,就把這事說給他聽。趙衰說:“古代的君主,采納了別人的建議就任用他;現在的君主,采納了人家的建議卻放棄他這個人。可悲啊!這是晉國的憂患啊。”文公于是召見并賞賜了這位老人。從此晉國樂于采納良言,晉文公也終于因此而稱霸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