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同志要把老一輩革命家和共產黨人留下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傳承好發揚好,勇于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圍繞黨的先進性建設這一自身建設的根本任務,結合不同歷史階段進行探索研究,形成諸多理論和實踐成果,對黨的建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中,60年前,龍海大地的黨和人民形成的龍江風格更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63年春,百年不遇的大旱蔓延龍海全縣,在社會主義集體農業制度下,遇此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對靠天吃飯的農民的日常生活打擊是巨大的。在此背景下,從大局出發,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如何制定出最優的抗旱政策是擺在龍海縣委面前的一道大考題。農業生產和自然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在解決這些棘手問題、保障農民生活的過程中,一大批黨員干部發揮了先鋒作用,動員帶領群眾,解群眾之所急,投身抗大旱斗爭。
據《漳州府志》記載,從唐代貞元六年(790年)至清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間,旱災頻頻出現。在1963年春,龍海縣遭遇了百年罕見的旱災,從1962年10月至1963年2月,龍海縣沒有下過一場完全的透雨,全縣76座小二型以上水庫蓄水量僅有4%,很多水庫甚至干涸見底。水庫嚴重缺水,各支流和干流的水源也幾近干涸,其中九龍江支流西溪流量只有22.5立方米/秒;若不切實解決當地的引水來灌溉農田的問題,正值旱季時,當地的水田將會有一半以上要拋荒。隨著旱情的肆虐,當地群眾吃水成為大問題,生活條件也日益嚴峻。當地靠水滋養的稻田盡數干涸,靠天吃飯的農民深受旱情影響,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難以得到保障。這不僅使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并且也大大加重了全縣農業生產的壓力。
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發揮全縣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戰勝自然災害的重要保障。在此次百年不遇的大旱中,亟需縣委集中群眾意見,謀劃抗旱全局,帶領人民群眾走出困境。時任龍海縣委書記的劉秉仁曾立下1963年實現水稻畝產千斤縣的宏偉目標,在此干旱情況下,目標更難以實現。縣委做出堵江抗旱的規劃決策下,如何做好各公社群眾的思想工作、安置好當地居民、提升人民群眾對于方案的認可度和參與度成為當時擺在眾多黨員干部面前的一道重大難題。舍小家保大家的堵江方案,需要當地各級黨組織深入細致地謀劃全局,做好干部群眾思想工作。除此之外,堵江工程需要充分調動群眾的參與,協調好支援堵江所需的人力物力。在堵江的過程中,當地部分群眾的封建迷信思想也為堵江進程設下重重障礙。
榜山公社黨委委員徐學文代表公社參加了“舟中會議”,他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堅守,秉持一切為了集體的利益,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觀念,堅決擁護縣委堵江抗旱的決議,堅持從全局出發,盡己所能地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這為當時堵江方案的實施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黨支部組織了有說服力的八位老人組成“八老宣傳組”到各村各生產隊去宣傳,在眾多黨員同志和群眾的努力下,大局觀念和科學觀念戰勝了迷信觀念。
面對當時嚴重的旱情以及深受旱災折磨的人民群眾,一大批黨員同志始終秉承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優良作風,1963年2月15日,在九龍江畔打響了萬人千船堵西溪的戰斗,來自傍山、石碼、蓮花(今海澄)、東園、東泗等公社的一萬多名民工和一千多艘大小船參加了會戰。在西溪堵江期間,大壩出現了決口的危急情況,若不能及時堵上缺口,大壩將存在隨時被沖垮的風險。在這危急時刻,蓮花公社玉枕大隊黨支部書記黃狗屎(九駛)帶領40名打樁能手,在激流滾滾中爭分奪秒地把三十幾根木樁打進決口處,及時穩定住隨時決堤的風險,為大壩順利合攏做出突出貢獻。眾多黨員同志及機關干部親自趕到大壩的施工現場,參加挑土、裝沙包、抗沙包等勞動。榜山公社從公社黨委到大隊黨支部,從黨委書記到支部書記,再到每個共產黨員,以及參加堵江抗旱斗爭的各個公社,充分發揮了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為取得抗旱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龍江風格形成的過程中,縣委領導班子沖在抗旱救災的第一線,統籌全局,始終發揮黨的先進性與先鋒引領作用,從整體利益出發,籌劃出切實有效的堵江引流方案,這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完善過程中,不斷體現、挖掘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光輝典范,是不斷豐富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寶貴資源。
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在抗旱緊急關頭,能否發揮黨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用、能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是衡量黨組織是否具有先進性的重要體現。在首堵西溪戰斗中,榜山公社黨委書記蘇海成、副書記鄭飯桶等黨委領導和洋西大隊黨支部書記邱程溪、大隊長鄭流涎等大隊干部樹立大局觀念,積極支持縣委堵江抗旱的決策,發揮黨的堅強領導與正確決策的重要作用。其中洋西大隊舍己為人、丟卒保車,以淹掉三百多畝即將收割的小麥和甘蔗及一部分秧田,來接待救災的民工,獻出五萬多斤茅草等義舉,為堵江引水抗旱保豐收做出了表率,以及后來榜山公社“淹千三,救十萬”的感人事跡凝聚而成的“榜山風格”,始終是堅持小利服從大利、小我服從大我,從全局出發,切實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的體現。顧全大局,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保持自身思想先進性、提升自身工作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先決條件。
抗旱斗爭牽動著全縣人民的心,龍江大地上也在演繹著無數個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動人故事。干部群眾、各行各業齊心協力謀抗旱,為抗旱斗爭作貢獻。堵江前,其中一些商貿部門為便利抗旱救災的物資供應,把服務攤點擺到堵江工地上,熱情服務于當地民工。眾多醫務人員背著藥箱穿梭在堵江抗旱一線。領導干部、職工、學生、居民群眾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編織堵江所需的草袋。堵江后,受益村社主動支援榜山公社洋西、崇福等受損大隊,幫助他們排除內澇積水,及時播種插秧,減少損失。洋西大隊黨支部帶領村民開展生產自救,通過副業彌補農業損失,晚季豐收彌補早季損失。到1963年12月26日,《福建日報》刊發的信息表明,龍海縣榜山公社種植的連作晚稻獲得了空前的豐收,平均畝產達406.5公斤,單位產量和總產量均超過歷史最高水平,成為龍溪專區(現漳州市)水稻畝產最高的一個公社,這其中離不開當地群眾的辛勤耕種,離不開周邊公社的相互幫助與協作,更離不開當地黨支部始終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無數人民群眾的團結奮斗、無私奉獻,構成龍江風格堅實的脊梁,是形成龍江風格最寶貴的組成部分。
在縣委領導下,全縣干群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千方百計、因地制宜,采取封江堵河、飛架渡槽、開山鑿渠、機電抽水、挖井疏塘等措施。完成大小抗旱工程近3000處、完成土石方57萬方,投入勞動力52萬人次,順利實現了堵江、引流、溶田的方案規劃。西溪堵江成功產生的效益和作用,也為解決角美等公社近十萬畝農田的用水問題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在此指導下,順利開展了北溪堵江引水工程,使得在旱災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水田受益,越來越多的人民收獲豐收的喜悅,受益的面積進一步擴大至6萬多畝,是人力戰勝自然災害的一次偉大創舉,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始終發揮黨的先進性,始終走在解決群眾之憂的前列,始終發揮集體意識、團結協作的一次偉大創舉。其中榜山公社西洋大隊舍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起到了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所形成的傍山風格中閃耀的集體主義精神也成為龍江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先進性建設擺在全黨建設的重要位置,在龍江風格的形成過程中涌現出一批批先進典范,堅持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集體利益優先、不斷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為當地建設貢獻力量,深刻體現了黨在為人民服務,解決人民關心的問題方面,不斷提高先進性建設水平,積累了實踐經驗。
在面對重大自然災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之際,無數黨員干部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深入調研考察水情和堵江地點,尋找最佳堵江地點,為解決問題制定更完善可靠的方案。在龍江風格形成的過程中,縣委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地位,縣委靠前指揮,各黨支部書記積極投身于抗旱救災的最前線,權衡利弊,發揮統領全局、合理調配資源的重要作用。戰勝此次百年不遇的大旱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理想信念,始終發揮黨員干部敢為人先、敢于斗爭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幫助人民群眾解決所遇到的困難。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要始終牢記黨員身份,用黨員的高標準、嚴要求來規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原則,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為民辦實事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真正成為堅定沉穩的壓艙石、掌舵手,為實現共產主義不懈奮斗。
發揚共產主義精神,堅守集體利益高于一切,戰勝旱災,解決難題,以黨的先進性建設為抗旱斗爭提供了重要支撐。彰顯黨的先進性要始終牢固樹立大局觀念,堅持集體主義。在抗擊旱災期間,關于丟卒保車的討論,其實就是關于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大局與小局的認識。這一寶貴優良傳統在此次救災中恰恰體現得淋漓盡致。榜山公社發揚“舍小家顧大家”“丟卒保車”的風格,主動犧牲自身的利益,讓水給下游,讓下游更多的公社受益;洋西大隊“淹三千,救十萬”的共識,“損失八百算啥,救活六萬要緊”的角美公社沙洲大隊典型事例無不是發揚共產主義精神,維護集體利益的典范。毛澤東曾提出:“公和私是對立的統一,不能有公無私,也不能有私無公。”先公后私要把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沒有絕對的個人主義,也沒有絕對的集體主義,當集體的利益保護好時,個人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實現。堅持集體主義要有的放矢,公私兼顧的同時應明確集體主義的方向。為保障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也為了社會主義更長遠的建設與發展,西溪堵江以犧牲小我來拯救大我的精神,始終值得發揚傳承。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要始終將人民群眾團結在共同的集體利益下,充分發揮黨的先進性,從而為著共同的團結目標不斷奮斗。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堵江進程中,各公社的民工踴躍參與,自帶草席棉被、口糧工具,挑著一頭是棉被草席、換洗的衣服,一頭是簸箕、茅草和大米的擔子,滿懷激情地向堵江現場趕去。當地居民甚至自己搭帳篷,也要主動將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讓給外來民工住。在龍江風格展示館中還陳列著當時堵江抗旱保留下來的許多工具,為提升效率,當地居民創制出各種尺寸的工具,有尺二斗、尺四斗、小六角斗等,木制的犁和鐵制的鏵,程序復雜的水車工具,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惡劣環境下,人民群眾始終發揮集體智慧,不斷提升堵江的效率,完善堵江工程。另一方面,龍江風格的形成以及龍江精神的傳承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努力奮斗與總結提煉,集中群眾智慧,更能體現人民意志,龍江風格正是因其源于群眾,才獲得了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實踐始終是我們黨汲取經驗、謀劃全局的源泉和不竭動力,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動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回顧60年前,龍海縣廣大黨員和人民不懼困難、堵江截流、奪取糧食生產大豐收的英雄壯舉,孕育出了具有豐厚內涵的龍江風格,體現了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深刻內涵。現如今,龍江風格仍被廣為傳播,60年前龍江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齊心協力抗旱救災的事跡被拍攝成多個文藝作品,關于龍江風格的新聞報道也層出不窮紛紛涌現,不斷推動龍江風格走出龍海、走出福建,走向全國。可歌可泣的人物典型及事跡鼓舞著、推動著、激勵著廣大人民群眾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與弘揚先輩精神風格,從中不斷汲取豐富經驗,持續推進龍江風格在繼承中不斷創新是歷史發展賦予的重要任務,要始終銘記初心與使命,推動龍江風格的創造性轉化,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
(作者單位: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