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D923 文獻標志碼:A
浮選是基于礦物表面物理化學性質的差異實現礦物分離的選礦技術,其核心是通過氣泡的攜帶作用,使目的礦物上浮至礦漿表面,而其他礦物則保留在液相中,從而實現高效分選。浮選的應用范圍廣泛,絕大多數的礦石均可用浮選法處理,它能有效地將低品位的礦石選別得到高品位的精礦,尤其是對于細粒嵌布、成分復雜的礦石,采用浮選法常??色@得較好的分選效果。我國礦產資源豐富,但日益趨向貧、細、雜化,且易選的硫化礦資源逐漸減少,難選非硫化礦資源的開發利用日益緊迫。
浮選是提高浮選精礦品位的重要手段。然而對于大多數礦物來說,其疏水性差,可浮性差,需要加入不同的浮選藥劑來改變礦物表面的物理化學性質,以改變礦物的親(疏)水性,以達到礦物分離的目的。浮選化學藥劑可分為調整劑、捕收劑和起泡劑。在這些藥劑中,捕收劑通過選擇性改變礦物表面性質,賦予其疏水特性,從而在浮選分離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實踐表明,由于礦石具有貧、細、雜的特點,使用單一捕收劑往往難以達到良好的分離效果。組合使用后的捕收劑能夠得到比單一捕收劑更好的浮選指標。組合捕收劑就是根據不同捕收劑的性質,將不同捕收劑按照一定的適合比例進行有效組合,使之在浮選過程中能夠“取長補短”,組分產生協同作用,提升藥劑對礦漿環境的適應性,滿足浮選過程的不同要求,達到更好的浮選分離效果。采用組合捕收劑比開發新型藥劑更具優勢,主要體現在操作流程簡單、效果快速顯現等方面,因而更易實現工業化應用[2]
近年來,組合捕收劑在非硫化礦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常見的類型包括同電荷型(陰-陰或陽-陽)、異電荷型(陰-陽)以及與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復合體系(陰-非離子或陽-非離子)。在這些組合中,陰陽離子型捕收劑的應用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很早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陽離子捕收劑和陰離子捕收劑不能組合使用,因為它們在水溶液中容易形成沉淀或者絮狀絡合物,從而導致捕收劑活性的降低。然而,近年來的浮選實踐證明,在特定條件下,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體系在選擇性分離和捕收能力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其效果優于單一捕收劑[34]。這一發現促使研究者們開始深入探討陰陽離子捕收劑組合使用的機理及其應用,逐漸使其成為捕收劑研究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
1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非硫化礦浮選中的研究現狀
目前,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已逐步應用到了部分非硫化礦的浮選中,如云母、鋰輝石、長石、氧化鋅礦、赤鐵礦、鈦鐵礦、鎢礦的浮選,在高嶺土、螢石、磷灰石浮選中的應用也見有報道。據這些報道顯示,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的應用側重于研究它們對浮選指標的影響,也有部分應用于泡沫性能的調控。
1.1 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云母礦浮選中的應用
鋰云母選礦實踐中,常規使用的胺類捕收劑(包括伯胺、仲胺和季銨鹽等)存在明顯局限性:必須在酸性環境中才能發揮作用,造成設備腐蝕問題;同時,這類藥劑會產生難以消泡的穩定泡沫,嚴重影響其實際應用效果。近年來,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的研究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鋰礦石浮選技術的發展。通過發揮兩類捕收劑的協同效應,技術人員成功優化了浮選體系,實現了在中性至弱堿性 pH 范圍內的有效分選,顯著降低了設備腐蝕風險,并提高了浮選效率。
白陽等[5]以含 Li201.09% 的某鋰云母礦石為研究對象,將油酸鈉(NaOL)、十二烷基磺酸鈉(SDS)和環烷酸鈉(NA)三種陰離子捕收劑分別與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進行組合,研究了它們對鋰云母浮選的影響。結果表明,三種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對鋰云母的浮選效果均優于單一捕收劑,且當DDA與SDS摩爾比為 1:1 時效果最佳,精礦中 Li20 品位和回收率分別為 2.24% 和 61.88% 。
YANG 等將十二烷基磺酸鈉(SDS)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應用于浮選分離鋰云母和石英。結果表明,當 pH=7.0 ,SDS和CTAB的用量分別為 60mg/L 和 10mg/L 時,分離效果最佳。SDS和CTAB可以共吸附在鋰云母表面,從而增強其疏水性,且組合捕收劑在鋰云母表面的吸附選擇性強于石英。
針對強酸性礦漿體系( pH=2~3, ,胺類捕收劑浮選鋰云母礦時,存在硫酸耗量高、設備腐蝕嚴重、浮選泡沫黏度大、廢水處理困難等問題。姚麗等[7]采用陰離子捕收劑(WJ)和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組合使用,對湖南某含鎢、錫、鋰、銣多金屬礦的鎢、錫選別尾礦(鋰云母浮選給礦 Li20 品位 0.44% ),在中性礦漿環境和不脫泥條件下進行了浮選回收試驗。結果表明,相比單一DDA,采用DDA+WJ 組合捕收劑(質量比 1:3.5 ),捕收劑用量由 450g/t 降低至 320g/t ,鋰云母精礦中 Li20 品位由 1.77% 提高至 2.12% ,回收率由 84.52% 提高至 85.93% ,且浮選泡沫清爽,脈石夾帶少。
劉文寶等開發了SDI-101復合捕收劑(由有機胺類和多官能團羧酸類捕收劑組成),并考察了其對鋰云母與脈石礦物浮選分離的影響。結果表明,當陽離子捕收劑與陰離子捕收劑的質量比為1:1,用量為 500g/t 時,鋰云母的回收率高于90% ,鈉長石的回收率僅為 12.5% ,石英基本不浮,實現了鋰云母與脈石的分離。
除鋰云母外,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其他類型的云母礦中也得到了應用。呂昊子等的研究顯示,陰離子捕收劑十二烷基磺酸鈉(SDS)與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組成的陰陽離子捕收劑體系在白云母與伴生礦物(鉀長石、斜綠泥石和石英)的浮選分離中表現出寬廣的 ΔpH 適應性及良好的選擇性。程宏偉等[°研究了油酸鈉和十二胺復配體系對黑云母可浮性的影響規律。結果表明,單一油酸鈉對黑云母基本沒有捕收作用,十二胺在強酸性條件下對黑云母具有較強的捕收作用。油酸鈉與十二胺組合捕收劑對黑云母的捕收作用最強,在中堿性條件下的浮選回收率可達 80% 以上。
1.2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鋰輝石浮選中的應用
鋰輝石是主要的含鋰礦物,其浮選分離工藝中廣泛應用的陰離子捕收劑主要包括油酸鈉、十二烷基硫酸鈉、十二烷基磺酸鈉、氧化石蠟皂、環烷酸皂、羥肟酸等。這些捕收劑分子通過羧酸基、磺酸基、羥肟酸基等不同官能團與礦物表面發生作用,從而產生差異化的浮選效果[1]。工業生產數據表明,雖然單一陰離子捕收劑對鋰輝石表現出良好的選擇性吸附特性,但其捕收能力往往難以滿足生產要求。為此,實際生產中通常需要在強堿性環境中引入高價金屬離子作為活化劑,并配合使用調整劑來優化活化過程[11-12]。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脂肪酸類捕收劑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藥劑消耗量大,另一方面由于其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和分散性較差,對礦漿溫度要求較高。這一特性使得在低溫環境下的鋰輝石選礦廠必須配置礦漿加熱系統。同時,烷基硫酸鹽和烷基磺酸鹽僅在酸性范圍內才能對鋰輝石有效作用,對浮選設備的耐腐蝕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為解決上述技術難題,近年來,浮選藥劑研究重點已轉向組合捕收劑體系。特別是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通過協同作用,不僅顯著提升了捕收能力,同時保持了良好的選擇性,已成為鋰輝石浮選領域最具產業化前景的新型藥劑體系。
田佳等[13研究表明,采用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與陰離子捕收劑油酸鈉(NaOL)組合使用,當NaOL與DDA的摩爾比為 6~10,pH=8.5 時,能夠有效分離鋰輝石和長石。WANG等[4]也采用NaOL和DDA(摩爾比 10:1 )的組合捕收劑浮選 Li20 品位為 1.48% 的鋰輝石礦,閉路試驗獲得了 Li20 品位為 5.59% 、回收率為 85.24% 的鋰輝石精礦。
MA等[15]采用油酸鈉(NaOL)與N-十二烷基-1,3-丙二胺(ND13)組成的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實現了長石與鋰輝石的分離。純礦物浮選試驗表明,在 pH=8 ,NaOL與ND13的摩爾比為 5:1 時,兩者的分離效果最佳。
劉若華等[1系統比較了油酸鈉(NaOL)分別與十二烷基琥珀酰胺(HZ)和脂肪酸甲酯磺酸鈉(MES)復配對鋰輝石浮選的影響。結果證實,在中性至弱堿性介質中,兩種符合體系的浮選效果均明顯優于單一捕收劑,且 NaOL+HZ 組合捕收劑的浮選效果最佳。當體系 pH 約為9,HZ和NaOL按質量比 1:5 配比(總用量 200mg/L 時,鋰輝石回收率達到 88.48% 。
XU等[的研究顯示,當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銨(DTAC)與油酸鈉(NaOL)以 1:9 摩爾比組合使用時,鋰輝石浮選效果顯著改善,其藥劑消耗量僅為混合脂肪酸皂的1/3,同時精礦 Li20 品位和回收率分別提高了0.31和4.93個百分點。
舒開倩等[18]考察了十二胺(DDA)分別與苯甲羥肟酸(BHA)、辛基羥肟酸(OHA)和油酸鈉(Na-OL)三種陰離子捕收劑組合使用對鋰輝石和長石浮選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當 pH 為8\~9,陰離子捕收劑與DDA的摩爾比為 6:1 ,濃度為 4× 10-4 mol/L時,三種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均能浮選分離鋰輝石和長石。當陰陽組合捕收劑為 BHA+ DDA時,鋰輝石的回收率達到 88% ,而鈉長石的回收率僅為24%[19] 。
岑梅等[20]探討了陰離子捕收劑XJ-AH與多種胺類捕收劑組合使用對川西某低品位鋰輝石礦的浮選效果差異。試驗發現,XJ-AH與椰油二胺組合可顯著提升回收率,而與油酸二乙醇酰胺組合則能有效改善精礦品位。在最佳工藝條件( -0.074mm 占87.6% , Na2CO3 800g/t ,NaOH 700g/t , CaCl260g/t 下,采用XJ-AH( 1400g/t? 與油酸二乙醇酰胺( 75g/t? )組合使用,獲得 Li20 回收率和品位分別為 76.32% 和 2.53% 的鋰精礦。
1.3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長石浮選中的應用
石英與長石的分離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浮選法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且高效的選礦技術。目前實現長石與石英分離的浮選方法主要包含有氟有酸法、無氟有酸法以及無氟無酸法[21-23]。在無氟有酸法和無氟無酸法中,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成為研究重點。研究表明,長石(零電點 pH1.7 和石英(零電點 pH2.0 )的表面電性差異為選擇性浮選創造了條件。當使用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時,長石表面因配衡離子溶解產生的正電荷缺陷會促進陽離子捕收劑的吸附,同時其Al3+ 活性位點還能與陰離子捕收劑形成化學吸附。相比之下,石英表面僅能發生較弱的物理吸附。這種吸附特性的顯著差異使得長石的可浮性遠高于石英,最終實現兩者的有效分選。
鑒于傳統長石-石英分離過程中氫氟酸工藝容易導致劇毒和強腐蝕性的問題,高文博等[24開發了“脫泥-強磁除鐵-鉀長石浮選”聯合工藝處理安徽某鉬尾礦。他們在強酸性介質下采用十八胺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的陰陽離子復合捕收劑體系,成功替代了傳統含氟工藝,實現了鉀長石的高效回收。在 pH 值為2\~3,十八胺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組合捕收劑的比例為 1:4 的條件下,經閉路試驗,含K204.89% 的鉬尾礦獲得含 K2O 品位 10.24% , K2O 回收率為 51.79% 的長石精礦。
針對長石和石英的無氟浮選分離難題,于福順等[25]采用油酸 + 十二胺組合捕收劑,在強酸性環境( pH=2 )下可實現兩者的高效分離。機理研究表明,在酸性環境中長石表面zeta電位為負值,與十二胺陽離子產生強烈的靜電作用,而石英表面則帶正電荷,對十二胺表現出排斥作用;油酸分子與十二胺離子通過分子間作用形成穩定的締合物,使十二胺的表面張力、親水親油平衡值(HLB)和臨界膠束濃度(CMC)顯著降低。這些物化性質的改變顯著增強了十二胺的捕收能力。而該組合捕收劑對石英的作用較弱,從而實現兩者的分離。
鄭翠紅等[26]采用油酸鈉和十二胺作為組合捕收劑,在近中性( pH=8 ),油酸鈉濃度為 3×10-3mol/L 十二胺濃度為 6.25×10-4 mol/L的條件下浮選分離長石和石英。結果顯示,長石回收率為 70.99% ,石英回收率為 1.09% ,兩者的回收率差值高達69.9個百分點,分離效果顯著。Zeta電位和紅外光譜分析表明,油酸鈉在長石表面同時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而在石英上僅發生物理吸附,這一差異導致其對長石的捕收效果更顯著。
張釗等[27研究了陰離子捕收劑十二烷基磺酸鈉(SDS)和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在長石和石英表面的吸附特性。研究發現,在 pH=2.0 時,組合捕收劑對礦物的捕收作用強于單一捕收劑,組合捕收劑在礦物表面形成的膠束濃度低于單一捕收劑。
汪敏等[28在 pH=2 的條件下,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鈉(SDS)( 2.38×10-4 mol/L)和N-十二烷基-1,3-丙二胺(DN12) (4.74×10-4mol/L) 組合捕收劑浮選分離長石和石英,結果顯示兩者的回收率相關較大,為 62.3% 。紫外光譜分析表明,SDS和DN12捕收劑在長石表面僅存在物理吸附,在石英表面則同時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組合捕收劑對石英的捕收作用更強。
吳福初等[29]采用硫酸作調整劑,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十八胺:十二烷基磺酸鈉 σ=2:1 ,用量1 200g/t 浮選某鎢錫選別尾礦中的長石,實現了長石與石英無氟浮選分離工藝。通過全流程閉路試驗獲得 K2O+Na2O 品位為 12.19% , K2O 回收率為 70.15% , Na2O 回收率為 73.24% 的長石精礦,SiO2 品位為 98.14% 的石英精礦。閆勇等[30]在pH=2 條件下,也采用十八胺和十二烷基磺酸鈉作為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浮選分離長石和石英,鈉長石回收率達到 80% ,石英回收率僅為 14% 。
張利珍等[31]從某稀有金屬尾礦中回收長石,采用硫酸法分離長石和石英。結果表明,當EZ-2(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研制的一種陰離子捕收劑)與十二胺的比例為 6:1 時,分離效果最佳。
葛禧龍等[23以江西宜春某石英礦為研究對象,采用陰離子捕收劑PSK-76與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作為組合捕收劑浮選分離難選粗粒級長石與石英。結果表明,當陰陽離子捕收劑配比為1.5:1,抑制劑六偏磷酸鈉用量為 800g/t 時,兩者分離效果最好。
邱楊率等[32]采用脂肪酸類/胺類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配比 7:1 ,總用量 3840g/t ),抑制劑六偏磷酸鈉(用量 720g/t 浮選分離長石和石英,獲得的長石精礦中 Al2O3 含量為 15.88% , K2O 含量為 14.68% 。
黃雯[33]在中性浮選環境,采用陰離子捕收劑YS與陽離子捕收劑Y-2作為組合捕收劑(陰陽離子捕收劑的用量分別為 3360g/t 和 480g/t ,六偏磷酸鈉作為抑制劑(用量為 960g/t 處理河南三門峽地區鉀長石,獲得 K2O 品位為 15.02% , Al2O3 品位為 15.89% , SiO2 品位為 67.78% 的浮選精礦。
1.4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氧化鋅浮選中的應用
氧化鋅礦石因其具有高氧化率、復雜的成分和結構以及較高的含泥量等特性,導致鋅元素的選別富集效率低下,成為當前礦物加工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瓶頸。目前,氧化鋅礦浮選主要采用硫化-黃藥法和硫化-胺法[34]。就硫化-胺法而言,長碳胺類捕收劑雖具備良好的選擇性,但存在藥劑消耗量大、對礦泥敏感等缺點,往往需要預先脫泥處理。相比之下,硫化-黃藥法雖可省去脫泥工序,但存在脈石抑制效果欠佳的問題。目前,氧化鋅浮選領域主要采用胺類捕收劑和黃藥類捕收劑,相關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最新研究顯示,組合捕收劑的應用及新型高效捕收劑的開發已成為學界關注焦點,其中陰陽離子復合體系(如胺類與黃藥或羧酸類組合)的應用尤為突出。
張祥峰等[35]研究了十二胺(DDA)和異戊基黃原酸鉀(KAX)的單一捕收劑及其陰陽離子捕收劑對異極礦浮選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當DDA和KAX的摩爾比為 1:3 時,浮選效果比單一捕收劑好。當 pH 值為10左右時,浮選效果最佳,異極礦的回收率達到 86% 。
王振等[36]研究了油酸鈉分別與十二胺和溴代十六烷基吡啶組合使用對菱鋅礦浮選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當油酸鈉濃度為 2×10-4 mol/L時,加入適量的十二胺可以大幅提高菱鋅礦的回收率,而加入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幾乎沒有影響。
WANG 等[37]研究了十二胺分別與苯甲羥酸和戊基黃原酸鉀組合使用對菱鋅礦浮選的影響。結果表明,當十二胺和戊基黃原酸鉀的比例為 1:4 時,菱鋅礦回收率最高。
張萬忠等[38采用十二胺和苯乙基丙二酸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浮選氧化鋅礦時發現,組合捕收劑比單一捕收劑對氧化鋅礦有更好的捕收性能。與單一捕收劑相比,在礦漿 pH=7 ,礦漿溫度 35°C ,硫化鈉用量為 0.71g/L ,十二胺用量為 0.12g/L 苯乙基丙二酸用量為 0.04g/L 的條件下,菱鋅礦回收率提高了8.31個百分點。
葉軍建等[39]將脂肪酸類捕收劑FA-1和胺類捕收劑GA-1組合使用處理貴州某泥化嚴重的高氧化率氧化鉛鋅礦,在碳酸鈉用量 3827g/t 六偏磷酸鈉用量 2582g/t 硫化鈉用量 18000g/t, 組合捕收劑用量FA -1865g/t+GA-1550g/t 的條件下,僅經過一次粗選得到了鋅品位 22.59% 、鋅回收率 74.03% 的鋅精礦。
1.5 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鈦鐵礦浮選中的應用
針對微細粒級鈦鐵礦,磁選-浮選工藝應用最為廣泛。在浮選中,國內外選礦工作者主要從捕收劑和抑制劑兩方面對鈦鐵礦的浮選藥劑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捕收劑方面,重點在于研發新型綠色高效的組合捕收劑,以提高鈦鐵礦的選別指標。鈦鐵礦的組合捕收劑可分為陰-陽離子型、陰-陰離子型、陰-非離子型三類。這些組合捕收劑具有成本低、無污染、選擇性高和捕收性優良的優勢,其中陰-陽離子捕收劑的組合使用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40]。
TIAN等[41]研究了陰離子捕收劑油酸鈉(Na-OL)、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和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NaOL-DDA)對鈦鐵礦和鈦輝石浮選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在 pH=5~7 ,NaOL-DDA作為組合捕收劑,且NaOL與DDA的摩爾比為 10:1 的條件下,可實現鈦鐵礦與鈦輝石的有效分離,鈦鐵礦的回收率高達 90% 左右,而鈦輝石的回收率則低于 25% 。混合礦浮選試驗表明,與NaOL相比,組合捕收劑不僅可提高 TiO2 的回收率和品位,還可將藥劑消耗量減半。
YUAN等[42]探討了油酸鈉(NaOL)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作為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對鈦鐵礦和鈦輝石浮選分離的影響。結果表明,該組合捕收劑的選擇性和捕收能力均優于單一捕收劑,能夠提高精礦中 TiO2 的品位和回收率。Na-OL和CTAB在鈦鐵礦表面的吸附能力顯著高于在鈦輝石表面的吸附能力,CTAB顯著促進了NaOL在鈦鐵礦上的吸附,NaOL降低了CTAB在兩種礦物表面的吸附,并增強了CTAB在鈦輝石和鈦鐵礦之間的吸附差異。NaOL主要通過化學吸附與鈦鐵礦上的Fe位點相互作用,而CTAB則主要在鈦鐵礦上表現出靜電吸附。
LUO 等[43]研究表明,在 pH=8~9 ,水楊羥肟酸(SHA)與十二胺(DDA)作為組合捕收劑,且SHA與DDA的摩爾比為 6:1 時,可實現鈦鐵礦與鈦輝石的浮選分離。他們還發現[44],采用苯甲羥肟酸(BHA)與DDA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且兩者摩爾比為 8:1 時,也可實現兩者的分離。
1.6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鎢礦浮選中的應用
浮選是回收鎢礦最常用的選礦方法之一。近年來,為了提高鎢礦分選效率,各種組合捕收劑在選礦實踐中獲得了顯著推廣,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主要以油酸鈉和十二胺組合使用為主。
WANG等[45]采用油酸鈉(NaOL)與十二胺(DDA)陰陽離子型組合捕收劑(兩者摩爾比為1:2)浮選分離白鎢礦和方解石。結果表明,相比于單一捕收劑,組合捕收劑不僅降低了捕收劑的總用量,還明顯提高了浮選指標。機理研究表明,DDA可促進 ΔNaOL 吸附在白鎢礦表面。董留洋等[46也研究了該組合捕收劑在白鎢礦和方解石浮選分離中的作用,并得到組合捕收劑優于單一捕收劑的結論。當 pH≈7 ,DDA 和 NaOL 組合捕收劑總用量為1.5×10-4mol/L 、摩爾比為 9:1 時,白鎢礦回收率達到 95%。
賴瑞森[47]選取黑鎢礦、白鎢礦及其伴生脈石礦物石英、螢石和方解石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了陰離子捕收劑油酸鈉和苯甲羥肟酸,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和椰油胺的單一使用及組合使用對5種礦物可浮性的影響。人工混合礦試驗表明,當苯甲羥肟酸與椰油胺的質量比為 1:1 時,能夠較好地實現鎢礦物和脈石礦物的浮選分離。
1.7 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鐵礦浮選中的應用
反浮選是提高鐵礦石精礦質量的常用手段。當前常用的鐵礦石反浮選捕收劑分為陰離子型和陽離子型兩大類。其中,陰離子捕收劑以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為代表,雖然能夠獲得良好的浮選指標,但在實際應用中面臨溶解性差、需加熱礦漿、藥劑制度復雜等問題。而陽離子捕收劑則以胺類化合物為主,其優勢體現在藥劑制度簡單、低溫適應性好、經濟性佳等方面,但同時也存在泡沫黏度大、易受礦泥干擾等技術瓶頸。
為了解決陽離子捕收劑的泡沫問題,筆者課題組考察了多種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對赤鐵礦浮選的影響,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鈉(SDS)、十二烷基硫酸鈉(SLS)、十二烷基苯磺酸鈉(SDBS)以及油酸鈉(NaOL)4種陰離子捕收劑分別與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或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銨(DTAC)組合使用對微細粒赤鐵礦和石英浮選行為及其泡沫性能的影響。以上4種陰離子捕收劑與DDA組合使用的試驗結果表明[48],4種陰離子捕收劑分別與DDA組合使用能夠降低赤鐵礦的浮選回收率,有利于減少赤鐵礦的抑制劑用量,且能優化泡沫性能,降低泡沫的穩定性。其中, DDA+ SDS 組合捕收劑效果最優,在 pH=7 ,捕收劑用量為 20mg/L ,DDA與SDS的質量比為 2:1 ,抑制劑淀粉用量為 20mg/L 時,泡沫產品中石英回收率達到 91.05% ,赤鐵礦回收率僅為 6.7% ,有利于赤鐵礦反浮選。人工混合礦浮選結果表明,采用DDA與SDS組合捕收劑相較于單一DDA,可使精礦Fe品位提高1.7個百分點,同時回收率顯著增加18.6個百分點。筆者4利用紅外光譜、X射線光電子能譜、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和ζ電位等手段分析了DDA與SDS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 SDS+ DDA組合捕收劑進行赤鐵礦和石英浮選分離的機理。結果表明,在 pH=7 時,荷負電的SDS在單獨使用時由于靜電斥力無法吸附到石英或赤鐵礦表面。然而,在DDA存在的情況下,SDS與DDA能夠產生相互作用而共同吸附在兩種礦物表面。盡管兩種捕收劑能夠共同吸附在赤鐵礦或石英表面,但SDS的存在顯著降低了DDA在赤鐵礦上的吸附量,而對石英的影響則很小,從而導致兩種礦物浮選回收率的差異。這個差異可以通過石英和赤鐵礦表面電荷量以及吸附過程來解釋。此外,SDBS與DTAC組合使用對赤鐵礦和石英浮選研究。結果表明[50],與單一 DTAC 相比,當 SDBS 與DTAC組合使用,且質量比為 1:2 時,在相同的浮選條件下,Fe回收率由 81.44% 提高至 85.96% 。
VIDYADHAR等[51]研究了油酸鈉及其與十二胺組合使用對赤鐵礦浮選的影響。研究表明,在中性浮選環境下,采用一定比例的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能夠顯著提高赤鐵礦的回收率。
1.8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其他礦浮選中的應用
李美[52]將陽離子捕收劑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與陰離子捕收劑苯乙烯磷酸(SPA)組合使用浮選分離螢石和方解石時發現,組合捕收劑對螢石和方解石的浮選分離效果優于單一捕收劑。當礦漿 pH 值為 10~11 ,CTAB與SPA的摩爾比為1:1 ,捕收劑總濃度為 1×10-4mol/L 時,組合捕收劑展現出最佳的協同效果,兩種礦物的浮選回收率相差 72.62% ,為螢石和方解石的浮選分離提供了可能。
為了提高細粒高嶺土的回收率,SHEN等[53]研究了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與陰離子脂肪酸類捕收劑(C8D)組合使用對細粒高嶺土浮選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單獨使用十二胺相比,組合捕收劑能夠顯著提高細粒高嶺土的回收率。其原因是由于組合捕收劑在降低氣液界面張力方面的效率優于DDA,更容易產生微氣泡,更容易捕獲細小的高嶺土顆粒,有利于浮選。
YU 等[54]研究表明,采用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銨(DTAB)與油酸鈉(NaOL)組合使用浮選分離磷灰石與脈石礦物(白云石和鉀長石),當DTAB與ΔNaOL 的摩爾比為 2:1,pH 值為4.5時,可以同時去除磷灰石中的白云石和鉀長石。
2 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非硫化礦浮選泡沫調控中的研究現狀
目前,選礦工作者們著重研究了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如何提高浮選指標。近年來,部分學者開始研究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浮選泡沫調控方面的應用及其機制。
劉文寶等[55]研究了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新型高效鋰云母組合捕收劑(十二胺(DDA) +SY )以及常規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DDA + 油酸鈉(NaOL)對鋰云母浮選行為和泡沫性能的影響。結果發現,在中性礦漿條件,藥劑配比為 1:1 時, DDA+SY 的泡沫性能明顯優于 DDA+NaOL 。
為了解決陽離子捕收劑泡沫黏、后續難處理的問題,筆者課題組除了研究4種陰離子捕收劑分別與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或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銨(DTAC)組合使用對微細粒赤鐵礦和石英浮選行為外,還研究了它們對泡沫性能的影響。兩相泡沫穩定性試驗表明[56],隨著捕收劑濃度的增加,DDA溶液與DDA i+SDS 組合捕收劑的泡沫半衰期均呈現先大幅度提高再逐漸降低的趨勢。然而與單一DDA相比, DDA+SDS 組合捕收劑溶液的泡沫半衰期大幅度降低。當捕收劑濃度為 0.05% 時,DDA與DDA + SDS溶液的泡沫半衰期分別為981min 和 298min 。當捕收劑濃度為 0.2% 時,DDA與DDA + SDS溶液的泡沫半衰期分別為2100min 和 860min 。三相泡沫穩定性試驗表明[57],當采用DDA 作捕收劑浮選赤鐵礦和石英時,三相泡沫量更多,泡沫更黏,氣泡小且密集,氣泡破裂速度較慢,泡沫更穩定,而SDS與DDA組合使用后,泡沫性能有所改善,泡沫半衰期明顯下降。
3 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作用機理的研究進展
當捕收劑按特定配比組合使用后,通過分子間協同作用可有效提升浮選分離效率,其表面活性性能較單一組分顯著增強。針對組合捕收劑的作用機理,學者們主要通過MaterialsStudio計算、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接觸角測試、動電位測試、紅外光譜分析、熒光探針檢測、原子力顯微鏡、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儀等手段圍繞協同作用進行了大量研究。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的協同機理歸納起來主要有異性電荷促進吸附機理、共吸附機理、疏水強化機理以及改善溶液環境等[4.58] 。
3.1異性電荷促進吸附機理
異性電荷促進吸附機理是指當陰、陽離子組合使用時,先吸附的組分通過靜電引力促進異性電荷組分的吸附,甚至誘導原本無吸附活性的組分在礦物表面富集;此外,兩種電性相反的捕收劑分子通過締合作用形成電荷中和的復合體,有效降低分子間斥力,從而顯著提升在礦物界面的吸附密度[59] C
BAI等[]通過MD模擬和表面張力測量,研究了油酸鈉(NaOL)與十二胺(DDA)、十二烷基苯磺酸鈉(SDBS)與十二胺(DDA)兩種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對鋰云母浮選的協同機理。研究表明,加入陰離子捕收劑后,十二胺在氣液界面處的取向更加垂直,其疏水層比純十二胺更厚,陰離子與胺基之間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混合體系中十二胺陽離子之間的靜電斥力,陰離子捕收劑進入十二胺之間的間隙,增加了組合捕收劑在氣液界面的吸附能力。白陽等[5]還通過表面張力和協同作用參數計算研究了三種陰離子捕收劑油酸鈉(NaOL)、十二烷基磺酸鈉(SDS)和環烷酸鈉(NA)分別與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組合使用的協同機理。結果表明,在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體系中,由于正、負電荷相互吸引,致使陰離子捕收劑插入到DDA之間的空隙中,兩種捕收劑通過靜電力和碳鏈間的疏水締合作用相互交織。而由于磺酸基較強的電負性,其降低DDA之間靜電斥力的能力更強。相比DDA + NaOL 和 DDA+NA,DDA+SDS 在氣-液界面的飽和吸附值增加,捕收劑分子所占的平均最小面積減小,因而表現出更高的表面活性,展現出對鋰云母更好的捕收能力及選擇性。
WANG等[6]采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了組合捕收劑(十二胺和油酸鈉)與白云母表面的作用。研究發現,單一的油酸鈉無法在白云母表面形成有效吸附,而單一的十二胺則能通過靜電引力作用實現表面吸附。當兩種捕收劑同時加入時,十二胺在礦物表面構建的正電荷活性位點,不僅顯著促進了油酸鈉的吸附行為,同時由于油酸鈉的存在使十二胺的吸附密度顯著增加。
TIAN 等[41]借助各種分析手段探討了由油酸鈉和DTAC形成的組合捕收劑在鋰輝石表面的吸附機制。研究顯示,該吸附過程呈現分步特征:陰離子型油酸鈉優先在礦物表面發生吸附,隨后陽離子捕收劑DTAC與已吸附的油酸鈉分子通過電荷中和作用形成電中性復合物。
YU等[54]采用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銨(DTAB)與油酸鈉(NaOL)組成的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同時去除了磷灰石中的白云石和鉀長石。XPS和FTIR光譜分析結果表明,在組合捕收劑體系中,陽離子型DTAB優先通過靜電引力作用富集于鉀長石界面。隨后,陰離子NaOL與已吸附的DTAB通過電荷中和效應形成電中性復合物,進而穩定吸附于礦物表面。NaOL通過化學作用吸附在白云石表面,但幾乎沒有捕收劑吸附在磷灰石表面。
王振等[36]通過動電位測試以及熒光探針檢測發現,當菱鋅礦表面預先形成油酸鈉單層吸附后,引入的十二胺分子能夠通過靜電吸引和疏水締合雙重作用實現二次吸附,這種協同吸附機制顯著改變了礦物表面的電性特征和微極性環境,有利于浮選的進行。
ALEXANDROVA等[]通過系統實驗證實,陽離子銨鹽類捕收劑能夠借助靜電引力作用選擇性富集于帶負電荷的石英表面。進一步研究發現,陰離子磺酸鹽與已吸附的陽離子銨鹽之間通過極性基團的電荷相互作用以及烴鏈間的疏水締合效應,形成穩定的復合吸附層。
程宏偉等[通過溶液化學計算、Zeta電位及紅外光譜測試研究了油酸鈉和十二胺組合捕收劑提高黑云母捕收作用的機理。研究表明,十二胺在黑云母表面的吸附主要呈現兩種形態,即 RNH3+ 離子及其與分子締合形成的 RNH3+?RNH2 復合體,兩者均通過物理作用實現表面吸附,單一油酸鈉在黑云母礦物表面不發生吸附。而在組合捕收劑體系中,油酸鈉與十二胺水解組分的電性中和,降低了捕收劑的臨界膠束濃度,二者的共吸附效應可以改善黑云母表面的疏水性,從而提高黑云母的可浮性。
張祥峰等[35研究了十二胺(DDA)和異戊基黃原酸鉀(KAX)的陰陽離子捕收劑對異極礦的協同機理。實驗數據顯示,DDA和KAX復配后,陰陽離子的電性中和效應顯著減弱了分子間靜電排斥作用,致使混合捕收劑的臨界膠束濃度明顯下降。這種特性促使捕收劑更易在異極礦表面形成半膠束吸附,從而提高礦物的可浮性。
VIDYADHAR等[63]在使用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牛脂-1,3-二氨基丙烷和十二烷基磺酸鈉)分離長石和石英的研究中發現,當磺酸鹽與胺類捕收劑摩爾比為 1:1 時,它們可以通過絡合物的形式吸附在長石表面,而這種絡合物對石英沒有影響,即磺酸鹽的存在增加了胺類捕收劑在長石表面的吸附,除了其共吸附外,還降低了胺類的靜電斥力,增加了尾端疏水性。
3.2 共吸附機理
礦物在經歷地質作用或機械破碎過程中,其表面會形成不規則形貌,致使不同區域呈現差異化的物理化學特性。這種表面性質的不均勻分布導致活性位點分布不均,使得組合捕收劑中的各組分能夠選擇性地吸附于礦物表面的相應區域,從而提高浮選指標[58,64-65] 。
LI等[通過浮選試驗、紅外光譜分析、潤濕性分析、熒光光譜分析和原子力顯微鏡分析研究了油酸鈉(NaOL)和十二胺(DDA)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浮選分離螢石和方解石的機理。結果表明,當NaOL與DDA的摩爾比為 9:1 時,可實現螢石與方解石的分離。組合捕收劑具有較強的協同作用,油酸鈉和十二胺能夠共吸附在螢石表面,在油酸鈉分子之間穿插十二胺分子,增加了疏水端,使螢石表面疏水性增強。而油酸鈉僅吸附在方解石表面,且鹽化水玻璃能夠選擇性抑制方解石,從而實現了兩種礦物的分離。
WANG等[37通過動電位測試、接觸角測試、紅外光譜分析以及模擬計算研究了羥肟酸、戊基黃原酸鉀、十二胺以及它們的組合捕收劑對菱鋅礦的作用機制。實驗表明,由于羥肟酸分子通過螯合作用占據較大吸附面積,阻礙了十二胺的共吸附;相比之下,戊基黃原酸鉀因其較小的極性基團尺寸,能夠與十二胺實現協同吸附,使得該組合捕收劑展現出更優異的捕收性能。
XU等[17.67]采用動電位測試、芘熒光測試、表面張力測試、接觸角測試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手段研究了油酸鈉和十二胺組合捕收劑對白云母與石英的作用機理。實驗數據顯示,十二胺能夠單獨在白云母表面實現有效吸附,而油酸鈉無法在該礦物表面吸附。然而,當兩種捕收劑組合使用時,可觀察到油酸鈉和十二胺在白云母表面發生協同吸附現象。
SHEN等[5通過表面張力測試、接觸角測試、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了十二胺與脂肪酸組合捕收劑提高細粒級高嶺土回收率的原因。結果表明,兩種捕收劑在高嶺土表面產生了共吸附。
WEI等[]研究表明,單一十二胺或 SOL(十二烷基磺酸鈉與油酸鈉以 2:1 的比例組合)不能有效實現鋰云母與石英的分離,而采用兩者組合使用可提高精礦品位。接觸角測試、動電位測試以及原子力顯微鏡分析表明,SOL和十二胺可在鋰云母表面發生共吸附。
VIDYADHAR等[51]研究表明,當磺酸鹽作捕收劑時,長石和石英可浮性差,采用十二胺和磺酸鹽組合捕收劑浮選分離長石和石英時可浮性增加。動電位和紅外光譜分析表明,這是由于磺酸鹽既有效減弱了十二胺極性基團間的靜電排斥,又顯著增強了非極性基間的疏水性能。這種雙重作用促進十二胺在礦物表面的吸附能力明顯提升,最終形成穩定的共吸附層。
LUO等采用原位衰減全反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ATR-FTIR)結合二維相關光譜分析(2D-COS)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研究了水楊羥酸(SHA)與十二胺(DDA)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浮選分離鈦鐵礦與鈦輝石的機理。結果表明,SHA優先與鈦鐵礦表面的金屬位點結合,繼而通過氫鍵作用與DDA實現共吸附。DDA的引入促使SHA在礦物表面形成的螯合結構由四元環轉變為更穩定的五元環構型,從而顯著強化了藥劑的吸附穩定性。
WANG等[9]對十二胺和油酸鈉組合捕收劑在空氣-水界面的吸附分子動力學進行了模擬,研究發現十二胺和油酸鈉之間在空氣/水界面也有很強的協同作用,能夠促進油酸鈉的吸附。
3.3 疏水強化機理
疏水強化機理是指浮選體系中親和力較強的捕收劑優先在礦物表面產生吸附,那些與礦物表面不發生作用或作用較弱的捕收劑可通過疏水引力、范德華力等方式同親和力較強的捕收劑締合,從而強化了后者的捕收效果,使礦物更疏水,提高浮選指標[3]。
王麗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了陽離子捕收劑十二胺(DDA)和陰離子捕收劑油酸鈉(Na-OL)及二者組合在云母和石英表面吸附的微觀結構及聚集行為。結果表明,組合捕收劑體系中,兩種捕收劑均能夠在云母表面產生吸附,其中DDA起主要吸附作用。NaOL分子通過烴鏈疏水締合效應、DDA陽離子的靜電作用以及與云母表面Al3+ 等活性位點的相互作用。
XU等[7]研究了辛基羥肟酸(OHA)和油酸鈉(NaOL)及其組合捕收劑在氟碳鈰礦表面的吸附行為。研究表明,組合捕收劑比單一捕收劑的吸附能力更強。這一現象可歸因于兩種捕收劑分子通過疏水相互作用或氫鍵作用結合形成OHA-NaOL復合體,其中OHA的極性基團優先與礦物表面吸附。
劉文寶等8通過紅外光譜、接觸角、Zeta電位、表面張力、泡沫性能等檢測研究了新型捕收劑SDI-101(由有機胺類和多官能團羧酸類捕收劑組成的新型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鋰云母表面的作用機理。研究表明,新型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通過疏水締合共吸附于鋰云母表面,可減弱吸附時存在的靜電斥力,表現出更強的協同作用,提高了捕收劑分子在鋰云母表面的吸附數量及穩定性,從而增強了對鋰云母的捕收性能。
李美等[52采用表面張力、芘探針微極性、表面電性、疏水性、吸附形貌、AFM等手段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和苯乙烯磷酸(SPA)組合捕收劑在螢石和方解石表面的吸附機制表明,該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通過協同效應顯著提升了螢石表面的藥劑覆蓋密度和吸附層厚度,從而增強了其疏水性能及分子間締合強度。而組合捕收劑對方解石的作用較弱。
3.4 改善浮選環境
改善浮選環境是指具有協同效應的捕收劑組合使用后,能夠降低臨界膠束濃度(CMC)這種CMC的下降促使捕收劑分子形成尺寸更小、穩定性更高的氣泡,從而改善浮選條件。此外,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也可用來調控陽離子捕收劑浮選泡沫穩定性,這是由于組合捕收劑能夠削弱陽離子捕收劑藥劑分子頭基與水的作用強度,減小氣液界面層厚度,削弱液膜間的相互排斥力,有利于氣體的滲透作用,從而降低泡沫穩定性,進而改善浮選環境[72]。
JIA等[73]采用表面張力測試、原子力顯微鏡觀察和氣泡附著測試分析了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減少長石泥對鋰輝石浮選不利影響的機制。結果表明,與單獨使用十二胺相比,油酸鈉和十二胺組合捕收劑由于臨界膠束濃度較低,表現出更好的活性。此外,組合捕收劑體系中,氣泡的尺寸較小,氣泡與顆粒間更易發生黏附作用。
陽離子捕收劑存在泡沫發黏、后續難處理的問題。筆者[72]借助泡沫穩定性試驗、表面張力測試、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結合主成分分析)、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手段研究了SDS對DDA的泡沫穩定性及其在氣液界面吸附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DDA溶液在強酸性條件下的泡沫穩定性極強,當DDA小于一定質量濃度時,加入SDS能夠降低其泡沫穩定性。隨著SDS比例的逐漸增大,泡沫穩定性逐漸降低。SDS相對DDA分子在氣液界面的橫截面積較大,在DDA與SDS組合使用時,會減少DDA分子在氣液界面的吸附,并促進部分DDA進入溶液中形成膠束,從而導致臨界膠束濃度降低。此外,加入SDS后,能夠提高表面張力,削弱藥劑分子頭基與水的作用強度,減小氣液界面層厚度,并抑制DDA頭基與一 ?coo- 離子以及SDS頭基與 Na+ 的結合,使得部分一 ?C00- 離子和大量Na+ 從界面層遷移至液相水中,導致與氣液界面構成雙電層的離子減少,削弱液膜間的相互排斥力,同時會導致分子排列更加稀疏和更趨于平躺,有利于氣體的滲透作用,從而降低泡沫穩定性。
4結語
1)陰陽離子捕收劑的組合使用研究已逐漸成為捕收劑領域的重要方向。目前,選礦工作者主要探索了不同種類及比例的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以提高礦石的浮選指標,并在近年來逐漸關注其對泡沫性能的調控。然而,現階段用于組合的陰陽離子種類仍較為單一(尤其是在機理方面),主要集中在十二胺與油酸鈉、黃藥以及磺酸鹽類之間的組合。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加強對多種藥劑組合形式與分離性能的系統研究。例如,除十二胺外,陽離子捕收劑還可引入叔胺、季銨鹽、酰胺和多胺類捕收劑,或將新型捕收劑與現有捕收劑組合使用。這將成為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研究的重要拓展方向之一。
2)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主要應用于云母、鋰輝石、長石和氧化鋅等礦石的浮選,能夠提高藥劑的選擇性和捕收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藥劑用量和成本,響應了國家保環要求。然而,在其他非硫化礦中的應用仍相對有限。因此,未來可考慮擴大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的應用范圍,以提高其在多種礦石浮選中的效用。
3)目前,組合捕收劑的捕收效果主要依賴試驗探索,學者們重點研究了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的協同作用機理。研究和實踐證明,并非所有捕收劑組合都會產生協同效應;相同的捕收劑在不同條件下(如浮選 pH 值、陰陽離子捕收劑的比例及加入方式)組合使用所產生的效果可能存在顯著差異。改善浮選環境是指具有協同效應的捕收劑組合使用后,能夠降低臨界膠束濃度(CMC),這種CMC的下降促使捕收劑分子形成尺寸更小、穩定性更高的氣泡,從而改善浮選條件。隨著檢測分析手段的不斷進步,采用微觀檢測手段直觀揭示組合捕收劑的優化本質以及泡沫調控機制,將對形成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的規律性認識,以及指導和預測新型組合捕收劑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述忠,李曉陽,徐曉軍.捕收劑組合使用的研究概況[J].云南冶金,2002,31(4):17-20
[2]盧穎,孫勝義.組合藥劑的發展及規律[J].礦業工程,2007(6):42-44.
[3]韓嘉琦,尉江,劉廣義.組合捕收劑協同增效機制及其在浮選中的應用進展[J].有色金屬(選礦部分),2024(7) : 1-7.
[4]徐龍華,田佳,巫侯琴,等.組合捕收劑在礦物表面的協同效應及其浮選應用綜述[J].礦產保護與利用,2017(2) : 107-112.
[5]白陽,崔萬順,文偉翔,等.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鋰云母浮選氣液界面的協同作用機理[J].礦產保護與利用,2023,43(1):44-49.
[6]YANG ZZ,XUH,TANGXK,et al. Application of a no-velmixed anionic/cationiccollectorin the selectiv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lepidolite and quartz[J].Colloids and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24,701:134919.1-134919.10.
[7]姚麗,鐘盛文.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低品位鋰云母礦浮選回收中的應用及選擇性吸附機理研究[J].稀有金屬與硬質合金,2024,52(3):13-20.
[8]劉文寶,甘琦強,劉文剛,等.新型組合捕收劑對鋰云母,鈉長石和石英的浮選性能研究[J].礦產保護與利用,2023,43(3):34-42.
[9]呂昊子,童雄,陳志強,等.新型陰、陽離子捕收劑的選擇性吸附行為研究[J].非金屬礦,2021,44(4):4.
[10]程宏偉,劉長淼,董棟,等.油酸鈉與十二胺作用下黑云母的浮選行為及作用機理研究[J].金屬礦山,2017(1) : 99-103.
[11]馮海強,王毓華.鋰輝石浮選捕收劑及其構效關系研究綜述[J].稀有金屬,2022,46(8):14.
[12]朱一民,謝瑞琦,張猛.鋰輝石浮選捕收劑及調整劑研究綜述[J].金屬礦山,2019(2):7.
[13]田佳,徐龍華,鄧偉,等.混合捕收劑浮選分離鋰輝石與長石及其機理[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9(3) : 7.
[14]WANG YH, ZHU GL,YUFS,et al. Improving spodu-mene flotation using a mixed cationic and anionic collec-tor[J].Physicochemical Problems of Mineral Procesing,2018,54(2) : 567-577.
[15] MA Z M, SHI X Z, XU L H,et al. Selectiv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podumene from feldspar using a novel mixed an-ionic/cationic collector NaOL/ND13[J/OL].MineralsEngineering,2023,201:108152.1-108152.10.
[16]劉若華,孫偉,馮木,等.組合捕收劑浮選鋰輝石的作用機理[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18,28(3):6.
[17] XU L H,HU YH, TIAN J,et al. Selectiv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podumene from feldspar using new mixed anion-ic/cationic collectors[J].Minerals Engineering,2016,89: 84-92.
[18]舒開倩.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對鋰輝石礦的強化浮選分離及作用機理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1.
[19]SHU KQ,XU L H,WU HQ,et al. In situ adsorption ofmixed colectors BHA/DDA in spodumene-feldspar flota-tion system[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2020,251: 117325.1-117325.11.
[20]岑梅,彭李情,劉菊,等.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浮選鋰輝石的試驗[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24(6):70-76.
[21]艾晶,劉崇峻,吳桂葉,等.陰陽離子捕收劑在長石浮選分離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礦業,2019,28(增刊2):314-316,321.
[22]LI Y P,REN J Z, XIE JE,et al. Application of mixedcollctors onquartz-feldsparbyfuorine-freeflotationsep-ar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a review[J].Politechnika Wroclawska Oficyna Wydawnicza,2021,57(4): 139-156.
[23]葛禧龍,任子杰,印航,等.難選粗粒長石與石英浮選分離藥劑優化試驗研究[J].化工礦物與加工,2024,53(11): 24-29.
[24]高文博,陸長龍,肖駿,等.某鉬尾礦浮選回收鉀長石試驗研究[J].中國鉬業,2016,40(3):4-8.
[25]于福順,邵懷志,蔣曼,等.長石石英浮選分離試驗及混合捕收劑作用機理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20,40(12): 122-127.
[26]鄭翠紅,汪敏,錢明川,等.石英與長石在中性介質中的浮選分離研究[J].非金屬礦,2015,38(4):49-51.
[27]張釗,馮啟明,王維清,等.陰陽離子捕收劑在長石與石英表面的吸附特性[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4(4):1312-1318.
[28]汪敏,錢明川,史小敏,等.石英與長石在酸性介質中的浮選分離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2(2):123-126.
[29]吳福初,劉子帥.從廣西某鎢錫尾礦中回收長石與石英[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6,36(7):18-21.
[30]閆勇,趙長峰,黎德玲,等.石英與鈉長石浮選分離的研究[J].礦物學報,2009,29(2):196-200.
[31]張利珍,呂子虎,譚秀民,等.從某稀有金屬尾礦中回收長石的試驗研究[J].中國礦業,2015,24(8):115-119.
[32]邱楊率,張凌燕,宋昱晗,等.長石與石英無氟無酸浮選分離研究[J].礦產保護與利用,2014(3):47-51.
[33]黃雯.長石與石英浮選分離試驗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34]宋龔.氧化鋅礦浮選藥劑的研究進展[J].湖南有色金屬,2020,36(2):29-32,47.
[35]張祥峰,孫偉.陰陽離子混合捕收劑對異極礦的浮選作用及機理[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14,24(2):499-505.
[36]王振,黃少坤,肖軍輝.組合捕收劑浮選菱鋅礦的分子頭基尺寸響應[J].礦冶工程,2020,40(4):49-52.
[37] WANG Z, XU L H,WANG J M,et al. A comparisonstudy of adsorption of benzohydroxamic acid and amylxanthate on smithsonite with dodecylamine as co-collector[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7,426:1141-1147.
[38]張萬忠,陳利,王成?。M合捕收劑對氧化鋅礦浮選性能的影響[J].沈陽化工大學學報,2010(2):135-138.
[39]葉軍建,張覃,姜毛,等.組合捕收劑浮選氧化鋅礦試驗研究[J].有色金屬(選礦部分),2014(6):46-50.
[40]肖瑋,邵延海,尉佳怡,等.鈦鐵礦浮選藥劑研究現狀及展望[J].礦產保護與利用,2021(5):160-167.
[41]TIANJ,XU L H,YANG YH,et al. Selective flotationseparation of ilmenite from titanaugite using mixed anion-ic/cationic collec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2017,166:102-107.
[42]YUAN JQ, ZHANG Y J, YUA M,et al.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ilmenite and titanaugite by sodium oleate(Na-OL)/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mixedcollectors:selectivity and synergistic adsorption mecha-nis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2024,12(6) : 114892.1-114892.15.
[43]LUO LP,XULH,MENG J,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mixed anionic/cationic collector adsorption on ilmeniteand titanaugite:an in situ ATR-FTIR/2D-COS study[J].Minerals Engineering,2021,169(5):106946.1-106946. 10.
[44]LUO LP,WUHQ,XULH,et al. An in situ ATR-FTIRstudy of mixed collectors BHA/DDA adsorption in ilmen-ite-titanaugite flotation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mal of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31(4): 689-697.
[45] WANG JJ, GAO Z Y, GAO Y S,et al.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cheelite from calcite using mixed cationic/anioniccollectors[J].Minerals Engineering,2016,98:261-263.
[46]董留洋,覃文慶,焦芬,等.陽離子-陰離子組合捕收劑浮選分離白鎢礦和方解石[J].礦冶工程,2018,38(4) : 61-64.
[47]賴瑞森.陰-陽離子型組合捕收劑對鎢礦的浮選性能與作用機理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23.
[48]賈露繁,羅溪梅,王云帆,等.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對微細粒赤鐵礦與石英浮選分離的研究[J].礦產保護與利用,2024,44(1):33-39.
[49]LUO X M,JIA L F, YANG S L,et al. Enhanced efficacyof 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in the reverse flotation ofhematitewithdodecylamineasthecollector[J].PowderTechnology,2025,450:120459.1-120459.11.
[50]楊山龍,羅溪梅,周永鋒,等.陰離子捕收劑與DTAC浮選分離赤鐵礦和石英研究[J].非金屬礦,2024,47(3): 10-12,17.
[51] VIDYADHAR A, KUMARI N, BHAGAT R P.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mixed collector systems on hematiteflotation[J]. Minerals Engineering,2012,26:102-104.
[52]李美.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在螢石和方解石表面吸附機理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22.
[53]SHENL,ZHU JB,LIUL Y,et al.Flotation of fine kao-linite using dodecylamine chloride/fatty acids mixture ascollector[J].Powder Technology,2017,312:159-165.
[54]YUHY,ZHU YG,LUL,et al.Removal of dolomiteand potassium feldspar from apatite using simultaneousflotation with a mixed cationic-anionic colle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33(6) : 783-791.
[55]劉文寶,甘琦強,陳猛強,等.在鋰云母浮選中新型陰陽離子組合捕收劑的泡沫性能研究[J].金屬礦山,2024(7) : 104-111.
[56]LUO X M,QI L P,WEN S M,et al. Effect of sodiumdodecyl sulfonate on the foam stability and adsorptionconfiguration of dodecylamine at the gas-liquid interface[J].Langmuir,2021,37(3):1235-1246.
[57]何建聰,羅溪梅,蔣旺強,等.十二胺與十二烷基磺酸鈉組合捕收劑對赤鐵礦浮選的優化及其泡沫性能調控[J].有色金屬工程,2023,13(5):75-83.
[58]WANGL,HU YH,LIUJP,et al.Flotation and ad-sorption of muscovite using mixed cationic-nonionic sur-factants as collector[J].Powder Technology,2015,276:26-33.
[59]杜志平,王萬緒.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與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相互作用(I):表面活性[J].日用化學工業,2006(3):187-190.
[60]BAIY,CUIWS,GAOYJ,etal.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mixed cationic/anionic collectors on lepidolite flo-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of flotation foam[J].Colloids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23,656:130354.1-130354.10.
[61]WANGL,HUYH,SUNW,etal.Moleculardynamicssimulation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mixed cationic/an-ionic surfactants with muscovite[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5,327:364-370.
[62]ALEXANDROVA L,HANUMANTHA RAO K,FORS-BERG K S E,et al. The influence of mixed cationic-an-ionic surfactants on the three-phase contact parameters insilica-solution systems[J].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11,373(1):145-151.
[63]VIDYADHAR A,HANUMANTHA RAO K. Adsorptionmechanism of mixed cationic/anionic collectors in feld-spar-quartz flotation system[J].Journal of Colloid andInterface Science,2007,306(2):195-204.
[64]XU L, JIAO F,JIA W H,et al. Selectiv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podumene from feldspar using mixed anionic/nonionic collector[J].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20, 594: 124605.1-124605.7.
[65]白陽.組合捕收劑在白云母浮選中的協同作用及其機理研究[D].阜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20.
[66]LI M,LIU ZL,WANG B,et al. Selective flotation sepa-rationof fluorite from calciteusing mixed anionic/cationiccollectors[J].Minerals Engineering,2022,178:107423.1-107423. 11.
[67]XUL H,WU HQ,DONGFQ,et al. Flotation and ad-sorption of mixed cationic/anionic collectors on muscovitemica[J]. Minerals Engineering,2013,41:41-45.
[68]WEIQ,FENGLQ,DONG LY,et al. Selective co-ad-sorption mechanism of a new mixed collector on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lepidolite from quartz[J]. Colloids and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21,612:125973.1-125975.7.
[69]WANG L,LIU RQ,HU Y H,et al. Adsorption of mixedDDA/NaOL surfactant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J].Chemical EngineeringScience,2016,155:167-174.
[70]王麗.硅質石煤釩礦選礦富集新技術及基礎[D].長沙:中南大學,2015.
[71]XU Y B,XUL H,WU HQ,et al. Flotation and co-ad-sorption of mixed collectors octanohydroxamic acid/sodi-um oleate on bastnaesite[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20,819:152948.1-152948.9.
[72]LUO XM,LINQQ,WENSM,et al.Effect of sodiumdodecyl sulfonate on the foam stability and adsorptionconfiguration of dodecylamine at the gas-liquid interface[J].Langmuir,2021,37(3):1235-1246.
[73]JIA WH, JIAOF,ZHU HL,et al.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eldspar slime on spodumene flotation usingmixed anionic/cationic collector[J].Minerals Engineer-ing,2021,168:106813.1-106813.10.
(責任編輯:于慧梅)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Use of Cation-Anion Combined Collectors in Non-Sulfide Ore Flotation and Foam Control
LUO Ximei 1,2,3 , JIANG Bozhao’,HUANG Renjie',SUN Lumeng3,SONG Zhenguo4,WANG Yunfan *2,3 (1.FacultyofLandand ResourceEnginering,Kunming Universityof Scienceand Technology,Kunming 65o093,China; 2.YunanKeyLaboratoryofGreen Separationand Enrichment of Strategic Mineral Resources,Kunming 650093, China;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mplex Nonferrous Metal Resources Clean Utilization,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Oo93,China;4.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Processing Scienceand Technology,BGRIMMTechnologyGroup,Beijing1O016O,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outlines the application background of cation-anion combined collctors in the flotation process,and present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tion-anion combined collctors in the flotation of non-sulfide ores and foam regulation.The article also elaborat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regarding their role inoptimizing flotationindicatorsand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foam regulation.Finally,it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cation-anion combined collectors and suggests potential directions and chalenge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cation-anion combined collectors;non-sulfide ores; flotation; foam
羅溪梅,女,1986年8月,博士,昆明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導師。云南省首批“興滇英才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紅云園丁優秀教師。主要從事選礦理論與工藝,資源綜合利用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在Langmuir、Minerals Engineering等期刊發表SCI論文22篇,EI論文9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學術著作2部;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5項、橫向項目3項。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紅云園丁獎、優秀審稿人、教學比賽二等獎、優秀學術論文獎、優秀班主任等獎勵和榮譽稱號。作為核心團隊入選云南省創新團隊(昆明理工大學復雜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省創新團隊)、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導師團隊。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議人以及多個期刊青年編委和評審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