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P618.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14-0107-06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14.021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hang 8 in theQiaochuan-Yuancheng Area of the ErdosBasin
TIANTian1 WU Guorong1 LYUNana1 LIN Li1 ZHAIWenbin2.3 (1.The Tenth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Qingcheng 7451Oo,China; 2.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 710065, China; 3.Shaanxi Key Lab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Geology,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Purposes]To clarif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Chang 8 reservoir in the Qiaochuan-Yuancheng area of the Ordos Basin,and to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geological basi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Methods]By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s such as rock cast thin section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and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rvoir were analyzed,clarifying the basic feature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reservoir.[Finding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ang 8 reservoir mainly consists of lithic feldspar sandstone and feldspar lithic sandstone.It belongs to an ultra-low porosity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with complex pore structures and relatively low pore content.The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ercury intrusion show that the pore structure isrelatively poor,dominated by fine throats.[Conclusions] Through analysis,it is concluded that sedimentation provides the the foundation forhigh-quality reservoir development, with such reservoirs primarily forming in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microfacies of delta-front sedimentary subfacies.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as the primary destructive diagenetic processes,degrade reservoir properties.And dissolution,as the main constructive diagenesis,improve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by forming secondary pores , which is the main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Keywords: Ordos Basin; Chang 8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diagenesis; structural function
0 引言
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長8段是重要的油氣儲集層。近年來,隨著勘探技術的進步和對地質認識的不斷深化,對于長8儲層的研究也逐漸深入。由于長8儲層具有超低孔一超低滲的特點,微觀孔隙結構復雜且受到多種地質因素的共同影響,其儲層發育程度和物性特征仍需進一步探究[1]。本研究通過對巖石類型、物性特征、微觀孔隙類型,以及壓汞微觀結構特征等方面的詳細分析,揭示了長8儲層的基本特征及其孔隙結構的復雜性。同時,從沉積作用、成巖作用和構造作用等方面探討了儲層發育的主控因素,明確了這些因素對儲層物性及時空分布的影響,深化對鄂爾多斯盆地喬川一元城地區長8儲層的認識,為該地區的油氣勘探與開發提供地質依據。
1 區域地質概況
鄂爾多斯盆地喬川一元城地區位于陜北斜坡西部,區域構造表現為一個大型的、向西傾斜的平緩單斜[3。晚三疊世延長組自下而上共發育了長1至長10油層組,其中長8段主要發育三角洲前緣沉積亞相。三角洲前緣是河流進人湖泊后,由于水流速度減緩,沉積物逐漸堆積形成的區域。這種沉積環境有利于形成優質的儲層砂體,例如,水下分流河道砂體。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具有分選性好、雜基含量低的特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原生粒間孔和剩余粒間孔,為油氣的儲存提供充足的空間[2]。良好的地層發育情況和有利的沉積相特征,這些因素共同為該地區的油氣勘探與開發提供了重要的地質基礎。鄂爾多斯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及研究區位置和喬川-元城地區長8沉積相圖如圖1所示。
2儲層特征
2.1 儲層巖石類型
對研究區長8段砂巖儲層195塊巖心樣品的鑄體薄片鏡下觀察并進行統計。結果顯示,長8段儲層主要發育巖屑長石砂巖及長石巖屑砂巖(如圖2所示),含少量的長石砂巖和巖屑砂巖。在碎屑組分中,長石含量最高,石英次之,巖屑含量最低,石英平均含量為 29.90% ,長石平均含量為 29.21% ,巖屑平均含量為 24.17% ,其中巖屑以變質巖巖屑和火成巖巖屑為主。填隙物主要以黏土礦物和碳酸鹽礦物為主,其中黏土礦物主要為綠泥石,其平均含量可達 7.08% ,碳酸鹽礦物主要以鐵方解石為主,平均含量為 3.94% 。
圖1鄂爾多斯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及研究區位置及喬川-元城地區長8沉積相圖

圖2喬川一元城地區長8巖石類型(樣品數:195)

2.2 儲層物性特征
通過對研究區長8段砂巖儲層101塊巖心樣品的物性數據進行分析得出:長8段巖樣孔隙度在1.95%~12.27% ,平均孔隙度為 6.88% ,大部分巖樣孔隙度分布在 6%~8% ,占總數的 39% 。滲透率在0.01~3.0mD ,平均滲透率為 0.19mD ,其中滲透率在 0.02~0.05mD 的占 25% ,滲透率大于 0.2mD 的占23% 。依據《油氣儲層評價方法》(SY/T6285—2011)評價[4],長8段砂巖儲層為典型的超低孔一超低滲儲層。孔隙度與滲透率呈正相關,但相關系數較低,表現出儲層孔隙結構相對復雜的特征[5]
2.3巖石薄片及掃描電鏡下的微觀孔隙類型
對研究區長8段砂巖儲層的巖石鑄體薄片和掃描電鏡進行觀察與統計。結果顯示,長8段砂巖儲層的面孔率平均值為 1.52% ,相對較低。孔隙類型主要包括粒間孔 (0.92% )、長石溶孔 (0.40% )巖屑孔( 0.14% )、晶間孔( (0.04%) 與粒間溶孔(0.02%) ),如圖3所示。其中,粒間孔為原生孔隙,在研究區內占比最高。粒間孔是在沉積過程中,顆粒堆積形成的孔隙,受后期成巖作用的影響,原生粒間孔的大小及連通性會受到改造。長石溶孔、巖屑溶孔、晶間孔與粒間溶孔為次生孔隙,占比較低。長石溶孔是長石碎屑顆粒在酸性環境中沿可溶礦物或破碎面發生選擇性溶蝕形成的孔隙[。晶間孔是巖石形成過程中,礦物晶體逐漸生長并相互接觸,與其他晶體之間留下的剩余空間。粒間溶孔是由于砂巖儲集體部分碎屑及填隙物受溶蝕作用改造擴大形成的孔隙,主要賦存于剛性碎屑顆粒之間。
2.4巖樣壓汞微觀結構特征
對研究區長8段儲層壓汞樣品數據進行統計,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排驅壓力平均為2.40MPa ,中值壓力平均為 12.17MPa ,中值半徑平均為 0.18μm ,主要為微細孔喉;分選系數平均為1.93,反映孔喉分布不均勻,分選性差;最大進汞飽和度 56.21%~90.33% ,平均為 79.80% ,退汞效率平均為 26.15% ;巖樣壓汞試驗結果反映出長8段儲層孔隙結構較差,非均質性比較明顯。
根據毛細管壓力曲線特征,可將研究區長8段儲層的孔隙結構分為I,Ⅱ,Ⅲ三種類型:I類孔隙結構壓汞曲線物性相對較好,孔隙度大于 10% ,滲透率大于 0.2mD ;排驅壓力為 0.21~0.74MPa ,平均值為 0.41MPa ;中值壓力為 2.3~3.8MPa ,平均值為
圖3喬川一元城地區長8儲層孔隙類型

表1喬川一元城地區長8儲層壓汞曲線特征

2.90MPa ;退汞效率平均值為 29.7% ,表明其顆粒分選較好,儲層物性好。 I 類孔隙結構壓汞曲線在研究區最為常見,孔隙度大于 6% ,滲透率大于0.5mD ;排驅壓力為 1.51~2.27MPa ,平均值為1.89MPa ;中值壓力為 4.93~7.39MPa ,平均值為6.17MPa ;退汞效率平均值為 30.04% 。Ⅲ類孔隙結構壓汞曲線物性最差,孔隙度小于 6% ,滲透率小于 0.5mD ;排驅壓力為 6.09~7.84MPa ,平均值為 6.93MPa ;中值壓力為 13.20~65.42MPa ,平均值為 35.54MPa ;退汞效率平均值為 23.29% ,表明其孔喉結構復雜,連通性差。
3儲層主控因素分析
3.1沉積作用是優質儲層發育的基礎
沉積作用對儲層的控制實質是不同沉積微相對砂體類型及其孔滲特征的控制。沉積微相對儲層的控制,主要表現在沉積微相類型控制著砂體內部的結構變化,不同微相類型就有不同的沉積構造、粒度、分選等特征,而這決定著儲層的結構差異和物性特征[5]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動力條件較強、常發育交錯層理、塊狀層理或平行層理等沉積構造,這些沉積構造表明砂體的分選性好,雜基含量低,有利于形成良好原生粒間孔和剩余粒間孔[2]。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平均孔隙度為 8.78% ,平均滲透率為0.62mD ,且面積發育范圍廣,沉積厚度大,為有利于儲層發育的微相。
水下決口扇通常是在洪水期水流突破水下天然堤或水下分流河道后所形成的扇形碎屑堆積體。這種沉積過程往往伴隨著快速堆積和懸浮搬運,泥質雜基含量較高,導致沉積物的結構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相對較低,儲層物性較差。決口扇砂體平均孔隙度為 7.17% ,平均滲透率為 0.15mD ,且發育面積較小,是不利于儲層發育的微相。
水下分流間灣是水下分流河道之間相對較低洼的地區,沉積環境相對閉塞,水動力條件較弱。這種環境導致沉積物粒度較細,以黏土沉積為主,并含有少量粉砂和細砂。這些細粒沉積物在沉積過程中容易形成較厚的泥質夾層或透鏡體,使得儲層的儲集空間有限,孔隙結構不發育,導致物性較差。水下分流間灣中砂體平均孔隙度為 6.58% ,平均滲透率為 0.13mD 。
從物性與沉積微相關系來看(如圖4所示),物性明顯受到沉積微相控制,沉積微相是儲層發育的基礎,對儲層物性及時空展布規律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
圖4喬川一元城地區長8物性與沉積微相關系

3.2 成巖作用儲層的影響
碎屑巖的成巖作用對碎屑巖的孔隙形成、保護和破壞具有極為重要作用,對儲層物性起著決定性作用。根據對儲層形成的影響性質,可將成巖作用劃分為對形成儲層有利的建設性成巖作用和對儲層形成不利的破壞性成巖作用[7]。喬川-元城地區長8儲層成巖作用特征如圖5所示。
3.2.1 破壞性成巖作用。
① 壓實作用:壓實作用主要表現為沉積物顆粒在上覆負荷壓力作用下不斷排出孔隙水、孔隙體積縮小、孔隙度下降,出現剛性顆粒破裂,塑性顆粒變形的現象,如圖5(a)5(f所示。它使得原生粒間孔進一步縮小降低,顆粒間的接觸方式由點接觸轉為線接觸、凹凸接觸甚至縫合接觸[8]
壓實作用對儲層物性的影響與碎屑巖儲集層的礦物顆粒成分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石英顆粒的抗壓能力最強,長石次之,巖屑的抗壓能力則最小[2]。研究區長石平均含量為 29.21% ,巖屑平均含量為 24.17% ,長石和巖屑的含量占比達 50% 以上。總體而言,研究區儲層抗壓實能力較差且儲層埋深較深,普遍大于 2500m ,顆粒之間以線接觸,點-線接觸為主,少量出現凹凸接觸,表明儲層經歷了中等強度的壓實作用。
圖5喬川一元城地區長8儲層成巖作用特征

② 膠結作用:膠結作用是孔隙中的溶解組分在砂巖孔隙中沉淀析出的作用,能將碎屑沉積物固結成巖。若原生粒間孔被膠結物充填,則會對原生孔隙產生破壞性作用。研究區膠結作用主要為黏土礦物膠結和碳酸鹽巖膠結。
碳酸鹽巖膠結中以鐵方解石、方解石、白云石為主要的存在形式。碳酸鹽巖膠結物充填于孔隙中將大大降低儲層孔隙度和滲透性,使儲層致密。早期碳酸鹽膠結物主要由孔隙充填物形式沉積下來,如圖5(b)所示。成分多為方解石,含量較高,可見方解石呈連晶式膠結,使碎屑顆粒“漂浮”在膠結物中。晚期碳酸鹽膠結多呈孔隙式充填在粒間孔和各類溶蝕孔中,成分主要為鐵方解石,如圖5(c)所示。晚期鐵方解石充填在殘余粒間孔中,并含有早期、中期碳酸鹽膠結物,這類膠結物形成時期較晚,表明儲層處于成巖作用的晚期。多期碳酸鹽巖膠結物的發育,導致孔隙喉道堵塞,是儲層物性變差的主要原因。
黏土礦物膠結以綠泥石膠結為主,儲層中綠泥石主要以附著在碎屑顆粒表面和孔隙充填的形式存在。綠泥石在顆粒表面這種結構能夠提高砂巖的抗壓強度,如圖5(e)所示。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上覆巖層的壓力,有利于孔隙和喉道的保存。綠泥石能夠通過占據顆粒表面的空間或吸附相關離子等方式,阻止或減緩石英次生加大的進程,從而保持儲層的孔隙度和滲透率9。當綠泥石過度發育或形成孔隙充填的形式時,可能會堵塞儲層的孔隙和喉道,降低儲層的滲透率,如圖5(d)所示。
3.2.2建設性成巖作用。溶蝕作用是研究區最主要的一種建設性成巖作用。研究區長8儲層中常見巖屑溶孔和長石溶蝕孔,溶蝕作用對改善研究區儲層物性具有重要作用,是優質儲層形成的直接原因。在溶蝕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早成巖晚期和晚成巖的早期有機酸對長石、巖屑等鋁硅酸鹽礦物的溶蝕作用5。晚三疊世印支運動使盆地整體抬升,湖盆消亡,使延長組暴露地表,地層遭受剝蝕,受到大氣淡水的淋濾作用并進人表生成巖階段,大氣降水偏酸性,此時地表水淋濾使長石等易溶礦物遭受溶蝕,產生少量次生孔隙,然而此時處于成巖作用的早期,這些次生孔隙不易保存,極易被后期的壓實作用和膠結作用破壞[5]。而在成巖作用后期,溶蝕作用相對較發育,儲層孔隙中的酸性流體可以溶解儲層內不穩定的碎屑顆粒和膠結物,形成次生孔隙,對于改善儲層的物性具有重要的作用[10]
3.3 構造作用對儲層的影響
構造作用對儲層物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大型的構造上升或下降會改變原有的沉積成巖環境,從而影響整個成巖作用類型、程度和進度;另一方面,在成巖環境穩定的情況下,小型的構造活動使得脆性大的砂巖發生破裂,產生裂縫,從而提高儲層的物性,為儲層內部流體提供運移通道[5]。
儲層中構造裂縫相對不發育,主要為壓裂縫,溶蝕縫如圖5(i所示。裂縫和孔隙在酸性水對礦物顆粒和填隙物進行溶蝕作用的改造下,進一步形成更大的溶蝕孔和更寬的溶蝕縫,使粒間與粒內溶孔相互連通,儲層物性在裂縫的改造作用下得到改善。
4結論
① 試驗分析明確了鄂爾多斯盆地喬川一元城地區長8儲層主要發育巖屑長石砂巖及長石巖屑砂巖。其屬于超低孔一超低滲儲層,孔隙結構復雜,面孔率相對較低,且以微細喉為主,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長8儲層的基本地質特征。
② 沉積作用是優質儲層發育的基礎,長8優質儲層主要發育在三角洲前緣沉積亞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壓實作用和膠結作用作為主要的破壞性成巖作用,降低了儲層的孔隙度和滲透率。溶蝕作用則作為主要的建設性成巖作用,通過形成次生孔隙改善了儲層的物性,是優質儲層形成的直接原因。構造裂縫起到了改善儲層物性、增強連通性的作用。
③ 沉積作用、成巖作用和構造作用共同決定了長8儲層的發育程度和物性特征。
參考文獻:
[1]張文奕,高勝利,廖保江,等.吳起油田白河北部長8儲層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J].地下水,2024,46(1):144-147.
[2]孫超國,黃文明,梁家駒,等.蘇里格氣田46區盒8 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J].斷塊油氣田,2024, 31(2):197-206,215.
[3]任曉霞,李愛芬,王永政,等.致密砂巖儲層孔隙結構及其對滲流的影響:以鄂爾多斯盆地馬嶺油田長8儲層為例[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5,36(5):774-779.
[4]石油地質勘探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氣儲層評價方法:SY/T6285—2011[S]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1.
[5]楊友運,趙永剛,陳朝兵.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長組致密砂巖儲層微觀特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6]肖玲,陳曦,雷寧,等.鄂爾多斯盆地合水地區三疊系長7段頁巖油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J].巖性油氣藏,2023,35(2):80-93.
[7]龔建濤,白艷軍,陳西泮,等.伊陜斜坡胡尖山區塊長7段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能源與環保,2024,46(6):126-133.
[8]陳朝兵,陳新晶,王超,等.致密砂巖儲層非均質性影響因素分析[J].地下水,2020,42(5):152-154.
[9]張鳳廉.自生綠泥石對儲層孔隙度的影響分析[J]非常規油氣,2017,4(6):123-128.
[10]尹鶴,蘇靜,牛偉,等.瑪西斜坡區百口泉組二段儲層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J].科學技術與工程,2022,22(23):10012-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