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蝴蝶又名“彩蝶迎春”,是流傳于浙江省永康市境內的民間舞蹈。它源于宋代方巖胡公廟會的娛神活動。1946年秋,村民王春山等人從蚌殼舞演員背掛蚌殼道具的張合動作中得到啟發,制作出蝴蝶道具并將之用于精心編排的舞蹈隊形,由此形成絢麗多姿而又別具一格的十八蝴蝶。
十八蝴蝶演出時由18名少女身披竹篾、絲綢制作而成的蝴蝶造型扮演彩蝶,與花仙結伴翩翩起舞。舞蹈過程中隊形不斷變化,圍繞“喚春、戀春、鬧春”三個情節展開。“喚春”重點表現彩蝶迎春的意境,“戀春”通過蝶戀花、花盼蝶的深情舞蹈歌頌美好的生活,“鬧春”以熱烈的舞蹈場面、優美的舞姿、鮮艷的色彩和歡快的節奏將整個舞蹈推向高潮,極具娛樂性與觀賞性。
十八蝴蝶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價值觀,被譽為“江南文化奇葩”。2008年,十八蝴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火老虎是流傳于安徽省鳳臺縣山口村和淮豐村的一種民間舞蹈,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其演出一般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
火老虎所用道具分虎頭、虎身、虎尾三部分,顯示出夸張寫意的特點。制作虎頭時先用竹篾扎成骨架,然后綴上捻子;虎身是將21塊泡桐板以細鐵絲連接起來,每塊泡桐板上鉆出12個等距的小孔,再將捻子安進小孔里;最后用桑樹條彎成上翹的虎尾。
火老虎表演中有老虎、雄獅、雌獅、幼獅、土地神及領獅者等角色。演出時雄獅、雌獅首先出場玩“四門”,然后雌獅臥地,準備生產幼獅;幼獅生出后參拜四方,接著雄獅、雌獅和幼獅相互逗趣嬉鬧;此時火老虎出現,雄獅、雌獅為保護幼獅,與之展開搏斗;火老虎不敵兩獅,滿身帶火撲進水塘,演出至此結束。整個表演張弛有度、妙趣橫生,體現了淮河流域民眾吃苦耐勞的精神品格和堅定樂觀的生活信念。2008年,火老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青田百鳥燈舞是以鳥為表演題材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布于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并流傳到杭州市、衢州市等地。該遺產項目歷史悠久,據清康熙年間《青田縣志·歲時風俗篇》記載,其淵源可追溯至唐景云年間。
青田百鳥燈舞表演時每人手舉一盞鳥燈,以兩盞插在花瓶燈中的“牡丹花”為領隊,鳳凰居首,緊跟多種鳥燈,通過“走陣”變換各種隊形,演繹“百鳥覺醒”“鶯歌燕舞”“孔雀開屏”“百鳥爭鳴”“喜鵲銜梅”“晚鳥歸巢”“松鶴延年”等主題,飛鳥生息的自然風姿、各具特性的舞步以及人體運動與燈彩造型的巧妙結合,使舞蹈形象別具風韻。
青田百鳥燈舞以青田縣山口區林中鳥類為原型仿制燈具,出于吉祥祈福的目的,往往還加上鳳凰燈。后又根據鳥的習性,吸收了聞名中外的青田石雕中的花鳥造型,豐富了走陣隊形與動作造型。2014年,青田百鳥燈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落子也叫“樂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它起源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清末民初曾一度活躍,而以南皮縣和滄縣最為盛行。演出時,一對對青年男女手執彩扇、竹板、霸王鞭等載歌載舞,十分熱鬧。
滄州落子最初演出時只著生活服裝,后來為了美化,開始穿戴戲曲服飾。女角色扮相類似武旦或花旦,男角色扮相與戲曲舞臺上的黃天霸、楊香武相仿。落子的舞姿、動律、節奏及連接動作帶有鮮明的武術特征,每個動作都搶占兩拍,搶拍的后半拍“起法兒”,弱拍為動作的運動過程,到下一小節強拍的前半拍完成整個動作,后半拍開始下一動作的“起法兒”,如此連續反復,直至結束。
滄州落子經過不斷改進,已成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對研究當地社會歷史變遷、戲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價值。2008年,滄州落子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