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新疆新源縣那拉提河谷草原,細君公主廣場竣工揭幕儀式順利舉辦。
以助推文旅產業為抓手,江蘇省揚州市對口支援新源縣精準發力,通過文化潤疆和旅游興疆,豐富了當地旅游產品供給,為促進當地牧民就業增收提供了廣闊空間。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天山腳下的那拉提草原,38歲的哈薩克族牧民麥然巴依·托別巴依不再像過去那樣驅趕羊群出圈,而是換上整潔的民族服飾,牽出自家最健壯的駿馬,走向景區馬隊集合點。他的新身份,是那拉提草原景區“冠軍”馬隊管理人員。
“以前主要以放牧為生,受氣候和市場的影響,收入不穩定,現在加入馬隊以后,旅游旺季帶游客騎馬,一天就能掙300多元,有了穩定收入。”麥然巴依·托別巴依笑著拍了拍馬背。
在新源縣,像他這樣從傳統牧業轉向旅游業的牧民已有1000余戶,當地政府通過“牧業轉型+旅游培訓+合作社運營”模式,讓牧民們端上了“生態旅游”的新飯碗。
過去,新源縣喀拉布拉鎮的牧民們世代以放牧為生,但隨著草場載畜量限制、飼草成本上漲,傳統牧業收益逐年走低。“一只羊養半年賣1000元,扣除飼料、防疫等開支,利潤還不如打半個月零工。”牧民海拉提艾力·阿布達力木算了一筆賬。
轉機出現在2021年。隨著那拉提景區成功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游客量突破300萬人次/年,新源縣開始啟動“牧民變導游、氈房變民宿、牧場變景區”計劃。政府免費提供餐飲服務、騎馬安全、普通話等培訓,并協調牧民成立旅游合作社,統一管理馬隊、民宿等業務。
夏季旅游高峰時,麥然巴依·托別巴依夫妻倆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上午麥然巴依·托別巴依帶游客體驗“天山騎馬觀光”,中午妻子在合作社經營的牧家樂準備手抓飯,傍晚全家參與草原民俗表演。
“去年只是旅游收入就有8萬元,是養羊收入的3倍。”麥然巴依·托別巴依的氈房里,掛著很多他與游客的合影,“上海來的客人還說冬天要帶朋友來滑雪呢!”
在景區東側的“游牧人家”合作社,41頂白色氈房被改造成特色民宿。合作社理事長巴哈爾古麗·阿塞提介紹:“我們合作社采用統一管理、分組經營的模式,去年,合作社總產值達到160多萬元,戶均增收5萬元;今年,隨著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提升,預計年產值將突破200萬元。”
哈茵賽,意為開滿鮮花的山谷。這是一座位于那拉提空中草原和河谷草原夾角處、生活著130余戶牧民的村莊,也是唯一位于那拉提景區內的自然村落。
為改善牧民的生活質量,當地政府通過整村搬遷,將全部牧民妥善安置在那位提鎮中心區域,同時對哈茵賽進行整村開發,建成高端民宿村落,盤活鄉村資源。
“哈茵賽村原居民每戶至少一人可在哈茵賽民俗風情度假村就業,在哈茵賽民俗風情度假村348名員工中,哈茵賽原居民超過50人。”伊犁那拉提哈茵賽旅游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運營分公司市場營銷部負責人楊志勇說,“我們還將打造沉浸式互動演繹,吸納更多哈茵賽原居民到景區就業。”
今年6月16日,哈茵賽民俗風情度假村全面開園,共建成58組特色院落、326間客房、39家特色商業空間,形成集吃、住、行、游、購、娛全業態于一體的度假區域。

作為伊犁州乃至新疆旅游資源最富集的核心區域,那拉提景區如何讓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惠及更多百姓、惠及附近的村莊?如何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給游客帶來更好的體驗?這一直是新源縣委副書記、江蘇省揚州市對口支援新源縣前方工作組組長唐朝文思考的問題。
揚州姑娘劉細君于公元前105年遠嫁烏孫國,成為烏孫王獵驕靡的右夫人。現在的伊犁河谷正是2000多年前烏孫國所在地。
細君公主廣場是揚州援疆“天山紅花艷·文化潤心田”品牌的重要項目,坐落于那拉提景區河谷草原的核心區域,占地1300平方米,以“圓形氈房+琵琶”為設計主軸,直徑34米的建筑主體將揚州絲綢文化與草原氈房元素巧妙融合。
“這不僅是新源文旅產業發展的盛事,也是揚州、新源源遠流長的生動注腳,更是民族交融、科技文化交流熠熠生輝的碩果。”7月5日,細君公主廣場竣工揭幕儀式上,唐朝文在致辭中說。
“細君公主廣場項目啟動、設計、建設,無不凝聚著揚州市援疆工作組的智慧與心血,廣場的建成,既豐富了那拉提景區的旅游業態,也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感悟歷史、增強文化認同的絕佳載體。”那拉提旅游風景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周丹對民生周刊記者說。
據統計,今年1月至6月,新源縣旅游市場累計接待國內游客899.9萬人次、同比增長17%,游客花費61.99億元、同比增長22.07%,旅游業已成為新源縣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草場變景區,牧民搞旅游,新源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奏響一曲生態與生計共贏的“新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