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市一處老電廠遺址內,高達21米的機械夔牛在星輝中昂首怒吼,聲光特效中,這座始建于1969年的工業遺跡被注入“神話”力量,單日最多吸引上萬游客到訪。
當傳統生產線向游客敞開大門,銹跡斑斑的工業廠房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秀場,曾被視為城市“包袱”的工業遺存,正以文旅新地標的身份煥發生機。
面對資源枯竭帶來的閑置廠房、廢棄礦井,近年來,多地通過系統性政策推動工業遺產“包袱”變資源。
在淮北市,當地通過制定專項方案,認定40處市級工業遺產并實施三級分類管理,爭取超長期國債等資金超200億元,打造老電廠片區、烈山舊城等“7點2線”更新節點。在政策驅動下,始建于1969年的大唐淮北發電廠化身“夔牛天街”文商旅綜合體,將冷卻塔殼體改造為演藝空間,輸煤廊道變作空中觀景步道,構建出“一帶四區”的文旅發展格局。
近幾年,各地工業記憶與地域特色深度融合,催生不少差異化體驗場景。
福建福州市某食品廠挖掘“打醬油”的市井記憶,游客用復古竹提體驗量酒封壇,在沉浸式互動中傳承非遺技藝。
陜西西安市長安區利用三線建設時期的風雷儀表廠蘇式建筑群,打造西北最大年代主題影視基地,斑駁的墻面標語、復古小賣部場景吸引《主角》等劇組進駐拍攝。
湖南長沙市油脂廠保留12座巨型油罐和紅星磚墻,在斑駁銹跡中植入策展商業與藝術商店,讓“工業粗糲感”與現代美學碰撞出別樣火花。
市場化運作激活存量資源。在浙江金華市,當地引入社會資本改造廢棄礦山,9000平方米礦坑水域建成專業潛水基地,水下雕塑群與懸崖酒店形成獨特引力,開業即吸引大量游客到訪、住宿。
當《山海經》神獸夔牛遇上老電廠,工業精神獲得了圖騰化表達。淮北“夔牛大秀”融合機械裝置與聲光特效,10米高的巨獸關節靈活運轉,每次奔騰嘶吼皆引發觀眾驚嘆。
這種文化IP的創造性轉化正成為工業旅游破圈的密鑰。在湖南長沙市,某工業博物館打造“快樂工廠”形象,以“在乎商店”展示飲料瓶再生藝術品,讓低碳知識變得趣味十足。
數字科技讓歷史可感可觸。淮北工業博物館通過全息投影重現煤炭開采場景,AR尋寶游戲引導游客探索電力發展史;廣東佛山市南風古灶運用三維掃描記錄500年陶窯數據,多光譜成像捕捉明清窖池細節,在“數字孿生工廠”中延續柴燒龍窯的千年技藝。這些技術不僅保留工業文化遺產,更使課本中的“智能制造”“循環經濟”化為看得見的體驗。
近幾年,各地研學實踐不斷深化教育內涵,工業旅游基地也紛紛開發特色課程。
長沙市某飲品工廠針對環保主題日設計“綠色課堂”,學生透過生產線走廊觀察水處理系統,理解鋁罐材料選擇背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淮北市推出的“一滴酒的旅程”研學課,學生在釀酒遺址親手參與窖池發酵,從勞動教育中體味工匠精神。
西安市某影視基地聯動周邊村莊成立“子午風雷群演公社”,培訓600余名村民參演影視劇,實現“扛起鋤頭能種地、放下農具能演戲”的多元增收。
各地通過在創新體驗上下繡花功夫,充分讓科技、IP與教育賦能區域發展。
近幾年,各地加速完善政策體系,持續為工業旅游賦能。
廣東省2025年7月施行新版《工業遺產管理辦法》,首創5年有效期動態管理機制,期滿復核實現“有進有出”,同時鼓勵利用遺產資源建設影視基地、開展教育實踐。
湖南省2023年出臺13條實施意見,明確到2030年建成200個省級工業旅游基地,通過設立工業博物館、美食加工文創園等載體,開發工業遺存、工藝美學等5類精品線路。
多元業態融合正釋放乘數效應。以江西上饒市為例,當地依托廢棄采石場打造懸崖民宿,38間懸空玻璃客房嵌入瀑布景觀,同步開發非遺工坊與弋陽腔戲曲展演,2024年接待游客310萬人次,帶動周邊發展千家民宿,戶均增收30萬元。
各地政策驅動與產業融合,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正構建出可持續發展的新生態。
淮北治理采煤沉陷區23萬畝,將綠金湖、乾隆湖等受損地轉化為濕地公園,依托閑置邊角地建設43個“口袋公園”,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居安徽省前列。
西安某影視基地通過“影視+文旅+農業”模式,三期規劃1017畝影旅融合區,既提供劇組拍攝服務,又開辟生態農場與田園康養區,預計5年內形成產業示范區。
福州某食品集團積極對接旅行社與學校,計劃將工廠游融入閩清全域旅游,讓醬油缸邊的研學成為區域文旅新支點。
從醬油缸中氤氳的醬香到夔牛眼中投射的炫目光束,工業旅游的勃勃生機印證著一個深刻的轉變:流水線上的勞動記憶、斑駁廠房里的技術史詩,正通過創意與科技轉化為可觸摸的城市敘事。當生產線上流動的飲料瓶與學生們閃亮的求知眼神相遇,當儀表廠計時器的榮耀與村民群演的笑容重疊,我們看見的不僅是文旅市場的新增長極,更是一條連接歷史尊嚴與未來生機的文化紐帶。
在機器轟鳴遠去后的寂靜里,新的故事正在書寫,它們關乎記憶的傳承、社區的活化,也關乎一座城市在轉型升級中如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