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制造已成為工業產業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從生產流程的自動化到產品的智能化,智能制造正改變著傳統工業運作模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也推動著新產品和服務創新。因此,深入研究智能制造背景下中國工業產業經濟的高質量創新,對探索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效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1智能制造背景下工業產業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意義
1.1推動產業結構深度變革
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全方位地重塑著工業產業格局,智能裝備與自動化生產線在生產環節被廣泛應用,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比如,在汽車制造業中,智能機器人縮短了產品生產周期并提升了產品質量。在高效生產模式下,企業將資源更多地投入研發創新,加快產品迭代升級,高端制造業逐步崛起。智能制造助力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工業軟件與智能傳感器等產業逐步形成并加強協作,完整產業鏈逐步生成,推動了產業結構向多元化、高端化邁進,提升了工業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華麗轉身,開啟了工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全新篇章[1]。
1.2實現資源高效配置與可持續發展
智能制造為工業產業提供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路徑,企業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更加精準地洞察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生產計劃,減少過度生產造成的浪費。原材料采購環節中智能供應鏈系統可監控庫存與市場價格波動,實現采購精準化降低庫存成本。智能設備在生產過程中具備能耗監測優化功能,能源供應動態調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比如,智能控制系統在鋼鐵企業高爐冶煉過程優化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使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減少。智能制造推動產品設計向可回收和易拆解方向發展,產品報廢后提高了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可操作性。從生產到回收全生命周期中,這種高效的資源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并且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契合,為工業產業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1.3拓展市場空間與提升企業競爭力
智能制造可以提升工業企業的市場拓展能力,定制化生產在互聯網平臺中實現企業與消費者對接,柔性系統依據訂單調整參數,特色產品通過定制形式迅速生成。比如,服裝企業利用智能技術,可以根據消費者身材和偏好為消費者設計專屬的定制服裝,提升了產品質量和效率,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逐步增強,價格降低使產品的性價比優勢凸顯,有利于企業增加國內外市場份額,提升市場拓展能力。智能制造推動企業生產過程透明化,實時顯示生產進度與質量檢測結果,這能夠逐步提升客戶信任度,同時企業也能快速應對市場變化,及時推出新產品搶占先機。工業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憑借這些優勢,拓展了市場邊界,促進產業經濟在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中蓬勃發展[2]。
1.4促進人才結構優化與創新生態構建
智能制造對工業領域的人才結構變革起著推動作用,傳統崗位的勞動力需求量在技術變革中逐步減少,人才需求結構迅速偏移,企業迫切需要掌握智能制造技術與操作技能的復合型員工。在生產工藝領域,需要大量具備信息技術知識的人才,高校與科研機構為生產企業輸入大量人才,為工業產業創新注入了新的力量,匯聚的創新人才使產業構建起創新生態系統。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需要緊密合作,助力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應用的落地,產學研合作優化智能控制算法提升智能裝備性能。創新生態系統生成后,各方創新活力受到激發,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催生更多的創新型企業與產品。
2智能制造背景下工業產業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路徑
2.1構建前沿技術創新生態,賦能工業產業升級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構建技術創新生態并升級自身產業已經是必經之路。例如,量子計算技術計算能力超強,能夠大幅提升工業生產中復雜模擬與優化運算效率,企業與科研機構搭建工業應用實驗室針對多參數優化問題探索更優設計量子算法的方案,縮短周期,降低成本。生物制造技術得到深化,生物合成技術應用在工業材料生產過程中,可再生生物基材料替代了石化材料,減少了污染,開辟出新的材料供應渠道。在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微生物培育技術逐步應用于特定高性能材料的合成,綠色生產與性能提升日漸并重。在創新生態下,跨領域技術交流平臺的建立尤為重要,它使信息技術、材料技術與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家匯聚一地,不同領域的技術交叉融合,衍生出更多的創新點,給工業領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3]。
2.2開創復合型人才培育新模式,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智能制造時代工業發展的關鍵點在于復合型人才培育方式的創新,高校傳統學科界限被打破,跨學科智能制造專業的設置應時而成。課程體系中機械工程、電子信息、人工智能與數據分析等多領域知識的融合,以及企業實習和項目式學習深度結合,使學生不僅掌握工業生產技能,也具備智能技術應用能力,學生參與企業實際智能制造項目,全程跟進從規劃、設計到實施的全流程。例如學生參與企業智能工廠生產線改造項目,升級自動化設備與引入智能控制系統,優化生產流程,在實踐中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企業內部人才培訓體系的完善同樣應受到重視,定期為員工開展相關技術培訓,邀請行業專家指導實操,通過這些培訓逐步提升員工的技術水平,增強創新意識。在上述基礎上,相關部門應設立人才激勵機制,員工在智能制造領域有突出貢獻時,獎勵機制可激發員工創新與學習的積極性,為工業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人才支撐。
2.3探索產業深度融合新業態,拓展工業發展空間
對產業深度融合新形式的探索,為工業產業拓展了發展空間。工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使工業企業可以借助生產設施、工藝流程等資源開發工業旅游項目。比如,鋼鐵企業打造鋼鐵文化主題公園,游客在參觀過程中可以了解鋼鐵文化,同時企業也可以向游客銷售紀念品,提供餐飲服務等,增加企業收入,促進工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立,不僅能夠為工業企業設備遠程監控、故障診斷提供服務,還能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使供應鏈協同優化。此外,工業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業務合作,可以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增強產業鏈的穩定性與競爭力。在工業與農業融合發展路徑的探索過程中,農業生物資源能夠為工業提供原料,工業先進技術可應用于農業發展,如工業級傳感器可以助力農業生產精準監測與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傊?,多產業深度融合,能夠大力推動工業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2.4構建精準政策支持體系,推動工業創新發展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工業產業要實現創新性發展,構建精準化政策支持體系尤為重要。有關部門應制定產業扶持政策,積極開展智能制造技術研發與應用的企業可以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研發投入占比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可以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梢栽O立智能制造專項發展基金,重點支持創新性工業項目,如量子計算在工業領域的應用試點項目、生物制造技術產業化項目等。
在人才政策方面,政府可出臺優惠政策引進人才,如給智能制造領域的高端人才提供住房補貼、子女入學便利條件等,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優秀人才投身工業產業發展。此外,要嚴格執行智能制造相關專利成果與技術創新的保護政策,促進企業主動創新。有關部門可建立產業聯盟,加強企業間的合作交流,推進行業標準的科學制定,引導政策規范市場秩序。良好的政策環境為工業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提供了條件,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的強化與聯盟的搭建,引導企業創新與行業規范并重[4]。
3智能制造背景下工業產業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的展望
3.1智能與綠色技術協同發展,取得突破
智能制造在技術領域迎來智能與綠色協同的飛躍。科研人員未來能研發出模仿人類大腦神經元結構與功能的計算系統并應用于工業生產決策,系統可快速分析復雜的生產數據,極大地提升生產調度效率,即使在多產品混線生產場景中,類腦智能系統也能瞬間規劃出最優生產順序,避免設備頻繁切換的時間損耗與能源浪費。太陽能在工業生產領域的應用更為廣泛,工廠屋頂、外墻和閑置場地大規模鋪設高效太陽能板,收集并轉化為電能供生產使用,白天多余的太陽能儲量能夠滿足夜間或陰天生產用電需求,對傳統電網的依賴性降低,工業生產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在智能與綠色融合的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3.2人才多元發展與全球流動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工業產業人才發展與流動的多元性日益強化,傳統的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在跨學科融合的趨勢中日漸式微,藝術設計與智能制造的融合模式在工業產品設計中日益凸顯,復合型人才在技術與美學的運用中實現創意表達。設計內容不僅應包括藝術元素,還要能增加智能家居等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用戶體驗與市場競爭力。工業產業人才的流動特征更加明顯,跨地區、跨產業的人才流動增加,推動了技術與設計創新的深入融合。發展中國家的優秀人才能夠在發達國家先進工業企業實踐,學習前沿技術與管理經驗,同時,發達國家的人才也關注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與創新機會,進而投身當地的工業產業發展??傊?,全球人才流動與交流能夠促進工業產業知識與技術全球共享,并推動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5]。
3.3產業跨界融合創造新價值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工業產業跨界融合可以創造新的價值,生成新的內容。例如,工業與醫療領域的融合生成新的產業形態。工業領域的3D打印技術能夠依據醫療需求定制化生產人體器官模型,將其應用在手術模擬與教學培訓中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與醫生培訓效率,特定患者的假肢、矯形器等個性化的醫療器械能夠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工業與教育領域的融合會給相關產業帶來新的變革。未來,高校會與工業企業共建虛擬工廠教學平臺,學生可借助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在虛擬環境里實踐工業生產操作,學習智能制造相關技術與工藝流程,企業在平臺中能夠篩選出優秀學生,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實現對接。通過跨界融合,工業產業將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
3.4政策創新推動產業持續升級
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升級方面,政策創新提供了重要動力,產業政策的制定將更具前瞻性,基礎性研究與智能制造技術日益受到企業的重視。逐步設立國家級智能制造基礎研究基金,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量子計算在工業控制、生物制造材料機理等基礎領域的研究,逐步為完善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同時,要實施差異化稅收政策,企業借助先進的智能制造技術實現綠色生產,可獲得更高的稅收減免額度,促進技術升級與綠色轉型的加快實施。打造智能制造產業特區,吸引全球頂尖工業企業與科研機構入駐,促進產業特區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逐步實現產業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協同創新,推動工業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智能制造已成為驅動工業產業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展望未來,隨著產業融合的深度與廣度不斷拓展,智能制造將催生更多顛覆性創新,推動工業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加速演進,助力工業經濟在智能制造的引領下實現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戰略目標,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孫玉智,杜振.智能制造背景下工業產業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4(5):12-13,17.
[2]孫童飛.“雙碳”目標下工業產業經濟綠色轉型發展路徑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5(1):139-141.
[3]劉淑凡,徐振戈.產業互聯網對產業發展水平的測度評價體系構建與工業技術創新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4(8):51-53,58.
[4]牟海榮,盤金海,陳夢.智能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調研:以從化區智能裝備產業鏈調研為例[J].產業創新研究,2024(11):43-45.
[5]蔡陸晨.數字經濟視域下浙江智能制造創新發展的實踐[J].廣東經濟,2024(1):56-58.
[6]夏小云.從“智能制造”探尋產業發展突破口中國紡織工業智能制造大會助力轉型升級[J].紡織服裝周刊,2023(45):23.
作者簡介:丁佐霞(1991一),女,漢族,四川自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