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在當前的全球化經濟體系中,全球供應鏈作為連接各國經濟與產業的關鍵紐帶,對國際貿易格局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近年來,全球供應鏈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重構,這一現象已成為影響國際貿易格局演變的核心力量。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的動態調整,都在推動著全球供應鏈的重塑。從英國脫歐引發的歐洲供應鏈震蕩變化,到人工智能等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再到消費者對產品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全球供應鏈的布局、結構和運營模式都在發生顯著變化。
1全球供應鏈重構的驅動因素
1.1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
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是影響全球供應鏈布局的重要地緣政治因素之一。近年來,部分國家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通過加征關稅、設置貿易壁壘等手段,限制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這種做法打亂了原有的全球供應鏈布局,使企業面臨成本上升、供應鏈中斷等風險。英國脫歐便是一個典型案例,英國脫歐后,與歐盟之間的貿易規則發生了重大變化,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增加,部分在英國設有生產基地、產品主要面向歐盟市場的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其供應鏈布局。部分汽車制造企業原本從歐盟國家采購零部件,在英國組裝后再出口到歐盟其他國家,脫歐后,關稅和貿易手續的增加使這一供應鏈模式成本大幅上升。為應對這一情況,一些企業選擇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回歐盟國家,以降低貿易成本和供應風險;還有一些企業加大在本土或其他低關稅地區建立零部件供應渠道的力度,減少對歐盟單一市場的依賴,調整供應鏈結構以適應新的貿易環境[1]。
1.2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
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深刻改變全球供應鏈的運作模式,這些技術顯著提升了供應鏈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時還增強了其靈活性。
智能倉儲物流技術作為技術創新在供應鏈領域應用的一個突出體現,備受關注。在傳統倉儲物流模式下,貨物的存儲、分揀和配送主要依賴人工操作,效率較低且容易出錯。智能倉儲物流技術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貨物的智能化管理。具體而言,通過在倉庫內安裝大量傳感器,能夠實時收集貨物的位置、數量、狀態等信息,并將這些數據上傳至大數據平臺。隨后,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優化貨物存儲布局,提高倉庫空間利用率[2]。
在配送環節,智能倉儲物流系統可以根據實時交通數據和訂單信息,自動規劃最優配送路線,并調度配送車輛,實現貨物的快速、準確配送。以某大型電商企業為例,該企業在采用智能倉儲物流技術后,庫存周轉率提高了 30% ,配送時間縮短了 20% ,這一改變大大提升了客戶滿意度,增強了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這充分說明,技術創新通過提升供應鏈的響應速度,能夠有效驅動供應鏈變革。
2全球供應鏈重構的主要表現形式
2.1供應鏈區域化趨勢增強
區域貿易協定在推動供應鏈區域化進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于2022年正式生效,對亞太地區的供應鏈產生了深遠影響。RCEP通過降低關稅,有力地促進了區域內貨物和服務的自由流動,為亞太地區的企業營造了更為有利的貿易環境。在RCEP框架下,區域內眾多企業在優化供應鏈布局方面采取了豐富多樣的策略。以電子產業為例,部分電子制造企業將原本分散在全球的若干生產環節轉移至RCEP成員國,這一舉措的動因在于RCEP成員國之間關稅的降低,使零部件在區域內的流通成本大幅下降。同時,區域內的物流效率也因貿易便利化措施而得到顯著提升,貨物運輸時間得以縮短,成本得以降低。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企業能夠充分汲取RCEP所帶來的紅利,降低貿易成本,顯著提升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3]。
2.2供應鏈本土化加速發展
為提高供應安全性,企業越來越傾向于采取本土化策略,汽車產業是供應鏈本土化的典型代表。許多汽車企業選擇在本土建立零部件生產基地,以此來實現供應鏈的本土化。汽車產業供應鏈本土化相關情況的數據,如表1所示。
表1汽車產業供應鏈本土化情況對比
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不同汽車企業通過建立本土化零部件生產基地,提高了本土化零部件的供應比例。這不僅減少了對進口零部件的依賴,降低了因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貿易摩擦等因素而導致的供應中斷風險,還帶動了本土就業。
2.3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
數字技術在供應鏈各環節的廣泛應用,有力地推動了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在采購環節,數字化采購平臺的出現,使企業能夠更便捷地獲取全球供應商信息,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對供應商進行評估和選擇,實現了采購流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降低了采購成本,提高了采購效率。在生產環節,智能化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與優化。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生產設備進行實時監測與管理,并依據生產數據及時調整生產參數,提高了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例如,某制造業企業在引入智能化生產系統后,其產品次品率降低了 15% ,生產效率提高了 25% 在物流環節,智慧物流借助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對貨物運輸的實時跟蹤、智能調度以及優化配送[4]。
3全球供應鏈重構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多維度影響
3.1對貿易規模與增長的影響
全球供應鏈重構對國際貿易規模和增長產生了復雜且多面的影響。一方面,供應鏈的區域化和本土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貿易的流向和規模。區域化使特定區域內的貿易往來愈發頻繁,促使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以歐盟為例,區域內貿易協定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內部貿易自由化進程,使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另一方面,本土化可能導致部分產業的進口量有所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對全球貿易規模產生抑制作用。不同行業在這一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也存在明顯差異,對電子行業而言,供應鏈的區域化和本土化舉措有助于企業有效降低成本,提升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從而推動電子產品的貿易規模持續增長。然而,對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如紡織業,本土化政策可能促使原本依賴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國家和地區減少進口量,導致其貿易規模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5]。
3.2對貿易區域格局的重塑
全球供應鏈重構改變了貿易區域的優勢地位,促使貿易區域格局發生重塑。以東南亞地區為例,近年來,該地區因承接部分產業轉移,其貿易地位不斷上升。東南亞部分國家的貿易相關數據對比,如表2所示。
表2東南亞部分國家貿易相關數據對比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2015—2020年,越南的出口額和吸引外資額均呈現顯著增長態勢。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越南承接了電子制造和紡織服裝等產業的轉移,大量外資企業在越南投資建廠,充分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和優惠政策,將生產的產品出口至全球市場。同時,馬來西亞和泰國在電子電器、汽車制造等領域也因承接產業轉移,貿易規模有所增長,吸引外資也呈上升趨勢。這些國家貿易地位的上升改變了原有的貿易區域格局,使東南亞地區在全球貿易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3.3對貿易商品結構調整的影響
供應鏈重構對不同類型商品貿易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貿易商品結構的調整。新興產業的崛起,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促使相關高科技產品貿易快速增長。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汽車等產品逐漸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同時,傳統制造業產品在貿易中的占比受到一定影響,一方面,傳統制造業通過技術升級和數字化轉型,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在貿易中增強了競爭力;另一方面,部分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產品,因成本上升和市場需求變化,其貿易規模可能縮小。
4各國應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的策略與實踐
4.1發達國家的策略與行動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鞏固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在技術創新方面,美國大幅加大了對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高端制造業等關鍵領域的研發投入,政府通過設立專項科研基金、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等多種方式,積極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前沿技術研究。例如,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投入占全球的比重較高,推動了該領域的技術突破和創新應用,使其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供應鏈中保持領先地位。
4.2發展中國家的機遇與挑戰
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既面臨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又面臨產業升級的挑戰。近年來,越南憑借其廉價勞動力優勢、優惠的投資政策以及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了大量外資,承接了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如電子制造、紡織服裝等產業,這使越南的制造業迅速發展,出口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增長顯著加快。然而,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越南也面臨諸多挑戰,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越南目前的勞動力素質整體尚有待提高,技術人才短缺問題較為突出。因此,越南應培養大量技術人才,為產業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4.3新興經濟體的特色應對之路
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進程中,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巴西等展現了獨特的優勢,并采取了相應的應對策略。印度在軟件服務外包領域具有強大的競爭力,該國擁有豐富的高素質軟件人才資源,且英語普及程度高,在軟件開發和服務方面兼具語言和技術優勢。印度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鼓勵軟件產業發展,如設立軟件技術園區,提供稅收優惠及基礎設施支持等。許多國際企業將軟件研發、信息技術服務等業務外包給印度企業,使印度的軟件服務外包產業得以迅速發展,并在全球軟件服務供應鏈中占據重要地位。
5結語
全球供應鏈重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緣政治因素、技術創新以及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深刻地改變了全球供應鏈的布局、結構和運營模式。從其主要表現形式來看,區域化趨勢不斷加強,區域貿易協定的實施,促進了區域內供應鏈的優化,推動了貿易規模的擴大;本土化加速發展,企業通過本土化策略,降低供應風險,帶動本土產業發展;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數字技術在供應鏈各環節的應用,提升了供應鏈效率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俊玲.全球供應鏈貿易與中國制造業的綠色發展研究[J].特區經濟,2023(5):29-33.
[2]吉如媚,張小寧,閆黃.考慮轉口貿易的全球供應鏈網絡關鍵節點識別[J].系統工程學報,2023(6):850-863.
[3]王中美.大型區域貿易協定與全球供應鏈[J].社會科學文摘,2017(10):50-52.
[4]劉今.新形勢下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分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3(21):109-111.
[5]胡江云.基于貨物貿易的全球供應鏈發展研究[J].供應鏈管理,2020(11):36-55.
作者簡介:薛鈞釗(2002一),男,漢族,黑龍江大慶人,本科,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