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不是成本,而是投資未來。”北京國環萊茵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駱建明,站在貴州仁懷市茅臺鎮安龍場白酒廢水處理廠高處,眺望著遠處的赤水河說,“白酒廢水處理廠守護的不只是河水,更是醬酒的生命線。”
創業多年后,駱建明迎來了白酒廢水治理的艱巨挑戰。2020年,駱建明率領團隊承接了仁懷市茅臺鎮石火爐白酒廢水處理廠、合馬鎮鯉魚灘白酒廢水處理廠的改造與運營工作,并于2022年6月進一步承接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白酒廢水處理廠—茅臺鎮安龍場白酒廢水處理廠的改造及運營任務。
“中國酒都”由此成為駱建明及其團隊事業發展版圖中的重要坐標。
1989年,25歲的駱建明從同濟大學畢業后,進入原國家環保總局污染控制司水環境管理處,由此開啟職業生涯。其間,他赴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深造近5年,研習前沿環保技術。
自1989年投身環保事業,駱建明始終聚焦于污廢水處理領域。歷經15年環保行業積淀,駱建明萌生創業之志。2004年,他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創立了北京國環萊茵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國環科技甫一創立,便將業務聚焦于垃圾滲濾液處理這一最具挑戰性的領域。
駱建明介紹,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發達國家大規模興建垃圾衛生填埋場,垃圾滲濾液處理廠隨之建設。進入21世紀后,一批高水平的國外標準和技術相繼引入國內,我國亦開始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生活垃圾填埋場與焚燒廠,垃圾滲濾液處理行業開始蓬勃發展。
垃圾滲濾液的處理難度顯著高于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堪稱污廢水處理領域的技術之巔。“要啃就啃最硬的骨頭,選擇有技術難度和進入有壁壘的行業。”駱建明說。
如今,國環科技已躋身我國垃圾滲濾液處理領域的第一梯隊。
較早投身環境保護行業的駱建明,對工業污水處理始終充滿希望,亦深懷憂慮。
將白酒作為支柱產業的貴州省仁懷市就曾付出沉重代價。一方面,釀造高質量的醬香型白酒需要高質量的原水;另一方面,白酒廢水作為副產品,排入當地河道,嚴重污染了水源。隨著白酒產值越做越大,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2010年前后,赤水河兩岸密集的酒廠群落與河中散發著的刺鼻氣味形成令人觸目的對比—發酵廢水直排導致河道COD(化學需氧量)濃度遠超國家水環境質量標準。”駱建明坦言。
白酒產業雖然撐起了經濟發展,但放任污染終將釀成生態災難。
置身仁懷,深入一線,駱建明發現這里的白酒廢水呈現典型的“三高”特征,即COD高(2萬至5萬毫克/升),遠超生活污水(約300毫克/升),以及氨氮濃度高、懸浮物含量高。
面對茅臺地區白酒廢水污染物濃度高、微生物負荷大、易結垢堵塞、生化處理殘漏COD高等問題,駱建明團隊提出“重視強化預處理環節+高效雙循環厭氧反應器+兩級AO(Anoxic-Oxic厭氧好氧工藝法)的MBR膜工藝(膜生物反應器)+芬頓高級氧化深度處理”的技術路線,并結合處理廠運營的精細化管理,使廠區干凈整潔、安全防護設施齊全、操作人員井然有序,將油泥一樣的白酒廢水處理成縷縷清波。
7月3日,民生周刊記者走進茅臺鎮安龍場白酒廢水處理廠。
“仁懷市政府拿出寶貴的土地資源用于污染治理,好不容易找到了這塊比較平整的土地。”駱建明指著眼前拔地而起的數座藍色厭氧罐說,在茅臺鎮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下,找到一塊平地建造大型污水處理廠殊為艱難。
在廢水處理廠核心區域,數座藍色罐體巍然矗立—這正是駱建明團隊破解高濃度廢水處理難題的“秘密武器”。高效雙循環厭氧反應器,通過內外兩組循環體系,強化微生物厭氧環境下對有機物的分解,實現高容積負荷下的COD快速去除,同時回收寶貴的清潔能源。
“我們自酒廠酒糟中篩選出若干高效菌種,厭氧菌群也要養出本土適應性。這些‘本地員工’對茅臺廢水的適應性遠超商業菌劑,比進口菌種更適合茅臺廢水。就像釀酒需要老窖泥,治污也要馴化微生物。”駱建明說。
駱建明帶記者來到廢水處理廠組合池區域的巡檢平臺。駐足在一級硝化池邊,經過光線反射,可以清晰地看到白酒廢水和深褐色的絮狀活性污泥在風機的作用下不斷翻涌。
進水口取樣瓶中的廢水黢黑如醬,而排水口取樣瓶內經處理的水已澄澈如洗。濃濁的白酒廢水于此間經歷“洗禮”,煥然一新,全程不過72個小時。陽光下,那些重獲新生的清流,正泛著綢緞般的光澤,匯入滔滔赤水河。
盡管安龍場白酒廢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已達8000噸,駱建明心中卻描繪著更遠的圖景:為每座酒窖都配上污染物在線監測儀,推廣清潔生產工藝,使廢水產生量減少50%,讓這條“美酒河”真正實現“水岸共釀”的和諧愿景。
“最理想的廢水處理方式,是在源頭減量。在下一代酒廠的設計圖上,環保線應與生產線同時落筆。”駱建明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