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淺生槽斜面種植技術逐漸被研究和應用,該技術通過優化種植角度與根系生長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勞動力投入,同時改善山藥的通風透氣性和病害防治效果。因此,對地白山藥淺生槽斜面種植技術進行系統分析,不僅有助于提高山藥種植效率與質量,還能為農民增收、優化農業生產模式提供重要參考。
一、淺生槽斜面種植技術原理
1、淺生槽斜面種植的定義與特點
淺生槽斜面種植是一種改良的山藥種植技術,其核心特點是通過構建淺生槽并采用一定的斜面角度進行栽培,以優化山藥的根系生長環境,提高種植效率和產量。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田間開挖適宜深度的淺生槽,并在槽壁上形成一定角度的斜面,將山藥種植在斜面上,使其根系沿斜面生長。這種方式相較于傳統的直立溝栽培和垂直管栽培,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它有效減少了土壤阻力,使山藥的根系生長更加順暢,降低了因土壤壓實導致的生長畸形問題,同時減少了采收難度,提高了商品率。其次,該技術改善了土壤的通氣性和排水性,能夠有效減少因土壤過濕引起的根腐病、白絹病等病害問題,從而提高山藥的健康生長能力。淺生槽斜面種植技術優化了種植密度,相較于傳統方式能在單位面積內增加植株數量,提高土地利用率,進而提升整體產量。同時,由于山藥根系的生長方向得到合理引導,人工或機械采收變得更加便捷,減少了收獲過程中因誤挖、折斷導致的經濟損失。
2、適應該技術的山藥品種選擇
在選擇適用于淺生槽斜面種植技術的山藥品種時,應重點考慮其根系生長特性、適應性、產量及市場需求等因素,以確保該技術能夠最大化發揮優勢,提高種植效益。首先,適合該技術的山藥品種應具備直生性強、根系較為集中且不易分叉的特點,這樣能夠在斜面環境中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避免因根系分散導致采收困難或品質下降。品種的適應性至關重要,應優先選擇耐瘠薄、抗病性強、適應不同土壤條件的品種,以提高栽培的成功率,并減少病害防治的成本和風險。同時,產量和商品性也是關鍵考慮因素,宜選用具有較高產量、外觀光滑、無明顯畸形、肉質緊實且口感優良的山藥品種,以提高市場競爭力。一般而言,地白山藥、鐵棍山藥、麻山藥等品種較為適合此種種植方式,其中地白山藥因其生長直立、塊根較長、抗病性較強,在采用淺生槽斜面種植時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和較高的經濟效益。還需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和種植經驗,選擇適宜的品種進行試驗,以確保其在特定環境下能夠穩定生長并獲得理想產量。
二、淺生槽斜面種植技術實施
1、種植槽的設計與施工
在設計種植槽時,應綜合考慮土壤類型、排水情況、地形條件以及機械化操作的可行性。一般來說,種植槽的深度應控制在30-50厘米,以確保山藥的根系能夠充分伸展,同時避免因槽體過深增加施工難度和管理成本。槽的寬度通常設定在40-60厘米,以便于植株生長的同時提供合理的種植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斜面角度的設計上,通常采用30-45度的傾斜角,使山藥根系沿斜面自然伸展,從而降低土壤阻力,減少根系畸形發生率,同時便于后期采收。種植槽的間距通常保持在50-70厘米,以確保植株間具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病害發生的風險。在施工過程中,首先需要進行整地,清除雜草和碎石,確保土壤松軟透氣,必要時可進行深翻和有機質改良,以提高土壤肥力。然后根據規劃的槽體尺寸進行挖槽作業,盡量保持槽壁光滑、斜面均勻,以減少種植后土壤塌陷的可能性。對于排水性較差的地區,可以在槽底鋪設一層透水性良好的基質或設置排水溝,以防正水分積聚導致山藥根部腐爛。在完成槽體施工后,應適量回填疏松肥沃的土壤,并施入基肥,以提供充足的養分支持山藥早期生長。施工完成后,還需進行合理的土壤濕度調控,確保種植槽內保持適宜的水分環境,避免過度干燥或積水影響山藥生長。
2、種植密度與栽培方式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對于地白山藥的種植而言,種植密度與栽培方式是影響其產量和品質的極為重要的因素。通常情況下,種植密度應當控制在每畝3000-4000株左右。但這個數字并非絕對,具體的密度還可依據山藥品種的塊根長度、分枝性以及土壤肥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實際栽培過程當中,常常采用單行或雙行斜面種植方式。單行栽培時,種植槽的間距需保持在50-70厘米,每槽內單列種植,株距控制在15-20厘米。這樣的布局,極大地有利于通風透光,讓植株能夠充分沐浴在陽光與清新空氣之中,同時還能減少病害發生,為山藥的健康生長保駕護航。而雙行栽培則別具一格,它是在同一斜面上交錯排列兩行植株,巧妙地使根系均勻分布,進一步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種植數量,同時還減少了空地浪費,充分挖掘了土地的潛力。種植深度通常保持在10-15厘米,這一深度至關重要,它能夠確保根系能夠充分扎根并順應斜面生長。要是種植過深,就會導致幼苗出土困難,進而影響前期生長,如同給幼苗戴上了沉重的枷鎖,阻礙其茁壯成長。栽培時,種薯應保持芽眼朝上,務必確保均勻擺放,讓其沿斜面自然伸展。這是因為一旦擺放不當,就可能導致根系彎曲或畸形生長。覆土后,需要適量鎮壓,這一步驟的作用是增強土壤與種薯的結合度,讓它們緊密相連。同時,還要保持土壤濕潤,這樣才能為幼苗快速出苗和健壯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
3、肥料施用與土壤管理
肥料施用與土壤管理堪稱確保其健康生長、實現高產優質的關鍵環節。合理的施肥策略和良好的土壤環境優化,能夠極大地促進根系發育,顯著提高養分利用率,進而有效提升地白山藥的產量與品質。土壤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土壤改良,這猶如為地白山藥打造一個堅實的“根基”。在定植之前,需進行深度為40-50厘米的深翻土壤操作。深翻能夠打破土壤的緊實結構,使土壤變得疏松透氣,為山藥根系的生長拓展出廣闊的空間。同時,結合有機肥進行改良,更是意義重大。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或生物有機肥是極佳選擇,每畝施入2000-3000公斤。這些有機肥富含豐富的有機質,在土壤中分解后,能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為山藥生長源源不斷地提供養分支持。此外,土壤的酸堿度對山藥生長影響顯著。需根據土壤實際情況,適量施加石灰或硫酸鈣,精心調節土壤pH值,將其穩定保持在6.0-7.0的適宜范圍。因為一旦土壤酸化,會嚴重影響山藥根系對養分的吸收,阻礙根系正常生長,進而影響整個植株的發育。在肥料施用方面,采用基肥與追肥相結合的科學方式,是保證地白山藥在各生育階段都能獲得充足養分供應的關鍵。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其不僅能持續為山藥提供長效養分,還能改善土壤結構,為根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同時,配合適量復合肥,一般每畝施用10-15公斤磷肥和適量鉀肥。磷肥在促進根系早期生長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刺激根系細胞的分裂與伸長,讓根系扎根更深更廣;鉀肥則有助于增強植株的抗逆性,提高其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追肥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一般分3-4次進行。在苗期,地白山藥生長迅速,對氮肥需求較大,此時每畝施尿素5-8公斤,氮肥能有力促進葉片生長,使植株更加健壯,為后續的生長積累足夠的光合產物。當進入塊莖膨大期,山藥的營養需求發生顯著轉變,此時應以鉀肥為主,每畝施硫酸鉀10-15公斤。鉀肥能夠促進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與運輸,增強根系對養分的積累,有效提高地白山藥的產量和品質。土壤管理中的水分調控和土壤保同樣不容忽視。在種植過程中,需保持土壤濕潤但不過濕。適宜的土壤濕度能為山藥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證各項生理活動正常進行。但如果土壤過濕,尤其是出現積水情況,會導致根系缺氧,引發根系腐爛,嚴重影響植株生長。因此,在雨季,必須加強排水管理。可在槽底鋪設排水溝,讓多余的水分能夠迅速排出;或者采用高壟種植技術,增加土壤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提高土壤通透性,為地白山藥的健康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
三、水肥管理與田間管理
1、澆水方式與水分管理
地白山藥對土壤水分條件十分敏感,既怕過濕造成根系腐爛,又懼長期干旱影響生長態勢,因此,依據不同生育期制定科學的水分管理方案至關重要。在苗期,保持土壤濕潤是確保出苗整齊的關鍵。一般采用小水淺灌或噴灌的方式,每7-10天澆1次水。小水淺灌能讓水分緩慢滲透到土壤中,避免土壤過干影響幼苗生長;噴灌則可以均勻地將水分灑在土壤表面,模擬自然降雨的效果。不過,要時刻留意,避免積水導致根系腐爛。進入植株旺盛生長期,需根據天氣變化和土壤熵情進行合理灌溉。此時可采用溝灌、滴灌或噴灌方式,將土壤相對濕度穩定在 60%-70% ○溝灌時,水流沿著種植槽間的溝渠流動,浸潤土壤;滴灌能精準地將水分輸送到植株根部;噴灌則大面積覆蓋,調節土壤濕度。一旦發現土壤過干,要及時補充水分,但切忌大水漫灌,以免土壤板結,阻礙根系生長。塊莖膨大期是地白山藥生長的關鍵時期,水分供應尤為重要。建議采用滴灌結合覆膜保的方式,每次灌水量不宜過大,保持土壤相對濕度在 70% 左右,這樣能為塊莖膨大提供充足的水分,有效提高產量和品質。在雨季或連續陰
16|農天致富液
雨天氣,加強排水管理刻不容緩。可在種植槽底部設置排水溝,及時排除積水,保持土壤的通透性,防止因土壤長期過濕引發病害。到了收獲前15-20天,應減少澆水甚至停止灌溉,讓土壤適當干燥,利于塊莖成熟,提高耐貯性和采收便捷性。
2、施肥策略與營養供給
不同生育階段,地白山藥對養分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以此提高養分利用率,助力塊莖膨大。一般來說,采用基肥、追肥和葉面噴肥相結合的綜合施肥方式?;适欠N植的基礎,充足的有機肥和礦質肥料的施用,能為山藥生長營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建議每畝施入2000-3000公斤腐熟有機肥,這些有機肥富含多種有機質,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時,配合20-30公斤磷肥和15-20公斤鉀肥,磷肥可促進根系的發育,讓山藥扎根更深更牢;鉀肥則有助于增強植株的抗逆性,為山藥的茁壯成長奠定堅實基礎。追肥要依據植株的實際生長狀況進行精準調控。在苗期,山藥生長迅速,對氮肥需求較大,此時以氮肥為主,每畝施用5-8公斤尿素,能有力促進葉片生長,使植株更加健壯,為后續的生長積累足夠的光合產物。而當進入塊莖膨大期,山藥的營養需求發生轉變,需減少氮肥供應,增加鉀肥和磷肥的比例。每畝施用10-15公斤硫酸鉀或草木灰,鉀肥能促進塊莖中淀粉的合成與積累,提高山藥的淀粉含量,進而提升品質;磷肥則在促進塊莖膨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此外,適量補充鈣肥也不容忽視,它能有效防止塊莖生長畸形,確保山藥的商品性。葉面噴肥作為輔助手段,在生長旺盛期發揮著重要作用。噴施 0.2%-0.3% 磷酸二氫鉀溶液,每隔10-15天噴施1次。磷酸二氫鉀中富含磷和鉀元素,通過葉面吸收,能快速提高植株抗逆性,增強光合作用,促進養分積累,讓山藥在生長關鍵期獲取額外的養分支持。
3、除草與土壤保
除草與土壤保是地白山藥淺生槽斜面種植管理的重要環節,合理的雜草控制和土壤水分保持不僅能減少養分競爭,提高植株生長速度,還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確保山藥穩產高產。在除草管理方面,由于山藥生長周期較長,田間雜草極易滋生,與山藥爭奪水分、養分和光照,因此需采取綜合防除措施。一般在播種前可進行土壤消毒和封閉除草處理,在整地時可施用選擇性除草劑,如乙草胺、莠去津等,防止早期雜草生長,同時結合深翻土地,清除田間宿根性雜草,減少后期除草壓力。出苗后需加強人工除草管理,特別是在幼苗期至植株封壟前,應每隔20-30天進行1次中耕除草,防正雜草過密影響山藥生長,人工除草時應避免損傷山藥根系,以免影響塊莖膨大。在植株封壟后,由于山藥葉片覆蓋較好,雜草生長相對受限,此時可減少除草頻率,結合培土作業,將植株基部土壤適當提升,既能抑制雜草生長,又能促進塊莖下扎,提高產量和品質。土壤保方面,可結合地膜覆蓋、合理灌溉和增施有機肥等措施,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地膜覆蓋是最常見的方法,在種植后覆蓋黑色或銀色地膜,不僅能有效減少水分蒸發,還能抑制雜草生長,提高地溫,促進山藥早期生長。在降雨較少的地區,可采取滴灌或滲灌方式精準補水,減少水分浪費,同時增加土壤濕度穩定性,提高水肥利用率。增施有機肥可提高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減少水分流失,特別是在干旱季節,有機質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持水率,降低水分蒸發速度,確保植株在生長過程中持續獲得適宜的水分供應。
綜上所述,地白山藥淺生槽斜面種植技術是一種高效、科學的種植模式,能夠優化根系生長環境,提高產量和品質,同時減少病害風險和管理難度。通過合理的種植槽設計與施工,確保土壤通透性和排水性,結合科學的種植密度與栽培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植株生長效率。在肥料施用與水分管理方面,采用基肥與追肥相結合的策略,滿足植株不同生育階段的養分需求,同時通過精準灌溉和土壤保措施,減少水分蒸發,提高肥水利用率。此外,合理的除草管理不僅能降低雜草競爭,還能促進土壤結構優化,減少病蟲害發生。該技術在提高山藥商品率、降低種植成本的同時,也增強了其機械化種植和采收的可行性,為現代山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作者單位:274709山東省菏澤市軍城縣玉皇廟鎮農業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