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資源的日益緊張,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在農業領域,保護性耕作作為一種旨在減少土壤侵蝕、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環境的農業生產技術,正逐步受到廣泛的認可和推廣。農機化技術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農業保護性耕作中的應用,不僅為農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也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核心理念是盡可能減少對土壤的破壞,保護土壤資源,以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而農機化技術的應用,則進一步提升了保護性耕作的效率和效果,使得這一技術在實際生產中得以更廣泛地推廣和應用。本文將深入探討農機化技術在農業保護性耕作中的優勢及重要作用,以期為農業生產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農機化技術概念
農業機械化技術在當代農業生產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體現為農業從業者運用機械化裝置進行耕作,旨在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能及經濟效益。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正穩步邁向機械化轉型的新階段。為了有效推動這一轉型進程,必須深入考慮農機化發展的具體特性,采取切實措施增強農業發展實力,并對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進行創新與優化。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科學、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服務體系不僅能夠為農機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提供必要的支撐,還能確保技術成果能夠迅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從而為我國農機化技術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農業保護性耕作的意義與內容
1、農業保護性耕作的意義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種創新的農業實踐,它側重于降低土壤耕作頻率并維持地表覆蓋,這一策略有效緩解了水土流失現象,顯著增強了土壤的肥力與抗旱性能。在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背景下,該技術的實施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大幅度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減輕農業活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從而引領農業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穩步邁進。此外,保護性耕作技術還對傳統耕作模式進行了革新,促使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調整。通過減輕耕作強度,農民得以將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地投入提升農作物品質與農業生產效率上,這不僅優化了農業內部的資源配置,還顯著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相較于傳統耕作方式,保護性耕作技術通過保持地表覆蓋、減少耕作次數等手段,有效避免了土壤的直接裸露,進而顯著減輕了風蝕與水蝕的影響。這一技術不僅為減少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力支持,還顯著改善了農田及其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促進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所以說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有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還為保護自然環境和促進生態平衡做出了重要貢獻。
2、農業保護性耕作的內容
保護性耕作策略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于大幅度削減土壤耕作頻次,乃至追求免耕狀態。這意味著,在作物的整個生長周期中,除了播種和必要的田間管理活動外,應盡量減少或僅進行最小限度的土壤耕作。這種做法的核心價值,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土壤結構的干擾,維護土壤的自然平衡狀態,從而為土壤肥力的恢復與維持奠定堅實基礎。另一項至關重要的保護性耕作實踐,是利用作物秸稈、殘茬等豐富的有機物質覆蓋地表。這一措施不僅能夠有效抵御土壤遭受風蝕和水蝕的風險,顯著提升土壤的保水蓄能力,而且,隨著這些有機物質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逐步分解,它們還會源源不斷地向土壤釋放養分,進一步優化土壤結構。此外,地表覆蓋層的存在還能有效抑制雜草的滋生,進而減少化學除草劑的使用頻率,為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開辟了新的途徑。保護性耕作體系內,免耕播種技術同樣占據一席之地。該技術能夠在保留地表殘茬覆蓋的前提下,一次性完成開溝、精量播種、精準施肥、施用農藥、覆土以及鎮壓等多道工序,極大地簡化了作業流程,減少了農業機械對田地的進出次數,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免耕播種技術的運用,不僅顯著提升了播種作業的效率,更在維護土壤結構與提升土壤肥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保護性耕作模式下,對于病蟲草害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耕作次數的減少以及土壤翻動頻率的降低,土壤中的害蟲和病菌可能會找到更為有利的生存條件。因此,必須采取更加科學、合理的綜合防控策略,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手段有機結合,以確保農作物在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同時保障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
三、農機化技術在農業保護性耕作中的優勢
傳統的耕作模式主要依賴于人力,這種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勞動強度極大,難以滿足現代農業高效、精準的需求。相比之下,農機化技術的引入為農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它利用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等先進的機械設備,實現了耕作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這些機械設備能夠精確控制耕作深度、播種密度等關鍵參數,確保作業過程的快速與精準,從而在單位面積上實現了更高的產量。與此同時,農機化技術還顯著降低了人工成本,為農業生產帶來了更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傳統耕作方式往往伴隨著土壤侵蝕和結構破壞的問題,這不僅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還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環境。而農機化技術則通過精準控制耕作深度,結合保護性耕作策略,有效減少了土壤侵蝕和破壞。例如,秸稈還田技術利用機械設備將作物秸稈粉碎后直接還田,這不僅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還改善了土壤結構,提升了土壤肥力。此外,深松技術也是農機化技術的一大亮點,它能夠打破土壤板結,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為農作物的根系生長提供了更為優越的環境。
在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方面,傳統耕作方式往往存在過量使用的問題,這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還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而農機化技術則通過精準施肥和噴藥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機械設備能夠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需求進行精準施肥,減少了化肥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同時,噴藥設備也能夠精確控制農藥的用量和使用范圍,降低了農藥殘留和污染的風險。此外,農機化技術還減少了運輸車輛在田間地頭的穿行,進一步減輕了對環境的破壞,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四、農機化技術在農業保護性耕作中的重要作用
1、精準耕作,提升土壤保護效能
通過集成先進的傳感器、控制系統和導航技術,現代農機能夠精確控制耕作深度、播種密度和施肥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土壤的干擾和破壞。這種精準耕作方式不僅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自然結構和生態平衡,還能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的風險。此外,農機化技術還能結合保護性耕作策略,如秸稈還田、地表覆蓋等,通過機械化的方式將作物秸稈等有機物質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這些措施共同作用下,能夠深度提升土壤的保護效能,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更加優越的環境條件。
2、高效作業,顯著降低生產成本
相較于傳統的人力耕作方式,農機化技術能夠顯著提高作業效率,減少勞動力投入和作業時間。例如,智能播種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面積的播種作業,而收割機則能夠快速收割成熟的農作物,減少作物在田間的損失。同時,農機化技術還能夠實現精準施肥和噴藥,通過智能化的控制系統和傳感器,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需求進行精準施肥和噴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浪費和污染。這些高效作業方式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
3、優化資源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
通過精準耕作和智能管理,農機化技術能夠實現對土壤、水分、肥料等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浪費和污染。例如,智能灌溉系統可以根據土壤濕度和作物需求進行精準灌溉,避免水資源的浪費。同時,農機化技術還能夠結合保護性耕作策略,如深松技術、秸稈還田等,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更加充足的養分和水分。這些措施共同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生態效益。
4、智能化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通過引入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農機化技術能夠實現對農田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精準的管理決策。例如,智能農機可以通過GPS定位系統和遙感技術,實時監測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生長狀況,為精準施肥和噴藥提供數據支持。同時,智能農機還可以實現自動化作業,減少人工干預,提高作業效率和精度。這些智能化管理措施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為農業生產帶來了更高的經濟效益。
5、減少環境污染,構建綠色生態農業
通過精準施肥和噴藥等技術手段,農機化技術能夠顯著降低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業污染物的排放和殘留。同時,農機化技術還能夠結合保護性耕作策略,如地表覆蓋、輪作休耕等,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的風險,降低農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此外,農機化技術還能夠通過智能農機和智能灌溉系統等技術手段,實現對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減少農業廢棄物的排放和污染。這些措施共同作用下,能夠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構建綠色生態農業體系,為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農機化技術在農業保護性耕作中的應用策略
1、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
農機化技術在農業保護性耕作中的應用策略,核心在于積極推廣先進且適用的農機裝備,以科技力量驅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意味著要關注裝備的技術創新性和實用性并重。
① 鼓勵引進和自主研發那些能夠精準控制作業參數、減少土壤擾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機,如智能導航拖拉機、變量施肥機、精準播種機等,這些裝備通過集成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了作業的智能化和精細化,為保護性耕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② 注重農機裝備的環保性和多功能性。推廣使用能夠實施秸稈還田、深松整地、地表覆蓋等保護性耕作措施的農機,如多功能聯合收割機配備秸稈切碎還田裝置、深松整地機結合施肥功能等,這些裝備的應用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水土流失,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③ 推廣策略還應涵蓋農機操作人員的培訓與教育,確保他們能夠熟練掌握先進農機裝備的操作技能,了解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性,并能在實踐中靈活應用,真正實現農機化技術與保護性耕作的深度融合。
④ 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技術示范等多種手段,激發農民采用先進農機裝備的積極性,推動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深入實施,為構建綠色、高效、可持續的現代農業體系貢獻力量。
2、加強農機化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
① 加強農機化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意味著要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機裝備進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級。例如,通過安裝傳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統,實現農機作業的精準定位和實時監測,提高作業的精確度和效率;利用大數據分析,對農田環境、作物生長狀況、土壤養分含量等關鍵信息進行采集和分析,為精準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保護性耕作措施提供科學依據;通過云計算平臺,實現農機作業數據的遠程傳輸和共享,便于管理者進行遠程監控和決策支持,提升農業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
② 需要注重農機裝備的信息化平臺建設。通過構建農機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農機作業的調度、監控、評估等環節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農機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率。
③ 依托信息化平臺,開展農機化技術培訓與推廣,提升農民對先進農機裝備和信息化技術的認知和應用能力,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普及和深人實施。
3、強化農機化技術的創新
① 在農業保護性耕作體系中,農機化技術的革新非常重要。為了適應保護性耕作的新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優化農機裝備,不僅提升其性能與效率,更要致力于智能化農業機械的研發,如自動駕駛拖拉機、高精度施肥機等,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將顯著提升耕作作業的效率和質量。
② 推廣免耕播種技術,不僅能提高播種的精準度和效率,還能有效遏制土壤侵蝕和水分流失,為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奠定堅實基礎。
③ 為滿足保護性耕作的多方面需求,新型農業機械和設備的研發與應用勢在必行。多功能土壤疏松機、秸稈還田機等先進農機,通過精細化的操作,能在提高耕作效率與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土壤的干擾與破壞。這些機械的應用,進一步鞏固了保護性耕作的實施效果。
④ 在保護性耕作的目標體系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此,我們應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它們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還能在灌溉過程中減少對土壤結構的破壞,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⑤ 為了全面提升農機化技術水平,我們需加大在農機化技術研發與推廣方面的投入,并積極尋求與高校、科研機構等智力資源的深度合作。通過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共同研發出更加適合保護性耕作的農機化技術,不斷提升技術的創新效能與應用水平,為農業保護性耕作的深人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綜上所述,農機化技術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果,還為保護性耕作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然而,農機化技術在保護性耕作中的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機化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提高農民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識和接受程度。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農機化技術在農業保護性耕作中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和深入。在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和農民的共同努力下,保護性耕作技術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為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振興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276100山東省鄰城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