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廣泛,產量直接影響著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的經濟收益。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種植環境的改變,小麥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因此,研究和推廣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從科學選種、土壤環境改善、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探討如何有效提升小麥產量,保障小麥健康生長,為小麥種植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一、小麥高產種植技術應用方法
1、種植土地的選擇與整理
在小麥高產種植技術中,種植土地的選擇與整理是基礎且關鍵的一步,直接影響著小麥的生長和最終產量。小麥雖然適應性較廣,但選擇適宜的土壤條件能顯著提高產量。首先,應選擇耕層深厚、結構良好、排水良好且保水力強的黏質壤土。耕層深厚有利于小麥根系的發育和伸展,一般要求土層厚度在 60cm 以上,耕層厚度在 20cm 以上。此外,土壤有機質豐富、養分含量高的土地更有利于小麥的高產。一般要求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5%-3.0% ,全氮 0.1%-0.2% ,全磷 0.1%-0.2% ,全鉀大于1.5% ,其中有效氮大于 60mg/kg ,速效磷大于 30mg/kg ,速效鉀大于 100mg/kg ,同時,土壤酸堿度適中也非常重要,小麥適宜在pH 值6.0—8.5的土壤中生長,最適 pH 值在6.8—7.0之間。土地的整理工作主要包括整地和施肥。整地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疏松、平整、肥沃的土壤環境,有利于小麥種子的發芽和根系的生長。整地前需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優質有機肥 3000-4000kg 尿素 20kg ,磷酸二銨 20kg 。施肥后,進行深耕細整,翻耕深度一般為23- 25cm 。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量,促進根系下扎和擴展。對于秸稈還田的地塊,要確保秸稈細碎并均勻撒施,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改善土壤結構。整地后,土地應達到“上虛下實\"的標準,即表層土壤疏松,下層土壤緊實,有利于保和促進小麥根系發育。通過科學選擇種植土地和精細的土地整理,可以為小麥的高產穩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2、種子的選種與處理
在小麥的高產栽培技術中,種子選擇和管理也是保證小麥健壯生長迅速發育和高產的重要環節。種子篩選也是保證小麥出苗整齊、生長迅速發育強壯的關鍵步驟。在挑選種子時,應選用粒大、飽滿、無病蟲害的優良種。常見的方法主要有風選、篩選、泥水選種和機械篩選等。利用風能把較輕雜質的病蟲害種子去除,以產生更豐滿、健壯的種子。并采用各種口徑的風隔篩,篩選出符合標準的種子,剔除過小、不飽滿的種子。利用不同密度的種子在泥水中的浮沉差異,分離出飽滿的種子。使用專業的種子精選機械,通過多種物理特性進行綜合篩選,確保種子的高質量。種子處理是小麥高產種植技術中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曬種、藥劑拌種和種子包衣等。在播種前,將種子攤開在陽光下曬1—2天,可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同時減少種子攜帶的病菌。使用適當的殺菌劑和殺蟲劑對種子進行處理,可以有效防治小麥苗期病蟲害。常用的藥劑有戊唑醇、吡蟲啉、辛硫磷等。拌種時應嚴格按照藥劑使用說明進行操作,確保拌種均勻。將殺蟲劑、殺菌劑、微肥等通過科學配方復配,制成糊狀物均勻涂在種子表面。包衣后的種子不僅能夠防治病蟲害,還能促進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包衣種子可以直接從市場購買,也可以自行配制。通過科學的種子選種與處理技術,可以顯著提高小麥的出苗率和抗病蟲能力,為小麥的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
3、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在小麥高產種植技術中,適時播種與合理密植是兩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不僅影響小麥的生長發育,更決定著最終的產量和質量。適時播種是小麥高產的首要條件。播種時間的確定需綜合考慮當地氣候、土壤溫度和小麥品種特性。一般而言,小麥的適宜播種期應在土壤溫度穩定在 10% 一 ?15°C 之間。北方冬麥區通常在秋季進行播種,而南方麥區則可能稍晚。春小麥則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在土壤解凍后適時早播,以充分利用生長季節。合理密植是根據小麥品種、氣候條件和土壤肥力等因素,合理安排單位面積內的播種量和株行距,以達到最優的群體結構。合理密植能夠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協調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實現穗多、穗大、粒多、粒飽的高產目標。應根據地力和生產條件確定基本苗數。例如,高產田春性大穗型品種畝總蘗數為60萬—70萬;半冬性品種80萬—90萬;中產田50萬—60萬左右。等行距條播、寬窄行條播、撒播、重樓播和寬幅播種等方式各有優勢,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通過科學的種植栽培方法,如查苗補種、中耕鎮壓、因苗制宜分類處理等措施,確保麥苗均勻生長,提高成穗率。適時播種與合理密植是小麥高產種植技術的核心。通過科學掌握播種時間和優化種植密度,配合綜合管理措施,能夠顯著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為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提供堅實保障。
4、地力輪作與間套作種植方式
在小麥高產種植技術中,地力輪作與間套作是兩種重要的種植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小麥的產量,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地力輪作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的種植方式。這種方式通過輪換不同種類的作物,能夠有效防止病蟲害的滋生,均衡利用土壤中的養分,避免土壤肥力枯竭。不同作物對病蟲害的吸引力和抵抗力不同,通過輪作可以打破病蟲害的食物鏈和生命周期,減少其在土壤中的數量。不同作物對土壤中的養分需求不同,輪作可以避免對同一種養分的過度消耗,保持土壤養分的均衡。不同作物根系深淺不同,輪作可以促使土壤在不同深度得到利用,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常用的輪作模式有小麥-玉米-大豆輪作、小麥-水稻輪作等,這些模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間套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時或在一定時間內先后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這種方式通過合理搭配作物,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通過高矮作物、喜陽與喜陰作物的搭配,可以增加土地的空間利用率,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不同作物在養分需求、水分利用和病蟲害抗性等方面存在差異,間套作可以實現作物間的互補,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間套作可以在同一塊土地上收獲多種作物,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例如,常見的間作模式有小麥與大豆間作、小麥與玉米套作等,這些模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5、科學施肥方法
小麥在其生長周期中需要多種營養元素,其中氮、磷、鉀三種元素最為關鍵。不同生長階段,小麥對氮、磷、鉀的需求量有所不同。氮肥主要促進小麥的葉片生長和蛋白質合成,磷肥有助于根系發育和開花結實,而鉀肥則增強小麥的抗逆性和籽粒飽滿度。出苗到拔節期以及拔節到揚花期,這兩個階段小麥對氮的需求量最大。分蘗期和孕穗到成熟期,磷肥的充足供應對小麥的分蘗和籽粒發育至關重要。分蘗期和拔節到孕穗、開花期,鉀肥的充足有助于小麥的抗倒伏和籽粒飽滿。有機肥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配合化肥使用可以滿足小麥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元素的需求。一般建議每畝施用腐熟農家肥 2000kg 以上。不同產量水平的小麥田塊所需的肥料用量不同。例如,目標產量為每畝 500kg 的小麥田,需施底肥 45% 氮-磷-鉀復合肥 50kg 硫元素3—4kg,返青期再追施 46.3% 尿素13— 15kg 基肥、種肥和追肥應根據小麥的生長階段適時施用。基肥以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氮肥分次施用,追肥主要在返青期和拔節期進行。深施肥料能夠減少養分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磷肥深施有助于根系發育,氮肥深施可減少揮發損失。將有機肥、磷鉀肥及部分氮肥作為底肥,結合耕作深施入土。在播種時,將少量氮肥和磷肥施于種子附近,以滿足苗期營養需求。根據小麥生長情況,適時追施氮肥,一般在返青期和拔節期進行。在小麥拔節期,可噴施鋅、錳等微量元素肥料,以補充小麥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
6、合理灌溉
小麥高產種植技術中,合理灌溉是關鍵環節之一,不僅影響著小麥的生長發育,還直接關系到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播種至拔節期的小麥需水量較小,每畝日平均耗水量約為 0.4m3 。土壤含水率應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 70%-80% 。拔節至抽穗期是小麥需水的關鍵時期,耗水量急劇增加,每畝日耗水量可達2.2—3.4m3 。土壤水分應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 75%-80% 。抽穗至成熟期階段的小麥對水分需求依然較高,每畝日耗水量約 4m3 土壤水分應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 60%-65% 。地面灌溉包括畦灌和溝灌,是我國傳統的小麥灌溉方式。優點是操作簡單,成本低,但水資源浪費較大。噴灌則是通過管道將有壓水噴灑到田間,節水效果顯著,水的利用率可達 80% 。噴灌還能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土壤次生鹽堿化。滴灌是將水滴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節水、節能效果好,但投資成本較高。適用于水資源短缺地區。地下管道輸水則是利用地下管道輸送灌溉水,減少蒸發損失,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在小麥播種前灌足底熵水,可以確保土壤含水率達到田間持水量的 70%-80% ,有利于種子發芽和出苗。在冬季來臨前適時灌溉,有助于小麥安全越冬。冬灌時間應根據當地氣溫和土壤嫡情靈活掌握。在小麥返青期,根據土壤情適時灌溉,促進小麥分蘗和生長。在小麥拔節期,適時灌溉以滿足小麥旺盛生長的水分需求。在小麥抽穗和灌漿期,根據土壤情適時灌溉,保證小麥正常開花和籽粒灌漿。根據小麥需水特性和不同時期的水分效應,采用限額灌水的方法,避免大水漫灌。對灌溉渠道進行硬化處理,減少水滲漏。及時中耕松土、地膜覆蓋等保措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策略
1、小麥病蟲害防治方法
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病蟲害防治工作對保障糧食安全和產量至關重要。在小麥病蟲害防治中,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是三種常見的方法,每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適用范圍。首先,物理防控主要是指通過簡單方法和各種物理因子,如光、熱、電、溫、濕度和放射能等,以達到控制、鈍化和殺滅病菌等有害生物。這種方式安全無污染,也節省了成本。采用風選、篩選的方式選種,并汰去病粒和枇粒,以達到預防蟲害的目的。利用日曬法殺滅種子中攜帶的病毒和害蟲,以及利用高溫處理竹木及其產品等。利用高頻振式的殺蟲燈,誘殺麥田棉鈴蟲、麥葉蜂等各種有害生物,減少田間落卵量以及利用掃網法治理玉米吸漿蟲等。其次,生物防治是一種環境友好的方法,利用有益生物來控制病蟲害。包括引入和培育天敵、使用生物農藥等。生物防治的優點是對人畜無毒副作用,有效期長,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常見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和培育天敵,如針對蚜蟲引入寄生蜂或瓢蟲等,這些天敵可以有效控制害蟲數量。使用生物農藥,如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這些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或昆蟲等天然物質制成的農藥能有效控制害蟲繁殖和傳播。最后,化學防治主要是指通過化學制劑來預防病蟲害。盡管生化預防有著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經濟效益較高等特性,如用藥方式不合理,容易引起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農藥殘留和污染等現象。所以,合理的應用化學治療劑型必不可少。根據病蟲害發生種類和危害規律,選擇適當的農藥品種進行防治。把握時機和最佳劑量,進行及時、合理的防治。同時要交替應用殺蟲劑,以延緩害蟲抗藥性的出現。采取一藥多防技術,一次性用藥預防各種病蟲害暴發,并盡量減少施藥的頻次和使用量,以減少防控投入。
2、小麥病蟲害的具體防治方法
① 小麥赤霉病主要侵害小麥的穗部,嚴重時會導致整株枯死。病穗初期出現水漬狀淡褐色斑,逐漸變為枯黃色,濕度大時產生粉紅色霉層。為了防治赤霉病,可以選用抗病品種,如\"濰麥8號\"“魯麥22號\"等。合理輪作,深耕滅茬,減少田間病殘體。在小麥揚花期,每畝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00g 或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50g 噴霧防治。 ② 小麥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麥葉片、葉鞘和穗部。發病初期,葉面出現白色霉點,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霉斑,表面覆蓋一層白粉。防治措施包括選用抗病品種,如\"良星99號\"等。合理密植,科學施肥,避免氮肥過量。每畝用 15%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100g 或 20% 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100g 兌水噴霧防治。 ③ 小麥紋枯病主要危害小麥葉鞘和莖稈。
病斑初為水漬狀,后變為灰白色至淡褐色,嚴重時導致植株枯死。通常選用抗病品種,如“鄭麥9023”等,并進行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增強植株抗病力。每畝用 5% 井岡霉素水劑 150mL 或30% 苯甲·丙環唑乳油 20mL 兌水噴霧防治。 ④ 蚜蟲主要吸食小麥汁液,導致葉片發黃、植株生長緩慢,嚴重時還會傳播病毒病。防治方法包括保護和利用天敵,如瓢蟲、草蛉等。每畝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20g ,或 3% 啶蟲乳油 30mL 兌水噴霧防治。吸漿蟲主要危害小麥穗部,導致小麥枇粒、空殼,嚴重影響產量。為了防治吸漿蟲,通常選用抗蟲品種,如\"周麥22號\"等。在小麥抽穗期,每畝用 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30mL 或 50% 辛硫磷乳油50mL 兌水噴霧防治。紅蜘蛛主要吸食小麥葉片汁液,導致葉片出現黃白色斑點,嚴重時葉片枯死。可以通過清除田間雜草,減少蟲源。每畝用 20% 噠螨靈可濕性粉劑 50g 或 1.8% 阿維菌素乳油 10mL 兌水噴霧防治。
此外,還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適合的抗病蟲品種。合理施用氮、磷、鉀肥,增強小麥抗病蟲能力。及時中耕除草,清除病殘體,保持田間清潔。掌握病蟲害發生時期,及時選用高效低毒農藥進行防治,注意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避免產生抗藥性。通過以上措施的綜合應用,可以有效防治小麥病蟲害,保障小麥的穩產高產。
綜上所述,小麥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和農民的經濟收益。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包括科學選種、改善土壤環境、加強栽培技術等。科學選種應結合種植區域的土壤、降雨情況,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小麥品種。改善土壤環境需確保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并通過深耕處理提升土壤肥力和物理性能。加強栽培技術則涉及灌溉、施肥及病蟲害防治三個方面,需根據小麥生長狀況和土壤條件進行科學種植。
(作者單位:262300山東省五蓮縣農業農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