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山東省萊州市小麥種植面臨著病蟲害瀕發問題,特別是銹病、赤霉病等病害,以及蚜蟲、吸漿蟲等蟲害,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同時,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土壤退化,對小麥種植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結合萊州市氣候、王壤條件,可以發現合理密植、科學施肥、適時灌溉等,高產栽培技術能夠顯著提升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天敵防控、微生物制劑、物理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能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生,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本文就從萊州市小麥種植情況進行分析,探究小麥高產栽培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一、萊州市小麥種植概況
1、萊州市地理氣候特點
萊州市位于山東省東北部,地處膠東半島西部,東臨渤海萊州灣,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內陸與沿海的重要樞紐。氣候類型屬于暖溫帶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適中,無霜期長,為小麥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氣候方面,萊州市年平均氣溫約為 12%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春秋兩季溫和宜人。這種氣候條件有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特別是小麥灌漿期的溫度和光照條件,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土壤條件方面,萊州市的土壤類型多樣,以棕壤和潮土為主,土層深厚,質地適中,肥力較高,且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為小麥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同時,萊州市的土壤排水性能良好,有利于小麥根系的生長和發育。
2、小麥種植現狀
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萊州市蓬勃發展。在種植面積與分布方面,萊州市小麥種植面積廣泛,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帶,其中平原地區的小麥種植面積占比較大。每年秋收結束后,便開始在寒露前后播種冬小麥,是名副其實的“小麥糧倉”。在主要品種方面,萊州市小麥品種繁多,但近年來,隨著農業部門對小麥品種的改良和推廣,一些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逐漸成為主流,如魯麥83號、冀麥39號、濟麥44等,這些品種不僅提高了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6丨農民致富波
還能增強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產量與品質方面,萊州市小麥產量穩定,品質優良,每年都能為我國糧食儲備提供大量優質小麥,為當地農民帶來了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3、影響小麥生長及品質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種植結構的調整,小麥病蟲害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如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以及蚜蟲、吸漿蟲、麥蜘蛛等蟲害,給小麥生產帶來了嚴重威脅。病蟲害的發生不僅降低了小麥的產量,還會影響小麥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此外,為了追求高產,部分農民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還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嚴重污染,破壞了生態平衡,威脅著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期的高強度耕作和不合理利用,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結構破壞,肥力減弱,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生長和發育。
二、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小麥的高產栽培,品種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首先要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包括溫度、降水、光照等自然因素,確保小麥在整個生長周期內能夠健康生長。其次,追求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是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在萊州市,推薦的小麥品種有鄭麥136、百農4199、眾信麥998等,這些品種不僅適應性強,而且產量高、品質優、抗病性好,是當地小麥種植的理想選擇。
種子處理是提高小麥出苗率、預防病蟲害的重要措施。藥劑拌種是常見的種子處理方法之一,通過選用戊唑醇、甲基異柳磷乳油等高效低毒的農藥,與小麥種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采用科學的綠色防控技術,能夠有效抵御小麥銹病、白粉病、紋枯病等多種病害的侵襲,同時也能有效防控地下害蟲,如螬、金針蟲等對小麥的危害。每 100kg 小麥種子,推薦使用戊唑醇純藥量在 3-4g 之間,最高不宜超過 ,確保種子的安全與健康,為小麥的高產栽培奠定堅實基礎。若使用甲基異柳磷乳油,每 50kg 小麥種子使用 50mL 的 40% 甲基異柳磷乳油,或每 150kg 小麥種子使用 100-165mL 的 50% 甲基異柳磷乳油。除了藥劑拌種外,也可以使用種衣劑包衣。種衣劑是一種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混合物,能在種子表面形成一層均勻的保護膜,既能防止水分散失,又能阻擋病蟲害的侵襲,同時還能為種子提供所需的營養和微量元素。使用種衣劑包衣的小麥種子,發芽率、出苗率、成活率均明顯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強。常見的農藥型種衣劑有戊唑醇、咯菌腈等。
2、掌握最佳播種時期
一般來說,萊州市小麥的最佳播種期為每年的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這一時期的氣候條件較為適宜,有利于小麥種子的萌發和生長。隨著氣候變暖的趨勢,播種時間也需要相應地做出調整。如果播種過早,可能會遇到高溫干旱的天氣,導致小麥生長不良。而如果播種過晚,可能會因為氣溫下降而影響小麥的越冬能力。在播種量與播種方式上,每畝小麥的適宜播種量為10—15kg,具體播種量還需要根據土壤肥力、小麥品種以及播種期等因素進行調整。在播種方式上,條播與撒播各有優缺點。條播可以確保小麥種子的分布均勻,有利于小麥的通風透光,提高產量。而撒播相對簡單快捷,但可能會導致小麥種子的分布不均勻,影響產量和品質。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另外,小麥種子的播種深度要精心調控,理想范圍應維持在 3-5cm 之間。播種深度若超出這一范圍,無論是過深還是過淺,均會對小麥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3、肥料管控方法
在底肥施用方面,應注重有機肥與化肥的配合,提供小麥生長所需的全面養分。一般來說,每畝施用 51% 復合肥50-60kg作為底肥,可以有效補充土壤中的氮、磷、鉀等元素,為小麥的生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除了底肥,追肥的種類和時期需要根據小麥的生長階段和土壤養分狀況來確定。在小麥拔節期,每畝追施尿素 15-20kg ,可以有效促進小麥的莖稈生長和穗部發育,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此外,還可以根據小麥的生長情況,在灌漿前期適量追施磷肥和鉀肥,增強小麥的抗逆能力和粒重。在小麥生長后期,通過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可以提高小麥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粒重和產量。在小麥的生長關鍵階段,如返青期、拔節期、開花授粉前以及灌漿期,各進行1次磷酸二氫鉀的葉面噴施,每畝用量控制在 150-200g 之間,溶液濃度保持在0.3%-0.4% ,將磷酸二氫鉀溶解于 50kg 水中進行均勻噴霧,不僅能為小麥及時補充必要的營養元素,還能有效提升小麥的抗逆性能,進而促進產量和品質的雙重提升。除了上述肥料種類和施用方法,還可以考慮使用其他廢料作為肥料,如農家肥、秸稈還田等。這些廢料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可以為小麥提供全面的養分,同時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肥力。
4、水分管控措施
在小麥高產栽培中,灌溉原則是以水調肥、調氣、調溫,確保小麥生長所需的水分得到滿足,同時改善土壤環境。在灌溉時間與量方面,需要精心安排。播種前造熵是第一步,也是確保小麥順利出苗的關鍵。通常涉及在播種前對土壤進行灌溉,使土壤達到適宜的濕度,便于小麥種子能夠充分吸水、萌發并順利出苗。關注土壤濕度,當土壤呈現出褐色且保持一定的濕潤度,則可以進行播種。越冬水通常在當地溫度降至 3% 左右時開始澆灌越冬水,澆水量要適中,避免過多或過少。越冬水有利于緩和地溫的激烈變化,降低小麥的凍害程度,確保小麥能夠安全越冬。進入春季后,根據土壤肥力和越冬前澆水情況,決定是否澆灌返青水。對于土壤貧瘠、干旱少雨的情況,應及時澆灌返青水,促進小麥的返青生長。返青水的澆灌時間一般在5月上旬,結合當地氣候和小麥生長狀況來確定。拔節水是小麥進入拔節期時需要澆灌的水。在這個階段,應當結合施肥作業,促進小麥地下根系的健壯發育和孕穗階段穗粒數量的有效增長。拔節水的灌溉量及時間,需要根據小麥的生長速率和土壤的實際濕度來靈活調整。灌漿水是小麥抽穗后不可或缺的1次灌溉,有助于麥粒內部有機物質的積累,從而增加小麥的粒重,提升單位面積的產量。通常,灌漿水應在小麥抽穗后的15—20天內進行澆灌,在高溫低濕且伴隨大風、降雨等不良氣候條件下,應避免澆灌,防止小麥出現倒伏現象。
三、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
1、農業防控技術
在小麥的病蟲害防控中,農業防控技術是一種綠色、環保且有效的方法。首先,輪作倒茬是通過在不同的年份種植不同的作物,如油菜、大豆、大蒜等,可以有效地打破小麥病蟲害的生命周期,減少土壤中病原物的積累,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例如,油菜作為一種十字花科植物,根系分泌物對土壤中的某些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有助于減輕小麥的土傳病害。其次,在小麥收獲后,應及時清除田間的枯枝落葉、雜草等殘留物,減少病蟲害的越冬場所和初侵染源。殘留物可以通過深理、堆漚發酵或燒毀等方式進行處理,徹底消滅其中的病蟲害。再次,合理密植與精耕細作是提高小麥抗病力的關鍵。通過合理調整小麥的種植密度,可以確保每株小麥都能獲得充足的光照和營養,從而提高生長勢和抗病力。同時,精耕細作可以改善土壤環境,促進小麥根系的發育,進一步提高其抗病性。此外,適時搶墑播種或覆膜也是提高小麥抗病力的有效措施。在土攘熵情適宜時及時播種,可以確保小麥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而覆膜技術可以通過提高土壤溫度和保持土壤濕度,為小麥的生長創造一個更加有利的環境。最后,增施磷鉀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磷鉀肥可以增強小麥的抗逆性,提高其抗病力。微量元素肥料可以補充小麥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促進健康生長。
2、物理誘控技術
物理誘控技術是農業病蟲害防控中的重要手段,具有環保、高效、易操作等特點。其中,殺蟲燈誘殺、色板誘控和糖醋液誘控是三種常用的物理誘控方法。殺蟲燈誘捕技術,是根據害蟲對光線的趨向性特點,實施的一種誘捕殺滅方法。常用的殺蟲燈有太陽能殺蟲燈和交流電殺蟲燈兩種。太陽能殺蟲燈利用太陽能供電,節能環保,且可在陰雨天正常工作。交流電殺蟲燈通過電網殺蟲,效果穩定。在小麥田中使用殺蟲燈,可以有效地誘殺麥芽蟲、麥葉蜂等害蟲,降低蟲口密度,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在實際操作中,結合害蟲的活動規律,在成蟲羽化的高峰期以及它們夜間活躍的時段啟用殺蟲燈,達到最佳的誘殺成效。另外,色板誘控技術是利用害蟲對不同顏色的偏好性。常用的色板包括藍色板和黃色板,前者主要用于誘集并殺滅如薊馬之類的害蟲,而后者則主要針對小麥蚜蟲進行誘殺。在使用時,將色板懸掛在作物上部,距離作物 15-20cm ,隨著作物的生長不斷調整懸掛高度。糖醋液誘控是利用害蟲對糖醋液的趨性進行誘殺。糖醋液的配制方法通常將紅糖、醋、果酒、清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再加入少量敵百蟲以增加誘殺效果。糖醋液應放置在高于植株 30cm 的位置,隨時檢查補充糖醋液,并及時清理盆中黏蟲等成蟲殘體。
3、生物防控技術
生物防控技術是現代農業中一種重要的病蟲害防控手段,以生態平衡為基礎,通過保護和利用天敵、微生物制劑、植物性農藥等自然力量來控制病蟲害,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小麥田中,可以利用七星瓢蟲、龜紋瓢蟲、蚜繭蜂等天敵來防治害蟲。這些天敵能夠捕食或寄生在害蟲體內,從而有效地控制害蟲的數量。為了充分發揮天敵的防控作用,應改善小麥植株的通風透光條件,使天敵能夠更好地在田間活動。同時,通過人工釋放天敵或種植天敵喜歡的植物來吸引天敵,增加天敵的數量。
微生物制劑是近年來推廣應用的防治方式,其中蘇云金桿菌是一種常用的微生物制劑,能夠產生毒素來殺死黏蟲、菜青蟲等害蟲。在使用時,將蘇云金桿菌均勻噴灑在小麥植株上,害蟲在取食時則會中毒死亡。綠僵菌是一種用于防治西藏飛蝗的微生物制劑,能夠通過感染飛蝗的幼蟲來控制其數量。此外,植物性農藥是利用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來防治害蟲的一種農藥。印楝素是從印楝樹中提取的一種天然物質,對小菜蛾等害蟲具有明顯的防治效果。在使用時,應將印楝素稀釋后均勻噴灑在小麥植株上,使害蟲在接觸后中毒死亡。天然除蟲菊素是一種從除蟲菊花中提取的農藥,對蚜蟲等害蟲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對人畜無害。
4、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是利用化學藥劑來防治病蟲、雜草和鼠類的危害,其中農藥的選擇、施藥時間與劑量、施藥方法以及安全間隔期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在農藥選擇上,應優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通常具有用量少、效果好、對環境污染小的特點。在施藥時間與劑量方面,應根據病蟲預報準確確定施藥時期,并準確核定施藥面積與劑量。例如,在防治菜青蟲時,可選用Bt乳劑或可濕性粉劑,每畝用量在 100-150mL 之間,間隔7天后再使用1次,防治效果可達 95% 以上。在施藥方法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噴霧、拌種、熏蒸等方法。同時,積極推廣使用新型高效植保器械,如靜電噴霧器、大中型自走式噴霧機、農用植保無人機等,提高施藥效率和防治效果。此外,注意安全間隔期,最后1次施藥至作物收獲的時間間隔,需根據農藥種類、作物生長周期以及殘留標準等因素綜合考慮,確保農產品安全。
綜上所述,通過科學的水肥管控、合理輪作倒茬、物理誘控、生物防控以及精準的化學防治,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小麥產量和品質,還能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生產的影響,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此外,還需加強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農民的操作技能,鼓勵農民采用綠色防控技術,保障小麥生產的穩定與高效,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261434山東省萊州市郭家店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