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麥種植歷史悠久,但不規范的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手段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污染環境,難以達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應用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優化田間管理,能夠提升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環境可持續性?;诖?,本文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及其田間管理的推廣路徑進行探討。
一、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及其田間管理
1、科學選種
選種應依據種植區氣候、土壤條件及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選種前需進行土壤測試,由于北方平原地區的土壤長期種植導致有機質普遍低于 1.5% ,直接影響小麥根系的養分吸收,這類土壤中應優先選擇根系發達且耐貧瘠的小麥品種??紤]氣候因素如平均氣溫、降雨量,干旱地區選種應偏向于耐旱品種,引進耐旱基因型品種可在水分極為有限的環境下維持生長,確保每公頃產量不低于 4.5t 以小麥赤霉病為例,該病害在濕潤地區普遍發生,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應選用抗赤霉病基因的品種,如具有Fhb1基因的小麥品種,其在濕潤地區種植能降低赤霉病的發生率。同時,應用分子標記技術精確識別具有所需抗性特征的品種。還應進行合理的種子處理,用甲殼素等生物刺激劑處理種子增強種子抗逆性,提高發芽率,種子儲存條件需控制在干燥通風的環境,溫度保持在 10% 以下,以延長種子活力。
題。在小麥關鍵生長期,如返青期和拔節期,進行重點施肥,使用葉面噴施,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如在山東省小麥生產中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將尿素施用量從標準的 300kg/hm2 減少到250kg/hm2 ,同時增加磷酸二銨的施用,從而提升小麥平均產量。測土配方施肥還需持續監測,設立試驗田和對照田,持續跟蹤施肥效果與土壤養分變化,以確保施肥方案的科學性。
3、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需針對具體品種及土壤肥力進行優化,以達到最佳的光合作用效率。對于冬小麥,種植密度一般為150\~180萬株 /hm2 ,而在南方濕潤地區,由于氣候條件和病蟲害壓力不同,種植密度可適當提高至200萬株 /hm2 以上??茖W調整種植密度能有效控制植株之間的競爭,促進養分和水分的高效利用,增強小麥抗逆性。在優質土壤條件下,適度增加種植密度可促使小麥根系更廣泛分布,根深葉茂,進而提高光合作用面積,增加干物質積累。分析歷史產量數據,種植密度在160\~190萬株 ?/hm2 為宜,該密度下小麥的千粒重和穗重均達到較高水平。種植密度的調整還需結合小麥品種的特性,抗倒伏能力強、分蘗能力強的品種可適當提高種植密度,而對于易發生倒伏的品種,則應適當降低密度,以減少病害發生,促進空氣流通。采用密植抗倒伏小麥品種,如具備改良根系結構且莖稈強度的品種能夠在密植條件下維持穩定的產量,提高作物整體質量。
2、測土配方
測土配方施肥是提升土壤肥力,保證小麥產量的關鍵,其基于精確的土壤養分分析及作物需求量,進行定制化的肥料施用。應先進行土壤樣品采集,通常每公頃設5個取樣點,深度為 0~ 30cm ,以保證測定數據的準確性。樣品需進行物理化學分析,測定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以及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的濃度,以此為指導調整施肥的比例?;跍y量的土壤養分數據,計算小麥對各種養分的吸收利用率,綜合考慮小麥的生長階段,在養分供應不足的土壤中增施磷肥,以促進根系發展,提高小麥的養分吸收效率,磷充足的土壤適當減少磷肥,以防磷素積累造成環境問
60|農天致富友
4、合理灌溉
在水資源緊張的條件下,實施科學的灌溉方法可以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確保小麥的健康生長。應對田間土壤的水分容量進行詳細測定,常見的土壤類型,如壤土的田間持水量約為450~600kg/m3 ,并根據小麥的生長階段調整灌溉計劃,在小麥拔節至抽穗階段確保足夠的水分供應。同時,合理選擇灌溉系統,滴灌和噴灌系統能精確控制灌溉范圍,滴灌系統可以將水分直接輸送到植株根部,減少蒸發損失,增加水分利用率。合理灌溉還需結合土壤濕度監測,應利用智能灌溉系統實現灌溉自動化,減少人力資源投入,并通過數據分析優化灌溉方案,根據近期降雨量調整灌溉計劃,避免過度灌溉,防止水資源的浪費。
5、科學施肥
科學的田間施肥能夠補充土壤養分,促進小麥健康生長,避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施肥前需進行土壤測試,確保養分的補給與小麥的需求相匹配,可根據小麥對氮、磷、鉀的需求量及土壤現有養分水平調整施肥量,從而優化小麥生長的營養環境。合理的施肥時間應是小麥生長的關鍵階段,如播種前底肥、返青期和拔節期頂肥,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肥料,減少養分流失。同時,將有機肥料與化肥相結合,以提供即時的養分補充,改善土壤結構。還應實施精準施肥技術,該技術可以直接作用于植物表面,快速修正養分不足的問題,尤其在小麥生長后期,當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時,葉面噴施可以直接提供養分到達作物的各個部位,有效促進小麥成熟,確保小麥種植的高效性,為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6、除草松土
除草松土是指去除田間雜草,改善土壤結構,可以提高土壤的通氣性,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小麥種植過程應進行2\~3次除草松土操作,有效減少雜草的生長,提高土壤的含水量。除草操作通常在小麥生長的早期階段進行,利用機械或手工方法清除田間雜草,減少與小麥的養分競爭,可以使用寬幅除草機械在小麥播種后45d內進行初次除草,有效控制田間雜草密度,使土壤養分主要供給小麥使用。松土操作則在小麥返青期和拔節期進行,深翻土壤 15~20cm ,打破土壤板結,促進根系深入,增強小麥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松土還有助于提高土壤溫度,有利于春季低溫時期促進小麥的生長發育。實際操作中,除草松土的頻率及深度應根據土壤類型、小麥品種靈活調整,輕壤土區頻繁的松土可以防止土壤快速干燥、板結,而黏土較重的地區則需注意松王深度,以免傷及小麥根系。同時,添加有機質如農家肥來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從而提高土壤的自然肥力。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
1、小麥常見病蟲害①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麥穗部,發病初期小麥穗部呈現水漬狀黃褐色斑點,隨著病情發展,病斑逐漸擴大并向整個穗部蔓延,導致穗粒變形、變色,嚴重時可使小麥絕產。赤霉病主要通過病殘體、種子以及空氣中的孢子擴散傳播,濕度較高的環境條件下病原菌容易通過風、雨傳播至其他田塊,形成廣泛的危害。赤霉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在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氣溫 15°C~25°C 且濕度大于 90% 時,為病原菌的侵染提供
有利條件。
② 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麥葉片、葉鞘及分蘗莖部,病部初期在葉片表面出現白色粉狀物,病斑逐漸擴大并呈現灰白色,最終導致葉片干枯、萎蔫,小麥葉綠素流失,光合作用受阻,影響小麥生長發育。該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風力傳播,其孢子可隨風傳播至較遠的田塊,導致病害的區域性蔓延,小麥栽培區域溫暖干燥的氣候條件下,病菌孢子容易萌發并侵染植株。田間管理不當如過密栽培、通風透光差等,也會發生小麥白粉病。
③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成蟲體型較小,體長約 1.5~2.5mm ,顏色因種類而異,通常為綠色或黃色,具有顯著的管狀口器,用于刺吸植物汁液。蚜蟲的幼蟲為半透明狀,呈蠕動狀態,刺吸小麥植株的汁液,導致植物營養流失、葉片黃化、萎蔫,植株生長停滯,影響小麥的光合作用。蚜蟲還能夠傳播小麥黃矮病、條銹病等真菌性病害,加劇小麥產量的損失。蚜蟲的繁殖能力極強,溫暖的春季和初夏蚜蟲的繁殖速度較快,一般在10\~15d內便可完成1代的繁殖,短時間內就可以對小麥植株造成危害。
④ 小麥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主要侵害小麥籽粒,其成蟲體長約 5~7mm ,體色為棕黑色。吸槳蟲的幼蟲呈白色,體形較小,通常在小麥穗粒內發育。小麥吸漿蟲主要刺吸小麥籽粒的汁液,破壞小麥的胚乳,導致籽粒發育不良、質地變差,進而影響小麥的千粒重。吸漿蟲會造成大面積的籽粒空殼,導致小麥產量大幅下降,還會影響小麥品質,降低小麥的經濟價值。小麥吸漿蟲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層內休眠越冬,歷經夏、秋、冬三季,長達11個月。5月中旬小麥拔節期,土溫上升到10℃時,越冬幼蟲結繭化蛹,5月下旬為化蛹盛期,6月上中旬小麥抽穗揚花期為成蟲盛發期,該蟲的危害主要發生在小麥灌漿期至成熟期,繁殖能力較強,能夠快速擴展其種群,且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常棲息在小麥籽粒內,人工防治難度較大。
2、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保護農田的生態環境。農業防治主要實施農藝措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需要對小麥生長周期中關鍵階段進行管理,從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作物輪作是有效的農業防治措施,輪換種植豆類或其他非寄主作物,從而降低土傳病害,如根腐病和線蟲病的發生。過密的種植會導致空氣流通不暢,增加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概率,需降低種植密度,使植株之間的空氣流通得到改善。同時,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從根本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可引入具有高抗性基因的小麥品種,以防止小麥葉銹病的發生。還應保持田間衛生,及時清除病殘體和雜草,有效減少病蟲害的滋生源。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能夠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提高小麥作物的整體產量,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的生態可持續性。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敵或其他生物制劑來抑制病蟲害的活動,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并提升作物抗性。在小麥生產中,生物防治方法正在逐步替代傳統化學防治方法的應用,針對小麥蚜蟲,可引入天敵昆蟲,如瓢蟲和寄生蜂。還可以應用微生物農藥,如拮抗真菌和細菌,這些微生物制劑能夠產生抗生素,抑制病原菌的生長或直接殺死病原體。同時,植物源性生物農藥也逐漸被應用于小麥的病蟲害防控中,這類農藥來源于天然植物,如大蒜、辣椒提取物,其含有的天然化合物對許多病蟲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4、物理防治
物理方法的實施可以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為小麥的綠色生產提供可靠保障。物理防治是使用物理手段來直接阻斷或減少病蟲害的影響,其環境友好,對生態系統無害。在防治過程中,可以利用覆蓋物調節小麥田間的微氣候,通過增溫來抑制某些冷性病原菌的活性,如在早春季節使用透明塑料薄膜覆蓋小麥種植區,可提高地表溫度,有效減少霜凍對小麥幼苗的危害,抑制寒冷環境中病原菌的生長。同時,調整田間植被布局以優化光照條件,減少病蟲害的生存空間,需調整種植密度和行距,使田間光照更加充足,從而提升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條銹病的發生率。還可以使用設備,如吸蟲燈、黏蟲板直接誘殺害蟲,減少對小麥的危害。在實際應用中,物理防治通常與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形成綜合病蟲害管理體系,確保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三、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及其田間管理的推廣路徑
1、構建綠色小麥種植示范基地
構建綠色小麥種植示范基地有助于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基地的建設應集中展示農業創新技術,以便為地區農民提供直觀的學習平臺。示范基地的選址需要綜合考慮土壤質量、水源可靠性及交通便利性,確保示范活動的順利進行,基地應實施最佳的綠色種植技術,如精準施肥、合理灌溉等,以展示其在提高產量,促進環境可持續性方面的效果。示范基地應配備先進的監測設備,如土壤濕度傳感器,以實時監控作物生長條件,及時調整管理措施。基地還應設立專門的培訓中心,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教授病蟲害識別和防治方法。定期舉辦有關小麥種植技術的研討會,并開展實地操作培訓,有效提升農民的技術應用能力。示范基地應成為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的前沿陣地,與農業科研機構合作,引進新的小麥品種,評估其在當地環境下的表現,從而幫助科研機構收集實地數據,使農民直接觀察比較不同品種的產量表現,促進優良品種的快速推廣。為保證示范基地的持續影響力,還需建立持續的資金支持機制,政府部門可通過資金扶持鼓勵地方企業和高校參與基地建設,形成政府、科研機構和農民的多方合作模式。
2、善于利用新型的推廣手段
有效利用新型推廣手段是提高技術覆蓋范圍的關鍵,應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技術傳播與教育,創建專門的在線課程、教學視頻,使農民隨時獲取關于綠色種植技術的最新信息??梢蚤_發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來提供實時的天氣更新、病蟲害預警,方便農民的田間管理。同時,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建立專門的討論組,鼓勵農民分享經驗、討論問題并相互學習,并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直播教學,突破地理限制,吸引更多農民參與互動,增強學習效果。與地方農業部門、農業科研機構合作,共同組織現場示范活動,讓農民直觀看到綠色種植技術的實際效果,從而提高其采用新技術的信心。應定期評估推廣策略,收集農民反饋,進而不斷優化推廣方法,確保推廣手段始終保持最新,符合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實施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并優化田間管理尤為關鍵。采用有效的推廣策略,有助于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的持續發展。政府部門應當發揮領導作用,建立綠色小麥種植的示范基地,采用創新的推廣方法,并重點培訓技術人員,確保小麥生產的綠色可持續性。
(作者單位:244700山東省菏澤市軍城縣張營街道辦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