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節作為推動電影藝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文化載體,在時代浪潮中不斷迭代創新,其板塊設計與內容形態日益多元。本文以第十九屆中國長春國際電影節為研究樣本,系統探討電影節慶活動賦能區域文旅品牌價值提升的實現路徑。研究發現,塑造差異化品牌定位與獨特文化符號,構建辨識度高的品牌形象,是電影節增強區域文旅吸引力的關鍵;通過影視 IP 與文旅資源的深度融合,推動產業跨界協同發展,能夠有效延長文旅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在文化傳播層面,突破傳統單向輸出模式,依托數字化技術構建沉浸式互動體驗場景,激發全民參與熱情,可顯著提升文旅品牌的傳播效能與社會影響力。本研究成果旨在為通過電影節慶活動驅動區域文旅品牌建設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借鑒。
關鍵詞:節慶活動;電影節;文旅品牌;影視IP;文旅資源;數字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F59;J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7(a)--04
在文旅融合與城市品牌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電影節慶活動作為文化傳播與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其對區域文旅品牌價值的提升機制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于1992年,秉持中國電影紅色基因,充分發揮新中國電影搖籃特質,在多年的實踐與發展中,依托長春市的資源稟賦與城市發展特色,堅持電影藝術專業性與電影文化群眾性并重的辦節理念,既為華語電影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又為長春乃至更多的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盛宴。第十九屆中國長春國際電影節以“新時代·新搖籃·新力量”為主題,通過“金鹿獎”評獎、影視文旅線路開發及沉浸式夜游項目等創新實踐,顯著提升了長春“電影城”的品牌辨識度與文旅吸引力。然而,現有研究多聚焦于電影節的經濟溢出效應或文化傳播功能,對其如何系統構建文旅品牌價值的理論探討仍顯不足。本文基于品牌資產理論與產業融合理論框架,以長春電影節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通過品牌識別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及傳播范式革新等三維路徑,實現區域文旅品牌價值升級的作用機制。
1 從“電影城”到“文旅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塑造
1.1 差異化定位與文化符號強化
在文旅產業蓬勃發展且競爭激烈的態勢下,區域文旅品牌若要在市場中脫穎而出,精準且獨特的差異化定位成為關鍵要素。長春被譽為電影城,長影電影制片廠被譽為“新中國電影搖籃”,其深厚的電影文化積淀,為品牌定位提供了無可替代的核心資源。第十九屆中國長春國際電影節充分挖掘并依托這一獨特優勢,將自身精準定位為亞洲電影新力量的匯聚地,以“新時代·新搖籃·新力量”為主題,清晰且有力地彰顯出長春在電影產業傳承與創新進程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從品牌定位理論視角深入剖析,長影舊址博物館無疑是長春電影文化的核心符號。依據符號學理論,它承載著豐富的電影文化內涵,是新中國電影發展歷程的生動見證者。館內豐富的展品、逼真還原的場景及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構建起一個立體的電影文化敘事空間。早期電影拍攝使用的珍貴設備、經典影片創作幕后的詳細資料,讓游客仿佛穿越時空,能夠親身感受那段激情燃燒的電影歲月。在電影節期間,長影舊址博物館舉辦的電影藝術家書法展、老電影修復成果展等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其文化內涵。這些活動不僅為電影文化的傳承與交流搭建了平臺,更強化了博物館作為電影文化圣地的獨特形象,使其在游客的認知中與長春電影文化緊密相連,成為長春文旅品牌形象的重要標識。
金鹿獎作為長春電影節的核心獎項,歷經多年的精心培育與發展,已在華語電影領域樹立起重要的地位與卓越的影響力。其獎項設置涵蓋電影創作的多個關鍵維度,如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從不同角度對電影作品及創作者進行全面且專業的表彰。在評審機制方面,由業內資深專家、學者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電影人組成專業評審團隊,秉持嚴格、公正、專業的態度,對參賽作品進行層層篩選與評判,確保獎項的權威性與公信力。金鹿獎的獎杯造型設計獨具匠心,巧妙融合了長春的地域文化元素與電影藝術特色,極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每一屆金鹿獎頒獎典禮都吸引著眾多明星、電影從業者及媒體的高度關注,成為電影界的盛會。從品牌傳播理論來看,這一活動借助眾多媒體平臺的廣泛報道與社交媒體的傳播裂變,將金鹿獎文化符號及長春電影節的品牌形象迅速傳播至國內外,極大地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顯著增強了長春在電影文化領域的影響力。
1.2 沉浸式場景構建與體驗升級
在體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沉浸式體驗已成為文旅產業吸引游客、提升游客參與感與品牌認同感的重要手段。第十九屆長春電影節期間,長春積極探索創新,精心打造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沉浸式電影體驗場景,為游客帶來全新且沉浸式的文旅體驗。長影世紀城推出的“山海奇妙夜”夜游項目,堪稱沉浸式場景構建的成功典范。該項目巧妙運用前沿的多媒體技術,打破虛擬與現實的界限,將電影中的奇幻場景逼真地呈現在游客面前,構建出一個充滿奇幻色彩與互動性的電影世界。當夜幕降臨,游客踏入長影世紀城,仿佛瞬間穿越到電影的奇妙世界中。在“山海奇情”舞劇表演區域,演員們精湛的演技與逼真的舞臺特效相得益彰。炫彩的燈光、震撼的音效以及精心設計的場景布置,共同營造出如神話故事般的山海景象,讓游客身臨其境,深切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起伏。通過交互設備,游客能夠進一步深入電影情節,身臨其境地體驗電影中的冒險場景,如在云端自由翱翔,俯瞰壯麗山河;在深海探秘,與神秘的海洋生物近距離接觸。這種沉浸式體驗極大地激發了游客的感官與情感共鳴,使其從傳統的被動觀賞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顯著提升了游客的體驗價值。從體驗經濟理論的角度分析,“山海奇妙夜”夜游項目通過為游客提供獨特、個性化且充滿情感觸動的體驗,成功滿足了游客對于新奇、刺激與深度體驗的需求,進而增強了長春文旅品牌的吸引力與市場競爭力。
“長春影視打卡地圖”小程序的上線,為影迷們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沉浸式體驗路徑。該小程序運用數字化技術,整合30余部影視作品在長春的50余處拍攝地信息,構建起線上線下互動的電影文化體驗平臺。影迷通過手機導航即可輕松前往各個拍攝地打卡。在打卡過程中,影迷們仿佛穿越到電影情節之中,實地尋找電影中的同款場景,感受電影與現實相互交織的奇妙氛圍。以《人世間》的拍攝地為例,游客漫步在充滿年代感的街道上,周圍熟悉的建筑、店鋪及極具時代特色的裝飾,都能讓游客真切感受到劇中人物的生活場景,仿佛劇中故事在身邊真實上演。這種實地打卡的方式,不僅滿足了影迷對電影的熱愛與好奇,更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通過體驗深入了解長春的城市風貌與文化底蘊。同時,游客在打卡過程中,往往會通過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體驗,如發布照片、視頻及心得體會等內容。這些用戶生成內容(UGC)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迅速傳播,引發更多人的關注與興趣,形成口碑傳播效應。從傳播學理論的角度來看,“長春影視打卡地圖”小程序借助社交媒體的強大傳播力量,實現了信息的裂變式擴散,通過用戶之間的互動與分享,有效提升了長春文旅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吸引了更多潛在游客前來體驗。長春電影節通過精心打造這些沉浸式場景,成功地將電影文化與旅游體驗深度融合,為游客帶來前所未有的文旅體驗,推動長春從傳統“電影城”逐步向綜合性、多元化的“文旅目的地”轉型,在此過程中,極大地提升了區域文旅品牌的價值。
2 產業融合驅動下的文旅產業鏈延伸與升級
2.1 影視IP與文旅資源的深度整合
在當今文旅產業發展的格局中,影視IP憑借其強大的影響力與廣泛的傳播力,成為推動文旅資源深度開發與整合的關鍵要素[1]。影視IP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故事內容與獨特的文化內涵,更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和市場關注度。將影視IP與地方文旅資源進行有機融合,能夠有效激活文旅產業的發展潛力,創造出全新的文旅消費場景與產品形態。以長春為例,其豐富的電影文化底蘊為影視IP的開發提供了肥沃土壤。長春電影節作為重要的電影文化活動平臺,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眾多具有影響力的電影作品和影視形象,這些都構成了寶貴的影視IP資源。同時,長春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歷史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等豐富的文旅資源。通過將影視IP與本地文旅資源深度整合,長春成功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文旅產品。結合電影《人世間》在長春的取景地,開發出“人世間主題文化旅游線路”。沿著這條線路,游客可以參觀劇中主角生活過的街區、工廠等場景,感受劇中所描繪的時代氛圍和生活氣息。這些取景地通過對電影場景的還原與再創造,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旅打卡點。
同時,基于長春電影節的品牌IP,開發出電影主題的文創產品和特色旅游紀念品。這些文創產品以電影節的標志、獲獎影片形象等為設計元素,融入長春的地域文化特色,制作出如限量版電影海報、電影人物玩偶、帶有長春元素的書簽、鑰匙扣等。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具有紀念價值,更成為傳播長春電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載體。在長春電影節舉辦期間,相關旅游景區、商店,這些文創產品受到游客和影迷的熱烈追捧,銷售額持續增長,進一步豐富了文旅產業的收入來源。從產業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影視IP與文旅資源的深度整合,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協同效應。影視IP為文旅資源賦予了故事性和情感內涵,提升了文旅產品的附加值;而文旅資源則為影視IP的落地提供了現實場景,拓寬了影視IP的商業變現渠道,促進了影視與文旅產業的相互促進與共同發展。
2.2 跨界融合與產業鏈協同創新
跨界融合已成為推動文旅產業鏈延伸與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它打破了傳統產業之間的界限,促進了不同產業間的資源共享、技術融合與優勢互補[2]。在長春電影節的帶動下,長春積極探索影視與文旅、科技、工業等多產業的跨界融合模式,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構建起更加完善、高效的文旅產業生態系統。在影視與科技的融合方面,長春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文旅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長影世紀城作為國內知名的電影主題樂園,不斷引入先進的科技元素,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游樂體驗項目,引進球幕飛越、高科技投影、4D電影等一系列世界尖端“視覺新技術”。在影視與工業的跨界融合上,長春依托雄厚的工業基礎,開發出工業主題的文旅產品。長春是我國重要的汽車工業基地,擁有一汽集團等知名汽車企業。借助電影文化與汽車工業的結合,長春推出 “汽車工業文化旅游線路”。游客可以參觀汽車生產工廠,了解汽車的生產制造流程;還可以參觀汽車博物館,欣賞不同年代的經典汽車,感受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同時,通過舉辦汽車主題的電影展映活動、汽車文化節等,將汽車文化與電影文化深度融合。這種跨界融合不僅豐富了文旅產品的類型,還為工業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促進工業旅游的發展。從產業鏈協同創新角度來看,長春通過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主體的協同合作,共同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政府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鼓勵企業開展跨界融合項目,如對影視與文旅融合的創新項目給予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等;企業則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加大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投入;行業協會則搭建交流平臺,促進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合作交流。在長春電影節期間,舉辦影視文旅產業發展論壇,邀請業內專家、企業代表共同探討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新路徑,為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創新提供智力支持。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的模式,長春成功實現了文旅產業鏈的延伸與升級,從單一的電影文化展示向綜合性的文旅產業體系轉變,極大提升了區域文旅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長春在產業融合的驅動下,通過影視IP與文旅資源的深度整合及跨界融合與產業鏈協同創新,為文旅產業鏈的延伸與升級探索出一條極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也為其他地區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3 從單向輸出到互動參與的文化傳播創新
在文化傳播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長春電影節積極順應潮流,致力于推動從傳統單向輸出模式向互動參與模式的轉型,通過數字化傳播與互動體驗創新及構建全民參與的文化共建共享機制,實現文化傳播的質的飛躍,極大提升了區域文旅品牌的影響力與文化傳播效果。
3.1 數字化傳播與互動體驗創新
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深刻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方式與路徑。長春電影節充分借助數字技術的強大力量,實現了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打造出充滿活力與吸引力的互動體驗。在傳播平臺方面,長春電影節搭建了多元化的數字傳播矩陣。利用官方網站、社交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以及在線視頻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電影節相關信息。官方網站不僅及時發布電影節的活動安排、影片介紹、獲獎名單等核心內容,還設置了專題頁面,深入解讀電影節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傳承。社交媒體平臺則以其即時性、互動性強等特點,成為電影節與觀眾溝通的重要橋梁。在微博上,電影節官方賬號通過發起熱門話題,如 “#長春電影節精彩瞬間# ”“#我最喜愛的金鹿獎影片#”等吸引了大量網友參與討論和分享。這些話題閱讀量累計達到數億次,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抖音平臺上,眾多與電影節相關的短視頻,如明星紅毯風采、電影片段剪輯、幕后花絮等,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吸引用戶點贊、評論與轉發,進一步擴大了電影節的傳播范圍。
從互動體驗創新來看,在長影廠區,“城市之光”電影展映活動將以數字4K修復經典影片、長春電影節歷屆獲獎影片回顧、參選影片聯展等公開展映單元,引領廣大市民和游客參與感受長春電影節的魅力。同時,線上直播與互動活動也成為數字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春電影節期間,對開幕式、閉幕式以及重要電影論壇等活動進行線上直播,全球觀眾都能實時觀看,打破了地域限制。在直播過程中,設置了彈幕互動、在線投票等環節。觀眾可以通過發送彈幕表達對活動的看法,參與嘉賓觀點的討論;在線投票則讓觀眾能夠為自己喜愛的影片、演員投票,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相關獎項的評選,真正讓觀眾參與到電影節的核心環節中,增強了觀眾的主人翁意識。
3.2 全民參與的文化共建共享機制
長春電影節致力于構建全民參與的文化共建共享機制,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普通民眾等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形成強大的文化傳播合力[3]。政府在其中發揮著關鍵的引導與支持作用,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電影節的文化傳播活動。在電影節板塊中同樣考量和設置宣傳資金。政府還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電影主題的社區文化節、校園電影周等。在社區文化節中,將電影放映與文化講座、藝術表演相結合,邀請電影專家為居民講解電影知識,組織居民進行電影主題的文藝表演,讓電影文化深入社區,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2024年長春電影節期間,萬達電影攜手長春國際電影節主辦在長春寰映影城摩天活力城店開展“中國故事·中國動畫·中國傳播”第十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主題交流活動,極大地促進了電影的高質量發展,也促進了大眾對電影的進一步了解。
企業積極響應,成為文化共建共享的重要力量。影視制作公司、文化傳播企業等通過投資拍攝與長春電影節相關的紀錄片、宣傳片等,從專業角度挖掘電影節的文化價值,并通過自身發行渠道進行廣泛傳播。旅游企業將長春電影節與本地旅游資源相結合,開發出電影文化主題旅游線路,吸引游客前來參與電影節活動,感受長春的電影文化魅力。這些旅游線路不僅包含電影節相關場館的參觀,還安排游客參與電影拍攝體驗、與電影明星互動等活動,為游客提供了獨特的旅游體驗,同時也傳播了電影節文化。社會組織在文化共建共享中也發揮著獨特作用。電影愛好者協會、志愿者團隊等積極組織各類志愿服務活動與文化交流活動。志愿者們在電影節期間,為觀眾提供引導、咨詢等服務,確保活動順利進行。電影愛好者協會則舉辦電影沙龍、影迷見面會等活動,為電影愛好者提供交流平臺,分享觀影心得,促進電影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在電影沙龍中,愛好者們圍繞不同類型的電影作品展開深入討論,從劇情、拍攝手法、文化內涵等多個角度進行剖析,加深了對電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
普通民眾的參與熱情高漲,成為文化共建共享的基礎[4]。越來越多的市民主動參與到電影節的相關活動中,如擔任電影節的文化宣傳員,向親朋好友、外地游客介紹長春電影節的特色與亮點;參與電影主題的文化創作,如創作電影主題的繪畫、詩歌、小說等,并通過社交媒體等平臺進行分享。一些市民還自發組織電影放映活動,在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播放經典電影,營造濃厚的電影文化氛圍。這種全民參與的文化共建共享機制,使長春電影節不再僅僅是一場專業的電影盛會,更是全民共享的文化節日,極大地增強了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提升了區域文旅品牌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長春電影節通過數字化傳播與互動體驗創新以及構建全民參與的文化共建共享機制,成功實現了從單向輸出到互動參與的文化傳播創新轉型,為區域文旅品牌的傳播與發展探索出一條創新之路,對推動文化傳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5]。
4 結語
本文深入探討了第十九屆中國長春國際電影節對區域文旅品牌價值提升的作用。從品牌形象塑造來看,通過差異化定位強化“電影城”符號,利用長影舊址博物館等打造獨特標識,配合沉浸式場景構建,如“山海奇妙夜”等項目,顯著提升了品牌辨識度與游客體驗。在產業融合方面,影視IP與文旅資源深度整合,開發出眾多特色文旅產品與線路,同時跨界融合科技、工業等產業,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促進文旅產業的升級與延伸。文化傳播上,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傳播與互動體驗創新,構建起全民參與的文化共建共享機制,擴大了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長春電影節的成功實踐,為區域文旅品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因此,未來應持續挖掘電影文化內涵,深化產業融合,創新傳播方式,進一步提升文旅品牌價值,助力區域文旅產業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讓長春的電影文化魅力在更廣闊的空間中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楊浩,劉玉萍.長春打造“影視+文旅”特色名片[N].中國旅游報,2024-09-11(002).
電影與文旅的融合發展[J].當代電影,2024,(12):4.
張億.中國電影節展與地方文旅高質量發展研究[J].當代電影,2024(12):23-30.
畢馨月.讓人民共享電影文化“情緒價值”[N].長春日報,2024-09-01(002).
王亮.國有電影企業使命與擔當:長影集團的實踐探索[J].電影文學,2024(20):5-9.